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78|回复: 2

著名七月派老诗人评青年诗人渤海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1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0 编辑

<p><br>心中的明灯——完美的缪斯<p><p>读渤海诗集《诗歌 &nbsp;站在我生活的反面》<p><p>彭燕郊<p><p>相识的青年诗友里面,渤海是印象很深的一个。年青人,不是一盆火似的激情,就是冷静地沉潜于思索。渤海却是这两者的奇妙结合,很激情,也很冷静。都说诗人应该热情澎湃,都含着热泪写诗。又说现代诗人处于信息爆炸的高科技时代,不懂得冷静思考就写不成诗。都有道理,但我想如果两者能很好地融汇一起,不更好吗?<p><p>渤海从开始写诗,就是这样双管齐下地进行他的诗歌艺术创造长时期的坚韧征途。他这样形容他是怎样把人和诗、诗和现实融汇成人生理想不倦追求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对人类命运的苦苦追索和对小<p><p>我的不断警策以及按部就班地工作颠倒生物钟的休整基本构成了我的全部。”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这个“全部”所包含的激情和理性的几乎相对等的份量,对这两者的无论何种情况下由于何种原因的失衡,对于他,对于我们这些热爱诗,有心献身于诗艺探索的人来说是应该极力避免的,因为无论是向那一方面倾斜,结果都将导致我们最根本的人生取向的模糊乃至扭曲,极端不利于我们的诗艺追求,甚至会遭遇严重的不可挽回的失落。<p><p>渤海不是今天才有这种感悟,写于1995年的他的第一本诗集《落入水中》的作者前言《躲进诗歌》里他写道,“我们害怕孤独,于是躲进诗歌,企图在这座概括了几千年文明的巨檐打发生命。”对于他,这个“躲”,这个“打发”,都绝不轻松,“当我拿起诗笔的时候,总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当然在我不拿的时候,我更加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由一种信念而成长为人,我们都不明白自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曾经感到“无边的消极”,但是很快,他开始“以诗歌作为自尊的武器时”,却又“多么的心虚”。我所接触过的青年诗友里,几乎想不起还有哪一个像他这样走进炼狱似地走进诗的园地。他不是蹦蹦跳跳地走进来的,不是梦游病患者似地迷迷糊糊地走进来的,更不是大摇大摆地装出诗的救世主的模样走进来的。他的脚步是沉重的,是虔诚地跨进诗的园地的。他心里想的是什么?是准备接受长时间的严峻的考验,他已下决心,诗歌,他已“无法离开她”,他“无法不渺小,无法不固执和迂腐”,他“用诗歌漂白自己”,他在诗歌的净界净化自己,而历炼的结果是“让苍白的生命失去所有的颜色。”<p><p>跟某些轻佻地走向诗的人不同,渤海的心情是严肃的,怎样对待诗,怎样进行探索?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苦苦思索甚至使他有类似犹豫彷徨的精神状态。在这篇后记里他写道:“诗歌到底是悦已还是愉人?这几乎没有标准的答案,有的只是不同人的选择,而我是一个想出卖自己的人,我甚至相信我不是我,我始终以为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虽然有时对社会和前进是反动的,我甚至想以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力所能及地影响。”如果我的体会没有错,我以为这里说的就是诗人的使命感,而这个话题早已很不时尚很不流行。叫座的说法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写”,“不知道写的是什么”,等等这一类够玄的天话,轻佻得吓人!<p><p>很难想像本来应该思维能力特强的诗人会中了邪似地用“鬼画符”的方式写诗,令人吃惊的是真的有人在这样的写。渤海可就完全不是这样,在诗人历史使命感上他“无法不固执和迂腐”,不害怕被用“固执”“迂腐”这两个贬义词取笑,执着和坚持并不等于保守,渤海绝对不保守,对于和“经常听不懂”的“新名词层出不穷”一样“不对读者负责”的热衷于创新的诗人,他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他相信“受众必然会主动地来解释然后接受”。对于用口语写诗,他认为“这种探索无疑也是有益的”的,有的写“非常‘野’非常‘刺激’的内容”,是“诗的内容的一下子扩得很大”。他是努力从历史高度来审视当下这些现象,锐敏地发觉“这或许是一个繁荣与萧条并存的年代”,“因为对于写诗的目的,有太多的分歧”,“这目的可以崇高,也可以不”,对于“玩文字,追求轰动效应”,或者“反复以不同的形式去说”,他都认为这“很难说得上是创新”,能够这样,能够有这些说法,就因为渤海是诗人,是坚守历史使命感的诗人,历史,社会史和诗歌史,或社会史里的诗歌史,在历史的现在时生活着的我们每一个人,生存权利和生存责任不可分割地并存,生存责任,说白了就是履行推动历史进程,对于诗人,就是推进诗歌发展,以诗歌发展推动历史进程。渤海用由衷的恳切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几千年的诗歌史,灿若星河的诗人,诗歌还能怎么写下去?”这真诚的诗人的真诚的声音,深深感动了我。<p><p>王尔德说过:“诗人是用不着传记的,他的诗就是他的传记。”可不可以说:诗人是用不着写诗歌理论的,对于诗的感悟就是他的诗歌理论,对于诗的感悟是从他的创作生活里得到的,创作生活是他的生活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了解一个诗人,主要了解他的诗,以及他对于诗的见解,我想我首先留心于渤海的两篇诗集后记,没有错。<p><p>当然还有:在他心里,诗是什么?什么才是诗,在了解他对于诗的这些感悟以后,了解这一点好象容易些了。<p><p>“我不知道有没有意义,比如像写诗,……记得一次同学的聚会上,一个同学高声地对我说:‘你那出了书的是诗,我这没写出来的也是诗啊。’我木然了,诗是如此广泛地存在着,它甚至不用写出来……”早在十年前,他就在《落在水中》的后记里写道:“诗的高度就是无诗,当人生都是诗歌,那分行的文字就不是诗歌了。”诗与生活的血缘关系被表达得如此精辟,我还是第一次读到。我想,正因为是这样理解诗,同样的他对于诗人也有亲切的感悟,“诗人骨子里是一万年不变的真情和真理”,“这一根线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从意到形,从五彩缤纷到黑白世界,永远不会断,不会终了。”他这样描述他的创作过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月华如水,诗的神灵就不约而来,那么神秘地跃上你的眉心,让幸福在你不敢想像的时候充满你。不会因为卑贱而羞涩,不会因为贫苦而悲伤,诗歌之神让人真正地平等,诗之职业者也无法剥夺你诗神的眷顾。”给我们活画出一个虔诚地亲近诗的诗人的自信自豪,不同于诗之职业者或诗之活动家的勤恳诗人的形象,非常可贵的形象。<p><p>诗人的形象当然最终来自他的作品,他的诗观、诗见当然只因为成为理解他的作品的不可缺少的参照系而受关注,而且具有与作品等同的魅力,在这一本诗集里我喜爱和很喜爱的诗就有将近一大半。魅力来自这些诗显示的诗人精神境界和诗艺素养的诗文本所达到的完美度,读它的时候,那种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亲密接触使人沉醉,同时使人得到文学艺术欣赏的满足。让读他的诗的所有读者得到不同程度的愉悦,应该是诗人们的最高企望,我相信渤海也是怀着这样的企望写这些诗的,他也确实让我们得到满足,得到愉悦。<p>诗人写的总是他的心境,他的感受和思考,说到底,写诗,就是要让人理解他这个人,让人知道他是一个这样的人,是这一个。一个可以很平凡的同时又很个别的人,有自己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的人。渤海的诗里,《漫天飘雪》、《我是宇宙吗》、《吊饶纪三》、《自生自灭》、《七月半》、《古屋奇遇》、《树与藤》、《绳子》、《痛快》、《心灵中的一种玄》、《两个葫芦》、《菊豆》等等,让人觉得很有点像通常说的“哲理诗”,但又不完全像,诗当然不能用来说理,诗的本性是抒情的,我相信渤海写这些诗,只是由于他被感动了,感动着而且思考着,而作为诗人,他的思考又不能不是诗的地思考、抒情地思考,他可不曾也不愿一写起来就考虑什么想法成熟不成熟、合不合逻辑等等,那是会像鲁迅先生说的,成为“感情冰结”的哲学家的,他要求的只是真实,至于成熟、逻辑之类的,是不可以“临时抱佛脚”的,在于素质、素养,写诗不是应考,诗文本不是试卷,诗所以是诗,诗人毕竟是诗人。<p><p>精神境界,可不可以说就是人生感悟的升华,从人生感悟提炼,提纯,提升而得到的。渤海是诗人,他的人生感悟不能不是从诗的角度感悟人生,随即折射成他对于诗的认知。在他,对于诗的感悟、认知和对于人生的感悟、认知很难分开。在别的诗人那里很少读到这样多的关于诗的诗:《诗歌景况》、《轰动的诗人》、《诗集》、《你知道吗》、《猎兔》、《平凡的晚上》、《诗歌 &nbsp;站在我生活的反面》、《问候》、《大师》、《一条鱼和一张纸及其它》等等,写的都是他的诗观、诗见。他的诗论、诗评,不同于正经八百的专家学者,很不“学术”,很不“专业”,然而精辟,自然流露,别有会心。他,现代诗人,他的这些关于诗的诗几乎等同于关于现实生活、关于社会现状的诗。对于他,两者是分不开的,因此他的见解总是和我们很接近,甚至相同。《一条鱼和一张纸及其它》也许可以说是这本诗集里最成功的一首,写诗人的诗路历程,真切自然到可以用老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来形容,诗人对于诗的虔诚,热爱流露于每一个词语,他的诗观、诗见当然格外可贵。<p><p>渤海的爱情诗和一般的爱情为内容之作明显不同,他几乎很少对传统的爱情有太多兴趣,就像他的诗观、诗见,他的爱情观和对爱情的感受方式紧紧和人生感受融洽在一起的,有时一眼看看甚至不像爱情诗,《有或没有结局的故事》、《不变的主题》、《一个礼拜的情人》、《看魂断巴黎》、《轻轻的一握》、《我想是这样》、《沦陷》、《新守株待兔》、《无色唇膏》等等,都或多或少让人觉得“爱味”不太够不太不明显,及与自然、战争共称为三大文学的永恒的主题的爱情,得到新的开拓,有新的格调,让我们在感到喜悦的同时,得到新的启发。<p><p>当然,渤海也写现实生活,写社会相,写历史的过去和现在。《奇怪的游戏》、《牛皮》、《拟说可以杀死人》、《永州绕口令》、《生死抉择》、《洞洞》、《信》、《军刀》、《天外的眼睛》等等都是,诗人的豪爽不激切、含热烈于冷静的风格在这些诗里同样有鲜明的表现。很少呐喊,很少叹息,更不屑于申诉,只是自信地镇定地表达、抒唱、刻画、渲染、塑造,尽力追求理想中的完美,给我们读诗的人一个风格,一个闻得到他的气息的人,一个思考着的人。<p><p>渤海说他“也曾无意之间做过有意之事,特别是醉了之后”,他的《诗歌 站在我生活的反面》,就是在一场大醉后一气挥就的。年青的他难免有时有点放纵。探索、尝试我们都知道那是有益的,朱先树先生说得好:“是有存在价值的”,我们不能怕“异端”,怕“不同凡响”。但是能不能赞同忘记艺术创造不可缺失的分寸感。创造必然地是自由的,但同时又有严格的度,“简单地对待文字,随意地编排文字,我的心在文字之外”,或许只是诗人兴之所至的一时感触,他的不少成功之作都是很认真地对待作为诗的载体的语言写成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艺术,对于诗人,语言是从心底发出的声音,心之声,是极其神圣的。<p><p>从《落入水中》、《渤海短诗选》到这一本诗集。渤海是在大跨步前进着,“当然我没有把握让人肯定,但我仍然要坚持,甚至还要在诗歌之外说话”,“不过更多的时候,我是清醒的,我的诗中说理的部份往往超过抒情,我以为诗歌除了反映生活还要拔高生活,我虽然不自量力,但仍然坚持”,这是渤海的心声,对他,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着更多、更高的期望,有理由祝福他不断取的新的成就。<p><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2 1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0 编辑
下面引用由欧阳白2004/08/11 10:49am 发表的内容:<br>心中的明灯——完美的缪斯<br>读渤海诗集《诗歌 &nbsp;站在我生活的反面》<br>彭燕郊<br>...<br>当然,渤海也写现实生活,写社会,写历史的过去和现在<br>...<br>
<p>关注现实生活、社会和历史是每一个诗人的责任,<br>也是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28 16: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0 编辑

王尔德说过:“诗人是用不着传记的,他的诗就是他的传记。”可不可以说:诗人是用不着写诗歌理论的,对于诗的感悟就是他的诗歌理论,对于诗的感悟是从他的创作生活里得到的,创作生活是他的生活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了解一个诗人,主要了解他的诗,以及他对于诗的见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5 19:48 , Processed in 0.09048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