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25|回复: 2

诗的形象美与音乐美(随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5 07: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1:41 编辑

诗的形象美与音乐美(随笔)<p><br>艺术形式尽管多种多样,但总的看也只有两类,一类为形象的艺术,一类为声音的艺术。文学、电影、戏剧、绘画、雕刻、舞蹈、建筑等皆为形象的艺术,吹、拉、弹、唱皆为声音的艺术,也可称之为音乐的艺术。<br>我发现,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有点特殊,形象和声音的特性,她都具有。看来,黑格尔把诗歌定为“最高级的艺术”是很有道理的。而其它艺术则不具备这一特征——形象就是形象,声音就是声音。<br>形象是立体而有形的,用我们的视觉去感觉它;声音波动而无形的,用我们的听觉去感觉它。然而,诗歌的声音与一般的声音(音乐)又不一样,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眼睛和心灵去感觉(最终是心灵感觉),可耳朵也明明白白有感觉。不知这叫不叫“通感”。人们欣赏一首诗,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都得到了感受。一首好诗的魅力真是大呀,使你的视觉和听觉都惬意起来,那心灵的摇撼和波动就更大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写琵琶女弹奏的情节是形象和声音具佳的典型。请品尝:<p>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舳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br>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br>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br>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br>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br>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p>人们读了这段诗之后,不得不承认,既仿佛看到了一个忧心愁容的琵琶女的形象,又听到了悦耳的令人心醉的琵琶乐曲。<br>可见,诗是一门很高级的“综合艺术”。诗歌创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应力图将形象的艺术和声音的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做到这点,还是要向古人学习。古人创作了许多形象和声音结合得很好的诗。如唐诗和宋词。但也要看到,有的古人过分强调声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确太束缚人。就是有的大师也太注重音韵而损害了诗歌的形象。例如杜甫的“万古云霄一羽毛”(《咏怀古迹》),“白头搔更短”(《春望》)等诗句,都因为考虑音韵而削弱了一首诗的形象美(将诸葛亮比作“羽毛”明显不贴切,“白头”应为“白发”。可这些地方为了照顾平仄,杜甫不得不用一些令人费解的字或词)。今人创作新诗的状况正好和古人创作旧体诗词相反,偏立音韵太远。许多新诗,读者不仅感觉到诗的内在的音韵美(指诗的旋律和节奏,因为今天的不少诗人喜作语句断裂、割裂似的创作),也感觉不到诗的外在音韵美(指句末的押韵)。声音的特质是物体震动时所产生的能刺激听觉的“波”,这种“呈”线性的连续地运动,即作一系列的不间断地运动。<br>因此,声音在诗里的作用是将散漫的语句紧密地连结起来。不讲究音韵的诗歌使人感到零散,不集中。有人批评今天的新诗就是散文的分行排列,大概就是说的今人创作新诗忽视了音韵(当然还有字词句的锤炼等因素)。<br>还要强调的是,一首诗里的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一首诗里,声音是诗人情绪流动的特征,声音是诗人情绪流动的旋律。这个“旋律”就是一首诗的“音韵”。<br>我在《谈诗的内韵与外韵》里讲过,诗的音韵有两种,一种为内在的音韵(主要是诗歌呈现的旋律、节奏),一种是外在的音韵(指根于汉字读音而作的句末押韵),我现在仍然坚持这个看法。把一首诗紧密地连结起来的是内韵而不是外韵。从古代成功创作实践看,古人更加注重内韵。古人的许多优秀的诗也有句末押了韵的,但也有少数句末不押韵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奇牕前,寒梅著花未”。王维这首《杂诗》就不押韵,还可以举出一些句末未押韵的诗。特别是李白、李贺,他俩对诗的外韵的要求都不十分严。<br>由上看到,诗人创作诗有两项任务,一是“造形”(形象),二是“造音”(音乐),把“造形”和“造音”很好地结合起来。一首诗所表现的形象如果达到了引起他人赞赏、共鸣的艺术效果,我们说这首诗是美的;如果这首诗的旋律和音韵也悦耳爽心,那么,这首诗就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这“形象”就可以说是形象美了,这“声音”,也可以说是音乐美了。<br>形象和音乐在一首诗里我以为也应分个主次,是形象是主要的,还是音乐是主要的。我的观点是,形象是主要的,音乐是次要的。当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应当取形象而弃音乐。因为诗歌的主要作用是表情传意,而“情”和“意”皆在形象之中。就读者的要求看,“情”和“意”应该是比较明晰的,这也是诗人通过形象的描述可以办到的。而音乐就达不这样的效果,音乐是一首“朦胧诗”,音乐的含意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人们只能根据声音的强弱、节奏和演奏前告诉给听众的题目来判断某一音乐所表达的中心意义。所以,“熊掌和鱼不可得兼”的时候,应取形象为上。<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25 1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1:41 编辑

我喜欢注重内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27 1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1:41 编辑

把诗歌的这两点谈透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10:31 , Processed in 0.07115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