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6|回复: 16

关于诗歌的“不怎么写”(评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 23: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诗歌的“不怎么写”与对《题九曲溪》各种修改建议的回答

    2012年11月11日,我在对秋瞳先生《旅游的意义》三首七律的评论中,再次提到诗歌的“不怎么写”的问题,此前,我与了凡先生也讨论过“不怎么写”的问题,而我在读了秋瞳先生的诗之后,认为她也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
    写什么?怎么写?不怎么写?这是诗人成长的三个阶段。逐步解决这三个问题,方可叫真正努力的诗人。其实,古诗的高峰和格律本身的形成,也是在解决“不怎么写”之后,才得以完成的。
    关于诗歌的不怎么写。古诗的格律化,已经解决了“不怎么写”的形式上的问题,但内容上并没有解决,因此,为了符合形式上的要求,古诗慢慢变得“假大空散”,比如,由于对仗的要求,“云对雨,雪对风,大陆对长空……”,意象总是大得吓人,也空得可以,如果是没有真情实感地硬对,那么,最坏的是导致意象的散乱,虽然花花绿绿,绿肥红瘦,却是东拉西扯,让读者不知所云,作者也不明确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
    我讲的“不怎么写”的问题,目的是在内容上解决诸如“假大空散”之类的不足,使格律诗真正地回到现实生活之中。由于本文不是论文,我就只提出个人的观点,而不展开论述了。
    一、我还是主张只用3000个常用字写诗,写那种具有中等文化水平就能读懂的诗,写那种具有一般悟性就能感同身受的诗,写那种朗朗上口并便于记忆的诗……
    二、我还是以“炼字炼词炼意象炼意境,炼到就像随手拈来;有情有理有趣味有思想,说着如同脱口而出”,作为本人写诗的追求。
    三、在用字上,我主张:尽量用字,少用词;尽量用字的本义,少用变义;尽量用常用字,少用或不用冷僻字;尽量用实词,少用虚词;尽量用名词、动词,少用形容词;形容词尽量做名词、动词用;巧用数词、量词、颜色词、摹声词……
    四、在逻辑上,我主张两条腿走路,一条是逻辑思维,一条是形象思维,协调运用,交替前进,如同一只手的手掌与手背,少了谁都是“鬼爪子”,唬人可以,难成大美。
    五、在修辞上,可以说没有修辞就没有诗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大的隐喻,读诗和写诗都要运用修辞手段。我主张适度地运用修辞,在符合语法要求的前提下,获得对语法的超越。
    六、在意象的选择上,我主张多选取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意象,越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越好,少用古人已经用过一万遍而现已不存或换了说法的意象;我主张选取最能够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意象,少找与中心意象离得太远的意象。
    七、在造境上,没有意境就不是诗歌。意境,主要通过意象的组合而形成。我主张意象在境中,每一个意象都要在意象体系中具有作用,意象太多,容易乱境,太少则构不成境,删繁就简,把没有作用的、可能起负面作用的意象割爱掉。

    这里表述一下我个人的主张与实践。下面以《题九曲溪》一诗为例,抛砖引玉,并借此答谢各位诗友对我的批评指正。
    这首诗,经过秋瞳、江海客、深山鸠客、肆酒疏狂、夜雪天山、陪您走天涯等众多诗友的批评指正,特别是田园牧哥的点醒,我综合吸纳了所有建设性意见,修改了多遍,成之不易。
    修改后的诗如下:

    笑看人生险阻多,
    武夷九曲也蹉跎。
    这是起联:我主张诗要深入浅出,此诗路径不同,其理一样。此诗以大白话开门见山:中心意象是武夷山的九曲溪,诗眼是蹉跎,表达的主题思想是如何对待人生的磨难。很浅,一看就能懂。这叫明进暗出。

    丹山斧削寒云笼,
    碧水弓弯乱石磨。
    这一联是承联,主要写九曲溪所处的环境。武夷山是丹霞地貌,所以叫丹山,而不是青山或别的什么山;红色的山峰如斧削过一样,却被寒云所笼罩,意味着“蹉跎”。碧水如弓一样弯弯曲曲,被嶙峋的山石和溪中的各种石(乱石)所“磨”(磨难、磨砺、折磨)着。还是“蹉跎”。此联的主体是九曲溪。隐喻人被环境所迫,人的被动一面。意义上,扣紧主题,不离“蹉跎”。

    一路逶迂牵两岸,
    满溪清澈逐层波。
    此联还是承联,此联的主体,还是九曲溪。一路逶迂牵两岸,溪流一路,如同人的一生,在两岸之间逶迤迂回地前进,却“牵”着同样起伏蹉跎的两岸,共同前进。“牵”体现出溪的主体性、主动性。隐喻人在环境中的主体意识的。满溪清澈逐层波。清澈,在这里是形容词当名词用,指水。满溪,则成了数量词。这就是修辞。层波,起伏的波浪,当然不知“层波”此意义者,也可理解为层层波浪。此,隐喻人对自己的挑战,人要战胜自己才能真正赢得人生。在“蹉跎”中表现了主体意识。

    长篙在手千峰退,
    峡谷时时起棹歌。
    这是转结之联。人与溪,本体与喻体合一了。长篙在手千峰退,是转句。对人来说,只要撑起生命的长篙,任何艰难险阻都会退去;对于溪流来说,它的前进,就是两岸蹉跎起伏的山峰的后退。表达的是一种生命的豪情和意志。峡谷时时起棹歌。是结句,结句既是对应上句的结果,也是对全诗的总结和生发,并要首尾呼应。绿色小溪姐姐的人生,与九曲溪是一样的,都在峡谷之中(说明:绿色小溪姐姐生病多年,行动不便,听觉不聪,却爱诗如命。我见过很多的溪流,直到去了武夷山的九曲溪,才突然发现,她的人生就像这九曲溪一样,峰回水转,虽然蹉跎,却十分美丽,在深山峡谷中唱出了生命的歌谣。我写此诗的目的,是以此诗祝福她,并向所有如她一样的坚韧而美丽的生命,表示我发自心底的崇高敬意),只要撑起生命的长篙,就能“时时”扬起生命的“棹歌”。棹歌,是行船撑筏时所唱之歌,是劳动之歌,奋进之歌,不是悲歌、也不是情歌。此歌依然还在九曲溪的环境之内,是从峡谷中的九曲溪上唱出来的,所以叫棹歌,而不叫别的什么歌。如不用棹歌,而用别的什么歌,意象就很可能散。所谓“不怎么写”,此为一例。

    我说这么多,只是表达个人的一点肤浅的见解,我说的是见解,不是常识。所以是危险的,不一定对。我毫无指责其他诗友的创作观的意思。每个诗人都有各自的理论,坚持就好。我从不反对别人的任何观点。反而特别重视与我不同的观点,我认为观点的碰撞,是促进我们前进的重要因素。欢迎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 23: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提起,慢慢欣赏品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 05: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口语写经典了,才是当代诗人语言追求的方向之一

我们毕竟不是古人了,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我们的当下的口语诗化,这应该是诗人努力的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6: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太伯 发表于 2012-12-2 05:41
把口语写经典了,才是当代诗人语言追求的方向之一

我们毕竟不是古人了,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我们的当下的口 ...

同意你的看法,但,口语诗化是另一个问题。
口语入诗是“怎么写”的问题,不是“不怎么写”的问题。
本文主要是针对古诗词的,但对现代诗的创作也有兼及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 1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读理论文字是令人头疼的事,可此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让人能静心读一下,学习了,顺便问候周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2 07: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读,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2 15: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2 20: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韵使者 发表于 2012-12-12 15:13
关于诗歌的“不怎么写”的关键是:不写无韵分行的文字!

其实我也提倡写有韵诗.但是,做一个诗人,不能太狭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3 08: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23: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韵使者 发表于 2012-12-13 08:10
韵是诗之根,韵是诗之魂,韵是诗之生命,无韵不成诗。写有韵之诗是狹獈?! ...

你就是这么理解我的意思?如果是,那你没听懂我的意思。
“写有韵之诗是狹獈?!”你的这个问题很荒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3 20:17 , Processed in 0.08285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