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1|回复: 3

[原创]《六楼读书偶得》之二(共六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7 2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51 编辑

《六楼读书偶得》之二(共六则)<p> 六则理性点的请朋友斧正!<p>●孤灯<p> &nbsp; &nbsp;清代诗人查慎行有一首《舟夜书所见》,诗曰:<p> &nbsp; &nbsp;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莹。<br> &nbsp; &nbsp;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p> &nbsp; &nbsp;沉沉月夜,倒影寂寞孤灯,何等灿烂。灯,接通了此在的幻觉、意愿和痛苦。“孤灯”、“满天星”之间的二元张力在浪中舒展,将视觉与对象联系起来形成时空的悖论,在恢宏明亮与孤独寂寞的不懈对峙中,显得风平浪静。刹时,生命在这里更新,灵魂在这里止泊。我深深地体会到这里没有“西风残照,汉家宫阙”的时空错位感,而于茫茫时空中,你能感觉到你是在者吗?孤灯在?我在?“满天星”在?<br> &nbsp; &nbsp;记得寒山问:“古镜未磨时如何照烛?”师说:“冰壶无影像,猿猴探水月。”我试着问:“月黑何来满天星?”无师说:“孤灯风浪间,星象落谁家?”<br> &nbsp; &nbsp;谁能照烛点亮现代诗人那盏孤灯┉┉<p>●贯穿<p> &nbsp; &nbsp;商鞅之死、张居正之死、谭嗣同之死、秋瑾之死、方志敏之死、张志新之死┅┅<br> &nbsp; &nbsp;我于“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意愿中拣出两句诗:“可笑灵均楚泽畔,离骚憔悴愁独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像不像艾略特说的“变血为墨迹的阵痛”,而贯穿其中的光芒涌入大地。我立于悬岩独自沉思,福柯对“真理”的蔑视:在客观的实际世界中,本来并不存在‘真理’这个东西。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了建构和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人为地规定出来的游戏规则。<br> &nbsp; &nbsp;但我还是相信真理的光芒涌入,会长亭连短亭。<p>●恻隐之心的秩序化<p> &nbsp; &nbsp;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把道德观念内在化、先验化和自然化,视“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为仁义礼智的当然规则,社会欲大同只有扩充这种潜在的可能,即端,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就会天下为公了。难怪尼采深刻地指出:“就道德蓄意制服各类生命而言,它本身就是敌视生命的惯用语。”专制预设的道德体系,迫使其内倾化,强大的欲望和创造因子被道德摧毁、约束,道德成了恶的奴隶,变成了无所顾忌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称为“吃人”。道德在普遍追求权力、名誉、金钱和享乐的环境中生长,如果没有法制和民主,道德就是痛楚和悲衷。在预设之中越是道德觉醒者就会越在艰难、痛苦的环境中忧患,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以真挚的想象在流放途中以忧思腾奔西方。忧患尽管具有崇高、伟大的特性,但没有公开的民主程序,这是弱势无奈的吼啸!弱势的意志在自我慰藉中显现自已的崇高、伟大,公众赞美之,专制者也赞美之,并且在后人的公众舆论中越显得更加崇高、伟大了。<p>●哲<br> &nbsp; &nbsp;《孔氏传》解释说:“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则民归之。”归的古意就是归向、归属意,在这里爱的终极目的是明显的,这就是爱是手段,民之归顺才是目的。任何知识、智慧都是为“官人、惠爱”服务的。这背后的真实就是满足智者(或统治者)的极端自私,它明显不同于西方的爱智之学。<br> &nbsp; &nbsp;什么是“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跪。”我有时候想吊跪就是不包括自己,在有心为善下写出“自在飞花轻似多,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语)<p>●虚无主义<p> &nbsp; &nbsp;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说:“醉心于存在者,对存在则置之不理------这就是虚无主义。”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得出中国历史两千多年来,不就是醉心于引导存在者在自已的“话语霸权”体制中显现预设的真理或者意义吗?从而对存在及其存在者都置之不理,存在隐逸了,存在者显现为一种预设的面具,这就是一种专制意义上的历史虚无主义。<p>●“实用理性”<p> &nbsp; &nbsp;孔子通过对“诗书礼乐”的总结性批判,更加强烈地强调关于“仁”的机械必然性的思想,无论什么生存或变化都根据这种机械必然性而发生,不管社会风云变幻、动荡或发展,物质世界逐步被人所用,仁就其外形来说是不可改变的。世界之所以这样,就在于没有遵循仁的彼此之间的作用,仁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大仁,而这种作用主要有三种存在状态:格物、修身、平天下。就存在一词的本来意义而言,仁本身作为人的此在,只有抽象的特性,即精神的性质,但当它呈现出无比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时候,人与禽的区别、人与人的区别、人与物的区别,在仁中得到了分辨。更重要的是人与物在实现“仁”上的马太效应:“仁”越大、物赐予越多。所以孔子对天的认识是事物的第一性是仁,进而认为精神或灵魂的本真状态------仁只能由最灵活、最细微、最慎独的直观经验活动的知行合一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李泽厚称之为“实用理性”。<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7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51 编辑

每一次阅读都是重新发现,孤独而坚定地生活和写作都很重要。期待读到更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51 编辑

谢白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3 1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51 编辑

有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18:49 , Processed in 0.07872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