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秋雁》及解读
文/胡云琦
我听见第一声雁鸣,在寒山寺的上空
它比重重撞击胸口的钟声,更让我心痛
这声音的箭矢把我击中,让孤独如峰
在寂寞向晚,在群山之顶,等待
如毁灭召唤瞬间的雷霆,或者岩浆沸腾
我想抬起翅膀,这崖畔的老松
它绿色的长翼正在被风刀削平,我怅望苍穹
还有那些人字形的归程,我从那里飞来
现在却欲去不能,梦,黑色的夜潮无边泛涌
一只离雁的泪水淋湿我的眼睛
解读:
这首诗的雏形最初在我脑海的投影,是离开苏州准备返回杭州的途中;刚刚与几位挚友一一惜别酒后的相送,天空恰有一群南归大雁经由寒山寺的上空。
夕阳如火,雁迹如烟,偶尔徐缓盘旋,偶尔转头向北;去安慰接应掉队之雁的慌慌惊恐。观之,联想自己当时为了生活;四处漂泊的处境,成。
读这首诗,首先应该知道寒山寺之名的由来,不是因为山,而是因为唐朝的两位大德高僧,一名寒山,一名拾得。 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
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寒山问拾得”千古佳话。
为什么要说这个历史故事,因为十几年前我在一个全国诗人,作家,编辑群里做值班编辑时,刚一在群里发出这首诗,立刻就有一个女喷子跳出来叫嚣:“寒山寺根本没有山,不懂就别乱写,等等”。
呜呼!寒山寺的确没山,而且与苏州市市中心相距较远;先不说我在苏州生活过一年之久,曾经多次去寒山寺拍照采风,也不反问该言者用意;我只说我的创作本意并不是在写寒山寺,而是诗题早已指定的《秋雁》。
北宋文学家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曰:“胸有成竹”。后人受益,从文者无不借鉴,遵从客观世界的常识性。
其实,这首短诗的基本呈相思路是由雁鸣引出钟声,前者是自然流露;后者是必须经过撞击才能发声,因为雁鸣和钟声的箭矢同时将触景生情的我心神击中,致使乡思成洪。所以才会有“让孤独如峰”。接下去另起一行:
”在寂寞向晚,在群山之顶,等待/如毁灭召唤瞬间的雷霆,或者岩浆沸腾“。无论是”让孤独如风“,还是”在群山之顶“这里面关于山峰的借喻均非即景,而是实指感情激动,或者如火山迸发,或者让无法超越现实、无能为力的妥协被外力的毁灭瞬间击中。这一段在雁鸣、钟声的基础上增加的雷鸣,是以呐喊的方式烘托诗写场景。
”我想抬起翅膀,这崖畔的老松"——第三段的抒情,由声音过渡到老松。是质的飞升,老松与秋雁相比,一动一静,“我从那里飞来”,“还有那些人字形的归程”;“现在却欲去不能,”。因为残酷的现实捆绑,或者因为生活窘迫,或者因为工作竞争,有时候就连还乡的想法都会变成奢侈的冲动。
最后写:“一只离雁的泪水淋湿我的眼睛”。综合出我一边是秋雁,一边是自己,一边是老松。
本诗的寓意我个人并不感到费解,情感,时间跨度,虚实结合原本就应该在一首诗中相互交错,超越时空.最后想说的是:读别人的诗,不懂;千万千万不要装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