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1|回复: 2

先锋胡话18关于之前张力问题的论述整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6 18: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力是一种修辞手法造成的文学语言现象,其实非常简单。

张错《A Reader`s Guide to Literary Terms》——《西洋文学术语手册》245页矛盾修饰法词条:
Oxymoron,把两个毫不相干的矛盾字词并在一起产生“吊诡”(paradox)。(这个吊诡就是张力的同义词)
如wise-fool——聪明笨伯;living death——人间炼狱;mercy killing——安乐死。这些词都使用了矛盾修辞格(狭义的张力、吊诡)。

上海译文出版社12年9月第一版


狭义的张力:矛盾修辞格,存在者在主体对象性审视中,其自身映射出的的两元性存在趋势,或多元性存在趋势,而一端必定是另一端的反面,表达于语言则自然产生一种奇绝突兀的特色。

如:沉默的呼喊、冰冷的火焰

张力之力在于存在者于人脑中的矛盾双方各朝相反方向运行,这就是语言的抻拉,也就自然是”张力“。

举个例子,火焰作为一个存在者,“火焰”除了自然存在状态“燃烧”“热”等特点外,
为了作为文学表意的符号,还可以被赋予人类主观对应的加工的特点,甚至是与原特性相悖的特性。
如“冰冷”“冻结”等等。这就是矛盾修辞格(Oxymoron),两种特性的反向作用就是语言或文学用语的“抻拉”,如两人执橡皮筋,这种情况就是用于文学语言的“狭义的张力”。
第一个作用是突出感情状态,激醒读者耳目;第二个作用是表达作者情感的起伏顿挫与矛盾纠结;第三乃是用于表达嘲讽或困惑等特殊心理状态。

鲁迅的《死火》里说“冰冷的火”就属于矛盾修辞格的运用,也属于语言的有意陌生化。
卞之琳《记录》“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朦胧自然不能被喝,也属于一种动作范围内的矛盾修辞。
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是将春与冬的矛盾作为修饰,产生语言张力。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里也有:“庄重的轻浮、严肃的狂妄、整齐的混乱,铅重的羽毛,光明的烟雾”这样的修辞。用以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

有人提出测量张力,这本就是错的。
再比如说汉代大赋,古人经常评论为“巨丽”难道还必须总结出一个数字的量吗?到底有多丽呢?这不是马克思所提倡的,巨丽、张力都是抽象的文本的共性特点,焉能用具体数量衡量?此外用数理学科衡量人文学科,这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庸俗唯物论,是马克思、伯恩斯坦都严厉批评的。

广义上一切带有矛盾(不适宜、不恰切、反和谐,反整一)的语言都属于张力语言。
要理解这种语言必须结合是个背景、同时深入把握文本。
如:“死亡在困顿的牛奶瓶”里,这自然也带有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状,与其说是含蓄,不如说是“含混”、“隐晦”,这是张力的效果,不是张力本身。注意坚持两点论,不要搞一端独大,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不能孤立看待矛盾问题和您所说的“含蓄”问题,两者都没有错,其一是狭义的普遍基础,另一是广延的个别效果。
好比《伊索寓言》,拟人是手法,是基础,效果可能是讽刺,可能是含蓄规劝。

评价诗歌好坏不在于张力,张力的出现只是通关过矛盾手法产生的结果,是手法层面的。

好比拟人而造成的“生动”,比喻而造成的“鲜明”。

使用了手法自然有利于诗歌,但不一定使用了手法的就是好诗。

使用了手法可以被批评者摘谪出来,点名细剖;但这并不是说明张力手法用得多就是好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6 18: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亲亲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6 18: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可悲!想到先锋哥将来一事无成,不禁悲哀!人云亦云囫囵吞枣照本宣歌,可悲也乎!倘若我是先锋哥老兄,一定会一巴掌掴过去。什么不好学?学些烏七八糟作甚?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18 23:18 , Processed in 0.10536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