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6|回复: 0

888、学习花瓣雨的《半个月亮爬上来》的语言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17 15: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22-3-20 18:55 编辑

888、学习花瓣雨的《半个月亮爬上来》的语言艺术
/ 山城子


【唯美精品】
半个月亮爬上来
&& 花瓣雨


准备好青草
等着夜色骑马归来
有种很沉的静
坐在石墩上

虫鸣 树叶
撩拨着风的耳朵
墙外藤蔓疯长
洛宾小调咿啦啦顺着爬进来

一缕白光在弦上行走
很轻 半个抵达天际
半个浮在心上




【阅读学习】


诚然,语言的艺术化是为诗旨服务的。它的服务功能在于更自然更新颖或幽默地把诗旨掩映起来,一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或者说,就是将诗人的情思美丽地含蓄起来。否则就不是诗了。(我今天还在网上看到一位到处贴诗的人,到处贴他的分行的生活观点或政治见解,哪里是诗呢!)
这是一首小情诗,写的是黄昏后对恋人的思念。这思念被诗人花瓣雨隐藏在美丽的语言行走之中。是如何美丽起来的呢?或者说诗文本是如何艺术化起来的呢(如何诗性起来的呢)?
当然需要巧妙地积极修辞。首先是将非动物也非静物的“夜色”给拟人了。拟人了,所以可以“骑马”,因为“骑马归来”,所以要“准备好青草”。极有逻辑的,这样艺术就站立起来了。第三行的积极修辞,是借鉴成语活用中的拆词,其实可以称为拆词格的。这就是将“沉静”这个偏正式的双音合成词给拆成“很沉的静”。这样一拆,形容词的“静”,也活用为名词了。词类活用是积极修辞的重要一翼,凡有活用,语言必产生灵动活泼之美。动词“坐”的出现,是隐性的拟人——名词性了的“静”居然“坐在石墩上”了。而不说诗人(未出现的“我”)坐在那儿等人或思念人了。
有“虫鸣”,则更显出沉静。节间衔接自然。紧接着又积极地拟人了,“树叶”和“风”就都人儿般地生动起来。“疯长”一词,已被绝大多数诗人共用了,原因也在于拟人的味道。不说“我”(压根省略了这个第一人称)期盼的心里唱起了《半个月亮爬上来》这首爱恋的歌儿,一个动词“爬”的拟物式兼通感式活用,那歌儿就由听觉转换成视觉了。何其灵动新颖啊!
妙哉末节,紧承歌儿的可视,立刻转换成场景中的半个月亮了。但不直说,只说“一缕白光在弦上行走”(又是积极拟人)。“半个浮在心上”,就是含蓄地透露诗旨了。
语言就是这样用多种积极修辞方法给艺术起来的,诗性起来的。这是文本明晃晃的事实,是绝没有别的可以解释这诗为什么这般美丽的。

2015/9/15于黔中夏云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5 03:07 , Processed in 0.10359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