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46|回复: 6

[讨论]写诗随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3 1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40 编辑

此文即将收入我的第三本诗集出版,为不贻笑大方和不对初爱诗者误<br>导,特意贴在这里,欢迎大家就文本和其中的观点指教和交流,感谢!<p>写诗随笔<br>——《黄迪声15年诗歌精选》后记<br>(一、二、三)略<br>四<br>对于文学,我最喜欢小说,其次是散文、诗歌。实话说,诗歌并不是我的最爱。<br>有的人或许会奇怪:为什么你创作的诗歌作品最多?——这实在是与我的工作很有关系。我1990年参加工作,因为有点写作的特长,一直在乡镇和局机关从事文字工作。无论在乡镇担任专职通讯报道员和在局机关担任秘书,都要求我写的是公文,而不是文学创作。写公文是正事,搞文学创作则是“不务正业”。我所在的单位一般来说文字工作比较繁重,经常还要晚上熬夜。我虽然对文学深深热爱,但是属于我用于文学创作的时间很少,很难展开需要时间比较集中的小说特别是长一点文学作品的创作。但是零星的时间总是有的,我就把零星的时间用于诗歌创作,因为诗歌不需要集中的时间。曾经很多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进入专业文化部门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觉得最大的享受就是关起门来专心读书、创作。也因为这个原因,至今我的文学创作,准确地说应该是业余文学创作。<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五<br>(略) &nbsp;<br>六<br>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发表意味着作品被承认和水平的认可。1992年,我的文学作品相继在《青岛日报》、《青岛文学》发表之后,我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山东文学》等省级刊物发表。1994年之后我在《山东文学》、《朔方》省级文学刊物发表了一些作品后,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代表最高水平的《诗刊》、《星星》等报刊发表……就是这样,我象一个虔诚的旅者,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跨越,这样努力了10多年。<br>七<br>1993-1996年,我到文化部门工作,这期间,我有幸和文化界多位老师和同仁交流和学习,成为我文学创作进步最快和取得文艺成果最多的时期:1994年,我的诗歌《麻雀》(外二首)在《星星》诗刊年度诗赛中获奖并发表在11期;1995年我的诗歌《草根》获得《诗刊》社全国朗诵诗大赛优秀奖;1996年,我的10行短诗《旅过荒原》与伊沙一起获得第三届路遥青年文学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奖金2000元。<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八<br>1997年12月,我的第一本诗集《笛声流远》正式出版。著名诗人纪宇为这本诗集作了序。据说他只给除我之外的两个人写过序:一是在老山前线打仗立功后回来的军人诗人韩维民、王海渺的《南部中国山》;一是身在工厂,热情抒写现实生活的工人诗人徐世波的《九十九个脚印》。这两本诗集出版后,读者反映都不错。前一本写战争的诗集大部分发行到了参战部队,捧到了血肉相连的战友们手中;而写工人生活的“脚印”,被作者所属的长春一汽集团的领导看中,购来当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分送一线工人们看。<br> &nbsp; &nbsp; &nbsp; &nbsp;九<br>1998年之后,我因为担负更多的文字工作,之后又参与编著《爱心之歌》、《情洒海疆》、《炮击金门》等三本书,个人的创作让位于所担负的工作,暂时搁置了起来。所以1998年-2002年,是我个人文学创作最少的时期,2001年的诗歌创作甚至只有1首,2001、2002年两年也不过20首。”在这些诗作中,言志的作品依然可见,收获最大的,或许是创作了《即墨组诗》、《诸城组诗》两个组诗。<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十<br>2000年,我的第二本诗集《听潮的树》入选“青岛青年作家丛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青岛大学教授冯国荣为这本诗集作了序。这是目前我唯一一本不是自费出版的诗集。<br>十一<br>我觉得青岛这座城市,不仅有美丽的红瓦绿树,瑰丽的高楼新区,她更有诗的底蕴和魅力。这座刚过百年的城市,不仅臧克家、闻一多等诗界名家在此居留、创作过 ,在今天,依然活跃着一大批全国知名的诗人。这浓浓的诗歌氛围,深深的诗歌情缘,让我常为身在这片诗的土地而感到荣幸和自豪。<br>对诗歌的热爱,既有前辈们的熏陶和环境的影响,也是火热生活激发的结果. 想想看,在我们这片土地上,随便一处地方,都涌动着时代的潮汐;随便截取一段新时代的生活,都甘醇如青岛啤酒……诗言志,即使久处深山的顽石,又怎能不萌生诗情?并且,美丽的家园也让我魂牵梦绕和陶醉:在这片土地上,随便走到一条路的尽头,都会踩到洁白温润的海浪花;任何一个角度,抬眼即可见青黛神秀的崂山……当然,我对诗歌的热爱,更是禀性使然,如花之择色,云之择状,木之择形。<br>十二<br>诗人之写诗为了什么,因人而异,我想,诗应是真实的辩思和体验,常常是因为某种体验太深,灵感的大军压境,甚至责任感。1995年6月,我到济南参加诗歌座谈会,赵林云兄对我说:“偶而想起诗歌,可以减慢人的坠落速度。”我很赞同他的话。<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十三<br>我常常想,诗人应以诚实的劳动歌唱,应以真情,注以激情,蕴以哲理,诗应源于生活,或给人以清新的美感享受,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或给人以启迪和感悟,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普希金的《假若生活欺骗了你……》,如舒婷的《致橡树》,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或给人以激励和鼓舞,如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br>诗人应先是一个热爱生活者,一个好读者,一个高尚者,一个普通者,诗人应把作品奉献给最广大最平凡的人们。<br>十四<br>我主张诗歌先要让人读懂。好的诗歌无不让人念念不忘,刻骨铭心,振聋发聩。而不是迷迷糊糊,如坠雾里;好的诗歌无不经久耐嚼,而不是肤浅单薄,味同嚼蜡;无不是浑如天成,而不是无病呻吟,生硬做作。<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十五<br>我赞佩中国古典诗歌创造了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极致,所以很多诗作虽已历经千年,多少代人都对之爱不释手;而自由体的诗歌又为放牧诗的羊群提供了广阔、自由而富有生机的牧场,所以它也得到了认同和赞赏。<br>我遵循传统胜过莫名其妙地所谓创新,一直在躲避玄虚或非艺术的华而不实。当然我更拒绝呆板和媚俗。<br>因此,我阅读和学习最多的是唐诗宋词元曲,其次才是西方诗歌。比起现代主义,我的诗歌或许是落伍的。我很敬佩戴望舒、余光中的作品,他们的诗歌有新古典的特色。<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十六<br>我写乡村的作品,大约有200首,都收录在《梦绕的乡村》和《乡村的琴弦》两个大的组诗里。<br>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是在乡村度过的,对我来说,乡村是一把琴,无论是黄昏、月夜、麻雀、渔人、承包田,无论是苦菜、乡邻、黄鹂、麦子、玉米……,这一切,是我的琴弦。<br>对于我的写乡村的诗,林童评价说:“……黄迪声乡土诗非个人化的特点。(一些作品)表明了非个人身份,而是公共身份,这就决定了他的思维乃是一种公共思维,他是作为乡村代言人身份出现的,结果就成了他的诗所传达的信息是定向的,定位在宣传我们常见的某种思想。如果非要给他的这些写乡村的诗贴上标签的话,我以为是古典现实主义,即他的审美要求是古典的,但写法与人们所理解的现实主义相同。”是的,我承认很多时候我的作品不是我自己的感情抒发,而且还有整个村庄和我的儿时伙伴的。虽看上去间接,其实很直接——因为我们很多的时候是同呼吸,共命运。<br>十七<br>青春理想是我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或是因为‘诗言志’的原因吧。<br>我认为,诗歌,特别是青春理想的诗歌,应该有健康的格调,应该使人安静和催人向上。<br>诗是实在而纯静的艺术,任何诗的成功,都依仗于诗之本身的内涵底蕴所释放的强大艺术感染力。<br>十八<br>我曾经很喜欢泰戈尔、雪莱、萨福、布朗宁夫人的抒情诗。爱情诗词我最喜欢宋词和国外的十四行诗。<br>在青春理想、乡村、爱情这三个我写作的领域中,爱情诗是我写的最少的,总共不超过60首。但每一首似乎都是刻骨铭心的。”<p>十九<br>2003年,我的心情还是在田园徘徊,我在不停地回到家园和回想家园,似乎我对乡村的感情还远没有表达出来,想在此年补充一些。这一年,也有一些情感类的作品。<br>二十<br>2004年,我学会了上网,开始了所谓的网络诗歌创作。<br>这一年,我开阔了眼界,开始了与更多诗友的交流,诗风和诗意开始改变。这也是我这本诗集为什么截止到2004年的原因。<br>可以说,2005年,我结识了很多有才华的诗人和诗评家,我的诗歌也因此改变了很多。<br> &nbsp; &nbsp;二十一<br>2002年,应一些老诗友的邀请,我加入我们的诗词学会,并组织和参与了一些创作活动。<br>我接触和学习了韵律,尝试创作了一些古体诗。应该说,我学的不精,作品大多是古风。我觉得“古风”不错,既有古诗的样式和基本韵律敢,又不那么严格,有相对自由的空间可以发挥。<br> &nbsp; &nbsp; &nbsp; &nbsp; 二十二<br>1997年和2000年,我的诗集《笛声流远》和《听潮的树》相继出版,受到读者们的关注。虽然我坚持在诗歌创作时坚持“诗歌要让人读懂。”但是还有很多读者要求我对诗集中的一些他们难以把握的作品诠释。2002年,我从为读者的回信释疑中得到启发,将原来的一些诗歌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结果大受晚报类报刊的欢迎。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就在全国各地晚报发表此类散文50余篇。2003年,我整理了这类散文(共约有100篇)时,给它们取名‘诗释散文’。<br>我的观点是,所谓‘诗释散文’,是诗的融化,是立意于已有诗歌的主旨,进行再创作的散文。如果说诗歌是高度酒,那诗释散文就是用之勾兑出的低度酒。‘酒’的度数不同,可以适应不同的酒量(鉴赏水平)和口味。它是诗的散文化再现,但不是散文诗。”<br>二十三<br>前人论说伯牙有一句话:学琴三年,精神寂寞。我觉得时下,写诗还不如弹琴。<br>作诗是件苦事,又是一件乐事。一个诗人的苦常人常难知晓,一个诗人的乐读者却常常会感受到。我自己常常不敢回望自己的文学之路——这条路让我体验到了艰辛和世间的酸甜苦辣。<br>时光荏苒,飞逝如流,回首行程,太多碌碌无为。或有可拾捡者,惟诗歌和贫困而已。<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二十四<br>诗人出诗集,在时下会赚钱和有地位的人看来,或许是“最傻的人办的最傻的事”,出诗集一般要自己陪钱,出了后因为不畅销书店不愿意给卖,读者也是寥寥无几,想赚钱几乎是白日梦。有人就奇怪:这些傻诗人,为什么还要坚持?<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二十五<br>高平先生曾说:“所谓诗人,无非是非常善良,十分多情,加上驾驭语言的才能,因为善良而常常受骗,因为多情而常陷入苦恼,但在语言的驾驭中能寻得安慰。”他还说:“真正的诗人会以舍身饲虎的精神把自己献给社会,如果盘算个人利害(更不用说让人吃亏了),他的诗即使也呈金色,便只是镀金,而不是纯金。”<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二十六<br>有人愿意把我的名字写成“笛声”,有“笛声悠悠”意思,受此启发,我给我的第一本诗集就取名叫《笛声流远》;有人愿意把我的名字写成“迪生”,因为美国有个大发明家爱迪生,我一般不写成这个名字,因为我不愿意占发明家的光。其实我的名字很简单,“迪”是我的辈分,“声”是我小名中的一个字,原来是“胜”,后来是“升”。我长大后,爱好文学,很崇拜作家高晓声或者梁晓声,就自以为是地改成了“声”。<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二十七<br>我至今所创作的所有诗作,不外乎四个方面的内容或主题:即青春、理想、乡村、爱情——我至今所熟悉的生活内容无非这些。<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二十八<br>我常决心要写出好诗,无奈短短几十年的人生体验,区区几本书籍底子,浅浅的几点涵养辨思,所产诗作,太多平庸拙劣之作,虽也有所谓好诗,毕竟凤毛角,因之常生苦恼,苦恼很好,常生动力,催我读书,副我练一些诗外功力,增强自身的修养。<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二十九<br>我深知自己毫无才气,很是平庸。如果在创作上能有点成果,完全是我所增得到了太多热心领导、恩师和同行及有关部门的精心扶植和悉心指点,他们的爱心和恩德使我永生难忘并会成为鞭策我不断进步的动力。在此我谨向关心我成长的领导、老师和对我的诗集出版鼎力相助的朋友表示衷心感谢!<br>感谢您阅读我的作品!<p>附:[作者简介]黄迪声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1990年以来已在《诗刊》、《星星》、《诗神》、《绿风》、《山东文学》、《中华散文》、《散文选刊》、《时代文学》等发表诗歌散文作品300余篇(首)。出版有诗集《笛声流远》(1997年)。《听潮的树》(2000年);纪实文学《情洒海疆》、《炮击金门》(2002年11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诗歌《旅过荒原》1996年曾与伊沙一起获第三届全国“路遥青年文学奖”诗歌最高奖。诗集《听潮的树》分别在2001年、2002年获“青岛市首届精品工程奖”和第五届青岛文学艺术奖。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3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40 编辑

拜读了 感觉贴在诗歌理论或者散文随笔 版块比较合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4 2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40 编辑

感动于迪声的诗歌情怀,并祝贺新的诗集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2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40 编辑

问好李文1好久不见您了。我正要告诉您,您给我写的两篇评论:<br>《信念,让我们的内心格外温暖——我读黄迪声的诗《麻雀》、<br>《苦向心尘求乐土——我读黄迪声组诗《富人的大街》<br>已收入这本诗集,不知道您是否同意?<p><p><br>
下面引用由李文2005/11/14 08:12pm 发表的内容:<br>感动于迪声的诗歌情怀,并祝贺新的诗集出版!<br>
<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4 2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40 编辑

读吧此文,对诗人有了更深了解,为诗人的成就鼓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7 04: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40 编辑
下面引用由晓曲2005/11/14 09:54pm 发表的内容:<br>读吧此文,对诗人有了更深了解,为诗人的成就鼓掌!<br>
<p>问好晓曲!我没有什么成就,希望以后多交流,感谢!<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7 0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40 编辑
下面引用由黄迪声2005/11/14 08:48pm 发表的内容:<br>问好李文1好久不见您了。我正要告诉您,您给我写的两篇评论:<br>《信念,让我们的内心格外温暖——我读黄迪声的诗《麻雀》、<br>《苦向心尘求乐土——我读黄迪声组诗《富人的大街》<br>已收入这本诗集,不知道您是否同意?<br>
<p>问好迪声,你用就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12:16 , Processed in 0.08759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