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贵有生气
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得的曲,被认为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丽之作。它们之间从总体上看,是不是有优劣之分呢?我以为是有的,那就是:元曲不及宋词,宋词不及唐诗。唐诗最美丽。 唐诗的最大优点在于:生机勃然,气象峥嵘,异彩纷呈,犹如春天,万木竞发,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这就是“生气。” 文贵有生气。文,是生命迸溅的火花,是灵魂焕发的辉光,是气质外化的纹络。文有生气实质是人有生气。而人有生气,在于精神刚健,心意昂然,生机充溢,活力鼓荡。走进唐诗,犹如走进春天的森林,鸟语花香,清芳扑鼻。只要我们游览了这片森林,只要我们瞻望了营造这片森林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批诗林圣手,一定会有这种感觉。 具体说,唐诗表现出的生气,一是大多数诗渲染的氛围,构营的意境是清新刚健而非晦暗柔婉的,这在诗仙李白的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白人在“江湖,”可却在天宇中写诗,故获得“诗仙”的雅号。毛泽东说李白的诗有“脱俗之风,”实在是道破了李白诗的最大特点。“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诗不染纤尘,皎洁如皓月,清新中自然透出生气。唐人大部分边塞诗都饱含阳刚的力量。而阳刚之气就是生气。 二是风格各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历史,政治,边塞风云,田园景致,山水风光,民间疾苦,个人不幸,友情,亲情,别情,国事,家事,他人幸福,个人愁绪等,丰富多彩,目不暇接。 唐诗也有黯然神伤之作,但数量较少。 宋词的活力与生气是不及唐诗的。可以说,宋词是一半生气一半死气。豪放派的作品有生气,以苏轼,辛弃疾、陆游为代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此等诗,皆阳刚、雄浑,气蓄胸间,澎湃湖如江河。婉约派的作品大多死气,春夏已去,金秋已去,残秋已至,寒气渐凝,大地收藏,万物萧条。正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皆死气之象。 元曲则是一派死气,大多是哀叹、失意、无奈之作。马致远的《秋思》,代表了这种气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整个元曲正是一条“枯藤,”正是一棵“老树。”秋天的尽头,一派衰败之象。从元曲中找不到几滴清泉,找不到几片绿叶,看不到几点鲜活灵动,听不到清翠的鸟语。因此元曲在艺术上也格外比唐诗宋词单调、枯燥,许多模仿、重复、精神无聊之作,创新之篇极少,除马致远上面这首《天净沙》,在艺术上可与宋词婉约派比美外,其他都不足道。我读元曲,越读血管越凉。 唐诗、宋词、元曲出现这种情况,与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系。唐、宋朝代相连,其文学艺术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唐朝政治开明,思想开放,经济强盛,国力强大,出现清新刚健的诗风是自然的。宋朝呈接唐却却积贫积弱,诗人们怀念和希望再现盛唐景象,故有一半生气。而元代,阶级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十分恶劣,故而文化精神表现出十分枯萎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