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8|回复: 6

[原创]◆世界化的乡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30 0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化的乡土<p> *林雨<p>一、开平碉楼的建筑特色<p>  如果说贯通全球的互联网是使世界成为地球村的纽带,那么,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就是开平成为世界乡土的桥梁。互联网以信息的传递使发生在每个角落的事件快速传遍全球,华侨却以自己对文化的吸纳和传承使国内的开平(地理上)世界化,海外的开平(人文上)乡土化。因为侨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侨人口比开平现有人口还多,故有“中华海外两开平”(诗人刘逸生诗)之谓。这两个处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氛围的开平,正是由血缘的纽带和对故土的热爱紧紧联结着,既相分离又相互守望。<br>  广东华侨众多,华侨文化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沿海各个地区,而在直观上体现了开平侨乡文化的繁盛与独特性的,正是那些星罗棋布,坐落在偏远乡村绿野间的碉楼。地理上的闭塞与物质文明上的先进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开平奇妙地汇合在一起,落田耕地、上田听留声机(当时是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才有的先进用品)可谓是乡土的,又是世界性的生活。开平的碉楼记录在册的就有1833座,另外还有数不清的风格相近又各呈其趣的穹、楼、庐等民居,远远超过古称“千碉之国”的四川东巴地区,东巴是南北朝至唐代“东女国”的地域,现存的古碉楼也只有343座。开平碉楼与东女国碉楼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有众碉(公用碉楼)和家碉。国内其它地区虽然也有一些碉楼,但都是作为防御性建筑依附在民居等建筑群之中,像客家围屋的碉楼就是附属于全围的一部分,开平的碉楼则大部分单独建造,集众碉的公用、防御性能和家碉的私有、居住性能于一体。<br>  开平早期的碉楼代表作是三门村的迎龙楼,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因开平处于珠三角的西南部,地势低洼,常有洪水灾害,且地处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的“四不管”交界地,社会秩序混乱。故此,乡民筑碉楼用于防洪防贼,墙壁厚达九十三公分,每层四角均设有枪眼,为保障乡邻的生命财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鸦片战争后的经济困难时期,大批的开平人到海外谋生,经过了几代人的奋斗,终于积累了一些资金,二十世纪初便开始有华侨汇款或亲自返乡置业成家。到了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开平出现了华侨回乡建设的高潮,这个时候是欧美经济繁荣的时期,也正是国内军阀割据、匪乱猖獗的时候,于是集防御与居住性能于一体的碉楼便应运而生,华侨为了保护财产和家属的安全,把自己在海外建筑铁路的“泥水匠”工夫发挥出来,亲自当起了楼房设计师,并把自己在海外所耳濡目染的西方建筑元素采用在自己的楼房上。<br>  往往正规的建筑师会顾及风格上的冲突和尺寸、比例上的各种规范,不随意应用各种不同的元素。像潮汕地区的房屋就以设计的精细和尺寸上的严格控制而闻名,比如灶台必须多高,床铺摆放的位置,门槛及门框的高低都精确到毫米,每一个建筑师都会有一卷特制的皮尺,上面不同的刻度标明着不同的含义,在这一刻度上是财运、健康、旺丁,下移或者上扬一个刻度就有可能是灾祸、病痛、分离等象征,大到每个梁和柱的方位,小到每块瓦当(用于屋顶、檐角上的古瓦)的形状大小,都考究精巧。在“风水”上的讲究也与科学上所讲究的顺应自然环境相吻合,往往达到了冬暖夏凉的效果。屏风、廊框等各种木雕上的精细繁复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故有“潮汕厝,皇宫起”之说,意指潮汕地区建筑工艺的精细达到了皇宫一样的精雕细琢。也正因为对工艺的固守,所以对外来文化的吸纳态度也比较审慎。<br>  而开平碉楼的设计者本来就是屋主本人,他们大部分是打工者,是农民,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不像别的建筑者会遵从一定的规范,而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开放的胸怀吸纳和糅合了所见到的、认为美的一切元素来构建家园,而这样杂烩不同风格,不同宗教的建筑,正是开平碉楼独特的文化特点所在——世界化的乡土建筑。自力村的碉楼群就是这种代表性楼房,它们糅合了美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斐济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穹、柱、浮雕等异国风情外露张扬,周围环拥着的是荷塘、竹林、与广褒的稻田,在小径深处还不时能看到山草莓露出它们那红焰焰的小脸,这种既现代化又古朴的氛围散发着引人入胜的魅力。<br>  开平的楼房建设显然迥别于其它地区,东女国楼房是本民族文化的产物,崇尚母系文化及生殖崇拜;香港和澳门的洋楼,则带有殖民地文化的特征,是单一的西式建筑文化;而广东另一侨乡潮汕地区的建筑,虽然也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因素,但总体还是保留着以汉文化为主,西洋为辅的格调,像四点金、下山虎等格局都是传统古建筑的模式,留心观察才能发现在门窗等细部上有一些西方建筑的花式及痕迹。可以总结出来的是,在受西洋建筑文化所影响的地区中,港澳是被强加的;潮汕是吸纳而内敛的;开平却是拿来而张扬的。<br>  放眼看去,开平碉楼的中西文化大融合历历在目,罗马柱顶着中式的屋瓴;古老传说中吉祥的凤凰脚踩现代化的地球仪;苏武牧羊、鸳鸯戏水与西洋火船、教堂洋楼的壁画;意大利风格的卷草与中国瑞兽麒麟;乡间土灶与西式洁具,这些中西风格渗杂相间的排列,形成了强烈的视角冲击,俊庐的一幅对联“中外同风,世界文明”正反映了全球化和乡土化在这里的奇异结合。能够这样不顾规范,甚至不讲比例,就连门上的对联也不讲究平仄,只按心目中认为美的构思来完成“不中不西,不三不四”的建筑物的,也只有这些特定时期、特别经历的开平人为之。而当年开平的“泥水匠”行当,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和发展,已经成长为现代化的建筑业,成为当地的支柱行业之一。<p><br>二、加拿大村<p>  初时听到加拿大村,以固名思义的惯性,也许会认为这是一条加拿大人聚居的村庄,就像人们所熟知的“唐人街”、“中国城”,可村里别说加拿大人,就连本地人都罕见踪迹。这里原是隶属赤坎镇虾边村的一个关姓小村,共有13户人家,村民关国爱率先到加拿大务工,民国初期,他回乡带了一批村民出洋谋生,其余的村民也陆续一带一地走了出去。他们和开平其它村的侨工一样,以“卖猪仔”(相当于签卖身契)的形式把自己像猪一样地卖出去,从出发日起就经受着牛马不如的折磨。他们长长的辫子被互相连结着串在一起,像一捆捆的萝卜,窝在暗无天日的船舱底颠簸到美国、加拿大,途中就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死亡,活下来的劳工则从事当地人不愿意做的开发金矿、修筑铁路等工作,每天劳动超过十二小时,多数人劳累至死,有“每一公里的铁路就有一个中国劳工尸体”的传闻。少数幸存的华工以一代或几代人的血泪积累了“衣锦还乡”的资本,回乡完成自己的成家置业梦,有的则在积够回乡的资费时已将近老年。<br>  现在住在加拿大村的唯一一户人家,是从香港回来的原旅加华侨的后人——关新森夫妇,老夫妻俩担起了守护村庄的角色。偶尔会有一些华侨回来寻根祭祖,或有像我们这样突然跑来采风的不速之客,他们便成为向导和解说员,复述着那些逝去的岁月和斑斑的血泪史。赤坎镇现在仍在使用的“关氏图书馆”(关国爱所建)里,便陈列着那些凝固着华侨的血泪和向命运抗争的历史记录。此时,关新森正蹲在一口老井旁打水,水很清澈很满,一伸手就能够得着。他用陀罗状的塑料罐往外提水,同时自语般地跟我们这些闯入者数说着过去一件件的往事,就像在记忆的老井里不停地往外提水一样,而这老井里的水永远都提不完,那条深埋在地下的历史暗河,河水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往外冒。<br>  此村兴建初期专门请了加拿大知名的建筑师作了整体规划,以棋盘式的排列设置各幢楼房的位置,然后依这张总体规划图纸,在1924年至1935年间,先后按照具体业主的个人喜好建成了这个继统一编排又各户自成一格的、集欧陆风情及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于一体的村庄。在开平的碉楼中,不同文化融合得较为精美纯粹的关氏图书馆和立园,当时都是请了外面的建筑“大工”回来建造的,各种文化继自成一体、又互相辉映,从立园的牌坊和关氏图书馆的外立面石米批荡(潮汕地区叫“洗石”)的柱体上就可感受到精湛的工艺,轻抚过去会感觉到有棱锐角利的割手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立园的“天上”和“地下”,立园内的泮立楼顶层除了梯口处留了一小块空地,其它地方都用绿瓦围盖起来,就像一个不规则的U字形防空洞,童心未泯的人可能会以为是用来捉迷藏的,其实,它的功用相当于现代楼房的隔热层,而地下四通八达的暗道更是连接了园内的每座楼房屋舍,为主人们的生命安全链接起了随时辙退的保障。<br>  加拿大村建村时为了防盗防匪,村民们也在村口修建了一座六层高的碉楼,并将村庄命名耀华坊,后因大多业主是加拿大华侨,而被称“加拿大村”。耀华坊也有过人丁兴旺,热闹非凡的境况。华侨们带回了金钱,也带回了西方先进的日常用品,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平已经有柯达相机,三枝枪牌单车、风扇,盛佳衣车,打印机等。也正因为华侨的富有,盗贼也瞄上了开平这个华侨众多的地方。虽然碉楼设置了探照灯、石头、石灰、碱水、水枪、火药枪等武器装备,甚至建造时还在掺和了沙石的混凝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石灰和蔗糖,筑出了坚不可摧的墙体,连枪炮也难以击破,但猖狂的盗匪还是用尽办法,甚至勾结知情人,使华侨家庭遭受抢劫的事情时有发生。如1928年发生的塘口骑龙马村那场“掳男妇二十人,毙十多人,焚屋二十三间”,轰动海内外的“火烧骑龙马惨案”;1937年“守正楼万元巨窃案”等大案。各村华侨多数不敢回楼房居住,恐落得人财两空,只能四处借宿,惶惶终日。随着二战时期的战乱和民国末年土匪祸患的降临,华侨出于腐败当局对社会秩序整治不力的失望加上美国、加拿大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放松了移民限制,侨民侨眷又纷纷移居出境。直到1951年最后一户人家移民加拿大,加拿大村便人去楼空,开始了它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沉寂。<br>  至于促成华侨们在二十世纪初大批回乡的原因,一方面因为美国排华法案所引起的漫延性影响,华侨不但在劳动力上受到了剥削,在精神上也受到了排挤和歧视。据资料记载,“1910年美国在三藩市‘天使岛’设立移民局,以检查和审问进入美国西部国境的中国人。1910年到1940年间,共有十七万五千中国人在此受过囚犯般的入境检查和审讯,候审期一般为二周到两年,甚至几年不等,一旦‘审口供’失败,即被遣返中国,一些人因经受不了这种屈辱或被遣返而自杀。”另外,在海外的华人男女比例差距巨大(最大时期是26.8:1),女华人的移民必须受到更加严格的审查,通过率极低。在当时华工地位低下的情况下,在外结婚的机率几乎等于零,他们只能回乡娶亲;另一方面则是光宗耀祖的意识,当象征着成功与富有的“金山箱”被乡人簇拥着抬进家门,那份风光使苦苦煎熬了大半辈子的金山客终于展开了欣慰的笑颜;还有一部分是源于深厚的归“根”情结,他们对于故土,一如鲑鱼向出生地的溯游,九死一生也得实行。鱼是为了繁殖后代,人则为了灵魂的回归——对故土那份深沉的爱。开平当地有一种“招魂”的习俗,即为了让客死海外的亲人回到故土,人们会举行一个仪式,把一只用绳绑着的鸭子放在河心,在仪式过程中慢慢将它拉回岸边,这样亲人漂泊在外的魂魄便会随着鸭子泅水而回。<br>  避开同行的人群,我独自走在齐腰深的杂草丛中,偶尔会有草蜢在面前跳跃而过,一些楼房的阶前垒有小祭台,摆着熄灭已久的香烛和冰冷的灰炉,狗尾巴草不胜柔弱地在风中摇晃着,美人蕉白色的花朵开放在杂草中,娴静得像大家闰秀般。忽然想起一首叫《丁香花》的歌,“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满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哪,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城市间多少荒芜,从此不必再牵挂……”孤独,是一种悲情的美!在这个地方,我没给自己拍摄留影,就让那蓝得耀眼的天和陈旧隐晦的楼房,承载着它的故事,纯粹地孤独下去。<br>  暴雨在傍晚的时候铺天盖地地下,闭着眼睛,听着噼噼啪啪敲打着车身的轰鸣,仿佛敲打在自己的身上,想像着那些青黑的楼房和自生自灭的荒草是那样酣畅淋漓地沐浴着风雨的洗礼,已分不清究竟是碉楼在历史中,还是我在其中。<p><br>三、毓培别墅与开平的女人们<p>  立园,被称为华侨的大观园。水榭亭阁、琉璃彩穹、奢华的西方用具,从西式浴缸、银铜西洋餐具、几何图形水磨地板、浮雕天花,点煤油的西式宫灯,无不显示着它的富丽堂皇和主人的雄厚经济实力。<br>  归侨之一的谢维立回乡建楼,亲自制作了一张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字序来划分华侨们建楼地基的“规划图”。为了建筑这个前后耗时十年的园林,他专门开挖了一条通向潭江的运河,河宽十米,深三米,全长一公里,用于运载建筑物资。立园的建筑集园林的通透、江南水乡的隽秀、西洋的华丽之风于一体,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女人来看,那么概括它的形容词就是“风情万种”。<br>  未进入立园之前,看到的是被修整一新的外墙,耀眼的明黄色和新建在庭前空地的喷水池,还有行道边卖工艺品的小店,这些和别的模式化风景区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总会看到很多地方的古迹进行的都是破坏性的修整,按道理在现代的高科技环境下,应该能找到既保存原貌又达到加固目的的方法,比如色彩的复原,可以配搭出贴近旧色调的彩料,进行复原式的描固,而不是简单地用全新的涂料重刷一遍。这种拙劣的修建还不如让它保持着原来的破旧,心里不禁为这些“古屋新颜”而沮丧起来,直到看了毓培别墅,我的感觉才慢慢地切入了进来。<br>  毓培别墅依运河而建,那一直延伸到水底的石阶和浸没了一半的水泥横栏吸引了我,心想,这样一直走下去,是不是可以走到龙宫里去呢。这种感觉很微妙,像被湿湿的水汽氤氲着包围着。别墅楼高四层,小巧玲珑,是谢维立为其早逝的爱妾谭玉英建造的。传说谢维立闲来无事在运河中游弋时,有一条大鲤鱼跳上船仓,谢维立将其放生,当晚便梦见鲤鱼变为一个美丽的女子,后来娶回的二夫人谭玉英,居然酷似梦中之人,谢维立对她极为宠爱,可惜应了那句“红颜薄命”的古谚,谭玉英嫁来后第二年便因病辞世。是抑郁成疾还是沉疴早积,已无从得知,也许从“晚亭夜寂自有琴棋助雅兴,幽室秋深还待书画伴遐思。”这对挂联中,可以想像出这个女人内心的寂寞。寂寞不等于孤独,寂寞是内心的荒凉,不知这位女人的内心是怎样的一番世界,没人能走得进,只有在“夜寂”和“秋深”处,籍由琴、棋、书、画而漫延开来。楼中摆满谭玉英生前用过的物品和一大一小两幅酷似旧上海月历女郎的画像,墙上挂着月琴,床边还有几件残破却色彩依然艳丽的旗袍,令人有香魂已逝,旧物空余的感慨。<br>  据说,谢维立后来常与朋友在这小楼栾棋打牌,这多少让人有点心里不好受,当心目中一个纪念的圣地变成娱乐之所,那种情怀已是失之千里了。忽然觉得这别墅就是一块高耸的墓碑,而楼内所有的物品,只是一种象征性的陈列。<br>  出了小楼,沿途向牌坊、鸟巢、花藤亭趟徉,花藤亭也叫花笼,是谢维立专门为谭玉英而建的,顶部是一个西式皇冠,原意是让谭玉英端坐亭中如英女王般雍容华贵,没想这却成了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冠”,无皇之冠,无花之笼,又引起了多少的唏嘘嗟叹。“皇冠”之下正对的是一个椭圆形的水泥槽,我站在那想像着当时花藤缠绕,茂密婆娑的情形,一边和同游的姐妹猜测着这个槽是养金鱼的呢,还是别有用途。这时好像有一种恍惚的回响萦绕,以为自己前晚没睡好头晕之故,也没在意。站在对面的江门诗人胡迪安却惊异地问我是否有感觉到这个地方会回音,几个人轮番试过后,确定是真有其事,而且只在我们无意中所站的位置——椭圆的两侧中点才有。无从解释为何有这个现象,因为这里既不是洞穴,也没有什么看来能够构成回音的可能性物件,四面都是漏空的水泥花架结构,就像潮绣中的那些抽纱通花格,也许,这是一个寂寞香魂对我们的一种应和吧,这么一想,这空空的亭子便也有了让人牵挂的理由。<br>  从村民口中,我们了解到开平华侨大部分有纳妾,有的甚至是一夫五妻的家庭结构,而且夫人们之间不但相安无事,甚至有大婆和小妾亲如母女,同床而眠的情况。这不单是有中国传统社会所延伸下来的影响,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设想到这是华侨与侨眷的一种补偿心理吧。侨工用生命的磨蚀和前期的孤苦无依换来了今天的富足,于是寻求加倍的家庭温暖,而侨眷怜惜亲人备受摧残的身心,也默许了这样的一种补偿缺失的方式,也许她们认为那些日常的烦恼相比于亲人在外所受的苦难是多么的渺小。况且,男主人往返于两地之间,本来就聚少离多的日子,只能以和为贵,大局为重了。<br>  赤坎镇的五堡乡新安村的村民谭积兴与其夫人余怀春的悲剧则是另一种典型的华侨家庭例子。1904年,谭积兴婚后不久随同乡赴加拿大谋生,离乡时妻子刚怀孕,余怀春在次年产下一女名琴秀,后因两地分居,未能再度生产,便在外乡买一男孩为子,抗战时期一家人经常挨饿。谭积兴自离家后一直未能存足归国的盘缠,直到1959年才抽空到香港见了妻子一面,这一面也是最后的一面,两年后余怀春就病逝了。这对苦命夫妻从结婚到死亡,一生只见了两次面,作为父新的谭积兴则终生未见过在家乡的一对儿女,只是每月寄回他微薄的薪水,最后客死异域,只有那魂魄悠悠随着家乡人的“招魂”仪式返回故土。他们的女儿琴秀长大后也同样嫁给了华侨,好不容易盼到战后侨汇畅通,她用外汇换回了大米,正高兴终于能饱饱地吃一顿了,结果却因为进食太多而导致肠破裂而身亡。<br>  另外,在匪患造成的惊惶与孤独的双重压力下,楼房里的女人们也需要彼此之间的互相取暖与支撑。有人戏称这里二奶文化昌盛,可谁又能说得清这些“做小”的女人们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是怎样的一种心态,是贫穷所迫;慕富而为;还是倾心相许都无从得知。这也许可以归结为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就如“千碉之国”——古代东女国,在母系为尊的当时,也有“一女数夫,生子皆从母姓,男子不得有侍女”的别样现象。<br>  那么,那些身在“豪门”的女人是否就一如人们所想像的那样,锦衣玉食,奢华挥霍?从“林庐”的女主人的故事里,也许能找到答案,这个女人虽住在豪屋里,却节衣缩食,俭朴至极,去世时村民为其清理房产,却发现她家门口的草垛下藏有大量“双毫”(银元),家里还堆放着不少谷物。试想,除了国人提倡的勤俭美德使然,更重要的是,那一个个的银币都缀满亲人的血泪,她又怎么忍心用来挥霍呢。<br>  不可忽略的是,开平不但有“小”女人,还有载入史册的“大”女人,如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三位女强人之一就有开平的陈诚意(我在参观时特意向关氏图书馆的解说员打听,可惜没有关于陈的资料,无法了解其生平)。还有擅长画孙中山像的著名画家关曼青,关曼青原名关瑞兰,出生于开平百合乡虾边村,在有“小王冕”之称的父亲关以文的影响下,自幼酷爱画画,随父母辗转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创建了“曼青女子画室”“现代美术馆”等,后返回大陆,积极参加美术界的各项活动,如救灾义卖,购买公债等,编绘了近百种科技普及宣传挂图、连环图册;计划生育图册等,销行全国,数量庞大,影响深广,对城乡普及科技知识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关曼青的画,既继承了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又运用西洋画的素描光暗方法来表现人和物的质感,探索出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一条新路。<br>  戏剧艺术家红线女,也是出生于开平,原名邝健廉,从舅母何芙莲习粤剧。早年艺名小燕红,后来名伶马师曾发掘她到马氏的胜利剧团始采用红线女之名。组织成立“真善美剧团”。1955年自香港至广州,加入广东省粤剧团。她在艺朮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唱腔的基础上,又吸收京剧、昆曲、歌剧和西洋歌唱技巧,形成独树一帜的“女腔”。她的“红腔”清脆悦耳,富于变化。现红线女已七十高龄,仍关心粤剧事业,广州成立的“红线女艺朮中心”就是为了表彰她的精湛艺朮和为粤剧做出的卓越贡献。<br>  每一座碉楼、每一幢侨房,都有自己的一段历史,在它静默的外表下,隐藏的是怎样的一种沉重,只有它们的主人知道,而这一切,有的随着主人的离开而烟消云散,有的则口碑相传,延续无期。无论是人的容颜还是物的原貌,都不可避免地在时间的刻划中记载着一路走来的履痕:<br>  旧出火候的原貌<br>  屹立在太阳生根的地方<br>  所有的故事就像一羽鸿毛,栖息<br>  在静静的水面<br>  夕阳从身上走过,就像碉楼里<br>  家俱的颜色。由漆红变成古铜<p><br>四、华侨文化形成的人文环境<p>  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中,迄今仍沿用、不断完善着的,只有中国的汉字。这不单是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的永久魅力,书法的传承所渲染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汉字输入法等的创造、改进也使它保持着与生活同步前进的有用性,只要是有用、在用的东西就不会被淘汰。<br>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国力的强盛,中文也现出了强势文化的姿态,世界各地形成了学习中文的热潮。就像早期欧美的强盛使他们的语言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必修的第二语言,我们更一度把各种考试都加上了英语考级这一关。中文的生命力,与华侨的共同坚守是分不开的。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文学堂,他们不忘自小就为儿孙种下根的意识,侨民们在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风俗的同时也进行着从语言、书画、饮食、服饰等各种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细微末节的传统坚守和传播。<br>  从一些碉楼或村庄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像“振中楼”“耀华坊”等彰显“大我”的命名,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华侨们是在为财产和家人的安危这个“小我”而忙碌,但骨子里蕴含着的爱国热情是不可抹杀的。在国外备受歧视的经历,使华侨们希望祖国强大起来的愿望更加强烈,并随时在一些重要的时刻付诸行动。像抗日战争时期,大量的华侨在海外集结游行,捐款救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而国内像开平南楼司徒煦等七烈士一样不顾敌众我寡,浴血奋战七天七夜重创日军,最后中毒气弹而被残暴杀害的英雄事迹更是到处可见。<br>  百合镇虾边村的归侨关以文(前面提到的女画家关曼青之父),曾旅居秘鲁、香港、新加坡等地,早年加入中华民国创始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成为开平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第一批赤卫队队员之一,也是开平第一个农民协会的第一任委员长。他所建的适楼也作为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点发挥了它在特定时期的重要作用。在适楼的墙壁上,现在还挂着一幅竹雕书法——岳飞的《满江红》,岁月的烟熏镀上的腊黄晦暗色调更加衬托出它所蕴含的铮铮骨节。<br>  这些碉楼在文化大革命横扫一切的风暴中能够留存下来,跟华侨与村民之间互相依存的感情维系有关,因为在水灾及盗患、日寇肆虐的时候,不但众人楼起到了保护民众的作用,大部分的私人楼也接纳了避难的村民们,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感情纽带,况且村中绝大部分都是华侨家庭,都有这样的楼房,如果说要抓典型也无从抓起。据村民讲,当时在硬性规定的情况下,村民们便以走过场的形式假意批斗,巧妙周旋,这些宝贵的物产才免于落入“割资本主义尾巴”的下场。现在,这些碉楼正作为广东的重点文物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同时以它们独具的魅力向游客敞开沉寂已久的胸怀。虽然碉楼已淡出了民居的实用舞台,但它们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就像中国书法以它的艺术力量散发着历久愈醇的韵味。<br>  看一个地方的开放程度,只要看外地人对它的融入深度就可见一斑。阿莲是大学毕业后从广州花都来到开平的,但当她由碉楼谈到风俗习惯,从开平人的性情转入到饮食特点,如数家珍般罗列而出时,你会错觉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地人。这和本地人所拥有的“世界眼光”、“世界胸怀”不无关系,中西文明的交汇和碰撞,使得开平的人文环境开阔大气,没有排挤与隔阂。这种和谐平等的环境会让人容易产生归属感,就像阿莲由衷地认同并爱上它,融入而成为新开平人。广州正在提倡的“新广州人建设新广州”观念,也正是把本地人,外地来穗的新移民、打工者等对广州有认同、归属感的人群统称广州人,当一个城市里的人们都爱着这个城市的时候,将会形成的是多么和谐美好的人文环境啊。<br>  采风时下榻的酒店叫花园酒店,拉开大幅的帷帘,窗口正对着的潭江,像是飞天身上那当风的吴带,蜿蜒舒展,仿若开平人脉脉温情的流露。那床头的小圆桌上摆着一只小杨桃、一枝狗尾巴草、一枝美人蕉花(乃一路同行的本地作家张碧云等所赠),我一心想要把它们带回广州,最后却还是在匆忙中给遗忘了,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她(他)们,还有百年杨桃林、加拿大村等令人感触的深遂况味,却在我的记忆里栽下了盘绕不尽的清香。开平古老的文化底蕴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离不开这些满腔热忱的人们。开平碉楼的魅力,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含量和历史沉积,一部分正是来自于碉楼周围默默奉献着的人。当你跟着“义务解说员”——开平博物馆馆长余沛连环行于碉楼的荷池前、绿竹后,听着他娓娓、生动的描述,和夹杂着醇厚乡土清香的幽默,你会不知不觉喜欢上这个地方。这一幢幢碉楼一处处民居就像他的一个个孩子,在他慈爱的眼光和自豪的语调中凸露出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美态。这时你会想起李清照那脍炙人口的佳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p><br>2005/10/08<p><p>[UploadFile=2004121311301814_113590758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30 1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58 编辑

独到的见解!<br>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30 1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58 编辑

这样的文章要的多点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1 1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58 编辑

谢谢!问凯华、拂晓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 1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58 编辑

问好妹妹,好久没看到你的新作了,很喜欢。祝新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1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58 编辑
下面引用由白沙2006/01/01 07:16pm 发表的内容:<br>问好妹妹,好久没看到你的新作了,很喜欢。祝新年好!<br>
<p><br>姐新年好!祝你创作丰收,生活美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 1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58 编辑

再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18:30 , Processed in 0.08953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