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回复: 0

25版《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第三章第二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25 14: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志愿者 于 2025-1-25 14:19 编辑

转自他坛:


25版《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
本系列主题:“叶氏学术大旗不砍,中华传统诗难未已”
第三章  “以情代诗论”和“知人论诗论”的恶劣影响
第二节  “以情代诗论”与“泰斗/巨擘”名号极不相称

文/特约记者整理

记者:
“以情代诗论”的“去艺术化”实质”和“受害者群体”实在令人震惊!就学术言学术,应属“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吧?更与“泰斗/巨擘”名号极不相称吧?
吟者:
无论“就是说,是不是果然“情动于中”,这是判断一首诗歌的最重要的标准”,还是“所以,我们认为是个最基本的衡量标准,第一是感发生命的有无,以及是否得到了完美的传达;第二是所传达的这一感发生命的深浅、厚薄、大小正邪”,以及其它诸如此类说法,均属典型的“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去艺术化”、“去中国化”嘛!
“泰斗/巨擘/宗师/巨星/诗灯/传灯”级别、“冠绝宇内的超级诗词学术大拿”叶嘉莹先生竟是如彼学术认知,的确名不副实,实在令人跌破眼镜啊!中诗学会上下乃至举国上下,竟将如此一位“充其量的加拿大籍三流学者”吹成“泰斗/巨擘/宗师/巨星/诗灯/传灯”,居然还要“先生遗梦后生圆”!更令人冷汗直冒、脊背发凉啊!
记者:
是啊!连傻子都明白“叶落根深枝更茂,先生遗梦后生圆”之潜台词嘛!那不分明是“继续坚决高擎叶氏学术大旗”的节奏吗?唉,我怎越来越瘆得慌了呢?
吟者:
只要稍具“家国情怀”,只要稍具“诗词常识”,只要不是“眼瞎心也瞎”,“诗词中人”尤其是“诗词学术中人”,谁个能不瘆得慌,以致冷汗直冒、脊背发凉呢?
记者:
我一直倾向于认为,关于“诗之艺术性”,叶嘉莹先生应该是清楚的。您说呢?
吟者:
我也一直倾向于这样认为。怎奈至少有两大因素严重制约了叶先生正常发挥啊!
首先是“入乡随俗”或曰“适者生存”。空挂个“学术性”幌子的“中诗学会”实乃“官本位神威”股掌中的“超级大染缸”。无论谁人落入大染缸,都得变颜变色啊!还记得我在《25版《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引言》中这段原话不:
这就是中诗学会中高端“强权外行老干”乃至“雅腐大中小鳄”主导下的恶劣至极的“诗词学术民主环境”!彼等放个屁你也得称香,否则“封你杀你没商量”啊!
事实上,叶嘉莹先生若不投其所好——以原生版“非中国式诗论”为彼等“挣口袋”,同样难逃被封杀之命运,更不可能被捧到“中华诗词蜃楼”半天云上嘛!
其次是“叶嘉莹先生急于找回面子——为自己正名使然”。前曾谈及,早在四十年前,堪称叶先生前辈的中国大陆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就曾这样痛批过叶先生嘛:
叶嘉莹女士惠过两次,并蒙以《迦陵论词集》相赠,又以评王静安论《红楼梦》油印本等为媵。颇读书,亦尚有literary sense;终恨“卖花担上看桃李”,只须以其集中论“常州派”一篇及“王论《红楼梦》”一篇与《也是集》中79-83页、117-122页相较,便见老朽之学穷根柢、直凑单微,数千言胜于其数万言也。其於西书,则尚未读叔本华原著,遑论其他;至所引T.S.Eliot、Empson,皆近乎扯凑。虽半辈子在美洲,而于西学亦殊浅尝也。欧美中青年学人来讲学者,亦似于本国经典未尝读过,只从其教授讲义中道听途说,误谬时出;旧宣统老师Johnston尝云,与胡适之谈,知其实未看过康德。今则此风普遍,亦如中国学者之实未看过杜甫韩愈等而高谈唐代文学也。狂言不足为外人道。
略微年长于叶嘉莹先生的中国台湾著名学者高阳先生,则曾以专文《莫“碎”了“七宝楼台”!——为梦窗词敬质在美国的叶嘉莹女士》对叶先生提出强烈质疑。其中这句“名言”如雷贯耳,同样“振聋发聩”、“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啊:
我真不知她用一把欧美名牌的钥匙,怎能开得中国描金箱子上的白铜锁?
这样两位重量级人物对叶嘉莹先生如此“不给面子”并且诉诸笔端,无疑可以说明,叶先生“这个跟头”委实栽得不轻,“设法找回面子”遂成“刚需”了。
于是乎,叶先生乃与“官威浩荡”、“鹊巢鸠占”、“挂羊头卖狗肉”的中诗学会乃至有关党政军企部门的“强权外行老干”打得火热。个中“潜台词”无外乎:
尔等捧我臭脚,我护尔等周全!
记者:
何况还有个“加拿大国籍”以及“效忠于国籍所在国实属天经地义”问题呢?
吟者:
是的。那也是个绝对原则性的问题啊!不过,这个问题咱们实在不便多言哦!
言归正传。叶先生的“第一身份”本来是“叶老师/叶教授”——叶先生本人也是这么说的,居然于“不知不觉之间”,竟被偷换成“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了,而且是“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啊!“学术性”的中诗学会更是带头将一系列“至高无上的高帽”愣扣到实属泛泛的叶嘉莹先生头上了啊!“见利忘义”、“大发而特发诗难财”的“诗词企业家及其狗子们”则“疯狂禁删”式“野蛮护法”啊!
中诗学会大大小小的“诗词学术问题”可谓“堆积如山”,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叶嘉莹同志逝世》“盖棺论定”为“中国古典诗词领域领军人物”的叶嘉莹先生怎就默而认之呢?中诗学会中高端那么多“三脚猫”、“二百五”、“独角兽”、“半吊子”、“门外汉”型诗词学术与诗词创作“双料外行”,居然长期“集体性强霸中诗学会”,公然“称诗”、“称诗人”、“称学人”,叶泰斗/巨擘怎就不能“振臂一呼”呢?
实乃“我捧你臭脚,你护我周全”和“尔等捧我臭脚,我护尔等周全”之默契也!
记者:
前曾谈及,《易中天——学人与文人——“文化人的分野”之三》曾如是剖析:
学与问,哪个更重要?问。传授、传承、传播、学习,一般学者,甚至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做。但,他们在做这些工作时,未必都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未必都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做到这四条的,是学人,也只能是学人。
这大约就是学人与学者的区别。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有诚实的态度,坚实的基础,足够的知识,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哪怕一辈子都出不了成果,也是学者。学人却原则上必须有成果,至少得有问题。当然,问题可以有大小,成果可以有多寡。”
“何况对于学人而言,问题又远比成果重要,因为他们首先是“问题中人”,甚至是因问题而生的。因此,凡学人,必有“问题意识”。他们总是能察觉到,哪儿有问题……我们甚至可以极而言之,一个人,只要能发现问题,哪怕不能解决,没有成果,也是学人。
也因此,真正的学人,一定是想问题的。他们还一定是真有问题,才去做研究;真正有所得,才去写论文。为了评职称、混饭吃,或者完成任务,不惜制造“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的,不但不是学人,连学者或学匠都不是。这一类,跟“为文造情”的,没什么两样。只能算作学术界的“辞人”,或曰“伪学者”。
吟者:
非常遗憾,现阶段的“中诗学会中高端”,总体上正是由“一大帮”“新文盲”型“强权外行老干”乃至“雅腐大中小鳄”外加“一小撮”“奴颜婢膝”甚或“当众舔痔”型“辞人”或曰“伪学者”“野蛮强霸”的!真乃党国与民族之“大悲哀”也!
记者:
若按易中天先生的抠法儿,叶嘉莹先生岂不是连“诗词学人”都得打折扣了?
吟者:
易先生还曾在《易中天谈文人真面目:一个本性两副嘴脸三种姿态》中明言:
士人、学人、诗人的特点是真,文人是伪。士人有真风骨,学人有真学问,诗人有真性情。文人呢?只有花腔,没有学养;只有欲望,没有理想;只有风向,没有信仰。所以,他们也“只有姿态,没有立场”。
由是观之,以其“原生版非中国式诗论”而论,叶嘉莹先生非但“学人”甚或“学者”身价大打折扣,“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更属无稽,根本就立不起来嘛!
“士人”的确应有“真风骨”。那么,何谓真风骨呢?当然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种!可是,连唐某宁那等“雅腐大鳄”,叶嘉莹先生居然也曾神侃海吹,竟在为之作序时不吝谀词!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士人风骨”呀?
记者:
作为堂堂国家级诗词学术社团“中诗学会”的“领军人物”也好,“常务理事以上要员人物”也好,“理事以上精英人物”也罢,都得是真学人,都得有真学问吧?
吟者:
当然!“学人”是一定要有“禁得起推敲”的“真学问”的,起码也得有“问题”嘛!我们刚刚谈及叶先生“原生版非中国式诗论”中的“以情代诗论”,便已归入“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去艺术化”了,何况还有“知人论诗论”等其它“原生版非中国式诗论”呢?何况更有叶先生对中诗学会堆积如山的问题熟视无睹呢?
记者:
诗学会中高端“官本位神威如彼浩荡”,谁不“哆嗦”啊!叶先生若想借助“强权外行老干”乃至“雅腐大中小鳄”之力“上位”,找回在钱钟书和高阳两位老先生面前“失却的面子”,那就只得选择“媚俗”甚或“媚腐”。应该可以理解吧?
吟者:
作为“加拿大籍”人士,以叶嘉莹先生“纯粹个人的角度”观之,当然完全可以理解。可叶先生毕竟是诗词学术方面的“领军人物”啊!理当“实事求是”嘛!
当年地下工作中有人一被俘就变节了,有人则是禁不住“严刑拷打”,最后才选择变节的。二者之间难道有什么本质区别吗?后者真就比前者“高尚”了吗?
记者:
“老师/教授”才是叶先生的第一身份,“学者/学人”毕竟是第二/第三身份嘛!
吟者:
即便作为“第二抑或第三身份”,“学者/学人”也得大打折扣啊!如果我们能够站到“中华诗词学术史”的高度来考量,有如“日中天”的“叶泰斗/巨擘/宗师”,其实是当不起“诗词学人”的,即便作为泛泛的“诗词学者”,也绝非“优秀级别”。不为别的,只因在“关键染色体”层面上,叶先生“居然几乎全都跑偏了”嘛!
记者:
无论如何,叶嘉莹先生的旧学渊源毕竟在那儿摆着,其诗词学术认知和诗词创作水准,总要比中诗学会中高端那些“强权外行”和“匠人朋友”强得多得多吧?
吟者:
肯定比那些“新文盲”型“强权外行老干”乃至“雅腐大中小鳄”强得多得多!可那又能说明什么呢?比“匠人朋友”强得多倒是未必,高级匠人都知道“酿味”。
吟者曾经多次强调指出:“有情未必有诗,无情则肯定无诗”。“无情则无诗”只是基本诗理,“无味不成诗”才是“高级诗理”。此处症结在于:“有情未必有诗”嘛!
“以情代诗论”非但“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去艺术化”,又何尝不是“去中国化”呢?哪朝哪代稍微像样的诗词作品像今天这样大面积地“去艺术化”了呀?
记者:
那倒是。像中诗学会诗词学术与诗词创作“双料外行”型“带头大哥”那等“非诗货色”,乃至叶先生本人“领唱级别”的《为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题诗》那等“非诗货色”,不都是“极具说服力”的“典型例证”吗?主流诗词真玩完了啊!
吟者:
历经长达七十年的古典诗词“荒漠期”之后,特定历史条件下,对诗词学术认知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在所难免。关键之关键在于,叶先生的“原生版非中国式诗论”根本就是“去中国化”的嘛!更恐怖的是,居然还要“先生遗梦后生圆”啊!
记者:
哦,《25版《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第三章第一节》下有几段跟评蛮有意思:
比诸做美食,“情动于中”只属“选材”层面,无非是说“要用真材实料”而已。要想做成美食,尚须加入佐料、经过烹调并掌握火候才行。这就考验厨师技艺了。以假充真肯定不行,但是,真食材就是“美食”“最重要的标准”了吗?
“情动于衷”非常重要,但是终究属于“原材料”。把“原材料之真”当成“成品美食”“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根本挨不上嘛!须知,“情动于中”实属常识中的常识,至迟《毛诗序》以降,在真正的“诗词中人”看来,那就不够个事儿嘛!
虚情假意、空喊干嚎”之风甚嚣尘上之际,强调“情动于中”本来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愣是忽悠成判断一首诗歌的最重要的标准”,则“走向反面”、“大谬特谬”了嘛!“老老干体喧嚣一时,铺天盖地,“以情代诗论”可谓“居功至伟”啊!
吟者:
说得蛮好的嘛!总而言之,以情代诗论”与“泰斗/巨擘”名号真个极不相称啊!知人论诗论乃至各路牛鬼蛇神恶意利用、过度消费叶先生,居然更恐怖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5-2-25 06:12 , Processed in 0.07282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