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周塬

与鲁山诗友交流下“看不懂”的诗歌语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8 01: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邓文星 发表于 2015-11-7 07:14
疯人院的门锁坏了邓文星
疯人院的门锁坏了跑出来的   都是诗人疯言疯语的  没有人懂
几个疯子边走边聊各 ...

        作为诗歌的前沿阵地,论坛应该容许各种声音的存在,有争论就有进步。晦涩诗已走向穷途末路,脱离大众注定要被扔进时代的垃圾桶。无意像不成诗是一种荒谬的说法,但拒绝意像也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关键问题是如何使用意像,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在意像的运用上没有节制,已经形成惯性写作,甚至意像堆砌,纯意像写作,全然没有了认真严肃性。而造成了有的意像与主题脱轨,意像不明,不知所云。自认为高大上,抱着里面个别出彩的意像沾沾自喜。好的意像才能生出好的意境,意像使用一定要明晰,做不到这一点应谨慎用之。这点要向老祖宗学习,不要一味地崇洋媚外。中国诗歌博大精深,老外能从中吸取精华,而我们大多数人反过来却只是学了老外的皮毛。诗人追求意像上的创新是难能可贵的,应该予以肯定,但意像不能脱离诗质,脱离大众。老祖宗使用意像之美,之自然,之炉火纯青化无形,千年流传下来的,深入大众之心的哪一首诗歌不是脍炙人口,贴近大众呢。当今诗坛鱼龙混杂,水平有高低之分,纷争四起,要辩证的看问题,一分为二,不可一棒子打死,应剖析之。怎样才是诗歌的正确取向已然明了,中诗论坛不妨做一个面向大众的问卷调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8 05:17: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车行天下 发表于 2015-10-31 23:35
意象是一种手段,而不是诗歌的全部。如果完全肆意堆砌意象,既无主题引导,也无真情实感,诗歌自然毫无魅 ...

不能让手段成为诗歌的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12: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恐惧是一首歌

周塬

落叶不会复苏,飘下的只些感伤吧
凋零的厚度,渐渐柔软而温暖

恐惧属于孤独的那颗星辰
一只狐回眸留恋着尘世

时间无处可退,足已完成生命最后的剪影
一条河正穿越梦境带走所有的浪花

熟悉的阳光,好似天空经年衔着的烟斗
明灭里一些梦儿夭折,一些长大

再没有晨曦,我的姑娘老成枯树
忘记梳妆的胡杨,沙漠的镜子早已粗粝

天地酿一杯酒,于卷中
发酵的每个文字,只为敬献春天的泥土

再无恐惧,倾听每片落叶
空溟里捎来玲珑的回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8 14: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邓文星 于 2015-11-8 18:17 编辑
周塬 发表于 2015-11-8 12:21
恐惧是一首歌

周塬


点评:
一、先从标题和各节内容分析
从标题《恐惧是一首歌》来看,这是一首写恐惧的诗,而且要通过歌的某种特质来写恐惧。“落叶不会复苏,飘下的只些感伤吧//凋零的厚度,渐渐柔软而温暖”这节是写秋天的落叶,尚未与恐惧发生关联,与歌也没有关系。

“恐惧属于孤独的那颗星辰//一只狐回眸留恋着尘世”开始切题,只是写星星的恐惧似不合常理。大家都见过星星,但谁见过非常恐惧、害怕的星星?而用孤独来形容星星,则是常见的,因为星星不说话,而且距离远。

“时间无处可退,足已完成生命最后的剪影//一条河正穿越梦境带走所有的浪花////熟悉的阳光,好似天空经年衔着的烟斗//明灭里一些梦儿夭折,一些长大////再没有晨曦,我的姑娘老成枯树//忘记梳妆的胡杨,沙漠的镜子早已粗粝////天地酿一杯酒,于卷中//发酵的每个文字,只为敬献春天的泥土”这四节均与恐惧无关,也与歌无关,下笔多言,离题很远。不信的读者,可以把这四个小节发到任何其它论坛、贴吧或诗群里,看看谁能够想到这是写恐惧或者说是写歌?最后又提到春天,似与前后的秋天紊乱。

“再无恐惧,倾听每片落叶//空溟里捎来玲珑的回声”这节又回到了恐惧,并且第一次提到了与歌有关的一个词“回声”。读完这节,我感觉不到恐惧,也感觉不到歌声,但写出了一种宁静,因为可以听到落叶的声音,在宁静中听到回声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静,即“鸟鸣山更幽”也。

二、从意象的角度分析
第一节出现的意象是“落叶”。
第二节出现的意象是“星星”和“狐狸”。
第三节出现的意象是 “河流”、“梦境”和“浪花”。
第四节出现的意象是“阳光”、“烟斗”和“梦”。
第五节出现的意象是“晨曦”、“姑娘”、“枯树”、“胡杨”、“沙漠”和“湖泊(镜子)”。
第六节出现的意象是“酒”、“文字”和“泥土”。
第七节出现的意象是“落叶”和“回声”。
全诗一共14句,使用的意象达到了19个(不算重复出现的落叶),而且意象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给读者的感觉是在堆砌意象。

三、从主题思想分析
作为一个具有国家律师资格的高级职称的警校教师,一个创作了近百首原创歌曲(作词)的歌词作家,我真的没有办法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在此,有请聪明的诗友、山城子老师、周塬老师等帮忙概括。谢谢各位!

四、语病分析
1、句式杂糅。例一,“一只狐回眸留恋着尘世”,这是两个句子糅合在一起,应更正为“一只狐回眸,留恋着尘世”。例二,“一条河正穿越梦境带走所有的浪花”, 这也是两个句子糅合在一起,有两套谓宾,应更正为“一条河正穿越梦境,带走所有的浪花”。
2、搭配不当。诗歌是常用移情、移用、通感等手法的,但也不是随便就可以组词。说星辰恐惧,这不合常理。时间是一维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说“时间无处可退”这句非常空洞,也没有根据,而且时间是无形的,人是有形的,两者不具有可比性,用拟人的手法来修饰不合适。“熟悉的阳光,好似天空经年衔着的烟斗”,这句的简缩就是“阳光似烟斗”,这个比喻不妥,是拿无形之物来比喻有形之物,两者不具有可比性。其实,就是“熟悉的阳光”这个搭配也是有问题的,言下之意是还有一些阳光是不熟悉的,然后,事实上,我们都没有特异功能,不可能对阳光进行这类分辨。虽然诗歌允许一些特殊的表达,一些特殊的语词搭配,但也要考虑能为多数人理解和接受为宜。
    以上分析,仅为个见!不妥之处,欢迎周塬老师、山城子老师等批评指正!

点评

今天这样的跟帖,是很正常的讨论。——就这样讨论,才不至于发生纷争!!  发表于 2015-11-8 17: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0: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落叶归去

周塬

蝴蝶凋谢的那些翅膀,已看不到
曾经飞翔的梦
它们飘落时纷纷闭上了眼睛

最后的归途,不能预想
苍茫一夜霜把恐惧凝结成晶莹的颗粒
它们匆忙谢世,皈依原无风雨

芳菲一年一度,没有永世的峥嵘
脚下传来莎莎的回想
我要邂逅的只是我的惆怅

那年与她翩飞的影子,是否还在林间
哪一棵树后躲着她明眸善睐的笑脸
可只有落叶,重重叠叠的掩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1: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灯火》

执人墨笔

母亲手中的丝线越拉越紧
她碗里的月亮
一直有一半在遥远的路上

时间在盘伏中分裂
远处的光正唤起眉睫上的河流
我多想,在此时成群结队

我多想,在涌动中点燃落叶
让炊烟知道十月的岸边
有一个人,已多年失声

周塬欣赏:

        可以遥想故乡灯光摇曳的窗下,母亲手中的针线紧紧密密地缝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是月光下的期盼与思念。“半碗的月光”,是多么团圆与幸福的守望,只是在他乡的路途里,是窗口遥遥的瞩望。
     
      岁月总是这样无情,梦想总是破碎,“时间在盘伏中分裂”,回家的路程依然遥遥无期。想到灯火下思念的母亲,一股难以抑制的乡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灼热的心啊此时多么想即刻踏上归程,与那些返乡的人们成群结队地奔向故乡!
     
     “我多想,在涌动中点燃落叶”情感渲染,避免了直白。以“落叶归根”的意象,表现思想心切。而在涌动中点燃落叶,及描述回家人群的情形,又表达出那一刻浓烈的情感色彩,悲烈壮怀,隐含着不顾一切踏上归程情切的状态。以燃烧的落叶,引发出远方的炊烟,移情换景,”让远方的炊烟知道十月的岸边/有一个人,已多年失声“。实际是作者情感的独白,告诉母亲与故乡,当远方的炊烟冉冉升起的时候,漂泊他乡的游子,在”十月的河畔“,正愁肠百结,无语凝噎,”失声多年“。无限伤怀,独自感喟!

       诗歌运用了意象化的表达,情感深沉浓烈,涌动起无限感思。铺情造景,呈现出母亲思念游子,游子归心似箭,在深秋时节,归乡的人群更动乡思,却只能独自徘徊十月的岸边,失声无助。灯光下守着”半碗月光“的母亲,成群结队返乡的人群,十月岸边的失声多年的游子,形象鲜明自然;越来越紧的丝线,盘伏漫长的时间,眉睫上的河流,涌动点燃落叶,都是化情于景,形成意味丰饶的意象,带来无以言状的感思。
情感真诚浓郁,意象贴切自然,情思韵味饱满,表达构思首尾相照,引人共鸣而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9 19: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鲁山 于 2015-11-24 08:43 编辑
周塬 发表于 2015-9-30 19:28
《寂寞,期待,终老不渝,女子的生命情怀》
  ———欣赏诗友芬芳如意爱情诗(二)

哎呀,别跟我辨论啦,我理论不行,看多了就昏头。
  事实摆着,再辨也辩不过事实,事实是:看不懂的现象很糟糕,有人说是诗歌退化;有人却说是分化、进步。根据“双百方针”应当包容“新事物”,究竟如何?看大多数人的意见不就得了?从底层文化人到文学家,来个全民大普查,统计赞成与反对的人数,这比论文的说服力更强。

  若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就没话了。“看不懂的诗”没有前途。无论是经济方面和读者情感的反应,都证明了这一点。 
  我的浅见是,应该接受诗友们的看法,倡导诗风走向明朗,继承发扬诗歌的优良传统,将是功德无量。您也最好改变古怪、晦涩难懂的语句,看的人也痛快,不好吗?您一定不同意吧。

[tr][/tr]

       江山一帆:   作为诗歌的前沿阵地,论坛应该容许各种声音的存在,有争论就有进步。晦涩诗已走向穷途末路,脱离大众注定要被扔进时代的垃圾桶。无意像不成诗是一种荒谬的说法,但拒绝意像也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关键问题是如何使用意像,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在意像的运用上没有节制,已经形成惯性写作,甚至意像堆砌,纯意像写作,全然没有了认真严肃性。而造成了有的意像与主题脱轨,意像不明,不知所云。自认为高大上,抱着里面个别出彩的意像沾沾自喜。好的意像才能生出好的意境,意像使用一定要明晰,做不到这一点应谨慎用之。这点要向老祖宗学习,不要一味地崇洋媚外。中国诗歌博大精深,老外能从中吸取精华,而我们大多数人反过来却只是学了老外的皮毛。诗人追求意像上的创新是难能可贵的,应该予以肯定,但意像不能脱离诗质,脱离大众。老祖宗使用意像之美,之自然,之炉火纯青化无形,千年流传下来的,深入大众之心的哪一首诗歌不是脍炙人口,贴近大众呢。当今诗坛鱼龙混杂,水平有高低之分,纷争四起,要辩证的看问题,一分为二,不可一棒子打死,应剖析之。怎样才是诗歌的正确取向已然明了,中诗论坛不妨做一个面向大众的问卷调查






点评回复 支持反对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9 20: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鲁山 发表于 2015-11-9 19:44
哎呀,别跟我辨论啦,我理论不行,看多了就昏头。
  事实摆着,再辨也辩不过事实,事实是:看不懂的现象 ...

赞同鲁山老师的观点{: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12: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鲁山 发表于 2015-11-9 19:44
哎呀,别跟我辨论啦,我理论不行,看多了就昏头。
  事实摆着,再辨也辩不过事实,事实是:看不懂的现象 ...

事实上,年龄会让人固执于自己对世界浅薄的认知,对于缺少经验或意识的事物,本能地拒绝。那样真理就会只是个人的意志,以此来衡量身外的世界,意味着生命的萎缩,而失去探索的力量。自然规律也许就是人类的宿命,没有人能终极地认识到它的全部。诗歌的空间与人类心灵是相辅相成的,但也不过局限于自己的浅薄。又如何能以自己所坚持的要求自身之外更无数的世界呢?没有谁说诗歌易懂不好,但不要拒绝“看不懂,读不明白”的诗歌包括所有个人不能通晓的艺术。尊重探索,接受新的事物,可以检验人是否在衰老,我说的是思维或认知能力的退化。这同样需要面对与接受,诗歌的发展与进步同样是规律,不为个人所转移。只为个人喜欢,可以选择自己的诗歌道路,这对于谁都是公允和值得尊重的。但约束和人为限制新生的事物,无论如何都只代表人类的愚蠢。更不用说是对于人类意志广阔而自由的艺术,就是生活中每一刻每一秒所呈现的新生事物,又有谁能阻挡得了。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会甘于每个家庭现有的生活,包括父母自以为是的教诲;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会满足学院教科书与教授导师所能提供有限的知识。其根本的原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认识世界的可能的潜质。在接受现有智慧的同时,每个人都有更广阔发现探索的可能,这推动着文明的进步。开放的教育观念,不会去约束任何的创新,艺术的世界更应是无限的自由。我们看不懂的艺术何其无数,简单的对错是无法判断未来的发展,那么功利性就会限制艺术的创造性。相信大众化与庸俗更为接近,习惯于平庸自然就是人本身的惰性。
那么尊重探索,鼓励创新,不断拆除人为的藩篱,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新的规律,就会是认识事物最基本的条件。诗友交流至今依然把自己的一把尺子横加到颇为壮观的诗歌现实上,其保守的观念,足见是顽固的。这源自于你自身对诗歌建立起来的观念,没有什么不对。错的是不能以开放的心态,和尊重这些诗歌存在的现实保守的观念上。这是普通人衰老的自然状态,哲学有“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从空间与时间上,都告诉了我们,没有什么事物是静止的,停滞不前的只是我们的意志。看一看身边的孩子,或以一棵枯萎的树去关照一棵身旁的小树,又怎能预设他们的未来。
应该是你对意象化诗歌的一种观念上抵触,会认为是另类。其实在上面我解读《诗经》里的《蒹葭》已经把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意象作了联系,对诗歌的欣赏也明晰地谈到“联想”是欣赏中达到“共情”“共鸣”的基础。可以确定这是亘古不变的,失去联想的能力,或不能意会诗歌中的情景,只能代表诗歌欣赏力的不够,而不能去判断是诗歌的晦涩。当然需要排除失去这样创作心理和思维基础的拼凑文字。对于渐渐失去这样创造性思维的读者,欣赏具有意象化的诗歌,是困难的,读不懂就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很简单,欣赏解读这些诗歌能够再现出作者创作过程中,潜在的“欲望”或感思,领略可能的情感与思想的所在,与其诗歌语言表达的形式能够相通甚至一至,感受其间的语言魅力,诗情的韵致,我们说就是立得起来的诗。周塬解读的每一首作品,都是深入于心把握,透过诗歌语言感受作者心理与情感的瞬间,在意象化的背面呈现出诗意的真实,是以诗人之心感受这样的心灵。我想这样的接近,不是作为只索求于表面文字“读懂与读不懂”的“旁观者”所能感悟的。这就是不同的地方,因为我是这样深入内心的创作,不是留恋于诗歌表面文字徒有的形式,去揣度和模仿诗歌。更为重要的是解读和欣赏能得到作者的认可,甚至呈现出当时创作在表达中还不够清晰或局限的情感意识,在个人经验的融合中让诗意通过这样的理解更为丰满地呈现在作者与读者的面前。我想这正是一个欣赏者应具备的能力就是欣赏力。这与简单的对错好坏地表面去判断,观念化地去衡量是不同的欣赏世界。显然“读不懂”“进入不了”的读者是无法领会的,也就失去诗的判断,成为“旁观者”而拒绝,固执地否定,甚至围攻,对此我是淡然的。

点评

说的太好了~  发表于 2015-11-17 18: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12: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请真诚交流诗歌与欣赏的诗友继续探讨;对于只懂得攻击,缺少开放的观念,自以为是来博眼球者懂得尊重而离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9-28 05:44 , Processed in 0.11010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