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救”新概念研讨暴露出的“学风问题”实在堪忧 日前,每日先生的讨教帖《请教一个知识点——“对救”》引发热议。源于某文学院副首版的一首新作《[七律] 步韵张福有先生乙巳迎春》,研讨集中于颈联:
长城遥望状如蛇,花甲循环岁月赊。塞北山川凝素景,江南篱畔绽梅花。 悠悠华夏佳节到,脉脉春风倩怀嘉。辞旧迎新情逸远,龙腾飞处惹人夸。 姑且不论诗之优劣,单说颈联拗救之法。很显然,颈联平仄基本格式应为:
中平中仄中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某副首版前述颈联实际平仄关系则为: 悠悠华夏佳节到,脉脉春风倩怀嘉。 平平中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鉴于某文学院副首版未能在对句中对“佳节到”有效施救,遂导致拗上加拗,每日先生曾于某文学院副首版原帖下跟帖讨教,结果却招致如此这般一通呵斥:
“对救知道吗?”
“对不起,百度去吧!”
“看来你真的不懂,慢慢学吧!”
“整个诗坛都这样用,唯独你不知道吧?”
“没那个义务解释,你是来找茬的吧?”
“仅回两句:上下句不合律,只要平仄相对就是对救,单句不合律,一三五平仄互换就是本救。就此打住了。”
大概是考虑到某文学院副首版已然“关门”,每日先生只好另发主帖向方家们讨教。幸运的是,南江咆哮、一韵初成、温柔的风、水在瓶、老来少等众位诗友都能就学术言学术,给予每日先生热情指导。比如,南江咆哮先生便曾跟帖说:
“以讹传讹罢了,对救怎么可能是这样简单粗暴的救法。基础知识,没必要讨论。”
“论坛贵在真诚,谦逊,和谐。就像那位武断的贴主,动不动指责别人,是不好的,很容易自己打脸自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才是铁律。”
“很简单的一个基础知识问题,对于胡搅蛮缠者 建议君不予理会,就是最好的答复和态度。”
一韵初成先生则指导说:
“这个,各版块有自己的规矩吧。以前,九门任小中华首版时,当时我问过,是不合律的。诗友可到当前权威版块请教一下首版,人家说允许就行。”
“平时在诗词版放荡形骸就罢了,既然到理论版来解释理论,就必须把自己的理论基础的根据解释清楚,不能溥衍了事,误导广大诗友!”
“那一位在论坛从属堆砌词语,制造垃圾太多,没有内涵,不讲规矩,希望广大学诗者能正视听,以古为鉴,重视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不会被叛道者带偏!”
温柔的风先生指导更为具体:
“悠悠华夏佳节到,脉脉春风倩怀嘉。有上拗下救之说,但没听说过这种拗救方式。”
“拗救理论中并不存在上句拗成非律句了再把下句也拗成非律句之理,“悠悠华夏佳节到,脉脉春风倩怀嘉”,这样的句式截成五言的话上句是仄仄平仄仄,正如野火烧不尽的句式一样,虽属特拗句但却不是准律句,下句春风吹又生是以拗平声吹字以补上句的仄多平少。”
“诗词理论是谁权大就谁说了算的吗?
金池长老在世时还诋毁过拗救理论是‘左腿瘸了再把右腿打瘸’,谁信谁完蛋!话说回来,你所举之例倒正符合了‘左腿瘸了再把右腿打瘸’。”
水在瓶先生的指导也蛮耐心细致的:
“平仄相对是近体诗对仗的基本要求(如颔颈联需平仄相对),与拗救机制无关。若出律处仅满足平仄相对即可豁免,则近体诗格律体系将彻底瓦解。”
“单纯的位置互换不构成有效拗救,需遵循特定补偿规则。将格律弹性简单等同于自由替换,违背诗律原理。”
““整个诗坛都这样用”的虚妄性
专业诗词刊物(如《中华诗词》)、权威赛事(如“诗词中国”)均严格遵循传统拗救规则。帖主所举诗例中:
“佳节到”(平仄仄)与“倩怀嘉”(仄平平)不符合任何已知拗救范式。
颈联失粘(“华夏”与“春风”平仄不续)
此类现象在严肃创作中属明显硬伤,不能代表诗坛普遍实践。”
老来少先生如是跟评水在瓶先生:
“我看过原帖,“整个诗坛都这样用”的原帖全文为“整个诗坛都这样用,唯独你不知道吧?
如果只是普通诗友这样说,倒是不足为凭。问题是说这话者可贵为某“文学院”副首版啊!”
“对,颈联还失粘了。关键是如此所谓“对救”,究竟是何来路呀?“佳节到”(平仄仄)竟救成“倩怀嘉”(仄平平)!无凭无据嘛!”
每日先生对各位热心诗友的悉心指导感谢之余,此时也插话说:
““上下句不合律,只要平仄相对就是对救,单句不合律,一三五平仄互换就是本救。”
“佳节到”(平仄仄),“倩怀嘉”(仄平平)”恰好吻合,这不就是依据吗?”
老来少先生回曰:
“那算什么依据呀?拗救理论由来已久,岂是随便什么人“上下嘴唇一碰”便可轻易推翻的!那不就乱套了吗?长此以往,律将不律也!”
万没想到,原帖主“某文学院副首版”先生忽然跳将出来并跟了这样一帖:
“你这个搬弄是非的小人,找一群盲人摸象,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本人对“学院派”一向敬重有加。原帖主贵为“某文学院副首版”,却自始至终说不出半点正儿八经的学术道理,反而端个架子,飞扬跋扈,睥睨天下,更斥众人为盲人,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纵属学院派,也不能如此盛气凌人吧?
原帖主虽然贵为“某文学院副首版”,但是,关于“对救”新概念的“理论与实践”的确严重有失偏颇。“某文学院副首版”既已“关门”,每日先生另发主帖讨教实属正当防卫,本来无可厚非,怎就愣是被污为“搬弄是非的小人”了呢?
南江咆哮、一韵初成、温柔的风、水在瓶、老来少等人持论各有道理,而且都是主动跟帖点评,显然并非每日先生刻意“找一群盲人摸象”嘛!我就纳闷了,一介“蔡太师包子厨中绿葱丝者”,岂可胡乱做包子,竟不容他人说半个不字呢?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事固然出在他坛,本坛也应引以为戒。在此,笔者不揣冒昧,给本坛学友/诗友提个小醒:前述“对救”理论与实践研讨所暴露出来的“学风问题”实在堪忧!建议大家都能坚持“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为宜!
又及,整个当代所谓诗词学术界,像“某文学院副首版”那等“一知半解”甚或“一无所知”却又“不容说不”的专业/业余型“诗词学者/诗词学人”,到底还有多少呢?彼等“如彼爆棚”的“畸形自信”又是从哪儿来的、跟谁学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