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9|回复: 3

《非非》、《非非评论》联合评出2012年中国诗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5 10: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7:01 编辑

《非非》杂志、《非非评论》联合评出——
                                 2012年中国诗界十大新闻
  (附董辑就“中国诗界十大新闻评选”采访《非非》主编周伦佑)
                                           ■董辑、梁雪波 执笔
           一)诗人臧棣批北岛话题继续发酵
   2011年岁末,诗人臧棣刊出一篇9万多字的访谈《北岛,不是我批评你》,对北岛所代表的“文学知识分子化”及其背后的“文学意识形态的偏见”展开全方位的批判,认为“北岛是二流诗人”。在该篇访谈中,臧棣情绪之激越,用词之暴烈,在国内近些年的文学批评中,实属罕见。此话题在本年度继续发酵,先后有《臧棣批北岛背后的黑社会话语分析》(作者苦茶)、《臧棣:浪漫主义衰变为神棍》(作者梦亦非)、《我看臧棣访谈》(作者张无为)、《从里尔克“古老的敌意”谈起》(作者韦白)等,从学术、人格、心理动因、臧棣的诗歌写作层级等多种角度对臧棣的批评发表看法。一般认为,臧棣对北岛的“文学知识分子化”的批评,一方面显示出臧棣对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积极参与其中合纵鼓吹的所谓“知识分子写作”与“知识分子身份”的背叛,另一方面也明确无误地表明,臧棣反对文学介入当下现实和当下政治。关于促使臧棣写作此文的原因,排除坊间的各种传言,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看法:以这样长的篇幅批一个人,并且,通篇充斥着如此激烈的个人情绪以及怨毒之气,不能排除有诗歌之外的私人原因在里面。
         二)贵州80后女诗人代雨映大肆抄袭被揭露

   2012年3月27日晚,网名“衰老经”的网友在其新浪博客发布博文:《一个诗歌嫩模的横空出世》,作者以两万余字的篇幅,大量引证有关文本,指证贵州80后女诗人代雨映海量抄袭作家安妮宝贝以及其他诗人的事实,指出其“两年不过三十首诗,首首都有抄袭”。该文被转载后,被代雨映抄袭的诗人老船、沈鱼等纷纷撰文,指责代的抄袭行为。代雨映,女,1988年生,贵州遵义人,近年来曾在《山花》、《绿风》、《星星》、《诗林》、《青年文摘》等刊物大量发表诗歌,入选《2010年中国诗歌精选》等多种诗歌选本,是近期热炒的所谓“新红颜”诗歌代表诗人;她同时还是贵州文学期刊《山花》的编辑。在大量例证和指证下,代雨映在网络发表“致歉书”,以模糊的言辞在认错的同时玩弄概念、推卸责任。对此,著名诗歌网站“诗生活”在其“诗通社”消息中认为“由于近年来诗歌在大众文化中被迅速边缘化,通过诗歌获利的渠道狭窄,在狭小的诗歌圈,抄袭通常被认为是高风险且没有必要的。撇开抄袭事件具体人的是非得失,此次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诗歌出版物审稿方面存在的不足。”
   
      三)香港诗人黄灿然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1年度诗人奖
    2012年4月13日,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在台山举行,香港诗人、翻译家黄灿然获年度诗人奖。评委会的“授奖辞”如下:黄灿然的诗,温柔敦厚,雅俗同体,既得语言之趣,亦明生活之难,词意简朴、高古,引而不发。他本着对常世、常情的热爱,留意小事,不避俗语,从日常叙事中发掘义理、经营智趣,曲中有直,密处能疏,平实之中蕴含灿烂,低处独语也常让人豁然开朗。他出版于二○一一年度的诗集《我的灵魂》,精粹、朴直,魂游象外,以通达体悟人生无常,以谦卑分享凡人苦楚,以雅语淡言旁证世事沧桑,诗心机智,境界从容。他的诗,有着一种与颓废、刻薄之风相区别的厚道性格,尤其是他的潇洒、专注、诚心,更是对数量庞大的俗世哲学的践行者及其受难者的真切抚慰。
   黄灿然,1963年生,原居大陆泉州,1978年移居香港,他是上世纪80年代先锋诗歌写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在场者,近些年创作不缀,尤以精粹的翻译作品著称。
    四)大型诗丛《诗》总18卷“新死亡诗派20年纪念专号”出版
   
   当代先锋诗歌流派“新死亡诗派”20年之际,大型诗丛《诗》总18卷出版“新死亡诗派20年纪念专号”。《诗》丛刊是福建新死亡诗派的机关刊物,也是中国先锋诗歌集结和呈现的重要平台。自1992年起,虽历经波折而初衷不改,以多元、广角、前卫的品格,穿越和见证了20年汉语先锋诗歌的风雨历程。2012年6月,由新死亡诗诗派策划、天读民居书院主办、道辉主编、阳子、林忠成副主编的大型诗丛《诗》总18卷暨“新死亡诗派20年纪念专号”出版,该期为大16开开本,厚达512页,内容主要有:【话语·新死亡诗派20年】、【组诗年会】、【长诗两人行】、【后记】等。同时,作为“新死亡诗派”20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还为6位获第六届“新死亡诗派年度奖暨2012年免费出版中国诗人诗集奖”的诗人出版诗集。本年度免费出版的诗集为:周伦佑:《后中国六部诗》(长诗集)、杨克:《编年史》(诗集)、霍俊明《一个人的和声》(诗集)、李轻松:《无力重述的事物》(诗集)、孙谦:《新柔巴依集》(长诗集)、董辑:《夜晚的超现实》(诗集)。
   
        五) 长江文艺出版社成立“长江诗歌出版中心”
   新时期后,长江文艺出版社作为中国腹地一个重要文艺出版社的地位即已确立。新世纪以来,更是一首抓经济,一手抓创意,出版了很多影响广泛的畅销读物和纯文学书籍;诗歌方面,先后推出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诗丛”系列诗集、《朦胧诗新编》《第三代诗新编》《在北大课堂读诗》、“二十一世纪诗歌精选”等选本,呈现当下时代的中国诗歌风采,好评不断。2012年6月底,长江诗歌出版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隶属于长江文艺出版社,是国内第一家专门出版诗歌类书籍的特色出版机构。中心秉承“服务诗人,传播诗歌”的理念,竭诚为中国诗歌和诗人服务,力争在当下这个诗歌出版老大难的时代,为中国诗歌和诗人营造一个心灵的家园。
   

       六)《艾略特文集》五卷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2012年7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得到了英国“费伯与费伯父子出版社”的授权后,出版了五卷本的《艾略特文集》。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诗人、文学批评家和剧作家,曾荣获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其划时代诗歌巨作《荒原》堪称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歌。多年来,中国先后出版有艾略特的诗集、文集等多部,赵萝蕤、穆旦、裘小龙、张清华等多位译者翻译过他的诗歌,但是其大量作品仍无缘与中国读者见面,此次上海译文出版社在整合之前艾略特译作的基础上,组织新译者翻译艾略特的有关作品,陆建德主编的该套文集共分五卷,分别是:《荒原:艾略特文集·诗歌》、《大教堂凶杀案:艾略特文集·戏剧》、《批评批评家:艾略特文集·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艾略特文集·论文》和《现代教育和古典文学:艾略特文集·论文》,收集了艾略特的几乎全部作品,其中《大教堂凶杀案:艾略特文集·戏剧》卷,为首次在中国翻译出版。此套文集的出版,方便了中国读者对艾略特的阅读,对广大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来说,更能有助一睹艾略特的全貌,以便更深入地认识艾略特式的现代诗写作。
        七)《江南时报》推出“中国诗歌地理”专栏
   大众媒体该如何呈现现代诗歌?该如何发表诗歌作品,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发表诗歌作品?南京《江南时报》给出了一个有力的答案。2012年8月,江苏“新华报业集团”旗下的《江南时报》正式推出《中国诗歌地理》专栏,专栏共五块版,每期以一个省份(诗歌大省拟推出两期)为主,以访谈(两篇)、随笔(一篇)、诗歌作品(20人以上)、照片的方式扫描该省的诗歌现状和诗歌深度,第一期以报纸所在的南京诗歌和诗界为内容,推出后反响良好。从发刊后至年底,已经先后推出了“福建篇”“深圳篇”“黑龙江篇”“吉林篇”等省份和地区的诗歌和诗人。“中国诗歌地理”由新禅诗代表诗人之一、南京诗人雷默策划组织和执行。
   八)国内多位重量级诗人、批评家聚首笔架山,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圣杜甫的影响无与伦比。新诗纪元以来,如何继承杜甫的忧民情怀,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人民性?一直是新诗写作界思考的严肃话题。今年适逢杜甫诞辰1300年,在网络上恶搞杜甫的氛围中,2012年8月31日至9月3日,由诗歌报月刊、诗歌报网站主办的“纪念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暨中国诗歌先锋论坛”在杜甫故里——河南省郑州巩义市举行。来自海内外不同地区的40多位诗人、学者、诗学理论家、批评家等聚首笔架山下,在河洛之滨共同纪念和缅怀伟大诗人杜甫,同时研讨当下诗歌写作的有关问题。严力、周伦佑、陈仲义、雨田、伊沙、李天靖、郎毛等先锋诗人和诗评家应邀到会并在会上发言。其中,严力高度评价了杜甫不受权威影响的独立声音;周伦佑重点解读了杜甫诗中的悲悯情怀、题材开拓及诗艺探索方面的先锋性;陈仲义则在发言中探讨了杜甫的人民性与当代诗歌写作的介入性。
      九)“中国先锋诗歌十大流派研讨会”在福建漳浦旧镇举行
   2012年9月29日至10月2日, “中国先锋诗歌十大流派研讨会”在福建省漳浦县旧镇“天读民居书院”举行。诗歌评论家、诗人陈仲义、周伦佑、沈奇、杨克、梁晓明、霍俊明、道辉、阳子、林忠成、董辑、梁雪波、海上、张嘉谚、徐慢、发星、子梵梅、卢辉、丁临川、青禾、杨西北、洪振垣、何友麟、连占斗、孙文、晏榕、杨于军、孟原、高盖、岸子、阿角、孙子兵、孙守红、南北、张守刚、唐以洪、麦吉作体、王建新、典裘沽酒、蓝蝴蝶紫丁香、叶逢平、税剑、王晟、洪俊哲、林跃奇、蔡伟明、唐淑婷、洪文生、林小妮、林燕祯、张灿隆、陈旺泉、柳小黑等近百人参加会议。此次会议前后历时三天,分别由霍俊明、周伦佑、陈仲义、沈奇主持有关主题讨论。重点讨论了新世纪以来仍然活跃于中国诗歌界的十大先锋诗歌流派——非非主义、地域写作、存在群体、新死亡诗派、北回归线、活塞、神性写作、现代禅诗派、打工诗群、垃圾派——的写作及活动。本次讨论会是五四新文学以来,第一次以诗歌流派为主题的专题研讨活动。
   
            十)同济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成立
     2012年11月10日,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诗探索》编辑部共同主办的“汉语诗歌的当下处境高峰论坛暨同济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来自北京、成都、郑州、南京等地的学者、诗人、评论家以及上海本地诗人近60人与会。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周兴教授和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发表讲话并为诗学研究中心揭牌。林莽、刘福春代表《诗探索》编辑部,对同济大学诗学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汉语诗歌的当下处境”高峰论坛由同济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刘强主持。胡晓明、朱大可、严力、周伦佑、王鸿生、小海等十余位国内著名学者、诗人分别做了发言。同济大学诗学研究中心试图打破学科壁垒,联合海内外的诗人、诗评家、学者,打造一个立足学院、辐射社会,立足上海、辐射全国的诗歌共同体,为汉语诗歌研究和创作提供学术支持和发展动力。
   ★本年度“中国诗歌界十大新闻”由《非非》杂志副主编、《非非评论》副主编董辑、《非非》杂志执行编委梁雪波共同执笔撰写。
【附录】
  董辑就“中国诗界十大新闻评选”采访《非非》主编周伦佑
     时间:2012年12月20日
   地点:长春—成都
   形式:电子邮件

   董辑:周老师您好,据我所知,以评选“十大新闻”的方式来回顾一年的重要诗歌事件,在国内最早是由《非非》开始的。请问:是始于哪一年?基于怎样的想法?
  
    周伦佑:国内诗歌界做十大新闻评选肯定是由《非非》开始的,第一次评选距今已经26年了。我回忆了一下,当时不仅是诗歌界,好像其他的行业(包括新闻界)都还没有人做十大新闻评选的。这个可以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公开报刊查得到。评选“中国诗歌界十大新闻”这个想法我最早萌生于1986年,该年年底开始搜集资料并撰写,首次刊登于《非非》杂志1987年卷扉页,标题为:【《非非评论》评出“中国诗界1986年十大新闻”】,下面的内容则只有九条,第十条条目后面用的是省略号……。原因是:本来计划的是评十条新闻,最后怎么都评选不够十条,就只评选了九条。当时刊登出来,文学界(包括诗歌界)反响都非常好,非常正面。
   董辑:后来《非非》接着继续做了吗?都有些什么反响和反馈?这些年,为什么能一直坚持下来了?还会一直做下去吗?
   
   周伦佑:因为做了第一次有些经验了,1987年我继续有意识地搜集资料,到年底撰写了1987年中国诗界十大新闻的一部分;但因为内外种种情况(政治的、文学的)我决定在1988年同时编辑和出版《非非》杂志1988年卷和1989年卷,所以,决定将1987年和1988年两年的“中国诗界十大新闻”合并在一起评选。这两年的“中国诗界十大新闻”刊登在提前于1988年8月出刊的《非非》杂志1989年卷扉页,标题是:【中国诗界1987—1988十大新闻】。其中有一些在当时十分敏感的条目,如:“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主编熊复在《文艺理论与批评》87年第4期发表文章批判非非主义的‘神秘主义’和‘反文化’倾向……”(第3条);“主管文艺的中宣部常务副部长、诗人贺敬之被调离中宣部……”(第4条)等。还有揭露“中国作协新诗集评奖“黑幕的——“中国作协第三届(1985—1986)新诗集评奖揭晓,获奖诗人中竟然包括初评未入选(也未出现在初评入选名单中)的叶延滨,引起诗歌界一片哗然”(第7条)。这样的秉笔直书,这样的不顾人情世故的严肃评选,其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中间,《非非》两次因故停刊,这件事也中断了一些时间。随着网络的普及,一批更年轻的朋友加盟非非,“十大新闻”的评选,主要是由你,还有梁雪波具体在做,我只是在你们需要时提点参考意见。只要你们有热情、有耐心做下去,我就有信心支持你们一直做下去。
   董辑:大约从2009——2010年左右吧,类似的年度诗歌新闻评选一下子变得很多,全国大约要有五、六家以上在做,近年更是五花八门,甚至个人都开始评选了。对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周伦佑: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表达欲,也激发了人们的表达欲。
偌大一个中国,那么多的人热爱诗歌、关心诗歌,多一些十大新闻评选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当然,由于评选者的立场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还有,由于能力、眼光等原因,评选的客观性和涵盖面会不一样,这都是很正常的。至于有的人借十大新闻评选来炒作自己,那又当别论——也可视为在网络上自我娱乐的一种方式吧。至于评选的标准如何?眼光如何?是否相对客观?相对公正?我想,严肃的读者自会比较鉴别的。当然,我也注意到,有些评选(不止一家、两家)其公布出来的评选内容甚至文字表述大多数是照抄或改头换面抄袭《非非》评选的十大新闻的。这种“抄袭式”的评选,其意义及公信力一定会大打折扣。
   
   董辑:最后,请您谈一谈,在目前这个通讯工具极端便捷的信息时代,什么样的评选才是有价值的?在这种情况下,《非非》的评选意义何在?价值何在?
   
    周伦佑:我想,要做到你所说的“有价值的评选”,首先要求评选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还要有公心和比较宽阔的视野。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做到相对客观,相对公正。也只有这样的评选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坚持恒久,评选的公信力就会慢慢地建立起来。至于你问到《非非》评选的价值和意义,我可以举两个例
子来回答你。
   第一个例子:《非非》评选的【2010年中国诗界十大新闻】中有一条“《中国先锋诗歌二十年——谱系与典藏》出版暨‘中国先锋诗歌二十年讨论会’在佛山举行。”这条评选引起了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佛山日报》指派记者就这一条评选内容电话采访了参加该“先锋诗歌讨论会”的周伦佑、唐晓渡,并为在该市举行的这次诗歌活动入选《非非》评选的“2010年中国诗界十大新闻”专门编发了新闻。
   第二个例子:《非非》评选的【2011中国诗界十大新闻】中有一条“广东《作品》杂志以大魄力集中刊发中国当代诗人的长诗并设立长诗奖”。此条评选也受到该省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并为省上有关领导部门拨款支持《作品》杂志起到了正面的助力作用。
   此外,还有去年《非非》评选的(由你执笔撰写的)【2011中国诗界十大新闻】被新浪网作为国内诗歌界评选的十大新闻链接转载也是这种影响力的一个印证。我想,《非非》评选的“中国诗界十大新闻”只要按现在的标准,不献媚任何势力和权势者,也不怕得罪任何势力和权势者,坚持严肃地评选下去,在保持相对客观和相对公正的基础上,其评选的公信力一定会逐渐建立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5 22: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几件事是有份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7 20: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往年一样,2012年的诗坛还是非常热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5 14: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5-2-25 17:22 , Processed in 0.09226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