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63|回复: 1

在避孤平问题上,只存在求正,不存在容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3 08: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避孤平问题上,只存在求正,不存在容变
作者 山子影

        游戏要有规则。没有规则,游不了戏。
        写格律诗的,都知道孤平是怎么回事,都会避孤平。因为这是“重要的规律(几乎可说是铁律”。这是一般的原理和结论。
        凌华光先生在巜孤平问题与求正容变》(《东坡赤壁诗词》2015第三期)中,说在孤平问题上应该求正容变。为了论证其观点,他引用了来向荣先生一本书《再论近体诗中的孤平》(银河出版社)中列举的唐宋明清的诗人不避孤平的诗作。
       笔者认为:凌华光的论据不成立,即唐宋明清有的诗人的诗作不避孤平,不能说明在避孤平上就可以容变,两者不能构成因果关联。其道理如下:
        第一、来向荣在其书中所列举的唐宋明清有的诗人的那些不避孤平的诗作,那是古体诗。古诗不讲平仄。用古诗的不讲平仄去说明格律诗在形式上的“容变”,这不符合逻辑。就像有人在论证格律诗应该容变时,却请出了李白,用他的《静夜思》作证。巜静夜思》是五言古诗。牛头不对马嘴呵。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规定性。今人,可以把《静夜思》读作新诗,说李白是我国新诗的发明人。
        第二、格律的格即“平仄”或韵要合“格”。古往今来皆以此要求。这是对历代诗作反复研究比较产生的。唐宋明淸有的诗人的诗作不合格,这是一种个别现象,他们更多的诗作是合格的。这种个别,不具有典型性,并不能说明一般的原理和结论。
        第三、有些人在讨论格律诗求正容变时,有个口头禅,那就是“不以词害意”。对这种变,我觉得,它一般只适合于大家、名家。杜甫孤平那是因为杜甫;袁牧孤平那是因为袁牧;袁宏道孤平那是因为袁宏道。对他们的不以词害意,读者是能够默认、能够接受的,甚至有时拍手叫好。但它不适用于一般的写作者(或者说“人诗”),或习诗的人。我们还是不要抢着戴这顶帽子为好。说直接点吧,我们还没有那种“资格”和“本亊”。为时尚早呵。还是做个老实人吧。沉下心来,老老实实戴着脚镣去跳舞。等到跳成了杜甫他们,那时候,你就可以坦然地说:“这叫不以辞害意。”
        马凯说,诗词写作要“求正容变”。这是个一般的结论,当然同样适用于格律诗。格律诗的内容要创新,这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其形式上,有个要不要变以及怎样变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不仅没有达成共识,连说及的都很少。这种状况也表明:就其规则即形式的变化,我们必须採取慎重的态度。
        没有求正,就没有继承;没有容变,就没有发展。问题在于“容变”。我们必须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来探索硏究这种“容变”。
        当然,作诗完全合格律是最好的,但也应容许有变化,不要强调一字不差。用普通话写格律诗,就声律及韵律说,都是一种变。在声律上应该侧重2、4、6节奏点,一三五不合的,可以通过救拗来解决,这是一种变。在著名诗人星汉的绝句中,常见转句三连仄,这也是一种变。三连仄不同于三平调,星汉作了具体的阐述。三平调是古诗专用的形式,写格律诗应该尽量避免三平调,而且无法补救。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写格律诗,毋庸置疑,必须避孤平,不存在补救。。在这个问题上,只存在求正,不存在容变。“求正”意即必须遵守这一规测,容变就不可能求正。这就是一个死规则,没有变的余地。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违肯了这个死规则,犯了孤平,那就不是格律诗了,写成了一个介于格律诗和新诗之间的东西。既不是格律诗,也不是新诗。
        综上所述,凌华光的在孤平问题上应该求正容变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这是一个假命题。
        中国诗歌发展要以新诗为主,要在民歌和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新诗。目前,中国诗歌成新诗与旧体诗“二水分流”之势。当分流交汇之日,便是中国新体诗产生之时。如果把凌华光的在孤平问题上应该求正容变看作是对中国新诗的一种探索,倒是挺合适的,并且是积极有益的。
2019.6.211:35临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01:48 , Processed in 0.08251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