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23|回复: 1

浅谈初中写作教学的三个阶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8 09: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初中写作教学的三个阶段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根本目的是非常单纯、明确的,无疑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然而,作为初中阶段写作教学中的教练员的教师,欲达到这一目的,单凭我们一味地灌输一些有关写作的知识,是绝对不能如愿的。“创作无方法,无世袭,亦无止境”。因此,我们应该面对我们的对象,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象分析小说的情节那样,经过一个“开端,发展,以至纵深高潮”的过程。我认为,这个过程在初中阶段,可以根据学制的安排分为三步来走。

    一、过写作关,斩拦路虎。

    “写作关”是有的,而且它是学会写文章的一个前提。使学生过这一关,我们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学生文字上的基本训练

    2.  语言通畅的训练

    3.  文体感的培养

    我们知道,写作课是一门综合的基础课。它不仅容纳了语文教学中的字词、语法、修辞、句式等各种基本知识,而且包括了教学者与写作者本身的思想水平、生活阅历、知识储存及其自身素质、修养禀性等各种因素。

    然而,这些因素也正是初中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所不具备的。对他们来说,这些方面还简直是一片空白。他们常常在文字、词语、语言上表现出众多的毛病。如错字、别字,用词不准或不当,标点符号滥用或不用,书写不规范、不清楚,文面不整洁,语言罗嗦冗缀、拖沓、单调、呆板甚至多病句,同时在文体感方面几乎还是一塌糊涂。

    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这一现实,反复地不厌其烦的给以指导、训练和培养。具体来说,教师本身应该首先培养自身的素质,要尽可能的在这门综合性的教学中武装得充实一点。语文教师,应该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自己,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因而,在课堂上,教师的板书必须规范化,语言必须精炼。另外,在审察批改学生的作业和作文时,要充分利用我们手中的那支笔,勾勾划划、批批改改、指指点点,小到一个标点,大到一个句子一段文字,乃至整篇作文,都必须严格把关。

    此外,教师要勇于打破课本的知识结构,从初一开始,要配合写作教学适当传授一些有关语法修辞方面的知识,促使学生在写作中去运用。这样对学生尽快改正以上毛病,是很有益处的。

    关于文体感的培养,教师首先应该在学生习惯于记叙的基础上讲清文章体裁与文学体裁的区别,然后根据课本中单元的划分,让学生体会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三种文章体裁的语言特点,并贯穿写作中的“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几种表达方式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尽快熟悉各种不同的文体,教师可以先从造句开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造句,学生熟悉了这一点,自然就对有差异的语言有了识别能力,渐渐地,文体感也就增强了。这样在写作中也就避免了“串调”的现象。

    当我们锲而不舍地努力一段时间之后,看到学生的作文水平在这些错误的纠正过程中,较小学时期的那种从文面到内容、从字词到句段、从表达方式的运用到结构层次的安排都很粗糙、紊乱的情况有了明显进步的时候,教师会欣慰的感觉到,学生已经基本上过了“写作关口”。那么,写作这一运动场上的绊脚石、拦路虎也就基本上算是消除了。

    二、充实头脑,丰富内容

    学生的写作关,大概一年的时间也就过去了。到了二年级,教师考虑的重点应该是:学生头脑是否充实,文章内容是否丰富的问题。

    我们知道,文章要有深刻的主题,而主题要靠材料来表现。丰富文章内容就是要使主题深刻;充实头脑,就是要掌握充实的材料。二者俱备,方能达到写作目的。

    头脑是一个储存仓库,也是一个加工厂。如果头脑空虚,那么思想意识就淡薄,写出的文章,其主题自然就肤浅。所谓“言为心声”,正是靠了头脑的充实和内容的富有。

    一般说来,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由于知识上的空乏、年龄上的幼稚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属于头脑空虚,因而就导致写作上的乏味、单调和空洞。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清楚地看到,多数学生的文章内容仍是小学时期比较熟悉的材料,语言仍是那些稚气未消的学生腔。不管写什么,总是离不开“背我去医院”、“雨中送伞”、“深夜补课”、“修理桌椅”等等一些已经写“滥”了的故事。并且从文理上看,都近乎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激动的时候,总是用“掉下了眼泪”来表示,甚至有时候本来不该掉泪却生硬的掉泪。而且从结构上说,学生作文多以“有一次”“还有一次”……来表示层次间的关系,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模式。令人读来是上下分离,不成体统!

    这些就自然导致了初中学生作文的常犯毛病“言不及意”、“文不成体”、“空洞无味”、“离题万里”。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花大力气为他们纠正,想办法充实其头脑,丰富其内容。

    首先,教师要遵循写作自身的规律,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内部因素,把我们生活中的体会经验,或者是教训,传授给他们,使其自觉地把这些东西转化为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当好学生的教练员,因地制宜地指导、点化督促他们多读多看然后多写,并不断给他们加油打气。“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读得多、看得多了,头脑就会充实,写作内容就丰富起来,主题也就能够逐渐深刻起来。

    另外,教师要利用自己这一外部因素,充分利用手中的笔,使用那些修改符号,认真细致地在学生作文本上纠正,并写出修改意见或方法,评出缺点和优点。必要时,教师应亲自动手写下水作文,读给他们,讲给他们,为其指点迷津,开掘思维的渠道,激发写作热情。

    作文评改的本身就意味着劳神费力,然而它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环节。所以作为教练员的教师,最为忌讳的就是懒惰!我们不能仅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敷衍塞责地写上几句“中心明确或不明确,语言流畅或不流畅,层次分明或紊乱,结构完整或疏散”等等一些冠冕堂皇的批语,这样就等于“葫芦师判了一个葫芦文”了。

    耐心地传导体会和思考,仔细认真的批改作文,再配以课堂上一些写作知识以及对学生写作思路、生活积累等方面的指导,一定会使学生头脑逐渐充实起来,从而走向文章内容上的丰富和更新。但这必须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育人为重的教学态度。

    三、涉足生活,走向社会

    当学生过了写作关并且在头脑得以充实的前提下一改小学那种模式化的作文方法,更

    新了写作内容的时候,教师会感到轻松了许多。但“创作无止境,生活无际涯”,我们要想让学生将来能够扎根生活,立足社会,使之成为一个真正能服务于他们未来社会的“笔杆子”,尚需进一步引导他们涉足到生活中去,思想到社会中来。因此,我们说,语文教学的这一阶段是一个尤为重要的阶段。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搞好这一阶段的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培养感情。

    写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表情达意,因此说文章不可无“情”。古人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文之经也”,都说明了感情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有这种感受:当有了喜悦和欢愉的时候,就愿意与人共享,如果得到了别人的赞叹,这种喜悦欢愉的感情就扩大了;当有了哀伤悲痛的时候,就愿意告知于知己,如果得到了知己的怜悯慰藉,也就感到这种哀痛和悲伤减少了许多,没有孤独寂寞之感了。这种情况,正是感情的需要,如果我们将其诉诸文字语言,定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

    生活是一个多彩的世界,社会是一个旋转的舞台。作为教师,我们要热情积极地引导学生在这块生活的调色版上,去捕捉适合于他们自己的那一抹颜色,去描绘、向往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充分地更进一步地认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让他们在社会这一旋转的舞台上,去透视任何一个高尚、伟大、卑贱和渺小的灵魂,去品味人生的痛苦与悲哀、欢乐与忧伤、幸福与酸楚,以及势利、丑恶等等催人呕吐的、气破人肚皮的不平。告诉他们,完全把自己融入这一五颜六色、千滋百味的社会生活中,让所有的能够唤起人的情感的东西,把自己的灵魂冶炼成“型”。这样,学生就会形成“触景而生情”的习惯,就容易在社会生活的诸层次、诸断面上产生不同的情感。情满而自溢,于是诉诸笔端便淋漓尽致!这也如古人所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由此可知,对生活和社会的深沉的思考,会产生感情上的不平衡,因而激动之余,就有了颂扬、砥砺,有了诅咒和呐喊!

    实践证明,发自内心的诚挚的情感,会使文章生动有力,撼人心弦,感人肺腑!

    其次,教会学生“闭上眼睛”。

    爱好写作的人常常有这么一种感觉:自己的文章往往是靠了自己的“闭上眼睛”才写出来的。有些作家的作品中,也常常用“闭上眼睛”来提醒读者,让读者神思于他所描绘的景物或事理之中,享受那种具体的或者是抽象的美。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写那座老城时,就有这样一句。从而使读者进入了他笔下的那座有山有水的老城的境界之中。

    “闭上眼睛”,实际上就是对形象的沉思,而沉思可以给思想的人以想象力,因而“闭上眼睛”,其本质也就是想象。写作教学中的这种方法,不是在课堂上反复地强调学生:“你们去想象,你们要想象”,而是教给学生如何去想象。

    从哲学角度上说,想象过程,实质上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过程。一般说来,对于生活中的任何形象,任何事物,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场面,一段旋律,从开始看到它并注意到它的第一瞬间起,写作者就应该联想触发起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某种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的东西。于是我们被它们打动了,感到在这种事物的形象外貌下,隐藏着某种东西吸引、扰乱自己,于是就有了联想和想象,就要弄清它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什么意义。概括的说就是:当一个人看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东西时,就应热心而好奇地注视着这一事实,把它掇取到心灵中来,和现实结合加以沉思,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闭上眼睛”。

    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给学生讲清这一点,还要经常给他们举一些“闭上眼睛”去想象的例子,以示引导启发。比如,我们看到一位盲人行走在路上,就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这位盲人为了谋生,早出晚归,走街串巷,为什么他竟能安然无恙地到达他要去的地方呢?我们闭上眼睛就会想象到,盲人在最初地那段时间里所历经的磨难:他在摔跟头,撞上障碍物,甚至掉到了泥沟里去……他满身的泥泞,满脸的创伤。根据这些形象,我们会想到人生的艰难,追求的苦痛,由此我们又进一步想象到今日人生道路上所有长着明眸的人,如果都象这位盲人一样,具有一种坚韧的性格,那他的事业该是多么的壮美和辉煌啊!这样一想象,一篇主题深刻、意味深长的文章就诞生了。

    又如,我们在行进的列车上见到这样一个场面:几个不务正业的小伙子歪头横脑、撇嘴斜眼地翘着腿坐在列车上,在其旁边有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大爷站立着却无人让座。把这一镜头摄入我们的瞳孔去思考,不免会使我们把那个火红的雷锋时代与之对比,对比之后,我们再把这一列车想象成时代的列车,于是我们就会发出“时代在前进,发昏岂能当死”的慨叹!

    再比如,在教室门口,我们听到一位老师在对她的孩子说:“乖乖,快躲开,上课了。你这小尾巴真不听话。”孩子调皮的回答:“不,妈妈,等我给你做成小汽车再去。”听完这段母子的对话,我们“闭上眼睛”,就能构思一篇文章。我们抓住妈妈说的“小尾巴”和儿子说的“做汽车”那句话去想象:孩子可能是每天都来跟母亲上课,等候母亲在门口,下课后再跟母亲回家。在这两点一线上,孩子目睹了母亲处理家务与工作的关系情况。这样,我们可以把孩子这句天真的本无目的的话想象成有意的话,根据这件小事写一篇反映教师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辛苦劳累的文章。立意的角度可以从孩子这句无意的话中去挖掘,依此取名为《“尾巴”的心事》,让这个“小尾巴”去幻想“如何帮母亲搞好教学,怎样不使母亲劳累”等等。从而表达对所有教师敬仰的主题。

    总之,要使文章主题深刻,立意新颖,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内心潜在的那种想象力。告诉他们:看到朝日,使人朝气蓬勃;见到枯藤败草,令人心灰意懒。悲哀时,听到了乌鸦叫;欢乐时,听到了喜鹊叫。游泳于汹涌澎湃的江河,会想到生活的惊涛骇浪,见到敬老院门口的老人沐浴阳光,就想到给人温暖幸福的共产党……

    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写作素材能够引起我们的注意。任何一件事都能令我们去观察,去感受,去捕捉,去鉴别,去选择。猎取到心灵中去沉淀,产生灵感然后诉诸笔端。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闭上眼睛,可以使写作者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经过深沉的思虑,在厚积的心底,沉淀出最富有社会意义的精华。因此,教师应在写作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这种方法。

    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在写作教学中对他们进行这样三个阶段的培养训练,我想效果可能要好一点。有了这点基础,写说明文、议论文可能也就不太难了。以上算是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不妥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斧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8 18: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以致用,饱读受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3 17:16 , Processed in 0.15249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