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82|回复: 13

与广大诗友共勉:正确使用“的地得”与“哪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4 08: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共勉:正确使用“的地得”与“哪那”

诗歌是语言艺术,文本要用语言来准确呈现,千万不能弄乱七八遭。
这就要求我们用汉语写诗诗人,要按着语法,正确使用一切汉语词汇,包括
代词“哪、那”,以及结构助词“的、地、得”。
    每一位诗人,都应当是捍卫语言准确和纯净表率,而不要——甚至会被小学生笑你没有文化,不懂语法,不懂汉字用法。

关于结构助词“的地得”之用法

可以写成下面的公式:
修饰限制++名词—————— 用在名词前;
修饰限制++动词—————— 用在动词前;
动词(或形容词)++补充—— 用在补语前。

也可用下面的顺口溜区别记忆:
白勺“的”挺顽皮——总是在名词前做游戏;
土也“地”最好记——就是记住那个地动仪;
双人“得”手有力——得把句末补充提拎起。

或者用句子成分的常识来领会:
的——用于定语与主语或定语与宾语之间;例如:笑声感动了 学生们
---------------------------------------------------------------------(定) (主)-----(定) (宾)
地——用于状语与谓语之间;例如:他爽朗大笑起来
-------------------------------------------------------(状)----(谓)
得——用于谓语与补语之间。例如:他高兴大笑起来
--------------------------------------------------------(谓)--(补)

至于“哪那”要懂得两者的区别:
哪——疑问代词,字本身是藏着问号的。去哪里?到哪去?哪能呢?等等。
那——指示代词,字本身是带着指示的。去那里!到那去!那可能。等等。

——山城子整理于2019/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4 08: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置顶一个月,广大诗友应当都看到了。
诗人应当处处做文字的表率!
请别再慌慌张张地敲出来,不管有无错别字,放那里就不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4 08: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说:诗人是沉静的、谨严的、认真的,细致的文字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6 17: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城子老师治学严谨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17: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徐一川 发表于 2019-10-6 17:20
山城子老师治学严谨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谢谢一川老师阅读,并褒奖山城子!给您敬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7 21: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鸿文诗友!重阳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8 14: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文字的基本功。错用,就是错别字。再好的诗也是不及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8 22: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yds 发表于 2019-10-8 14:21
这是文字的基本功。错用,就是错别字。再好的诗也是不及格!

谢谢东胜老师支持!晚上好——给您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9 23: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是阿色 于 2019-10-16 03:23 编辑

“地”的用法  还有一种:月色十分地清凉。 也就是说“地”后面跟形容词。这取决句子基本结构:主+谓  主+谓+宾。
另外:说得好,说的好。要看是不是省略句。说的(内容)好,还是说得(效果)好。
举个例子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要看作者的原意了。我们不能靠相当然的猜测。
又及:在汉语的发展史上,国家曾经统一过,的与地。就是的与地不区分。
三及:的,用在句末,有时用来表示肯定的语气。比如,对的,好的。已不再是结构助词。
四及:旧时用法 ,的,身兼多职,可以代替“地”,又可以代替“得”
举例:《元杂剧·望江亭中秋切鲙》关汉卿  (正旦唱)您道是“看时容易画时难”,俺怎生就住不的山,坐不的关,烧不的药,炼不的丹? 这里“的”我们现在一般要用“得”。
五及:的,地,旧时也表示“着 ”   举列:你在茶坊坐的, 我寻那傻厮去  小窗坐地,侧听檐声。
六及:不谈先秦两汉时的文言。就这种“DE”音,元代末渐渐用“的”替代唐宋时期的“底”。你现在如果去查《现代汉语词典》就会发现,“底”是同“的”的。
最后及:得,有“可以 ” “可能”   举例: 这件事马虎不得。
综上:汉语的语法参照了西方的语法学。《马氏文通》。在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要尊重山城子老师所说的。
这是基本常识。但是,有些时候,我们读古典书籍,万不可轻下结论。比如,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应该是没有错的。这是毛主席写于1947年。谁能明白他人老家参照的是哪个标准。不过,现代语文教学。这种用法,是有误的。完整的,历史的,系统的,辩证的,来对待我们的汉语。 说的不对地方,请各位老师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4 08:27 , Processed in 0.09329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