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回复: 0

林永望素好书诗近乎痴迷 ——《何处是归程:凌寒文集》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6 19:30: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永望素好书诗近乎痴迷
——《何处是归程:凌寒文集》序
作者:刘宁

永望素好书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当年我们在佛山传媒集团共事,就曾见他和总编辑老戴一起热情为单位同事挥书春联。至于写诗,他则更是近乎痴迷。如今每于夜深人静之际,仍常见他踽踽行吟在各个朋友圈群,有时还会通宵达旦、不遗余力地给“各位亲们”逐家推送。只可惜我对书诗均为外行,平日便鲜与之交流。这回他要结集出版并嘱我作序,我首先为他高兴。
这本集子,诗文兼收。诗基本属于私人写作,文多为“新华体”公务宣传。倘从写作时间看,又可分青春时期、援藏时期和从商时期三部分。我对后两个时期的他比较熟悉,读着其中文字自是亲切;然而反过来说,正因从未接触过青葱岁月中的他,这会儿欣赏其第一时期诗作,倒又更觉得饶有兴致、别有新鲜感。
作者是汕尾人,在海丰长大。若论祖籍,咱俩还份属小同乡(尽管我没在老家生活过)。所谓“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海陆丰这片土地上,20 世纪可是诞生过好几位名震天下的人物:从背叛地主阶级、建立中国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的彭湃,到背弃孙中山、炮轰总统府的陈炯明……不一而足。关于这些前辈如何评价,历史自有公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都具有一种让后人起敬的勇敢精神:敢为天下先,敢于“离经叛道”,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这样的精神,今日业已成为海陆丰一带独特的人文气质。
因而,我们阅读永望的诗作也不难看出,勿论言志、咏物、赞颂,抑或多愁善感、愤世嫉俗、悲天悯人,其中篇章大都折射着“不甘平庸,追求梦想”的抗争主题。他出生商贾世家,世俗眼里长大后就应该继续当个大财主。从小“继承祖业,出人头地”的家族压力可想而知,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他人生中所造成的冲击折磨亦不言而喻。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年轻时曾不堪家族生意的束缚,竟然在某年除夕“一怒掀桌”,愤言坚拒“浑身铜臭”而离家出走。然后多年来,他孤身辗转于珠三角地区的新闻机构和政府单位,白天埋头工作以期脱胎换骨,夜间勤奋写作以求解放自我。后来,更是进而告辞新婚妻儿,主动申请前往西藏工作,追寻“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的梦想……
事实上如今出版的这本文集,正是关于“一个追梦男孩逐步演变成一个有故事男人”的真实记录。读者从书中百诗,当可一窥主人公是如何一路“从面对世俗的包围,转而展开对世俗的反抗,再走向对世俗的挣扎,后又回到对世俗的屈服,渐而开始对世俗的理解,最终未免对世俗的格格不入……”在这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一方面固然记载着作者的理想和奋斗,另一方面更多的却是承载着他的多少挫折、多少委屈、多少幻灭、多少不甘。由此我们尤可理解,作者的诗中为什么多以“薄命红颜”自喻自况,为什么词里句间总是遍布着诸如“忧伤”“绝望”“泣血”“落寞”之类的悲情符号。无庸讳言,这是一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命运咏叹调!
叔本华说“不是庸俗,就是孤独”。人类对于这种世俗的困境,或可排解的只有天才和艺术,尤其诗歌。于是我们知道:永望的书与诗,不仅为一种个人艺术爱好,还是一种重要精神寄托,并已成为其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衷心祝贺永望新书出版!最后谨以《归去来辞》与之共勉:“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2020 年 9 月 2 日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著名期刊编审、原佛山传媒集团董事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5-2-25 06:33 , Processed in 0.08359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