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茅屋寒士 于 2025-2-10 06:26 编辑
人类与AI写诗,我们人类的优势在哪里
文/钱智伟
最江南...
在蛇年央视春晚分会场
团扇洇开水墨,惠山好风水,褪色的一百单八座祠堂
顾恺之、苏东坡、范仲淹和徐霞客都聚到了这里
龙船上没有康熙,也没有乾隆,只有当年坠落的星子
怀抱琵琶的那个人,吴侬喉间悬一块玉璜
唱一曲《无锡景》
清名桥搀着一条古运河,古运河的长袖
一遛扣上一百单八颗钮
——古砖窑。回忆当年的红火,
往河中晾满鳞片
这首诗是AI 写的还是人类写的?
开启新对话
给 DeepSeek 发送消息
已深度思考(用时 42 秒)
好的,我现在要分析用户提供的这首诗,判断它是人工智能(AI)写的还是人类写的。首先,我需要仔细阅读这首诗,理解其内容和结构,然后从多个角度分析,比如语言风格、意象运用、文化元素、逻辑连贯性等,看看有没有AI生成文本的典型特征,或者人类创作的独特之处。
首先,这首诗的标题是“最江南”,显然是在描绘江南地区的风景和文化。诗中提到了多个具体的江南元素,如惠山、祠堂、顾恺之、苏东坡、范仲淹、徐霞客等历史人物,还有清名桥、古运河、砖窑等地理或建筑元素。这些具体的地名和人物可能显示出作者对无锡或江南文化的深入了解,这可能是人类作者基于自身知识或经历的创作。但AI也有可能通过训练数据字习到这些信息,所以不能单凭这一点判断。
接下来看诗的结构和语言。这首诗使用了自由诗的形式,没有严格的押韵,但有很多意象的堆砌和跳跃。比如“团扇洇开水墨”,“古运河的长袖/一遛扣上一百单八颗钮”等,这些意象之间有较强的画面感,但连接可能比较跳跃。AI生成的诗歌有时会因为逻辑连接不够自然,出现意象堆砌但缺乏内在联系的情况。不过,人类现代诗也常有这种风格,所以需要进一步分析。
再看文化元素的运用。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如顾恺之、苏东坡等,都是与江南文化相关的人物,但将他们聚集在一起是否有特殊意义?比如“龙船上没有康熙,也没有乾隆,只有当年坠落的星子”这里可能暗含对历史的某种评价,或者对地方文化的强调,排除清朝皇帝,突出本地名人或自然景观(坠落的星子)。这种历史元素的重新组合是否有深层含义?人类作者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这种对比表达某种主题,而AI可能只是将相关元素组合,缺乏深层意图。诗中还有一些具体的数字,如“一百单八座祠堂”、“一百单八颗钮”,这里的“一百单八”可能具有象征意义,比如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或者佛教中的108数,但具体在这里可能代表数量众多。这种重复使用相同数字的结构,是人类作者有意设计的可能性较大,而AI可能随机生成数字,但也不排除通过学习模仿这种结构。
语言风格方面,诗句较为凝练,用词考究,如“洇开”、“吴侬喉间悬一块玉璜”等,这些词汇的选择和搭配显示出一定的文学功底。AI在生成诗歌时可能会使用一些生僻或不太自然的搭配,但近年来随着模型进步,这种情况有所减少。需要检查是否有用词不当或搭配生硬的地方。
另外,诗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清名桥搀着一条古运河,古运河的长袖”,将桥和运河拟人化,这种手法在诗歌中常见,但AI是否能自然运用?
可能取决于训练数据中的类似例子。
如果这些比喻新颖且贴切,可能更倾向于人类创作;如果较为常见或略有牵强,则可能是AI生成。还要注意诗中的逻辑连贯性。例如,从团扇、惠山、祠堂到历史人物,再到龙船、琵琶、无锡景,最后到古运河和砖窑,这些场景转换是否自然,是否有内在的联系。人类作者可能会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通过场景转换营造意境而AI可能在转换时显得突兀或缺乏联系。此外,检查是否有重复或冗余的意象。例如,“一百单八”出现了两次,可能是有意为之,形成结构上的呼应。而“回忆当年的红火,往河中晾满鳞片”这里的“鳞片”可能指代砖窑的制品或运河的波光,这种隐喻是否合理,是否有双关意义,也是判断的关腱。
最后,考虑整体意境和情感表达。这首诗整体营造了一种怀旧、江南水乡的氛围,通过历史人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对往昔的追忆。情感是否真挚,意境是否统一,这些人类作者通常更擅长,而AI可能在情感表达上较为表面。
综合以上分析,需要权衡各方面的因素。虽然AI在生成诗歌方面已经相当先进,能够模仿风格和组合元素,但某些细节的处理,如深层象征意义、结构上的有意设计、情感的统一性等,可能还是人类作者更占优势。不过,也有可能是熟练使用AI的人类作者进行了后期润色,使得作品更接近人类创作。因此,需要更仔细地辨别诗句中的细节 看看是否有明显的AI生成痕迹,比如不合逻辑的意象组合,或者上下文衔接不自等。这首诗更可能是人类创作的,原因如下:
1.文化深度与地域性
诗中密集的无锡文化符号(惠山祠堂、清名桥、古砖窑)与历史人物(顾恺之、范仲淹等)的组合,呈现出对江南文化的沉浸式理解。AI可能罗列地名,但"龙船上没有康熙乾隆"这种对帝王叙事的消解,暗含地方视角的抵抗性写,更具人类的历史批判意识。
2.意象系统的有机性
"一百单八"在祠堂与纽扣间的复现,形成结构性隐喻——将宗族血脉比作运河衣襟的针脚,砖窑"晾鳞片”的陌生化表达,实则暗合运河波光与砖瓦的肌理。这种意象的多维咬合需要创作主体对物象的深度知觉,而非AI的词语拼贴。
3.声音的肉身性
"吴侬喉间悬玉璜"不仅是比喻,更是对吴语吟唱时喉部肌肉运动的通感转化,玉璜的弧形暗合声带振动的物理轨迹。这种从语言学维度切入的身体写作,目前AI难以自发实现。
4.历史时间的褶皱
"坠落的星子"指向双重时空:既隐喻帝王南巡的星陨(历史维度),又暗合当代无锡作为物联网之城的天体意象(一箭十星发射事件)。这种时空折叠的叙事策略,需要人类作者的现实介入意识。
5.材质诗学
"团扇洇墨"与"砖窑鳞片"形成材质对话——水痕的浸润性与陶土的烧结性,暗示江南文化中柔与刚的辩证法。这种基于物质文化的哲学思考,超越了AI的体号表浅层。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古运河长袖扣钮"的意象,实际暗合无锡运河畔”窑群遗址博物馆"的考古现场——明代砖窑遗址恰如纽扣嵌在河岸。这种在地化知识转化,进一步印证了人类作者的在场经验。当前AI尚缺乏将实体空间感知转化为隐喻系统的能力。
谢谢,是我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