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03|回复: 2

[转帖]陈墨:从《未知》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3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未知》说起 <p>作者:陈墨 <p><p> &nbsp; &nbsp;正如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个词——真实! <br> &nbsp; &nbsp;面临着诗人一气呵成、行云流水般的意象拷问,我是颇有感触的。请允许我先引入一个哲学,尤其是语义学里争执颇久的命题:凡能说之事皆可说清楚,凡不能说之事必须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语)。 <br> &nbsp; &nbsp;初读《未知》,便被题记所吸引: <p> &nbsp; &nbsp; “当我离开 <br> &nbsp; &nbsp; 我将大笑 <br> &nbsp; &nbsp; 并且,将千山万水的相思 <br> &nbsp; &nbsp; 一点一点剥离 <br> &nbsp; &nbsp; 但最后 <br> &nbsp; &nbsp; 剩下的躯壳里还记存着什么 <br> &nbsp; &nbsp; ——题记” <p> &nbsp; &nbsp;诗人从一开头就丢出一个被解决问题,请注意这样的手法是诗歌语言所具有的一种诗性:一个被解决问题——这到底是一种解决还是未解决?(笔者相信好的文字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诗人以一种解决式的态度: <p> &nbsp; &nbsp; “当我离开,我将大笑 <br> &nbsp; &nbsp; 并且,将千山万水的思念” <p> &nbsp; &nbsp;很彻底的丢出悬念: <p> &nbsp; &nbsp; “但最后 <br> &nbsp; &nbsp; 剩下的躯壳里还记存着什么” <p> &nbsp; &nbsp;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没有将这几句引入到诗歌的体系结构中,而是有意的特地为它设置了一种在通篇里如同注脚一样的提示,可以说,这样的悬念是非常引人入胜的(笔者观阅过很多网友的大作,很多人习惯以题记引出一个主题思想,大都喜欢用些惊世骇俗的文字,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但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整首诗就写了一句——题记,其余的文字皆成为画蛇添足的笑柄,诗歌语言凝练和浓缩的原意已被文字变形得夸张夸大进而扭曲)。 <br> &nbsp; &nbsp;看到诗人也以如此方式进行安排,笔者当时就吓了一跳,主题“未知”以“看似不重点的重点”的题记方式进行表达,无疑就是对主题本身的一种偏离。(说实话,我是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看的第一遍) <p> &nbsp; &nbsp;让我们先来看看诗人在诗歌技巧上的一些处理。 <br> &nbsp; &nbsp;在接下来的几个小节中,诗人完成了一种近乎梦呓的表达,引用了大量的象征意像,以文字优美而奇异的排列组合,打断词序,进行重新的结构。于是我们看到一幅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的画面: <p> &nbsp; &nbsp; “如果一个人跳着激昂的舞步 <br> &nbsp; &nbsp; 举着双手来到我面前 <p> &nbsp; &nbsp; 那时候天使带着神圣的水 <br> &nbsp; &nbsp; 面上露出黄土地的微笑” <p> &nbsp; &nbsp; “有些人就这样倒了下去 <br> &nbsp; &nbsp; 在一朵云的背面” <p> &nbsp; &nbsp; “应该,或者是一种恶形恶状 <br> &nbsp; &nbsp; 平稳呼吸,保持恒温” <p> &nbsp; &nbsp; “‘人子的渴望 <br> &nbsp; &nbsp; 必须靠近我们,靠近苦难’ <p> &nbsp; &nbsp; 一些人因此而悲伤 <br> &nbsp; &nbsp; 为了遥远的忆念” <p> &nbsp; &nbsp;如以上的象征意像在《未知》里比比皆是,时而看似抒情的勾勒出一种近在咫尺的缠绵,时而又突兀的丢出了远在万里的思念,令人觉得仿佛同时存在两个诗人自己,进行了对话。如果说对感情上一些旖旎的绚丽总是令人稍感轻浮的话,《未知》中突兀的以引号方式参与进来的第三种对话就是对上述轻浮的一次沉淀。 <br> &nbsp; &nbsp;就在两个毫无理性可言的诗人的声音,令诗人觉得迷惘非常之时,引号中老者的话语如黑暗中的冷笑声,发出了一种对诗人面临选择时,欲拒还迎又犹豫不决的态度的质问。尽管方式是慈祥的,但也是沉重而必然的。 <br> &nbsp; &nbsp;《未知》两次出场的第二个意像是天使,第一小节中: <p> &nbsp; &nbsp;“如果一个人跳着激昂的舞步 <br> &nbsp; &nbsp; 举着双手来到我面前 <p> &nbsp; &nbsp; 那时候天使带着神圣的水 <br> &nbsp; &nbsp; 面上露出黄土地的微笑” <p> &nbsp; &nbsp;诗人赋予了天使如同黄土地(可否理解为干涸?抑或一种寻根情结?这样的理解是个人问题,笔者比较偏向于前者,把“神圣的水 ”和“黄土地”一样的干涸,对立而又和谐的附着在同一个人身上,这无疑可以为我们理解天使第二次出场时所带来的失望找到伏笔。)一样的笑容,但可以看出,这只是诗人在未做出选择之前,一种近似于意淫的幻想--美,惊艳凄绝的美。 <br> &nbsp; &nbsp;如同诗人感觉的一样,这种美像是镜子里所印发出的倒影。 <br> &nbsp; &nbsp;我们总能感觉一些不够诚实的危险,但无法预知它的确切所在。然而,天使第二次出场打破了诗人意淫中的一切: <p> &nbsp; &nbsp;“天使伸出双手 <br> &nbsp; &nbsp; 春天来了 <p> &nbsp; &nbsp; 谁也没看到 <br> &nbsp; &nbsp; 一只鸟划过天空的痕迹 <p> &nbsp; &nbsp; 一些人面目可憎 <br> &nbsp; &nbsp; 我只站着” <p> &nbsp; &nbsp;天使还是那么美丽的到来并带真实,但这一次的到来又被诗人象征的隐匿入春天之中。 <br> &nbsp; &nbsp;现实是可憎的,在这种可憎之情的反衬下,天使的临近又成了遥不可及,如同诗歌中描述的鸟划过天空的痕迹一般:天使来了,她让谁知道?她让谁不知道? <br> &nbsp; &nbsp;于是我们反问之后带来了一个令人骇然的问题:诗人穿过了镜子,来到镜子中的世界?同样的惊讶来自于:这是诗人对于自己出走之后所必然要面对和承受的! <p> &nbsp; &nbsp;《未知》一诗为我们描述了一次心理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路走来的颠簸流离:意像之一“手指爆裂”,除了冰冷的沿途风景之外,疼痛,快得连疼痛都无法表达,毫无感知的疼痛赫然于纸面。意像之二“蚂蚁”和诗人之间的一次对视暗示了后文中所提的“面目可憎”,联想到前文所及的“恶形恶状”。这是无法完成的交流,先是“蚂蚁”的视若无睹将诗人据于冰冷之中,后是诗人对其一种不反抗的反驳:“我只站着”。 <br> &nbsp; &nbsp;将空间甚至时间彻底解构,重新结构,在紊乱不堪的文字背后建立一种冷静的思考,以此支配整首诗歌带来的梦境呓语般的感觉,并最终整合了迷惘寻找后困守一个真相(不得不,后文有叙),这正是《未知》一诗所用技巧给予我们的惊喜:前行——依然摆不脱忧伤!(金斯博格语) <p> &nbsp; &nbsp;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未知》中诗人从选择离开(流浪?抑或找寻?无论哪一种,都是决绝的)后,一次完整的命运反思所带来寻根情结的过程,这恰好是对主题“未知”的一种把握,一次描述,一份拒绝回答的问卷: <p> &nbsp; &nbsp;“怎样去面对生命中发生的任何一个偶然呢。当我重新将自己的视线转回到开始的地方,这意味着,一次溯源——就是对根的质问。生命,对于死亡,正如短暂的生命面对着永恒的死亡,这对峙千万年来已成焦灼。我实在找不出继续呼吸空气的理由,但也找不出想要自己不去呼吸空气的理由。 &nbsp;<br> &nbsp; &nbsp;“但这对峙的确已太久,在每个人身上。于是有迷惘,于是有失望。命运是一张单程的机票,每个人握着它踏入一扇门,从那分钟开始,接下来所发生的任何一切都已经与自己无关。只是有些令人无奈的是,我们曾经都以为那是回程的护照,并以此来证明自己。手中紧握着它,无数遍的告诉自己,“此刻,我正握着它,它将给予我回家的指引,必要时候,它将成为我本人。”尽管我们中的一些人开始感到奇怪,但越来越多的人其实根本不介意让自己隐遁在其中,如果这也能算是一种面具的话,太多的人都没有发现,甚至,必要的时候,宁愿它成为我们生命体的本人。 <br> &nbsp; &nbsp;“我想起昆德拉所用的比喻,这种被命运所牵引的影子已成为我们自己,而我们,是这命运的影子。 &nbsp;<br> &nbsp; &nbsp;“那么人到底能不能回程呢?像那些无数遍告诉自己的蠢话——‘把握自己的命运’又将作何解释? &nbsp;<br> &nbsp; &nbsp;“就像我所说,命运只是一张单程的机票,这机票在往后的无数偶然中只在忠实的记录一切所发生之事。从踏入那一扇门开始,有关于门的背后所将要发生的,都只是在此之前我们从未见过,从未经历过的未知,我们甚至不能用色彩来进行衡量,请注意——黑或者白都只是对已知颜色的描述。事实上,每个人就像是高速前进的时间车轮中被抛出的泥浆,沿着空中划出优美的抛物线,所有被记载的轨迹被我们用相对于车轮而言放慢十倍,二十倍,甚至更慢的速度进行放映。就这样,人从影片中看到自己,但却丝毫不以为然的坐在了看台。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角色转换,已习惯了太多时候充当主角的我们成了与影片所放映情节丝毫不相关的看客。当一种姿势保持太久观看的时候,一些人以疲倦和困意消解进入门口的紧张,另一些人以无聊和麻木排遣下一分钟将要发生的情节的偶然。无论于哪一种来说,根本不理会任何人反映而一直先前的车轮用同样麻木的方式敲响了丧钟——这些都将太早的被遗忘。我很高兴我们为这样的遗忘找到了可供表达和描述的词语——媚俗。同样已被认知的概念中,有一些能刺穿肌肤,深入骨髓。比如:韧性,比如:本能。 &nbsp;<br> &nbsp; &nbsp;“我们知道,建盖宏伟数学殿堂的基石,本质上来说还是零到九十个数字,如同贝多芬、莫扎特也没有能够超出A到G七个音名而发现了真正属于天堂的声音。我们,只是运用了一切已知的手段对未知作出了完美的表达,或许我们会将某部美焕美仑的乐章称之为天籁之音,但谁又会对着方程式计算出的弹道轨迹的目标,说那是我们的天堂? &nbsp;<br> &nbsp; &nbsp;“命运的偶然,或者,如同那场本末倒置的荒诞演出,更有必要承认的是——偶然的命运!”(文引笔者第一次读后写的随笔) <p> &nbsp; &nbsp;这样的命运反思带来了拒绝回答的问卷,这问卷把问题重新丢给了题记,但诗歌最后结束第13小节: <p> &nbsp; “忆念被剥离 <br> &nbsp; &nbsp;美丽的长发开始被剪短 <p> &nbsp; &nbsp;用手握紧千山万水的相思 <br> &nbsp; &nbsp;然后,我可以在阳光下沉睡 <p> &nbsp; &nbsp;当我醒来 <br> &nbsp; &nbsp;我将离开” <p> &nbsp; &nbsp;可以看到,问题从提出又回到了开头,题记里那个被解决问题在这里重新被连贯在一起,结束?开始?梦境?现实?看来一切问题都依然悬而未决,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把这四句话重新放在一起来看一看: <p> &nbsp; &nbsp;当我离开 <br> &nbsp; &nbsp;我将大笑 <br> &nbsp; &nbsp;当我醒来 <br> &nbsp; &nbsp;我将离开 <p> &nbsp; &nbsp;答案跑到了题记,可是题记里明明提出了问题: <p> &nbsp; &nbsp;“但最后 <br> &nbsp; &nbsp; 剩下的躯壳里还记存着什么” <p> &nbsp; &nbsp;从题记开始诗人就似乎在引导我们从下文中找出答案,于是我们发现自己置身于上文所述的那场荒诞的本末倒置的演出--命运! <br> &nbsp; &nbsp;于是问题重新产生:为什么会这样?仅仅只是文字上的游戏?笔者曾经写过类似的一句话“当我骄傲 我会记起 当我记起 我将骄傲”,这里笔者只是纯粹玩弄了文字游戏,纯粹为实现一种视觉冲击力,只是把一种情绪进行了极端的渲染。我们来看看: <br> &nbsp; &nbsp;笔者用了两个词完成一种本末倒置。之所以称之为是文字游戏,是不论你将什么样的两个词放在里面,都能引起这样的效果的,这样的方式的确是取巧。而诗人,使用了三个词“离开”“大笑”“醒来”,语义学里一些奇怪的逻辑现象往往是只能利用两个词语来完成,比如众所周知的,被人云亦云得如此如此后现代的《大话西游》里的对白: <p> &nbsp;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br> &nbsp; “不需要吗?” <br> &nbsp; “需要吗?” <br> &nbsp; “不需要吗?” <br> &nbsp; &nbsp;…… <p> &nbsp; &nbsp;还有一个比较奇怪的语意逻辑怪圈: <br> &nbsp; “什么?” <br> &nbsp; “什么什么?” <br> &nbsp; “什么什么什么?” <br> &nbsp; &nbsp;…… <p> &nbsp; &nbsp;这样的东西是一种纯粹的只为方法美而引起的美,当无人对它进行思考的时候,毫无意义,毫无价值。 <br> &nbsp; &nbsp;看来,诗人利用三个词完成的一次逻辑悖论,并不简简单单到语意(纯粹卖弄文字)那么简单,这引申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仅仅从逻辑上推论): <br> &nbsp; “大笑”是因为“离开”,而“离开”是因为“醒来”。 <p> &nbsp; &nbsp;答案开始显露出来了,一个鲜明的态度被作为一种不能称之为答案但又只能是答案的方式被表达出来——“大笑”,这与整诗所描述的忧郁、沉闷、令人麻木的情结渲染成了截然相反的对比,而且以绝对答案的完美姿态出场。可以这样说,诗歌在完成的,不仅仅是诗人自我的一种拯救,更甚者,深含着一种悲剧性的理想主义色彩。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未知”这一主题完成了一种偏离背景的思索,将令人深感的无奈——题记里的被解决问题从诗人那里植根到每个人身上:真实!而这,恰好验证了主题: <br> &nbsp; &nbsp;什么是真实呢? <br> &nbsp; &nbsp;答案很显然:未知! <br> &nbsp; &nbsp;又是两个截然对立的概念,空洞且无法琢磨的情绪一直在困扰着每一个用心读诗的人。这令笔者突然想起存折主义风靡的五十年代:存在=虚无! <br> &nbsp; &nbsp;如此看来,对未知最大的描述其实就是对各人灵魂的严肃拷问——真实!<p> &nbsp; &nbsp;“我们正经历一个伟大的时代。 &nbsp;<br> &nbsp; &nbsp;“时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它无情的碾碎所有爱上它面具(时代)的信徒,那些挡在前面的追随者,然后证明,每个人都只是被它路过的可怜虫。 <br> &nbsp; &nbsp;“时间,不需要顶礼膜拜。那些被碾碎后腐烂的陈尸甚至不再能成为记录它的符号,它们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慢慢的肢解掉,吞噬掉。岁月的风蚕食着崖壁上的画,但留下来的笔迹,更证明了自己的古老,说着亘古以前,我们赤裸着身体,寻找着食物。为了存在下来,我们繁衍着(谁发明的这种方式,神?我们自己?或者根本没有理由?弗洛伊德因此而发现了什么,解释了什么。只是,在解释和解决之间,自始至终存在着绝然的距离,谁又能趟过这横亘的沙漠,找到答案?)并学会群居,每一天都面临寒冷的侵袭和严酷的选择:要么吃掉什么,要么被吃掉。在这场弱肉强食的游戏里,我们又学会痛,学会了保护自己,学会了如何防止错误的发生。可,生命太短暂了,短暂得我们不得不马上丢掉手中刚刚学会的问题,又毛手毛脚的试探着进入新的陌生领域。为了面对每时每刻的抉择,我们开始告诉自己,失望的茫然只是美好的面具,这样看来,摘下面具所需的勇气,才是真正美好的定义。”(引读后随笔) <p> &nbsp; &nbsp;现在,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感觉重新再带回到诗中,看看诗人如何趟过笔者上述所说“沙漠”: <p> &nbsp; &nbsp;“我准备离家出走 <br> &nbsp; &nbsp; 红色的吉它已经老旧 <p> &nbsp; &nbsp; 填词,谱曲 <br> &nbsp; &nbsp; 谁在聆听我沙哑的长吟” <p> &nbsp; &nbsp;呵呵,请允许我在此,以同样的心情表达70年代人的一种悲哀: <br> &nbsp; &nbsp;古云:生于斯,长于斯。 <br> &nbsp; &nbsp;70年代人长于一片表面上高呼着理想其实骨子深处是信仰破碎的土地(可否又理解回一种对水的焦灼、饥渴状态:黄土地似的干涸)。 <br> &nbsp; &nbsp;诗人低吟浅唱出一首青春之歌,但是以挽歌的方式。可以说,悲壮的理想主义主义色彩只是从年少时的为赋新辞演变成了绝然的态度:“大笑”,自始至终,从未消失。 <br> &nbsp; &nbsp;态度,不禁又令我想到了萨特说的:态度决定一切! <br> &nbsp; &nbsp;难道这不算答案吗??? <p> &nbsp; &nbsp;然而我们还是带来了更大的迷惘,诚如诗人自己比喻的一样:“诗人以文字的方式加密于诗歌,读者和其之间是一种暧昧关系”,这无疑会让彼此的交流上带来一种误差,而这种误差往往来自于某一个简单的成因,这样带来的疑虑是:如何去把握密码的复杂程度。有一点毋庸置疑:密码越是复杂,破解完毕越带来震撼,尽管这种震撼被伴随以一种沉重的成就感,但引起的骇然和震惊也恰好的密码的复杂程度成了正比!(“一个看出每一样事物如何倾空它自身的人,接近于知道每一样事物将以什么充满”,安东里奥.波齐亚似乎给出了我们破译诗人密码的钥匙。) <p> &nbsp; &nbsp;柏拉图给弟子回答无知的时候在地上画了一个小圆,一个大圆,说小圆是弟_子,大圆是自己,圆里面是已知的东西,圆外面是未知。柏拉图说他与未知的接触面大,故而他更无知。 <br> &nbsp; &nbsp;如此看来,对思维所具备的反思性将我们引入了象征使用的怪圈:怎样对未知的东西做出更精准而深邃的表达?当诗人使用更多象征意像进行描述的时候,无疑就是在把自己的圆画得更大!维特根斯坦为我们留下了一种同样毫无逻辑性可言的荒诞:凡不可说之事必须把持沉默!笔者想把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留个给每个真正热爱诗歌的人:再次进行一种凝练的象征浓缩,将全身奔突的血液浓缩至一个点,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br> &nbsp; &nbsp;<br> &nbsp; &nbsp;现在,我开始有些感觉到诗人引领我们接近了谜面,如同浮云刚刚散去的瞬间,迷惘地伫立在镜子的边缘,我的脑海里突然涌现出大仲马留下的另一份答卷: <br> &nbsp; &nbsp;在上帝未将一切答案揭晓之前,人类所有的智慧包含在四个字里面:等待,希望。<p><br>附原作:<p>■未诗<p>作者:山歌<p><br>当我离开 <br>我将大笑 <br>并且,将千山万水的相思 <br>一点一点剥离 <br>但最后 <br>剩下的躯壳里还记存着什么 <br>——题记 <p>1 <p>我不会知道 <br>天空的真实颜色 <p>如果一个人跳着激昂的舞步 <br>举着双手来到我面前 <p>那时候天使带着神圣的水 <br>面上露出黄土地的微笑 <p>2 <p>我在想像 <br>火光照亮大森林 <p>两个姑娘 <br>拥抱着美丽 <p>我的眼睛不停眨动 <br>鲜血开始汇成河流 <p>3 <p>是从哪里吹来的风 <br>带着仰望 <p>远方,战鼓擂动 <br>如果我能清晰听见心跳的声音 <p>有些人就这样倒了下去 <br>在一朵云的背面 <p>4 <p>应该,或者是一种恶形恶状 <br>平稳呼吸,保持恒温 <p>“人子的渴望 <br>必须靠近我们,靠近苦难” <p>一些人因此而悲伤 <br>为了遥远的忆念 <p>5 <p>一把马头琴 <br>草原音乐声声凄迷 <p>飘忽不定的歌唱 <br>江南的夜晚有客敲响门扉 <p>滑入冰冷的水 <br>我手指暴裂 <p>6 <p>外面有雪花飞扬 <br>我的青春在暗处窥视阳光 <p>暖了,空气中花朵开始开放 <br>不知名的野兽在叫嚣 <p>哪里会有平静的河流 <br>瀑布声音动听 <p>7 <p>一个女孩手握着手 <br>希望在某个瞬间被无情扭曲 <p>大路的两旁 <br>到处是流浪的诗人 <p>我在一些人的中间 <br>倒地酣睡 <p>8 <p>还没下雨 <br>抬起头,我对蚂蚁的匆忙视若无睹 <p>我准备离家出走 <br>红色的吉它已经老旧 <p>填词,谱曲 <br>谁在聆听我沙哑的长吟 <p>9 <p>很多人已离我而去 <br>我双眼迷朦 <p>十只手指如火似荼 <br>大地苍白 <p>没有谁知道我在想些什么 <br>一个晚上很快过去 <p>10 <p>“痛吧?一个人的世界 <br>孤独与流浪从来傲立而不群” <p>老人很慈祥,但他的手指已经干枯 <br>我眼泪潸然而下 <p>已经走出很远 <br>陵墓上,我亲手植下不败的花朵 <p>11 <p>来路早已没有 <br>上下左右都是嘲弄的笑声 <p>把客人迎进厅堂 <br>一开始喝酒我就醉倒 <p>天空蔚蓝,阳光灿烂 <br>我不住大笑 <p>12 <p>天使伸出双手 <br>春天来了 <p>谁也没看到 <br>一只鸟划过天空的痕迹 <p>一些人面目可憎 <br>我只站着 <p>13 <p>忆念被剥离 <br>美丽的长发开始被剪短 <p>用手握紧千山万水的相思 <br>然后,我可以在阳光下沉睡 <p>当我醒来 <br>我将离开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4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45 编辑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10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46 编辑

高水平的解读。<br>作品蕴含浓厚诗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5 21:40 , Processed in 0.09145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