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老毛病,喜欢走向自然,不习惯走向人群。 平时,或独自在河边漫步,或一个人躺在公园的草坪上,或登上附近的山丘与树聊天,似乎需要一种高度、空旷、宁静,让自我更脱离尘世的喧嚣接近天空一点。这样才能使白天有精神,晚上好入眠。打这次的北京之旅,首都的风景古迹,像尊贵的公主,在心中留下了情结,回到家好像失恋的感觉。看看家门附近的河啊公园山丘的,都像是庸脂俗粉,了无风景可言,连空气都似乎变成了石头,好像得了风景强迫症一般。就算散步也都懒得出去,呆在屋里,日有所失,夜自然也失眠了。 为了打发空虚和恍惚,百无聊赖之际,漫无目的地搭上公交车,幻想着这班车能回到永乐、康乾盛世,回到北京的站点明清的站点。到了终点站,只好下车,任双脚把我带向前面,不知不觉就游荡到桐溪水库的大坝下。大坝旁旅游宣传牌上描写道:……景区内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碧波荡漾,轻舟掠影,群山环抱。湖中有山,山中有湖,欲界仙都。水库两侧小坳中的龙潭……怪洞云集,古代遗迹,弥足珍贵。 桐溪风景名胜区被誉为"浙南小西湖"…… 慢腾腾地看到 "浙南小西湖"的称号,我有些好奇。不禁抬头一望,难道不是“湖中有山,山中有湖”?绿水醉倒在青山的誓言下,青山依偎在绿水的柔情中。青山碧水蓝天,有白鹭掠过平静的水面,把透亮的歌声洒向山水之间,果如“欲界仙都”。这里空气才像空气,水才像水,天空才像天空,这里有山又有水,恰似智者和仁者的和谐统一。我做了深呼吸,觉得自己的灵魂都绿了,晦暗的日子似乎渐渐变亮了。似乎还呼吸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观。 在湖心岛上,我遇见一位钓鱼的老者,是退休老干部,正在旁若无人地垂钓那份宁静,那朵水里的闲云。不知道垂钓的技术不高还是心不在鱼,仅有可怜的一条小鱼在寒碜着鱼篓,居然还是一番怡然自得的表情。此刻,我也钓起了关于一条鱼的故事: 一次庄子正在钓鱼,已钓了满篓的鱼,这时,身为梁相的惠施来看望他,带了一列的车队,惠施在首车上。庄子装作视而不见,从鱼篓中取出一条鱼,将其它的鱼全部放生。也不理远道而来的惠施,就提着那一条鱼回家了——庄子就是在讽刺惠施,是对占有的否定,一辆车还不够你用吗?带那么多的车来耀武扬威干什么? 品味庄子的“一条鱼”,我若有所得,消除了对社会的不平衡心理,心境变得宽阔起来,眼前的湖光山色似乎都蒙上一层智慧的色彩。我懂得风景不在乎多么出名,多么如诗如画,更重要在乎旅游者的心灵感应,才会生出诗情画意,进入出神入化的境界。我仿佛听见庄子在湖边洗手的声音,在山林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逍遥,顿悟“一条鱼”的道理。 游到龙潭,只见不少蝴蝶在溪流间翻飞,像是美丽热情的导游小姐,带我探索龙潭的奥秘。溪中的鱼儿不停亲吻着白云的倒影,仿佛在给我们诉说飞鸟与鱼也会有一场快乐的爱情。我躺在枕流石上,任淙淙的溪流从身下流过,仿佛把自己的五脏六腑都放在清流中洗涤,病气浊气疲累之气连同陈旧的生活和蒙尘的心境都给冲洗得干干净净、清清明明。老子反对从历史厚重的文化积累来重建政治和人生,主张从自然世界找道。这个道深奥无比充满活力,就像水,道在自然,道在水的天籁之音。龙潭尽头有一汪龙井,井口大不足半米,深不可测,是岩石经瀑布自然冲击而成。我想,龙井里一定深藏着老子的道。水柔软得一点力气都没有,可是不管什么样的石头,都能把它冲圆冲跨。不断地寻求自己出路的是水,遇到障碍则气势更大的是水。我又领悟到了水的大道无形,简直达到了天人合一这个旅游的最高境界。 桐溪山里还有一个神秘的蝙蝠洞,只是没遇上一只蝙蝠;游伴说,整个蝙蝠洞不就像一只巨型的蝙蝠!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啊! 桐溪的山间,还飘逸着一片古代的白云,这片白云就是陶弘景。导游介绍道,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著名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曾经在桐溪所在福泉山结庐隐居,修炼采药为民治病,尚留有炼丹石、升仙岩、真诰岩等古迹。据说《答谢中书书》,也是书写桐溪一带江南山水风光的: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在文字之间流动。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曾多次拒绝了当朝要他出仕做官的邀请,甘做“山中丞相”。更在白云上写下了超然方外的诗句: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我已经摘到了精神的白云,擦拭琐碎而忧郁的生活,擦去天空和心中的雾霾,我目光和灵魂变得清澈而虚静。绿色越来越多,蓝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感到桐溪的风物无边,似素面朝天的美眉,超脱如孤云出岫,清新如绿柳扶风,娴静如明月照水。我心中满满的是怡悦和飘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