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88|回复: 2

千古繁华扬州梦,难逃兴衰更替—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3 12: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月微北遥 于 2020-10-13 14:29 编辑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作者:姜夔(南宋)
  创作时间:公元1176年
  创作地点:江苏扬州
  标签:感悟


  东汉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大动乱时期,300余年间,北边的游牧民族不断侵扰,北方的经济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北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隋朝统一全国后,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为加强对逐渐发展起来的南方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方便南北物资和人员的调配流动,修建了以洛阳(位于今河南省)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市)、南至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的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2000公里。此工程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激起滔天民怨,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不过,罪在当代,功在千秋。从此,江南地区的钱粮贡赋,可直送到京畿之地;若是边关告急,京城的兵员辎重,亦可直抵长城脚下;南北各地的商品,也纷纷流通开来。大运河上,波涛滚滚,南来北往的官船、商船、客船穿梭不停,一片繁忙景象。唐朝诗人皮日休曾写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大运河的开通,也带动了沿河各城市的发展,受益最大的,便是扬州,它位于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处在南北水道和东西水道的节点上。通过大运河,北可至中原、幽燕(今河北省北部及北京、天津一带),南可至余杭;通过长江,西可至湖广(今湖南、湖北一带)、巴蜀(今四川、重庆一带),东可出海。这样一个交通枢纽,自然是吸引了无数人员、货物在此停留、中转,一时商贾云集、财源滚滚。
  扬州的发展,由此驶入了快车道,各行各业应势而起,士农工商悉数聚集,城内街巷纵横,楼馆遍布,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一跃成为比肩京城的一线城市和人们的向往之地,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风头无两。
  时光荏苒,历经隋、唐、五代十国、北宋,便来到了半壁河山的南宋,北部边境被金国南压至“淮河-大散关”一线,而扬州离淮河只有100多公里,且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一旦有战事,金军渡过淮河,长驱直入,不管走陆路,还是走水路(通过大运河),都可快速抵达位于长江北岸的扬州,昔日处于腹地的繁华都市,成了边关重镇,暴露在金军的眼皮底下,安全形势陡然严峻。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领大军,越过淮河,侵入南宋,长江以北的大片地区失守,扬州沦陷,金军烧杀抢掠,百姓横遭劫难,城内一片狼藉。
  后来,在采石(位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之战中,宋军击溃金军,扭转了战局,而此时金国内部又发生了政变,完颜亮被贬为庶人,遂被无心战斗的部下杀死,金军退走,宋军乘机收复失地,扬州又回到了南宋手中。
  又过了十几年,1176年冬的某一天,在僻静的扬州城外,远处走来了一人一马两个疲惫的身影,快到城门时,那人看了看城外成片的荠草和麦子,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杜牧笔下春风十里的扬州路,经此一劫,不知还剩几分繁华?“
  这便是22岁的姜夔,他路过扬州,来到城内,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断壁残垣、衰草离披的景象,废弃的池台里,留有火烧的痕迹,拦腰截断的乔木上,全是刀劈斧砍的印记。姜夔想了解那场战祸的具体情况,问了好几个人,可人们不是默然不答,就是岔开话题,他便不好再问了。
  夕阳西下,寒意渐起,远处兵营传来了凄厉的号角声,响彻在扬州城的上空,替代了昔日的莺歌燕舞声,城内一片死寂,只有几点昏黄的烛光在闪烁,与往年流光溢彩的满城灯火不可同日而语。
  感受着这一切的姜夔,想起杜牧诗中那个让人神往的扬州,不禁悲从中来(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曾在扬州为官两年,期间写了一些歌咏扬州的诗词),如果杜牧生在今世,来此扬州,纵然他俊秀风流、才情俱佳,还能写出像“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样缠绵悱恻的诗句么?如今,二十四桥依旧在,可桥上的月光,已不复“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风采了(出自唐朝徐凝的《忆扬州》),只有桥边那不问世事的的芍药花,年年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又是为了谁呢?
  在冬季清冷的月光下,在萧索无比的扬州城,一首凄婉悲绝的《扬州慢》,从年轻的姜夔手中诞生了: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白话诗词:
  【小序-纯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路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尽是荠草和麦子。走入城中,一片萧条,河水碧绿清冷,天色将晚,凄凉的号角声响起。我觉得很悲切,感叹这座繁华城市今昔的变化,因此创作了这首曲子,千岩老人(南宋词人萧德藻)认为其有《黍离》(《诗经》中的篇名)的悲凉意境。】
  在淮水东边的著名都市,竹西亭美好的住处——扬州,我解下马鞍,稍作停留。
  经过昔日一派繁华的春风十里,而今却是青青的荠麦叶草。
  自从金军侵入长江离去后,池苑废弃,乔木伐毁,说起那场战祸,至今还让人生厌。
  黄昏渐渐来临,清冷的号角声响起,城中一片空虚。/
  若是俊秀有才的杜牧,重生来此,也会大为惊诧。
  就算他豆蔻的词意很美,青楼的旧梦重温,也难以表达深深的情怀。
  二十四桥依旧在,江中冷月,皎皎寂然无声。
  想那桥边的芍药,年年盛开,为谁繁花似锦?

  从“胡马窥江去后”到姜夔来访,已过去15年,为何扬州还没有修建好,还是一片萧条景象呢?这不符合“基建狂魔”的属性呀,这也是历史变迁造成的——金国坐大,不断南扩,边境线接近城门口,淮河以北的大段运河也落入金国手中,使得扬州的安全性和航运价值都大打折扣,人流和物流无法再像从前那样汇集;老百姓也无法在这么一个随时可能有敌军入侵的城市里安居乐业,因此被破坏的基础设施也迟迟得不到改善。
  咱们再把目光往后看一下:南宋过后,便是元明清三朝,都是大一统的王朝,朝廷为巩固统治,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管理,重新整治了大运河,通航得以恢复,扬州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华;但自近代以后,随着海运及铁路、公路的崛起,邻近的上海、南京等城市迅速发展,扬州便又相对地衰落下去,曾经独步江南、名满天下的扬州,现如今,在群星闪耀的长三角城市群中,只能算中等,风光不再。
  扬州的兴衰更替,是一个缩影,不论古今中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小到城市,大到民族、国家,都有其兴衰更替的过程,这其中虽然有历史的客观与必然性,但历史也是由人创造的,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机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正如悠久坚韧的中华民族,兴盛了千百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近代却衰弱了,但我相信,在经历了水深火热之后,拥有勤劳智慧之人民的中华民族,必将浴火重生、再次复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13 13: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月友赐稿!您辛苦了——给您敬茶慢享!问好!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09:48 , Processed in 0.08577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