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6|回复: 25

懂不等于好,不懂,不知道好不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1 17: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韩鲁珩 于 2015-11-21 17:23 编辑

偶然读了几首诗,很有感触:懂不等于好,不懂,不知道好不好!

懂和不懂都是相对的,当大家争论懂和不懂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大致客观的概念和界限。没有绝对,让每一个人都懂的作品,但有连作者自己都说不清楚的诗。文化,地域,种族,宗教的不同而造成的不懂也很正常。

简单而言,文字表达优美,流畅,简洁干净;内在逻辑存在;联想丰富担不是妄想,比喻,意象等使用适当,恰当;内容符合人性等等应该是“懂”的基本内涵(临时写字,考虑不足,大家补充)。

下面是几首大家都能懂,也被人吹捧的诗。我读了之后的感觉就是失望和叹气,这种“懂”还不如“不懂”,不懂至少不会为这种声嘶力竭的夸张,做作悲哀。因为对母亲的爱,我要学习董存瑞炸碉堡--------奇绝比喻。我也有母亲,我爱自己的母亲,但决不是这些诗里所表达的感觉。
大概死人时要雇人”号丧“是中国的文化特色。
以上论述完全是就诗论诗

大家读读:
桑恒昌怀亲诗集
(摘选)
   致母亲

地上站的是我,
墙上立的是你,
你总是不肯下来,
任我的心喊疼嗓子。

地上站的是我,
墙上立的是你,
纵然挤到您的身边,
又怎能缩短母子的距离。

母亲,我好恨呵!
为啥不抢到奈何桥下,
挺起董存瑞的手臂,
让阳世阴间都听到那声霹雳?!
 
   再致母亲

总想到您的坟上去,
总算有了机会,
您的坟也去世了。

母亲,葬您的时候,
您才三十多岁,
青春染过的长发,
飘在枕上。

我已满头“霜降”近“小雪”,
只要想起您总觉得还是个孩子。
在儿子的心上,
您依然增长着年寿。

母亲,走近一些呵,
让儿子数数您的白发。
母亲,葬您的时候,
您的坟是圆的,
像初升的太阳---
一半在地上,
一半在地下。

您的坟是圆的,
地球也是圆的---
一半在白天,
一半在黑夜。
您睡在地球的怀里,
地球就是您的坟墓呀,
母亲!

不论我在哪里呼喊,
您都会听到我的声音。
为了离别时的那行脚印,
您夜夜失眠到如今。
 
   心  葬

女儿出生的那一夜,
是我一生中最长的一夜。
母亲谢世的那一夜,
是我一生最短的一夜。
母亲就这样,
匆匆匆匆地去了。


将母亲土葬,
土太龌龊;
将母亲火葬,
火太无情;
将母亲水葬,
水太漂泊;
只有将母亲心葬了,
肋骨是墓地坚固的栅栏。

 
除夕之忆

每当写到母亲
我的笔
总是跪着行走

如果母亲是鱼
她会剥下
所有带血的鳞片
为儿女做衣裳

母亲用五更灯火
纺了一根脐带
我把它走成
一万里
尽是滔滔的江河

今夜母亲又会在
年头和岁尾的 路口等我
再一次 将儿子
连根拔起
 
    中秋月
 
自从母亲别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大滴泪水


来,
湿了人间。
 
 
   有梦长过黄泉路
 
秋雨连绵的梦,
长过冰铺雪盖的黄泉路。
我的心磕着等身长头,
丈量着和母亲的距离。

母亲,
看一看哪---
这只向您扑奔而来,
只会啼血,
再也啼不出声音的杜鹃!

母亲转过身来,
满脸竟是欣慰的笑。
是您折了许多寿命,
给您的儿子吗?

天长长,
地久久,
终会衰老,
终会衰老!
母亲,不会衰老的,
惟有儿子这两眶泪水了。
 
    星光下
 
列车停在德州车站,
我到月台上去散步,
故乡的空气,
无处不印着我的指纹。

灯光里有个背影闪动,
那身高,那病态,那步履,
那瘦骨嶙嶙的身架,
怎么看都是母亲。
我大声疾呼,
她竟然充耳不闻。
我拔腿去追,
却拔不出梦魇的泥沼。

猛回首,列车鸣笛北去,
我的身躯也随之而去。
灯光幽幽的月台上,
只有我的魂儿。
母亲,喊我一声吧,
喊我一声小名吧!
(就像我小时候,
您为我喊魂儿那样。)
只一声,
我的灵魂就会附体。

大口吞咽着泪水,
看母亲消失在黑暗里。
我将五体投伏于故乡的热土,
默默地,
等身躯归来。
 
    夕阳,跪下了

南去的太阳,
每年回归一次。
西去的母亲,
为何,几十年
不曾归来?

思母之情,
一如加俐略
从比萨斜塔
抛下的重球,
接近地面,
达到疯狂的速度。

左一脚沧海,
右一脚桑田,
我向母亲跪行而来。
血泡累累的膝盖,
血泡累累的心,
连连叩问:
何时再睡进母亲的怀抱?
让带着体温的乳汁,
将我痛痛快快
      痛痛快快地
      淹------没!

无数次苍白成白幡,
引灵柩西行的夕阳,
望一眼殡于地下的母亲,
跪---下---了。
 
    卧成一座大山

青藏高原,
冷月边关。

我听到自己
送别母亲时的哭喊:
“娘呀娘,
上西南。。。。。。”
纷纷的泪雨,
纷纷的纸钱。

年少不懂事,
问奶奶:
“西南有多远?”

寻找母亲的去处,
一路寻到唐古拉山。
母亲为啥不走了,
路太颠,风太寒?
是牵挂儿子,
还是断了盘缠?

有钱舍不得用,
凝成不化的雪峰冰川。
母亲终不肯再挪动一步,
静静地卧成一座大山。
 
     致父母


正当我需要母亲的时候,
母亲离开了我。
正当我需要父亲的时候,
我又离开了父亲。

父亲,分手吧,
汽笛在喊我的名字。


“过去都是路领着你走,
以后你要领着路走了。
心不能小,
可是要小心。”
我分不清
是父亲的叮咛,
还是母亲的声音。

父亲的眼和油灯一样昏花了,
依然伴着油灯。

不惑之年怎好让老人分心,
可是我挣不脱父亲的视线,
也挣不脱母亲的视线。

父亲和母亲,
用心上的肉捏成了我。
我又用心上的肉,
捏了一大堆诗句。

 
附录:
看《天下父母》怀亲晚会
孟广征
   
     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播出的“怀亲”节目,对我颇有启发。是用诗人的胸怀和诗文对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形象诠释。
    孝道,首先是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理论与行为双重实践、融会积淀的文化经典。它对于家庭的和睦亲善、国家的安定团结、社会的繁荣昌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孝是美德,可以作为教育手段,感化社会的痼疾,减少人们的恶行。孝是修养,不仅只是对父母的敬养,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智能和社会责任感也是之。孝的理论与行为具有普遍应用性和连续性,因为人们上有父母祖先,下有儿女子孙,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都是联系祖宗与后代的一节环链,因此无论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有责任将先辈缔造的孝道文化发扬光大,传之永远。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结构与家庭结构与产生孝道的始发年代的模样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那种“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渐渐淡化,老人的晚年已由社会普遍关怀。但是,这不等于家庭、人群不需要事亲奉母、张扬孝道了!相反,家庭的责任感更应加强,尊老爱老更应注重,推行孝道更应作为重要之举。想想看,父母怀胎生养了我们、含辛茹苦培育我们、嘘寒问暖呵护我们,这样的恩情重如高山,深如海洋!所以孝道应是人伦之本,不容忽视的做人操守。遗憾的是,人们只能随着生活经历的丰富和思想认识的深入,才有了“养儿方知父母恩”的深切体味。而在为人子女相当长的年龄阶段里,很少能体谅到做父母的苦心,直至自己有了儿女,做了父母,才联想到父母的恩德,才懂得了饮水思源,孝敬报恩的道理。但,往往此时父母已是年迈卧床或是归入九泉,我们无法实践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了,只是留下许多悔恨和遗憾。
    作为用心血蒸煮怀亲诗的诗人桑恒昌就是鲜活的例子,他十二岁失去生母,过早地失去了母爱,使他那样饥渴地追求母爱并且加倍地怀念、珍惜母爱。他那些有限的恋母情结,如母亲是一个大家族的劳作者,一人需要做20几人的饭菜,因而桑非常同情母亲;母亲犯癫痫病休克,都是他掐着人中呼唤而回,这种母亲病去儿唤回的细节成了桑恒昌怀念母亲的安慰;他小时候疹子出不来,母亲当时有病发烧,为了孩子能够发汗,病魔缠身的母亲立刻如同好人一样,趴在他身体上捂汗。所以他说:我的病医好了母亲的病。虽然如此,待他的病好了,母亲却瘫了很长时间。以母亲的病体之爱医好了自己的病痛也是桑恒昌难以忘怀的记忆;还有他的悔恨——由于自己为母亲熬糊过一次中药,竟然以为母亲是因为吃了他熬糊了药才病故的,因而,终生自责。这些细碎的点滴事实,在积淀了三十年之后,年近五十的桑恒昌才以其滚烫的心血与真挚情愫的蒸煮,变成了如今有致、有味的诗作。
    这是他深刻体察了人生况味,反刍了生活甘苦之后的心灵悸动,每一首诗都是血泪的流淌,思念的哀鸣,痛苦的呼号,真情的张扬,挚爱的弘发。
    自古至今颂赞母爱的诗文不计其数,但是桑恒昌的诗,境界美,思想高,情真意切,拨击心弦,发人深省。他的怀亲诗不仅是对于父母舔犊之恩的颂扬,也是为报答父母之爱诗人赤子心灵的袒露,诗情犹如瀑水流泉,炽焰烈火,感人至深。
    他说:我希望用我的怀亲诗告诉那些还享受着母爱的人们:要珍惜母爱和抓紧时间报答母爱。诗人的这种诉注与诠释,恰恰说明他的爱是博大无私的,是人性化的。才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在颂扬母爱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母亲的挚爱深情。
    他的诗不禁令人深思:天下父母的爱心全然牵系在儿女身上,但是天下儿女的心却不一定全然牵系在父母身上。从桑恒昌的怀亲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做到了这一点,这正是今天时代乃至今后的时间需要倍加宣扬和提倡的。
    我每每读着桑恒昌荡气回肠的诗作,我的心就会震颤。因为诗作产生的撕肝裂肺、搅心断肠的感染力使我不能自己,我尽管喜欢艺术性和感染力强烈的作品,但是却因为难以抑制悲伤的感情而不敢多读桑诗。因为他写出了每一个思父恋母的儿女的真实感受,道出了这些儿女蕴藏心底的真情。所以,桑恒昌的怀亲诗直击我的心弦,使我心临其哀,难以控制,产生不可名状,发而难收的共鸣。更有甚者,说要读桑恒昌的怀亲诗,必须净手、沐浴、焚香,虔诚地进入思母、恋母、敬母的诗情氛围方可。
    这样的体会并非只我一人。多少怀念父母的子女,在无法表达自己思念之情的时候,就会想起他的一首、两首、甚至许多诗作。那位因为只顾工作,没有抓紧时间照顾母亲而母亲就此而去,自己悔恨终生的女儿,不就是藉用了桑恒昌的《心葬》才聊以自慰吗?那个思母心切的小姑娘,不是以桑恒昌的怀亲诗,作为跪拜在母亲坟前的哭诉祭文吗?而且,每颂读一首就焚烧一首,直至读完她知道的桑恒昌怀亲诗为止。所以,桑恒昌的怀亲诗不仅具有强烈的人文内涵,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情,为文之经。桑恒昌之所以写出这样好的怀亲诗,说明诗人首先富有对于父母强烈的真爱和挚情。说明诗人心灵的纯美和善良,这是伟大人性的反映。他把这种感情化成了如此撼人心灵的诗文,又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在诗人笔下的体现,说明不仅他的血肉之躯属于中华民族,他的灵魂也是华夏祖先的传承。
    有人断言,桑恒昌的怀亲诗可能成为绝唱。就文化与时代发展相辅相成的概念和角度来说,此语不无道理,因为典型环境才能产生典型语言,换言之,时代环境才能产生时代文学。而这一个时代恰恰是一个转型换代的历史路口,今后人们的思想感情与文化的表述方式,以及审美方式是不是今天的样子,那是难说的。那么,这样独具风格与特色的怀亲诗也许会不见了。有人说桑恒昌的怀亲诗是新世纪的道德经,这话似乎也非妄语,因为任何语言都是宣传,何况这样深刻、这样情深的美丽诗文怎么不能传至于耳、落至于心、化至于情呢?果然如此的话,这种教化人心忠于孝道的简明哲理哲语,社会又何尝不可以用它来作为宣传道德的经典文字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1 17: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社会是否庸俗浅薄,文化空虚堕落,虚假做作,文学艺术作品就是一面真实的镜子。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1 18: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文学作品,不管何种体裁,都应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2 13:35: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支持,顶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2 13:35: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支持,顶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2 13:36: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支持,顶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2 14: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文笔优美。情真意切,读后回味。{:soso_e181:}{: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2 16: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过桑恒昌几首感人的诗歌,虽其作品良莠不齐,但比大多数人会写诗,比如《中秋月》《有梦长过黄泉路》《卧成一座大山》还是很棒的。比9楼常常评赞的诗歌要强得多。
董存瑞那句是指炸掉通向阴间的奈何桥,虽然用董存瑞幼稚低级(包括后面的伽利略抛铁球),但紧接其后的“让阳世阴间都听到那声霹雳?!”逆转了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8: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晶石 发表于 2015-11-22 16:54
读过桑恒昌几首感人的诗歌,虽其作品良莠不齐,但比大多数人会写诗,比如《中秋月》《有梦长过黄泉路》《卧 ...

谢谢,问好{: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8: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城子 发表于 2015-11-22 14:57
毫无美感,也没感染力。怀疑作者不会写。

和诗兄同感,俺家媳妇经常读诗,我让她读了之后,她是无语。
问好{: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5 09:00 , Processed in 0.09873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