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39|回复: 3

[原创]梨园诗话之十三、十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 15: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05 编辑

<p>梨园诗话之十三<br>1、对于网络诗词作者而言,继承古典诗词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和方式,是为创新作素材准备的。写诗词的关键在于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作者的喜怒哀乐。诗词的本质在于抒情。所谓诗词&quot;能助国家走向振兴,也能促民族趋于衰微……&quot;。(《中华诗词》2005年第2期《当代诗话-大题小作》)这种观点显然将诗词拨高到政治的层面了,片面地夸大了诗词的功能和作用,实在荒谬之至!不仅对诗词界贻害无穷,而且容易误导了广大的诗词初学者。难怪&quot;政治诗词&quot;类的老干体盛行,这与此种诗理论的支撑是不可分的。对这一歪论,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正确的诗词理论认识,不要被蒙蔽,以免走上诗词创作的误区和不必要的岔道弯路。<br>2、就诗词创作来讲,形式上的创新比内容上的创新更为重要。诗词如同绘画一样,她的构图、色彩、线条等外在形式比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更为人们关注,更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和琢磨。诗词是一门语言艺术,其形式重于内容。当然好的形式是更好地为其思想内容服务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内容也影响形式,但不起主导作用。在诗词创作实践中,不但要学会运用前人的创作经验和表达手法,更要师前人之心,而非前人之迹,在前人的基础上开疆拓土,开辟新的形式,更好地表达前人所未曾表达的内容,以便为现实服务。<br>3、诗词格律是历代诗人们在创作实践中逐步得出来的经验总结。她同任何事物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无时不在变化着。在梨园诗话之十二我曾谈到当律害意时,不妨大胆突破&quot;孤平&quot;等某些无足轻重的格律约束。此论一出,虽然得到了不少网络诗友的支持,但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网络诗友极力反对,可谓支持率同反对率几乎各占50%,回贴争论甚为激烈。由此足见任何改革之艰难了,更何况由柳宗元、刘禹锡、王安石、张居正、谭嗣同等诗人们主持或参加进行的改革呢?其最后的流产与我们民族的这种墨守成规的惰性与保守势力的根深蒂固不无关系。<br>4、如果不遵守平仄、粘对、押韵等规律,那就不叫格律诗。我并非主张全盘否定格律,只是认为在大体遵循的情况下,在某些方面当束缚过深,不适宜表现我们的思想感情时不妨突破之。而有的网络诗友认为我的观点&quot;有些过分&quot;,实未细察我意。格律可以突破,但不可全部否定。全盘否定格律,也就否定了旧体诗,这种观点是非常有害的;但若全盘肯定格律,这种观点也不足取。对历代诗词家和诗词作者来说,在诗词的创作征途上,&quot;师古&quot;是必经阶段。但如何&quot;师古&quot;,历代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quot;格律保守论&quot;;一种是&quot;格律革新论&quot;。这两种理念代不乏人,不过在中华诗词逐步繁荣和复兴的今天论战尤为激烈。&quot;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quot;(石涛《画语录》)我们在诗词创作中要学石涛一样,注意吸收古人笔墨中有价值的东西,创作性地融入今日写作中来。要善于&quot;借古开今&quot;,而非&quot;泥古不化&quot;。<br>5、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之诗词。今天文学上人们以&quot;七十年代生&quot;、&quot;八十年代生&quot;、&quot;新生代&quot;、&quot;网生代&quot;等来论某一时代出生的作家不无道理。纵观全国大大小小的诗词刊物和网络诗词论坛,充斥着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的仿制品,甚至连语言词汇等也承袭古人。如同今人着古装说古语,却出入现代的都市街头,只会让人嗤之以鼻。我们不可能穿越时空回到盛唐隆宋,我们既然选择了诗词这种艺术形式,就要用其表达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和自我之心声。比如《有的人》的作者臧克家先生就曾说旧体诗&quot;应该反映时代、关怀民生、学古防腐,删繁就简&quot;,诗词创作要求新,臧老主张&quot;三新即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固守陈规,不能新变,何以代雄?&quot;任何艺术都有其个体性和独创性。专学某家诗风或是以某家诗风标榜自己我认为都不可取,诗词创作要向蜜蜂一般不辞辛苦,采百花而后成蜜。意从己出,落笔无痕。哪怕触着某家古人也不避之,毕竟人之思想感情千秋之下一脉相承。艺术贵在独创,诗词的出色也在于与众不同,她最忌讳模仿,更鄙弃雷同,千人一面之诗词有何意义呢?乾隆诗词作品上万,又有几篇流传呢?全民学诗的年代有何尝不是如此?我尊重、推崇能开一代新风的创造性诗人。<br>6、桃源论坛&quot;彼岸诗社&quot;主张&quot;继承古典精神,反映当代生活。&quot;其主持者倡导新国风,即&quot;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所谓新国风,大略如此。&quot;&quot;新国风&quot;这一&quot;新&quot;字好。新与旧,是对立统一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破才有立。余入彼岸,就是看重这一点。另外就是喜其批判精神。余之诗词诗话发于此论坛,每被社友批之,余不以为疵,反甚喜。其何故也?诗词若无批判之精神,安能望其进步也?<br>7、三月风论坛竹风诗韵版主阿二回贴梨园诗话之十二道:&quot;读过楚兄诸多作品,格律上是严谨的,有主帖想法,正说明有见的。&quot;我写诗词用平水韵已成习惯,但并不等于我完全认同平水韵。相反,早在2001年1月我在《九州诗词》第10期卷首语中就大力主张&quot;本刊以&quot;双百&quot;为指针;以繁荣诗词创作交流,培养新人,推动中华诗词在新世纪全面复兴为宗旨;以不薄名人爱新人,不论资排辈。唯质取稿为原则。以抒人间正气,歌时代强音为主。所发作品讲求立意新颖、思想健康、语言流畅、感情真挚。提倡用现代口语、新词、外来语入诗。诗词创作要遵循平仄韵律,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为&quot;诗词改革&quot;推波助澜,为简化诗词创作难度,扩大诗词创作队伍,使中华诗词能早日飞入寻常百姓家,本刊主张平仄严守,押韵放宽。凡按现代汉语读音相近的字均可入韵。我们力争使本刊创办成为一个具有&quot;五性&quot;,即时代性、开创性、青年性、多样性、艺术性,能够吸引大众参与的独具一格的雅俗共赏的诗刊。&quot;这是我主张押韵改革的先导。<br>8、平水韵形成于十三世纪中叶。金朝的王文郁在前人韵书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并身体力行地刊行推广了《平水新刊韵略》一书,这部韵书只有106个韵目。不久,平水人刘渊在北方刊行《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个韵目。由于两书都与&quot;平水&quot;有某种联系,后人就称为&quot;平水韵&quot;。这两部原书早已失传,但其资料保存在了《佩文诗韵》中,自此&quot;平水韵&quot;通行至今,其缺陷越来越明显,显然不适应诗词创作自身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古今语言语音变化之大,任何今人都会认同。但是在诗韵上主张改革的或保守的可说是势均力敌。中华诗词学会主张音韵改革,并在2004年第6期公布了《中华诗韵(十四韵)》,我认为是非常及时的,她将同《诗韵新编》等书一样对诗词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br>9、关于旧体诗的诗体,同诗韵一样我也主张创新。鼓励诗人们努力在传统的河床上进行创新,以期涌现出新的诗体来,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一部诗歌史,从诗体而言,就是一部诗体发展史。远古的《弹歌》是二言体,《卿云歌》是三言体,《诗经》是四言体为主,汉乐府是五言体,到唐代出现了近体诗,七言诗盛行,词盛于两宋,曲繁荣于元,白话新诗滥觞于五四时期。古人尚且不断创造出新的诗体,为什么今日网生代的我们就不可以呢?自然,新诗体的出现不等于旧诗体的消亡,她们是共存共荣共发展的关系,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才是诗词发展的源泉。<p>梨园诗话之十四<br>1、一个诗词刊物编辑或网络诗词论坛斑竹,他自己有可能写出让人称道的作品,但他在点评编选别人作品的时候,不一定会是一个好的鉴赏者,常常有可能将闪光的珍珠从手中滑落。<br>2、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救世主,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在诗词写作领域,作品命运的主宰不是上帝,而是作者本人和读者。<br>3、诗人,要永远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要永远胸怀梦想,未写出来的作品永远都是最棒的,好诗总在下一首,更高更远更美才是你追求的目标。只有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虚怀若谷,才不愧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其品德方可为后来者之楷模。<br>4、不论在诗词刊物上或是网络旧体诗论坛上,只要谈到押韵、诗体、格律等改革,便有不少人出来大呼祖宗之法不可变,并找出不可变之种种理由。他们宁可抱残守缺,萧规曹随,也不敢更不愿打破格律。如此保守,何来诗词的进步与发展呢?<br>5、果戈理有一句名言:&quot;你的脸歪着,却责备镜子,这有什么用呢?&quot;这是如今旧体诗坛上的某些人,怎么也看不顺诗词改革的根本原因,须不知这与唯物辩证法是背道而驰的,任何事物都是无时不在发展变化运动着,诗词自然也不例外。<br>6、诗词界有这样那样的组织,或以某刊物某论坛为核心逐渐形成一个个圈子,这一圈子与那一圈子之间又常常因某些诗词理念不一致而互相排斥。于是,这一圈子就渐渐缩小,或围绕QQ群论道,或在某一主贴下互相攻击,或是互相吹捧,或是在某会议上不点名批评某人搞小动作。这样离诗词之道愈远,离市井愈近,对诗词创作有百害而无一益。<br>7、余梨园诗话之十二、十三网上贴出后,因倡导&quot;诗律随时而变&quot;,即诗词改革引起批评之多,参与人数之众着实令人意外。而大家好象忘记了别林斯基说过的话:&quot;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quot;<br>8、对于一位诗人而言,诗意地生活在市井乡村之中,行走在官场百姓之间,而且能一以贯之地坚持创作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那我们可以说他的生命便是一首最好的诗,一首大写的人之诗。否则,不过是一个是到此一游的匆匆过客而已,还未入宝山便空手而回。<br>9、一个歹徒在夜幕下的十字街头抢劫未遂,突然挟持人质拦车欲逃。对这一事件,警察是首先想着如何救出人质,然后才是如何将歹徒绳之以法;记者报道时只是如实叙述他的眼睛所看到的表象;社会学家则是透过这一现象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诗人则是考虑如何对这一丑恶的灵魂用文字进行鞭挞。<br>不同人职业和不同人的眼中,看事物的角度和处理的手段是如此不同。对诗人来说,就是要善于在寻常事物中发掘诗意,提炼诗材,开拓诗境。生活无处不有诗,关键在于我们的眼睛是否善于发现。善、恶、美、丑时时存在我们身边,就看你如何用笔墨去抒写,如何用剪刀去裁取生活中的彩练。<br>10、感时伤世怀旧是人之常情。当我们出游在外,当我们为生活而奔波,当我们在红绿灯下徘徊,当我们用诗抒发感情,怀念故园,缅怀亲情,如果所感所发与前人所感所发一样,那我们不如掷笔的好。即使是真情流露,用武汉话讲也无非&quot;水货&quot;而已。因为前人早已道你心中所想,而最令人叹息的是你的思想没有与时俱进,而是停留在前人的时代。<br>11、前人的诗歌理论不一定都是真理,今人的诗歌理论也非一无是处。而今天的诗词作者们却常常厚古薄今,动辄某律乃前人所定,不可增之一毫,减之一厘。须不知,后之视今,岂不若今之视昔乎?最正确的看来只有时间这个不老翁了,他才是检验诗词理论真伪的最好标准。<br>12、诗人的灵魂不应屈服于任何势力和组织。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只有如此,才能作自己生命的主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之境界,才是至境。如今,若我凡夫俗辈,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WTO的大环境下,赚钱多少成了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尺。诗之魂魄屈从于经济魂魄,能不悲乎?试问,在此情况下,有几人不被卷入其中?这就是为什么今日在所谓的比之盛唐的盛世时代还没有涌现出与盛唐比美的千古绝唱和千古诗人呢?<br>其实,诗歌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存在。优美的诗词可以使人如沐春风,如饮清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与书法、绘画等艺术相结合书之于壁,代代相传,可说是只字千金,其价值岂能用金钱来相较。所以作为诗人言,不要片面去追求诗外的所谓价值,为考虑其发表、获奖而去迎合世俗,媚取世人;而是要努力营造诗歌的内在美,那就是做到诗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音韵美、绘画美、建筑美、哲理美、意境美等诸美,如斯方有好诗的诞生。<br>13、诗律并不神圣,掌握诗律也并不困难,但要推陈出新就难上加难了。规律不过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容易领会,但新的思想却不是人人都具有的。好诗常是诗人们在不经意间妙手偶得之,而诗之规律就是诗论家们在一系列的偶然创作中得出的理论升华。诗人如果在创作过程里中规中矩,步步按图索骥,那一点诗之灵气早已荡然无存矣!<br>14、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的母体,是生他养他的大堰河。纵使艾青在狱中,在异国他乡,这颗生命的种子永远都生长在他心灵的天空中。<br>15、一个有个性和独立意识的诗人,应该站在时代的风浪口上,勇敢地面向未来。哪怕葬身鱼腹,为了唤醒后来者,也在所不惜。试看屈原、岳飞、于谦、谭嗣同、秋瑾等,哪个不是以天下为已任,而以诗为余事,走在时代的前列。只有循规蹈矩者,才会在缩小的天空里,津津乐道于前人的经验之谈,不敢自立门户,别开生面,更化革新,如此缩手缩脚,还理直气壮,试问大任如何堪当?大至国家,小至单位家庭,怎将责任承担?<br>16、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聊斋作者蒲松龄的一副对联。在诗歌的道路上,我们就应该有这种气概,应大刀阔斧地革除陋规俗律,凡不合这个时代的东西我们都应扬弃。&quot;诗词革命&quot;至今尚未完成,还须我们共同努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避得已经没有退路可言。<br>17、诗人理应有宽阔的胸襟,作品一经刊物发表或在论坛上贴出,就应坦然地接受读者的或褒或贬。褒之而不喜,贬之而不怒。斯汤达的《红与黑》问世后,反响冷淡,但作者坚信会赢得读者,不久,他因这部小说成名。如果作者当初对那些批评漫骂当真,把手稿弃之,那恐怕是再愚蠢不过的行为了!<br>18、纵观全国诗词报刊或某些网络诗词论坛,其头版常冠以&quot;盛世心深&quot;、&quot;时代风采&quot;等之栏目所刊发作品,可品者寥寥,何也?就在于作者缺乏真情实感。成千上万的诗作者竟然都喜歌功颂德之题材,什么赞改革,颂党功等作品竟然泛滥成灾。大家都对同一政治话题感兴趣,岂不令人诧异?此&quot;假、大、空&quot;作怪也!文革遗风至今犹存,许多人不以为恶,反以为荣,真令人呕吐也!<br>19、余以为,咏华山,当登华山,感受其气势,当有所感时,随意从山中剪取一片云,从溪中拾取一块石,从崖边折取一枝花等,此皆可为诗才也!而不少人足迹未至,却信口雌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会于此,方有所得。不然亦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为写诗而写诗矣!<br>20、网络旧体诗论坛上,大家多对诗诀念念不忘,而少有论及意境者也!诗诀,诗之技巧;诗境,诗之神韵也!子美&quot;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quot;等作品是有章可寻,有法可依。摩诘&quot;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quot;太白&quot;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quot;孟浩然&quot;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quot;等诗歌却是发自天籁,此无章可寻,无法可依之诗也!学诗者当须细味。<br>21、诗词作者知作诗合律易,不知去陈言俗套难;知重字、合掌、孤平等易,却不知立新意尤难。<br>22、诗人不可为诗而刻意作。若着意经营,如同八股。试看古今佳作,有几篇是在考场上作就?好诗多是诗人有感乘兴而作。打磨雕琢,扛着旗帜为某内容服务,必难出上品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3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05 编辑

学习了,在理。提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4 0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05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12 1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05 编辑

<br> &nbsp; 这是一部很好的教材,更是一部宝贵的历史性的财富,太好了!我们要发扬并学习这种赋有时代的革命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08:20 , Processed in 0.08327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