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95|回复: 8

[原创]中国网络诗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6 1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1 编辑

[watermark]中国网络诗现象<br>乐思蜀<p>朋友,如果你对诗还有那么一点兴趣,建议你随便选一种搜索引擎,用“网络诗歌”或“诗歌论坛”一扫,你十有八九会大吃一惊。你想不到,作为一种冷门的文学形式,竟然会有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网站。我想你更想不到,正是它们,给本已萎靡的当代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已成为中国诗歌新的增长点。<p>一、网络诗歌的崛起<br>网络诗歌的飞速发展,其渊源在还于中国诗歌的民间传统。一直以来,民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最核心、最先锋的力量。这样说似乎显得武断,牵强,有讨骂之嫌。其实,这个结论不是我下的,它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br>这句话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民间诗人是中国诗歌的中坚。所谓民间诗人,大抵是指那些长年按自己模式写作,又长期不被官方机构认可的那些人。他们完全是靠长期奋力的挣扎,最终才凭着自己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破土而出,引起人们的关注。二是民间刊物是中国诗歌的主要支撑者和传播者。自北岛《今天》于1978年问世以来,中国民间诗歌刊物可谓风起云涌。据1986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00多家诗社和起码几十倍于此的诗人,已出的非正式打印诗集905种,不定期的打印诗刊70种,非正式的铅印诗刊和诗报22种。尽管作为没有固定经济来源和政治保障的民间媒体,这些报刊逃不脱潮起潮落的自然规律,但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上讲,民间刊物一直占据着中国诗歌的潮头,却又是不争的事实。这正如崔卫平所言,“绝大多数优秀的、富有建树的诗歌首先不是在公开出版的杂志上发表,而是出现在各地(有时是跨区域的)三五个或十来个朋友们自己所创办的刊物上”。相对而言,数量稀少,用稿有限的官方刊物,只能从中选用部分作品,并且由于编辑个人的主观原因和刊物的导向问题而把一些好的有苗头的形式拒之门外,从而一次次丧失确立主导地位的良机。<br>其实,不管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诗歌一直在做看似无谓的抗争。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岛顾城舒婷号角声渐息,中国新诗在非非、他们、莽汉、海上等众多流派表面的繁荣中逐渐失去了读者。诗歌以外,拜金主义成为新时代的风潮,人们在此起彼伏的时尚风潮面前俯首称臣,而把精神的内省视为穷途。在这样的时代,通过文学提醒人们注意一些精神实质的东西,似乎很不必要。所以人们一谈现代诗歌,大都会露出鄙夷的神情。诗歌没落,势所必然。<br>可喜的是,中国诗歌并没有因此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经始终在一片的杀声中寻找着自己,近年来反而有逐步增长的势头。这是众多精神纯粹、不图功名的诗人努力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近年来网络的迅速普及。1995年“橄榄树”文学网站开通,将诗歌搬上了网络。1999年,“界限”诗歌网站成立,并创办了《界限诗刊》,于2001年编辑出版了《诗歌的界限》一书。尔后便相继出现了“诗生活”、“诗江湖”、“终点”、“橡皮”等众多网站,中国诗歌的网络时代宣告开始。<br>网络的功能是巨大的,对于诗歌而言,它的优势更为突出。我们以散文、杂文、小说等专业论坛为比较,就文学形式而言,它们比诗歌更容易被人接受,但网上搜索的结果,却令人惊奇。散文的专业论坛还有一些,但大都不成规模,冷冷清清。小说只有几个论坛像样一点。杂文,不用说了,几乎没有。这是个奇特的现象,细究原因,诗歌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因为作为文本,诗歌所占容量小,更容易在小型的网站上交流。短小的另一个优点就是阅读方便,读者一般不会因为太长而放弃。其它文学形式就不同,很少有人会有耐心阅读完一篇两三千字的散文杂文小说,因此很难达听到反馈信息。<br>网络尤其是诗歌论坛的交互特性,使众多诗人的作品都能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展现出来。作者能很快知道读者对作品的反应和感受,从而反思自己写作的成败得失,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在诗歌网络上,作者和读者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常在诗歌论坛上欣赏他人作品的一些人,有很多都能成为新的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新的诗人,新的流派,新的诗观得以不断涌现。众多诗人凭借网络加强了交流,也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长时间独自探索的寂寞,孤军奋战的局面。<p>二、网络诗现状<br>似乎没有人仔细地统计过现在中国诗歌网站的具体数目,这项工作实在太浩大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网站用搜索引擎要想找到确实不易。据笔者所知,目前人气较旺、作品较多且有一定知名度的中文诗歌网站约有五十家之多。先进的网络技术为开办网站为它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只要有一两个爱诗的人头脑一发热,就会出现一个新网站,当然也会有另一种情况,一个热热闹闹的网站,一眨眼工夫就没了,这在网络上是常有的事。诗歌网站论坛也一样,每天总是不断地诞生、死亡、再生,潮起潮落,无法逆料。其实,中国的诗歌网都还年轻,最老的不过五六岁,一般都小于三岁。但它们中有很多都已经拥有一大批有实力的诗人和诗评家,集聚了很大的力量。<br>目前做得较好的诗歌论坛有第三条道路、平民诗歌、当代诗歌、北京评论、沉潜诗歌、顶点、界限、诗先锋、每天、四季、华语现场、凹地、审视、或者、扬子鳄、星星、他们、每天等,这是基于网站每天访问量和发帖量而言。当然,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做得相当不错,第三条道路、平民、当代、北京等论坛也定期印制纸刊,几乎每个网站都有自己的网刊,举行诗会、擂台赛、征文等各种活动,以此吸引更多诗人加入到自己的队伍中来。<br>目前中国网络诗歌依然呈现出山头林立,流派众多的局面(这是中国现代诗的一大传统)。平民写作、民间写作、现实主义、下半身、垃圾派、知识分子、第三条道路、非非主义、灵性诗歌、无限制、荒诞主义、非诗主义,各流派都在努力宣示自己的创作主张。但常常会因为艺术边界本身的模糊性而相互混淆,相互渗入。莫说局外人一头雾水,就连一些诗人在众多旗帜下也不知所往。下半身、垃圾派等一些怪异的流派名号让局外人摸不着头脑,也导致了一些无关艺术的无谓的争执。<br>诗歌网站基本上是一些爱好诗歌的人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自行创办的,经费由他们自行筹措。诗歌网站往往能综合民传统与网络的优点,采取论坛和刊物两条腿走路的发展策略。它们一方面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强的优势,努力提高诗人们的创作水平;另一方面定期从网站上精选优秀的作品制作刊物,以扩大网站的影响,提高驻站诗人的知名度。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条道路,这个创办仅一年的年轻网站,由于一些有共同艺术思想的诗人共同努力,办得有声有色,每天其本上都有几百帖子数。今年上半年还正式编辑出版了《第三条道路》(第一卷),6月5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了“庄园之夏”诗歌朗诵会暨《第三条道路》(第一卷)首发式,搞得风风火火,实为网络诗歌非盈利经营的一大成功范例。《第三条道路》(第一卷)集结了一百多位诗人和诗评家的几百首诗和四十多篇评论,值得一题的是,它还选入了近二十年来,在中国诗坛有较大影响的诗学理论,其作者有知识分子写作的藏棣、王家新,也有民间写作的于坚、韩东,当然也有第三条道路的谯达摩、林童、莫非等,使得这本书在诗学理论上兼收并蓄,有户纳百川的气象。今年《七十后诗集》、《中间代诗全集》、《中国诗人网站2003年诗歌选》、《明天》、《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诗选》等众多诗歌选本也竞相出炉,各网站也都努力筹资编印自办刊物,如《平民》、《中国诗人》、《垃圾派》、《东部》、《夹缝》、《每天》、《火种》、《中国诗盟》、《追寻》等,一些官方刊物如《诗选刊》也开始关注民间,大量选用《平民》、《垃圾派》、《自行车》、《诗参考》、《野外》、《行走》等民刊中的作品,这些举措,使中国网络诗坛乃至整个中国诗坛出人意料地红火起来。<br>网络对诗歌的最本质的贡献还在于,它使很多不懂诗歌的人读懂了诗,而且还尝试着用诗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逐步成长为新一代的诗人,它也使一些原来写诗的人在交流中飞速地进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很多上诗歌论坛不久的朋友,通过一段时间与诗人交流探讨,竟然写出了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网络的即时学习功能。冰儿、庞华、蔡俊、洛风、大路朝天、离原、楚楚、西北龙、墓草、游鱼、皮旦,以及成千上万的诗人,都在网络里迅速成长起来。<br>大众的参与,使诗歌从官僚知识分子的控制中逃离出来,回到广大平民的手中。这对于诗歌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首先导致了语言的蜕变,通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口语化运动,诗歌的语言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学院式的、死板的、号召式的、浮华的语言已被平民的、灵活的、平和的、朴实的语言所替代。这一方面得益于于坚、伊沙等前辈的觉醒和开创性的实践,另一方面是众多持平民心态的新一代诗人不断加入参与其中的结果。<br>在诗论坛里,新人和旧人,新面孔和老面孔,都在一条河里游泳。发表自己的作品,聆听各种各样的评论,一般都能和平共处,恍如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但诗人们的性格特征使他们时常会展开唇枪舌剑的攻击,偶尔擦出的一点火星,就能引发一起无休止的争论。如前所述,山头林立,派性复杂也是中国诗歌一大特征,自从北京盘峰论争促使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决裂以来,各种论争似乎永无休止地进行着,于坚、伊沙、韩东、沈浩波、朵渔、尹丽川、何小竹、杨黎等无一例外对卷入其中,但论争的焦点,竟然与诗歌艺术的本身相去甚远,甚至毫不相干,令人大跌眼镜。目前关于下半身、垃圾派的论争似乎还在延续,但已显露出逐渐平息的苗头。从这一点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人们脱离无谓纷争,回复艺术的本原知觉,进行严肃创作的愿望。<br>网络也给诗人们提供了一个探讨和交流诗歌理论的良好空间,新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理念不断涌现,如同不息的海潮,不断冲击着以往的诗理论的礁石,使诗美学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提升。同时,也涌现出李霞、庞华、李原、十品、赵思运、胡亮、伤痕等有实力的诗评家,这必将进一步推进中国诗学理论的发展(而这一向是中国诗歌的薄弱环节)。<p>三、网络诗歌的问题<br>作为新生事物,网络诗歌的优越性已经得到充分显现,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起其它文学形式,网上诗人素质水平更为参差不齐。很多诗人原来都不太接触文学,只是因为诗歌形式上比较简单,比较适合作发泄情绪的方式,才混迹于各诗歌论坛。这些人的作品大都缺乏深度,在写作态度上也显得随便,甚至喜欢用一些不恰当的国骂以显示自己的狂放不羁,因而显得粗糙,令人生厌。近年来流行的非非主义玄之又玄的诗风,也使一些诗人逐渐失去了对美的判断能力,使这样的诗歌在网络上得以盛行。网络诗歌的崛起的同时,也给诗学带来了关于诗与非诗,关于诗的美与丑的界定问题。<br>诗人是极富个性的,即便是同一诗派的诗人,也常常会在诗观点上产生一定的差异,相互争执起来,进而分道扬镳,另立山头。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现代诗就是在流派争斗中成长起来的,网络在加强交流的同时,从某种程度上也加速了流派的分离。近年来垃圾主义、现实主义、非诗主义、诗非诗主义等思想的不断涌现,说明了诗人们对诗歌的探索是永无休止的。不管它是海面上一时的浮沫,还是永不枯竭的一片汪洋,对于诗歌而言,都不会没有意义。当然,我们在看到流派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所谓的流派并不是推行一种写作理念、写作态度、写作方式,而更多的是像梁山泊好汉扯上一杆大旗,另立山头,以便获得更大的利益。也许还不能实现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政治理想,但至少大家都能从中分得一杯羹。这种念头,在诗人当中普遍存在着。这也证明了一直寓居于民间的诗歌,一直自命清高的民间诗坛,其实还是被一种现实的利益关系掌控着。步入当今诗坛,我们常常会看到大大小小的“圈”,其实也跟商品经济条件下结成的大大小小的利益团体没什么两样,由此也可以测知民间刊物的选稿标准也跟官方刊物没什么两样。说白了,无非是关系网在起作用。当然,从长期来讲,这都是自取灭亡的最佳途径。<br>由此带来的弊端不容忽视,我们常常会发现这已经影响到诗人们的创作和批评态度。一个善于跟网站、跟朋友们搞好关系的诗人,往往在论坛里较有人气,写首劣等的诗,也能有大量的带有褒奖语句的回帖。而一个不太注意搞关系,一个默默思考,安静写作的诗人,在论坛里自然少有人气,诗写得再好,也很少有人回帖。这往往导致网站、诗人包括编辑判断的差误(有些编辑会不自觉地先看回帖的多少,再来评判一首诗作的好坏),采用相对较差的诗歌,而放弃了真正的佳作。当然,诗坛本不可能纯净,人为因素毕竟是不能真正彻底排除的。前日,看到一个官方刊物的选稿标准中有“影响力大的诗人”这样的字眼,可见它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在传统领域里也很普遍。<br>以上-无论对于网站发展而言,还是对于整个网络诗歌的发展都极为不利的。如何控制其中的度,如何不使其进一步恶化,是网络诗坛应当注意的。<p>四、展望<br>诗歌选择了网络,就等于给自己插上了翅膀,网络诗歌的前景必定提光明的。我们可以展望一个飞速发展未来,一个让中国诗歌重新焕发神采的时代。可以预见,诗歌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更倾向于平民化,通俗化,生活化,逐渐发展成人们普遍能接受的心灵的音乐。一些不受欢迎的,故作姿态的朦胧诗,无病呻吟的抒情诗、玩世不恭的垃圾诗将会逐渐失去市场,退出历史的舞台,而直指心灵的、富有美学神采的诗作,必将会成为主流。不管是网上还是网下,不管是诗歌还是其它形式,都会朝向这个方向发展,未来文学的希望,正在于此。<p><br>[/water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6 2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1 编辑
下面引用由乐思蜀2004/08/06 07:55pm 发表的内容:<br> &nbsp; &nbsp;...<br> &nbsp; &nbsp;所谓民间诗人,大抵是指那些长年按自己模式写作,又长期不被官方机构认可的那些人。他们完全是靠长期奋力的挣扎,最终才凭着自己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破土而出,引起人们的关注.<br> &nbsp; &nbsp;...<br> &nbsp; &nbsp;这正如崔卫平所言,“绝大多数优秀的、富有建树的诗歌首先不是在公开出版的杂志上发表,而是出现在各地(有时是跨区域的)三五个或十来个朋友们自己所创办的刊物上”。<br>
<p> &nbsp; &nbsp;看看现在的《诗刊》我很少能看到哪怕是少好些的作品。在网络流传和民间(个人)写作的许多优秀的作品都超越了官方刊登的诗歌,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br> &nbsp; &nbsp;现在在中国专业的搞旧体诗创作的就有20万,写现代诗的我没有听说过具体的数字。特别是写现代诗歌的可以说门类、流派繁多,在这种诗歌表面繁荣的背后,我看到的是很多的诗人不是在写诗,他们不关注现实、政治、人生,有的只是毫无质感的语言文字的简单的拼凑与堆砌。没有思想、没有奋斗和抗争进取的精神。<br> &nbsp; &nbsp;写诗,首先要跨越诗歌语言和技巧这两大障碍,但太多的诗人根本就过不了第一关,语言的障碍。个个自以为是天才和自命不凡。唯我独尊,对别人的优秀的作品不屑一顾。<br>张扬的背后是跨掉的一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6 2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1 编辑
下面引用由乐思蜀2004/08/06 07:55pm 发表的内容:<br>(水印部分不能引用)在诗论坛里,新人和旧人,新面孔和老面孔,都在一条河里游泳。发表自己的作品,聆听各种各样的评论,一般都能和平共处,恍如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br>
<br>期待着这里出现如此的景象<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6 2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1 编辑
下面引用由乐思蜀2004/08/06 07:55pm 发表的内容:<br>(水印部分不能引用)一些不受欢迎的,故作姿态的朦胧诗,无病呻吟的抒情诗、玩世不恭的垃圾诗将会逐渐失去市场,退出历史的舞台,而直指心灵的、富有美学神采的诗作,必将会成为主流。不管是网上还是网下,不管是诗歌还是其它形式,都会朝向这个方向发展,未来文学的希望,正在于此。<br>
<br>我也坚信这个方向!乐思蜀是清醒着的!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8 14: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1 编辑

再读<br>握手思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20 1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1 编辑

一、网络诗歌的崛起<br>二、网络诗现状<br>三、网络诗歌的问题<br>从这三方面来讲得比较深入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21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1 编辑

诗歌选择了网络,就等于给自己插上了翅膀,网络诗歌的前景必定提光明的。我们可以展望一个飞速发展未来,一个让中国诗歌重新焕发神采的时代。可以预见,诗歌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更倾向于平民化,通俗化,生活化,逐渐发展成人们普遍能接受的心灵的音乐。<p>期待着网络诗歌的飞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23 1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2 编辑

网络的飞速发展对诗歌的交流、传递,诗歌的创作方式、创新都注入了新鲜活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24 1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2 编辑

学习了。说得有道理,观点蛮深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5 19:30 , Processed in 0.08684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