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74|回复: 1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I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5 08: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I分析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

  纵观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从命题形式上说,感觉与08年高考语文试题基本保持一致,没有什么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可言。出乎人们考前模拟时的预料,本套试题,从头至尾基本上沿袭了08年试题的模式,体现出以往试题的常规性和传统性。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难易适中,还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值得广大教师理解和肯定的。

  二、试卷结构以及试题的具体特点

  试题总量仍然保持21道,而且每道题的题型分布也与08年一致,比较平均。基础题分别是字音、成语、语病和上下文连贯四道,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成语的选用、辨析语病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社科文阅读三道,只是在考察角度上与08年有所不同,但也不离大纲,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与及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能力;文言文考察四道,涉及实词、人物品格、文章内容和翻译。从难易程度上看,这几道题都相对简单,文言翻译也突出了直译为主的原则,比较常规,分别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以及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对歌鉴赏的考察也是相对简单并且丰富,一是出题者从作者、歌内容以及问题题干上均进行了相关答案提示,二是考查的是形象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但是却涉及到意境分析、思想情感的体会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散文阅读是雷抒雁的《彩色的荒漠》,给定的四道简答题分别是考察信息筛选、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段落信息的分析以及写作技巧和文章思想中心,也都是学生在考前曾经训练过的比较常规化的题目;三道语言运用题,一道属于修改病句,一道属于图文转换,一道属于句式仿写,很出乎人们预想的要变换形式,仍然是常规题;最后的作文跟人们预想的差不多,属于新材料作文,应该说是不难的,很适合学生理解,大多数学生不会跑题。至于能否写好,能否得高分,这要看学生平时的素养,是否具备从材料到语言的提升能力。应该说,本套试题从试卷结构形式上说基本上沿袭08年试题的模式,从难易程度上说比较适中,应该是令广大考生理解和接受的。

  但是,从试卷命题的选材和考察重点来看,本套试题又具有引导师生熟悉语文新课标、贴近现实生活、体现多元思考多元智能的理念,以及回归传统文化、涉及社会热点而又不直接体现社会热点的特点。

  第一、本套试题对于广大师生熟悉高中语文新课标具有引导性。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就是要求语文教育和考试应该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培养个性、体现多元。提倡民主意识、学会分析、思考。今年全国Ⅰ卷的命题材料,不论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作文命题材料内涵及立意指向,都非常明显的体现了以上这些特点。

  1、语文社会化、现实化、生活化即“大语文”的指向。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如语音考查的中,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涉及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冠心病”、“请帖”等词语的读音,更是如此。成语运用中所考查的“寻根究底”、“明日黄花”的运用,病句辨析题中出现的关于“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 “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论坛以及“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们提供帮助”的社区工作等贴近生活的句子的运用,还有语言运用试题第19题让考生依据“沈阳全民读书活动月”的活动标识,从构思角度写一段说明标识创意的简明通顺的话语,第20题以“工作”、“机遇”、“业绩”、“前途”等关键词为内容的仿句,都是很贴近生活的。还有第18题的选材是课本中关于“三仙姑、小芹、小二黑”的一段描写,也体现出高中语文新课标“大语文教育”、“课内拓展式阅读”和“语文研究性阅读、重视课本的指向。

  2、体现多元思考多元智能的理念。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诗歌鉴赏和作文选材上。诗歌鉴赏第二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学生可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只要说出自己有一定根据的见解即可。这就充分体现出新课标所强调的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发展学生的宗旨,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充分体现和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再有就是作文试题材料从多维角度反映现实生活,启发考生对于“成长”、“人生定位”、“教育指向”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哲学思考,寓多种哲学思考于形象的寓言故事之中,富有形象性、生活性和哲理性,充分体现出“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教育观念。同时也引导我们广大教师在全面理解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应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语文教学行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先进的理念,为实现“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教育改革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正所谓: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智慧齐飞,生命与使命同行!

  第二,材料选择侧重回归传统文化,命题重点侧重考查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近年来,特别是奥运会以后,回归传统文化,呼唤中国元素的声音越来越高,2009年以来,无论在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种传媒还是在网络上,人们针对本国各行各业的英语热、针对年轻人对“韩流”的追捧,针对端午节被韩国申遗的情况,针对世界各地设立的孔子学院……满怀热情的掀起了提倡国学,倡导回归传统文化的热潮。从今年全国卷Ⅰ的选材来看,命题者更加注重了传统文化材料的使用,试题三大阅读命题的形式和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形式与去年保持了完全一致,但命题材料和考查重点更侧重国学和传统文化内容。如社科文的选材是《甲骨文解谜》,材料本身就是我国传统的国学内容,文言文选材自不必说,是传统的人物传记《北史魏德深传》。诗歌鉴赏选材则是集书法家、音乐家、诗人、词人一身,唯独没有一官半职的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姜夔的《次石湖书扇韵》,散文阅读选材是当代享有崇高声誉的诗人作家雷抒雁的散文《沙漠的色彩》,文中的沙漠、戈壁、塔克拉玛干、塔里木、胡杨林等意象,都是我们中国元素的精神象征。而这些选材,从思维考察角度来看,又是重在能力考查的,尤其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转换能力的考查:比如社科文《甲骨文解谜》,命题则突出了社科文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因果推断能力的考查;文言文《北史魏德深传》,就第10题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其实质仍然是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诗歌鉴赏《次石湖书扇韵》)和散文《沙漠的色彩》,都是比较侧重考查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转换能力,即以逻辑思维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对诗性(形象化)作品的理解类典型试题。

  第三、涉及社会热点而又不直接体现社会热点

  这个特点除去体现在社科文的选材《甲骨文解谜》(上文已经谈到本文的选材体现了回归传统文化的热点问题)之外,主要体现在作文的选材和立意上。大家知道,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提出的关于“要不要文理分科”和“高考要不要必须考英语”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人们的激烈讨论甚至是争辩。讨论争辩过程中,也就产生两种不同的观点,也就涉及到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的问题。我自己认为,今年的作文题和当前的政治热点不能说是没有关系的。现在全社会正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是多元化的,既有全面的发展,又有个性的张扬。加之今年两会期间提到的上面两个问题,又跟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贴近,所以说,从立意上说,今年的作文应该说是涉及了社会热点问题,但是,由于出题者以寓言的形式出现此题,便把社会热点隐含其中,不使外现。在这样一个思想开放和融合并存的多元化的时代,高考作文出现这样的涉及社会热点而又不直接体现热点并且跟学生实际生活很贴近使得学生有话可说的材料,应该是在情理之中了。

  第四、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试题的第13题的名篇名句的默写,明显的显示出两个特点:

  1.传统文化的回归意识。这道题共两组,要求学生任选一组。从文句的作者和出处来看,有《论语·子罕》,李白的《蜀道难》,屈原的《离骚》,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无不体现着命题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意识,特别是《论语·子罕》和屈原的《离骚》。

  2.由课内背诵延伸到课外积累。两组中的第一个(《论语·子罕》和屈原的《离骚》)都是课本以外的,这一点改变了以往的默写惯例,如果单凭对课本的背诵,就不能够得到满分,可见,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名句名篇应该广泛阅读和积累。这实际上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理念。

  三、试题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根据以上对试卷选材以及命题特点的分析,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在多元化的时代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智能。

  毋庸置疑,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多元的时代。适应这样的时代,我们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多元智能。当然多元智能的内涵是丰富的,但从今年的试题来看,我们至少应注意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培养他们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拥有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也就是“创造性地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我们应该创建多元情景化的新型课程和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为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机会,努力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未来社会成功者的场所。

  2.倡导强调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从今年高考试题的选材立意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来看,不仅体现了传统的回归和多元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考查,这正是凸显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强调了学生人格的养成。由此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道德表现和人格体验应该受到重视,语文知识学习过程应该成为道德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 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尽快的融入 “大语文”中,使之从传统的单一的偏重于说教的教材中解放出来,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富有人文精神的阅读文本,变单一课程的封闭格局为开放性格局,让他们在“课内拓展式阅读”中,更多的了解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丰富内心世界,提升思想品位和道德水平。只有更多地不断地从阅读中来,到阅读中去,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有意可表,而代表着中国元素的传统文化,正好为我们给学生提供资源设立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名句名篇的默写也说明了这点)

  3.强调民主意识;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

  今年的试题特别是诗歌鉴赏题、作文题和散文阅读题,都强调了学生民主意识的发挥和分析思考能力的考查。这就给我们今后的教学带来了思考: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接纳知识的容器,实行“一言堂”“ 一刀切”,我们应该把他们看做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尊重他们,积极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着浓厚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学习情绪的感染。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以突出其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样在多维的自主空间里,激活每个个体学生的潜在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一展自己的才华。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思考。其实,无论是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过程,还是巩固、应用过程,都是在思考活动中,在脑力作用下完成的。我们要想使得学生变得更加聪明,就应该想办法让学生的主要智慧努力用在分析和思考上。高考试题的终极目标就是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又体现在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上。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头脑、清晰的思路、精确的表达。这个过程也正是分析和思考的过程。

  正如阅读能力只能在阅读中提高一样,分析思考能力也只能在分析思考中提高。简单的说,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多问一些“为什么”,认真仔细的品味、揣摩、理解。需要强调的是,提高分析和思考能力,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是极其重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形成审美能力。离开了思想和情感熏陶的分析和思考是干瘪的不彻底的。诗歌鉴赏题、作文题和散文阅读题完全能够说明这一点。

  4.关注社会,融入生活

  从今年的试题选材上我们不难看出,那些生活化的素材和具有时代特色的语言事件,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要时刻关注社会,留心生活。高考试题一定是源自生活的,它不可能是那些晦涩难懂、偏怪难辨的东西。所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语文课程中适当的给学生传达一些生活的信息,社会的新闻,都是我们应该从高考试题中得到的启示。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宏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它包容的太多了。提高语文能力,单靠我们对高考试题的一次简要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这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我们以后教学的一个导向,真正的实现语文能力大面积的丰收,尚需我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涵养自身修养,提升思想品位,丰富精神情感。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充满热情的涉足社会、融入生活,在社会和生活的熔炉中不断的历练自己的精神品质,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6 15: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广大师生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6-2 07:43 , Processed in 0.07925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