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1|回复: 8

——--对话徐俊国(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2 01: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丹青 于 2015-4-22 01:18 编辑

简介

徐俊国,1971年生于青岛平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第八届驻校诗人。曾参加第22届“青春诗会”。获“茅台杯”全国十佳散文诗人奖、第八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第三届汉语诗歌双年十佳、第二届中国诗剧场“诗歌奖”、第三届中国·散文诗大奖、第一朗读者·最佳诗人奖,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著有诗集《鹅塘村纪事》(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燕子歇脚的地方》。现居上海。


新世纪以来出版书籍,创作的主要组诗和长诗及获奖情况:


出版著作:

《鹅塘村纪事》(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8年,作家出版社

《燕子歇脚的地方》(2012年,漓江出版社


创作的重要组诗和长诗:

《热爱》组诗, 2005年

《鹅塘村》组诗, 2006年

《故乡辞》组诗,2007年

《零点月亮》组诗,2010年

自然碑》组诗,2011年


徐俊国:甘愿做一个小诗人


特约记者 子薇


在诗歌圈里,徐俊国是这几年诗人们议论和艳羡的对象。他在山东一所小县城教书,业余写诗,写着写着就写出了点名堂,诗集《鹅塘村纪事》入选中国作协“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2008年,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上海松江从事文学创作和辅导工作,2009年,他的爱人和双胞胎女儿也迁居上海,2010年,全家拥有了上海户口,2011年又成了首都师范大学第八位驻校诗人……可以说诗歌完全改变了他乃至整个家庭的生活和命运。2010年秋,舒婷来上海,她说俊国你就知足吧,在上海这种地方,诗歌能给一位诗人换来一家四口的户口,够幸运的啦。

徐俊国来上海之前,我只知道他的名字,读过他一些作品,未见其人。2008年后,因为华亭诗社,我们很快就成了朋友。松江写诗的人很多,大家隔三差五就要聚一聚,喝茶,谈诗,聊聊工作和各自的小喜悦和小烦恼,一些平淡而乏味时光就这样被我们过得有滋有味,诗意茂盛。徐俊国是诗社的辅导老师,也是各种诗歌活动的召集人,为人热情、坦诚,做事认真、低调。他的幽默是出了名的,常常三言两语就把诗人们逗得开怀大笑。因为徐俊国在自己的写作中虚构了一个精神的乌托邦——“鹅塘村”,诗人们都亲切地喊他“村长”,他只是憨憨地笑,不认同,也不拒绝。不过,他真有村长的范儿,谁谁又发表了获奖了出诗集了,诗歌又有啥进步,他都了然于心并一一祝贺。有的诗人写作起步较晚,徐俊国总是尽心尽力地鼓励着他们,帮助着他们,他以每一个诗人的成绩为荣,快乐着每一个诗人的快乐。

我比徐俊国大一点,他一直亲切地喊我姐姐,喊得我耳根舒服。我写诗多年,苦于没人指导,他一来松江,我就逮住他不放,他却总是表扬我,偶尔指点个一二三四。如果说这几年我在诗歌意象和隐喻的运用上有所醒悟的话,那真的要归功于徐俊国。

徐俊国的语言看似朴素,其实暗藏机关,时不时让人一愣,回神时才发出惊叹。

时光凋谢了很多年,

竹林中随处可见生命的遗骸。

一小截干瘪的蚯蚓,

代表一声不吭的劳动者,

倾斜在土里的蜗牛的空壳,

代表大地之上最小的纪念碑,

半片羽毛,代表一只小鸟苦苦飞翔的一生。


我把它们掩埋,并一一凭吊。

当我起身离开,蓦然发现,

一朵鸢尾花静静点燃在这些遗骸的中间,

宛如大自然蓝色的灵魂:至少三个花瓣。


他新近发表的《鸢尾花》,更显现出他在语言方面的高度自觉。“在蚯蚓的遗骸、蜗牛的空壳、鸟翼垂落的羽毛这些干枯、死亡的形象,和一朵美丽的鸢尾花之间,诗人向我们暗示了生命意识中的悲酸,隐约期间的诗美闪光,却又十分突出。这便和一般的表达方式有了差异。” 耿林莽先生由此判断,“它是否是徐俊国诗艺正在进入“深水区”的一个信息呢?”

《小学生守则》、《这个早晨》、《够了》等诗歌无疑是徐俊国的代表作,他们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珍藏并喜欢的是他的《一个人的三月》:


我一动不动地坐在潮湿的(树桩)上

不是读书 写诗 思考关于(腐朽)的问题

我想知道一个被砍掉了(梦想)的人

会不会重新(发芽)

春暖花开的日子 鸟叫也是(绿的)

需要多少(忏悔)才能磨亮生锈的(誓言)

需要多少祭品才能赎回(洁净)的时光

多少人还在弄脏自己

多少人用(曙光)清洗一夜的罪责

三月 坐在潮湿的树桩上

我看见(河流)哭着奔向大海

它发抖的(缰绳)牵着我像牵着(知错的豹子)


这是2008年夏天徐俊国在车墩为诗人们做讲座时用的一首诗。这次讲座对华亭诗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后来被文化馆馆长兼当时的社长的陆春彪和诗人们戏称为车墩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他完全颠覆了诗人们对语言的简单认识,刷新了对诗歌的理解。那天,徐俊国特意去掉了括号中的词语,让我们自由发挥,大胆想象,在括号里添上词语。最后他分别评点每个诗人的答案,比如词语的选择和张力,诗意的生成和蔓延,内容的形象和生动等。接下来又让诗人们现场造句,当场批阅,详细讲解,认真引导……那次上课,给诗人们带来的震撼可想而知。他最后的总结也特别精彩:写诗首先要从解放语言开始,彻底打通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只要设置好一定的结构和语境,任何词语皆可成为邻居;人生无奈的事情很多,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很少,唯有在纸上,我们才可以真正成为自己的王,每一个诗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精神的国。他还说,诗人之间一定要团结,但写诗的时候一定要彼此分裂。

四年后,再来回头看当时被作为范例的这首诗,仍有感悟。这是一首意象呈现和隐喻运用都耐人寻味的一首短诗。诗人由树桩腐朽联想到人生与精神的腐朽与颓废,一个人的三月,应该是梦想发芽的三月。诗人期待众生在这个美好的三月里有所为,能听到绿色的鸟鸣。如果过往的岁月,被灰尘淹没,被遗憾遮眼,那么只要磨亮生锈的誓言,就能赎回洁净的时光,就会珍惜用曙光清洗往日的罪责。把河流隐喻成缰绳,多么生动形象而别致。将知错的豹子隐喻有瑕疵的个体生命,无论如何是多么绝妙。一个人的三月倘若认真思考人生的腐朽,那么三月的树桩必定是潮湿的,是很快会催发新芽的,并有梦想实现的绿色鸟叫。这是诗歌的核心所在。好的诗歌,既要有新鲜的言说方式,又要有观照心灵、隐喻世界、揭示存在的话外之音,这可能也是徐俊国诗歌表达的风格与特点。

徐俊国平时工作很忙,除了办一份报纸,还要写晚会节目、主持词、新闻报道以及某些公文之类,虽然很累,但每一样都干得有板有眼。“一年中我用来写诗的时间很少,我不得不逼着自己提高对每一首诗的创作要求。”徐俊国很平静地说,“诗歌本来就是少的艺术,许多诗人一辈子的写作数量抵不上一个小说家的一个长篇,诗人只能走精和尖的道路。和其他文体的写作者相比,诗人更不能急功近利,要做好读万卷书、写一行诗的准备。”即使这样,徐俊国还是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十月》北京文学》等重要刊物发表了数量可观的作品。他曾不止一次说起,他写好的诗一般都要放两年再拿出来看,能打动自己的就继续修改,没感觉的干脆扔掉。

徐俊国的诗大多取材于底层生活,乡土和故园,在他充满悲悯情怀的低语中,别具真诚和善良。对此,谢冕罗继仁叶延滨林莽、郁葱、商震等老师都有过很好的评价。吴思敬老师的概括尤为准确,“徐俊国的诗充满爱心和悲悯精神。他笔下的以鹅塘村为中心的诗世界,是他在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双重冲击下寻找到的精神上的故乡。读这样的诗,我感受到的是诗人对美好人性的褒扬,对自然的敬畏,对世界的感恩”。当然徐俊国的诗还隐藏着许多可以解读的角度和秘密,在他看来,诗歌无论怎么写,最重要的是诗歌后面的人以一种什么样的形象介入读者的心灵。

徐俊国认为,在坚硬的机器时代,诗歌的作用是有限的,他只能改变一小部分人的心灵的一小部分。他对敢于以诗歌之硬去碰时代之硬的诗人心怀敬意,但他做不了诗歌愤青和精神斗士,只想用诗歌之软去消解和削弱人心的坚硬。他说自己能 “诗”“人”合一地做好一个小诗人已经很不错了。他如是告诫自己:像热爱诗歌一样热爱工作和劳动,不让诗歌成为家人跟着受累挨穷的借口;尽可能帮助那些比我们更卑微的人,不和雨中卖菜的老阿姨讲价钱,能多买就多买一些;宽容地理解和对待这个世界,少发牢骚,常对花微笑;碰到能读懂的好诗就多读几遍,感情为零的诗,坚决不写。

徐俊国的专业是美术,擅长油画和插画。他的很多画作和诗歌一样,呈现了复杂的人性和世相,极易触动人的心弦。他的油画《灯》,前前后后画了四年。

“如果照耀我们的唯一一盏灯越来越暗,有人开始埋怨黑夜,有人在诅咒风,有人拂袖而去,我想,诗人应该是坚持到最后的守护者,只要有光,他就应该在,而且,他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劝说更多的人留下来,一起祈祷,‘要坚信/太阳正从每一个人的身体里冉冉上升’”。因为徐俊国的这段话和那幅《灯》,有诗评家称其为:“守护灯盏的诗人”。

诗人章闻哲在《雅姆的村庄》一文中写道,徐俊国画灯也是如此,那种一个锈斑一个锈斑的生涯就像万里朝圣一样,一步一拜,跋涉前行,而当灯具终于真实地凸于纸面时,圣物既成,灯的那种光明的本能便散发无遗,而画者的灵魂也因此得到了沐照。徐俊国笔下的鹅塘村尽管充满了穷困、卑微、生的艰辛与寂寞,以及死亡的恐惧与阒静,但对诗人而言,这些悲苦而低沉的命运细节正如一盏油灯上的锈斑,虽给人以沧桑与寥落,却是一盏灯所以为灯的点滴组成。而一盏旧灯虽然经过岁月磨蚀,尘埃侵袭而面目已非,且不复为照明之用,却并不能停止它“光明”的隐喻。鹅塘村的功能也正如画布上的这架旧式灯盏,尽管破旧鄙陋,却是主体追寻生存意义过程中永恒的精神支柱,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盏灵魂的路灯,具有永不熄灭的温暖与光明的潜能。

从写作之初到现在,这位“守护灯盏的诗人”一直笃信并坚守诗歌“心灵修补”、“去污去蔽”、“精神照亮”的作用。在诗歌渐渐丢失引人向上、向善的美好传统的当下,徐俊国的写作值得我们反思。


(原载《文学报》2012年6月14日《人物》专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8 08: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一组精彩佳作!感谢丹青老师分享,祝春天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09: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晓翔 发表于 2015-4-28 08:56
拜读一组精彩佳作!感谢丹青老师分享,祝春天快乐!

早上好!多来关注指导哈{:soso_e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3 00: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写作之初到现在,这位“守护灯盏的诗人”一直笃信并坚守诗歌“心灵修补”、“去污去蔽”、“精神照亮”的作用。在诗歌渐渐丢失引人向上、向善的美好传统的当下,徐俊国的写作值得我们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5 07:18: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1 17: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平度看这个帖觉得很亲切,很亲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7 12:47: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组织一次编辑见面会?版主你看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4 04:29 , Processed in 0.10014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