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代 先 锋 ——记政协委员韩述华 郑继方 韩述华,绥阳县风华镇文庄村人,生于1935年6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如今已75岁高龄。他不但会种地,而且与新闻及文艺创作结下了深深的缘,他一步一个脚印,度过57个春秋,认识他的人都称他韩老师。 开始与韩述华接触,不以为奇,老实巴交的普通农民。时间长了,无不对他油燃而生敬意,穿着一向朴素,少言寡语,有人问他,却句句实在。让人听在耳里,留在心里。 早在1953年,他就迈上了创作之路,渐渐地与《遵义日报》《贵州日报》《贵州农民报》搭上约稿之桥。那时,正处在集体浪潮之中,但是韩述华只要觉得对政策和群众不利的,他都敢揭发。 一次,韩述华该村的村主任刘某某(当时那人是领导,又是党员)依权仗势,即不遵守规章,常常还欺压群众,人们十分怨恨。提他的意见,不但不接受,反而是暴跳如雷,又打又骂。韩述华知道后,于是写下《共产党员不接受意见反而打骂人》一文,寄到《贵州农民报》不到一个星期,文章发表了,这下惹得人们议论纷纷,领导之间风波四起,韩述华却巍如泰山,几经上级调查核实,最终上级撤销刘**领导职务,开除党籍了事,群众都拍手叫好。 1983年1月17日,他去县城日杂公司购买农药(六六六药粉)回家用秤一称,发现有短斤少两现象,于是他写了《买农药不能短斤少两》一文,发表后不久,他又去那里买农药(六六六药粉),他回家再来称,这回私毫不差。说明那些生意人就再也不敢短斤少两了。 1986年正是春耕季节,农民急需用塑料薄膜育各种秧苗,可供销社没有塑料薄膜卖,而供销社个别人想赚钱,把本应计划供应农民的塑料薄膜悄悄拿到黑市场去高价出售,没有人来管。他又写了一篇《农民急需塑料薄膜播种》一文寄到《贵州日报》去,此文发表不到一周,供销社开始又有塑料薄膜出售,而那黑市场塑料薄膜却销声匿迹了。 1988年,他看见一些基层领导,下队督促推广良种,在工作中,不加思考给群众一些承诺,事后即不兑现,也不给群众一个交待。韩述华写了一首讽剌诗《某君许愿》“某君春种去许愿,一斤杂稻肥十斤。号召农民猛起种,先给一半请放心。夏天秧苗翻了黄,不见某君再下村。嘴巴滥了说谎话,从此农民不相信”。全诗发表在该年11月15日的《诗乡》报上,一些领导看了此诗后,对号入座地说这首诗是讽剌他的,于是到处扬言要告韩的状。不久,果然告到政协及县委书记那里。家里人都劝韩:“他们是官,你斗不过他,还是不要惹他们吧。”一些文艺界老朋友都为他耽心,得罪了当地领导,怕要受罪。韩述华却坚定地说:“我又没有点他的名,人正不怕影子歪,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对号入座,我才不怕他呢”! 韩述华,就这样,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必要时,敢于挺身而出。他时刻坚守本职,前些年,写作根本没有稿费,还起早摸黑编斗笠上街卖,赚一点盐巴钱和孩子们上学之用,生活十分艰苦,步行进县城交稿子,都选择赶场天,因为可以顺便做其它事务。 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着追求诗歌创作的脚印,坎坷走过57年,创作的民歌上千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为农民,实在不容易。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一手拿笔,一手拿锄,一边劳动,一边创作,艰苦地与文学事业及新闻报道奋斗,努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歌颂社会主义,积极反映群众呼声,尽到了他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先后加入了贵州省作家协会,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广西作家协会。从县政协成立起就连续担任一、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长达17年之久。 韩述华在57年的辛勤耕耘中,终于苦出头来,2006年县人大吴万寅倡议,农办出钱,公开为他出版《韩述华诗歌选》,他的民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等郎》“昨夜等郎紧不来,烧了几堆冤枉柴,仔鸡炖汤都干了,油煎豆腐起青苔。”还传诵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受到国外一些诗人作家的赞扬。在这57年里,他处处为营,他的成就,为诗乡增添了光彩,为后来的诗乡人又亮出一道风景线。为新时代树立了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