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竹月 于 2025-1-8 00:19 编辑
春风斩 胡弦
河谷伸展。小学校的旗子 噼啪作响。 有座小寺,听说已走失在昨夜中。
牛羊散落,树桩孤独, 石头里,住着一直无法返乡的人。 转经筒转动,西部多么安静。仿佛 能听见地球轴心的吱嘎声。
风越来越大,万物变轻, 这漫游的风,带着鹰隼、沙砾、碎花瓣、 歌谣的住址和前程。
风吹着高原小镇的心。 春来急,屠夫在洗手,群山惶恐, 湖泊拖着磨亮的斧子。
写在前面,以下内容全为瞎猜。
首先,诗人参加了一场藏区高原小镇希望小学的升国旗活动。 其次,这场活动进行中时,起着一场巨大的风。与诗人素常江南习惯的春风大为不同,因生感触,有此诗。 再次,诗人的视角是俯视。春风即是屠夫,斧头是春日化开的海子。除了前三节被风吹动的部分,春风也是一把劈山斧。 第四,第一节实写。第二节写得是风吹不动的事物,有虚有实。第三节写得是风吹得起的事物。第四节是呼应主题。
第一节,作者参加升旗活动,与人聊天,谈起没见过如此的大风天气。闲聊中得知,昨晚风开始起,顺着河谷吹。有个住在庙里的人,不知怎的,不知去向,就扣在了大风天的头上。由于此时作者离升旗的位置很近,所以可听到旗杆、旗帜被风吹得发出巨大声响。此节交代了春风起的时间,春风走势,春风大致强度。 第二节,作者迎风一面的耳朵为东部,避风一面的耳朵为西部。风声都是从东部灌入耳朵,所以西部安静。作者望着耳朵西部地区,那些风中不动的事物。牛羊,石堆(祈福的玛尼堆?),转经筒(距离原因,只能看到它转动,却听不到转动声音)。树桩可实可虚,实的部分为风把树桩旁所有东西都吹干净,虚的部分为作者与树桩共情,生出孤独感。此外在动为东部,静为西部的分区下,自己就成为了分界的中心,像一根轴。当作者自己身体转向时,脚步传来的吱嘎声就好似地球轴心的转动声。 第三节,风越来越大,把能吹起来的都吹起来了。歌谣一句由实入虚。歌谣为国歌,所以它有住址,是此地也不是此地。它有向心力,两者之间的距离也可作为前程的一种解读。碎花瓣体现时节为春天。万物变轻,是留给群山恐惧的伏笔。万物变轻,山也变轻,能被吹动,夸张地体现出这场大风的破坏力。 第四节,这场举行升旗活动的爱心希望小学是高原小镇的心脏,因为国旗所在。春风掠过水面,水面抖动,似洗手后的水池。在距离与视角的加持下,海子似一把利斧,可以拾起来劈山。这是一场恶风,扣上主题春风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