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1|回复: 14

《杂言·舍身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1 00: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杂言·舍身岩》


  千沟万壑巴蜀地,百步九折萦山盘。重峦叠嶂名不虚,前人常嗟蜀道难。予今欲览众山景,轻车直上峨嵋颠。
  千佛顶、万佛顶,仰见凌虚连九天。遥观仙境且无路,径向金顶舍身岩。下起山涧无底沟,上接兰若铁飞檐。拔地千尺燕雀绝,一壁陡立非等闲。腰间云雾足下雨,顶端晴空日月悬。云海映佛光,伟肃呈庄严。天设地造、鬼斧神工自然成。危乎险哉!其岩之险、险而绝云烟,无不教人胆战心惊惊断魂!
  香客成帮结伙来,临崖击掌心至诚。抛神符、念佛经,发咒语、祈天神。须臾云散雾释,一壁连天向天横。但见青冥浩荡,万丈深谷不见底。远眺前山,田地如掌牛如蚁。又闻山风鼓荡,地动山摇天庭撼。游人至此,无不望而怯步吐舌长喟叹。
  君不见舍身岩下英魂气,化作山花红烂漫;君不见雄鹰凌空长啸声高亢,嘶泄凄厉冲霄汉。其声洵可哀,其哀何如此?抑是僧鹤化,或为壮士死?脱胎换骨离尘俗,释子升天化为仙;人生惟志岂苟全,壮士一去不复还!
  身立岩首览群山——高处不胜寒。劝君莫近前,舍身岩下万丈渊。临危不慎失足无处觅尸骨,怯者不如趁早回家弄管弦。危乎险哉!其岩之险、险而绝云烟,峨嵋金顶舍身岩,教人离后梦中还惊寒。

舍身岩——四川峨眉山第三峰金顶东侧一悬崖绝壁,落差达1700余米,仅第一阶梯便有600余米高,为高僧舍身求真的悟道之所,也有平人在此殉情、殉难的。
百步九折——见《水经注》:“邛崃山南有九折板,夏则凝冰,冬则毒寒。”另见《蜀道难》:“百步九折萦岩峦,”句。
千佛顶、万佛顶——峨眉山上第二和第一高峰。
凌虚——高貌。
兰若——庙宇,见《唐·杜甫诗》:“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
铁飞檐——因山顶风大,故山上的庙宇多有用铁铸的瓦。
一壁连天向天横——见《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句。
青冥浩荡——见《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句。
高处不胜寒——见《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1 09: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腰间云雾足下雨,顶端晴空日月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1 16: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版的《蜀道难》!
气势雄健,大有太白之风韵!
问好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1 16: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AiHai-何海 发表于 2018-3-21 09:06
腰间云雾足下雨,顶端晴空日月悬。

       欢迎光临!
       这是年轻时的旧作,去四川旅游第一次上峨眉山时的随感。写完后,当时的自我感觉非常好,现在看来则引用过多,难免给人以炫技的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1 16: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亦鸿 发表于 2018-3-21 16:22
现代版的《蜀道难》!
气势雄健,大有太白之风韵!
问好楼主!

       过奖了,怎敢与李家那千年绝唱相提并论?而且他那《蜀道难》带有浓郁的巴蜀方言特色,我至今仍觉感悟有限;也就是说从字面上看似乎懂了,却不能完全领悟其中之妙。以至于相对而言,李白的作品并非是古诗里我最喜欢的,就像贝多芬的有些音乐我欣赏不了,平时更喜欢听巴赫的曲子一样。
       相对于格律诗词,我更喜欢这种属于不入律七古类的杂言,它就像古代的自由体,既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又不会因格律限制了自己的表达。
       谢谢你的问候并同问你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1 17: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舍身岩》应该属于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一样的激昂的作品?
亦鸿喜欢巴赫的小步舞曲,不知您是否有类似情调的诗作?可否展示一二,供大家分享?先行谢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2 15: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这个主帖在个人网站里的底图,那右上角的照片,可是我当年冒着生命危险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2 15: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亦鸿 发表于 2018-3-21 17:17
您的《舍身岩》应该属于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一样的激昂的作品?
亦鸿喜欢巴赫的小步舞曲, ...

       哈哈——你太客气了,不过是发几首涂鸦小诗罢了。
       我其实很懒的,说起来真正用心去写,也就是刚开始学作诗填词的那三年,而且数量也十分有限。后来忙着抱娃做别的事,就很少能静下心来动笔了,加上自己一向贪玩,更是将此道扔到爪哇国里,两三年不问也是有的。之前都是独自闭门造车,在2008年以前未与诗界任何一个人有过交流,也极少去看前人的诗歌作品。那年打算写小说,期间插入了些自己的小诗。某日忽然想到,自己这些随意瞎涂的东西不知拿不拿得出手?别不识桃花源外的风景,一旦献丑恐被人耻笑。于是开始逛网络诗歌论坛,每一处也就盘桓一两周就走人。眼见网友们大多都是言不由衷地互捧,所捧之物有许多连庸诗都算不上的,而自己又急于想看看别人的真本事,只好用激将法引蛇出洞,专找那些所谓的高手们论道。
       结果可想而知,对整个诗界非常失望,感觉这百年来汉语诗歌走的是一条错误的道路。看看诗界的主流(不是人数的多寡,而是指把握话语权的那些),自由体崇洋媚外趋向于非诗化,所谓的大腕则成了神秘论的鼓吹者;古诗则刻板守旧不思改革,所作远不及古人,所谓的大腕正是古代有识者讥讽的冬烘先生。于是在四年前,将自己在各处网络论坛上的言论收集起来,打算写一本与诗歌有关的、朴实而较为全面的理论书稿。当然,与现行常见的理论性文章和书籍相比,既不同于单纯就某个专题议议的书或文章,更不似那种说得天花乱坠、虚头巴脑玩弄概念的新八股大论,我只谈现行诗界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还有就是普及一下在诗歌认知方面的基本常识。
       别一看到“基本常识”四个字,就以为是大多数写诗读诗的人都知道的,恰恰相反,不仅大多数写诗读诗的人不知道,有些问题即使在诗界名气最大的那些人也不明白。比如什么是诗歌这个问题,似乎谁都知道,但认真起来却是谁也说不清楚,前人对此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但没有一个给出了全面的完整解答。也许有人会问:古人不知道不照样写诗么?但古人只有好诗和庸诗之争,所以对诗歌虽无全面完整的定义,却是分得清诗与非诗的。而现在自由体这块,普遍将非诗分行文字当诗来写,摈弃感情与情感、凭着经验和所谓的技巧,写得越离谱的越被说成是好诗,庸诗(至少那也是真正的诗吧)反倒被指不是诗或是歌词(笑话,歌词难道不是诗么),所以尤其要理清这个问题。又如在与诗歌关系最密切的词汇中,我之所以将感情与情感区别开来,在于它们原本就是不同的概念,而许多辞书里则将其混淆显然是错的。还有诗歌的音乐性(即节奏感),诗人们的精神面貌、写作状态和心理问题等,当然也少不了在诗界这个江湖里的种种争斗,以及背后的原因和所反映出来的人性乃至人格上的某些缺陷了。
       这些说来话长,不然我也不会在小半年的时间里一气码出三四十万字来,只是这些不合适在帖子里多讲。我在此也只准备待几天,原本只是为了来发《欧阳江河们的傲慢与偏见充满着可笑的无知》一文才注册的。不料该文先是被评论版块推荐,后又被版主山城子以“有不文明词汇,交由领导审核!”之由隐藏了。为此只好去他的新帖《悼念洛夫》里请问,无奈其只不过是个无才却还敦厚的诗歌爱好者,有些与认知方面有关的问题,我不是和谁都说得清的。那就再等几天看看罢,看那所谓的领导是否用显微镜看文章的。
       我之所以和你讲了这许多,是因为你在我的帖子里跟帖话虽不多,却可以看出说的都是真话。不似现下流行的:将跟帖当作一种网络交友方式,口是心非赞他人好处,心里没说出的便是“不如我好”;赞别人多半欲得些回赞,闻夸则喜,假作谦虚;闻贬则恶,回应时酸味十足,在有些论坛里甚至污言秽语相向,满嘴喷粪,恨不能将对方生吞活剥了。所以我通常不会去看别人的帖子,说实话,我连《唐诗三百首》里都没看过几篇,除非某个帖子让我觉得有必要去关注。不过我昨晚还是点进你的主页,浏览了约十余个帖子,每个也就十几秒算是晃了一眼。期间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是如今写古诗的人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是自己觉得有些话不宜公开说。不如换个方式讲罢,对古人所谓的“功夫在诗外”,除了大家公认的认知、即深入生活外,我个人还有一点由此衍生的拓展认识,不如说是自己的经验罢——
       假如将初学看作是第一步,想要写得好则是第三步,那么这第二步是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要写出古味来,而不能教人一看便能明显感觉到: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古诗,而是用现代语言写的诗,只不过在古诗的模子里压了压,使其符合古诗的声韵(平仄与音韵)罢了。现在绝大多数写古诗的人,差不多都没有看到这第二步,或者虽看到了却无以为计,故读其一篇便可知其百篇。他们最常用的矫正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在作品中运用现今已不怎么使用的字词,有些甚至是非常冷僻的古字词,以为这样便能写出古味来了。其实这不是我所提倡的“古味新意”,虽也能增添些许古味,却教人看了感觉很勉强、很别扭。说实在的,这种想走捷径的方法,是一条走不通的路,玩小巧永远也成不了大道。
       要破解这种迷障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只不过被人们忽视了:那就是少看诗词类的小册子,多看古代的小说,尤其是反映古代市井生活的话本小说,如《三言二拍》等。看的时候别将自己当作局外人,而是要融入古时候人们的生活中去,将自己当成书中的某个人物。似此,在你的想象中,你的生活方式便与古人相差无几,你的一举一动、包括语言方式,也成了古人的言行了。既然你的言行与古人相差无几了,自己又有作诗填词的基础,想在作品中写出古味来还是个难事吗?再加上你作为一个现代人,具有现代人的意识和视野,两者相结合自然就能达成“古味新意”的目的。既然写得已经不输于古人了,如果想要超越古代一般的诗人,那就要看一个人本身的资质了,艺术不同于技术,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达成的。当然平常自己的生活却不能这样,应做到使自己的人格双重化,看那些小说和作诗填词时你是古人,在其它日常生活中你仍然是个现代人,否则你平时言行酸溜溜的就搞笑了。
       可笑的是,如今那些名头响亮的所谓大佬们,连这样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在他们的影响(不如说是阴影笼罩)下,别说是改革创新了,即使是平稳发展都不可能。因为他们所作永远也不及古人,我连古人的佳作都懒得多看,看他们的作品还不如去数瓦片或将木炭洗白。就拿“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第二届)”来讲,获奖诗词曲作品一等奖里,有一位浙江宁波获奖者沈旭娜,在她的获奖作品《鹧鸪天·夜读女孩》里有一句“圆珠笔正沙沙写”,连这样的文字都能成为一等奖作品,可见评奖的那些大佬尽是些只懂格律不识诗词的冬烘先生。
       有些东西虽然在格律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基本句式则体现了一种和谐自然的美学价值,那就是诗歌的音乐性(节奏感)。而在七字句中,字词以二二三的形式排列,正符合了美学上的要求;这是古代的人们几千年甚至更早就积累下来的经验,形成诗人们的共识也差不多有两千年了,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些东西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却比某些死规定还重要,毕竟我们写诗、写得更好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守教条,而是为了体现出作品更高的美学价值来。相反在有些方面,略微差池些却无伤大雅。比如对仗,如果为了整体艺术性能得到增益,在某些地方即使不工甚至不用又有何妨?又如平仄,即使有些相违,古代名诗人尚会有意突破,我们又何必过于拘泥怕破格呢?还有音韵,古人是按照他们当时的语言定的,有些则是带有方言语音的,而且随着人们语言的变化应时而改,我们为什么却要让它停滞不前呢?古代词谱里一两千种体式,正是许多诗歌高手不甘成规陋俗的束缚创造出来的,如果我们就此不前,诗歌将永无发展前途。所以《中华新韵》就是缩手缩脚的产物,在如今诗界的那些冬烘大拿们,则很有可能成为将来的笑柄。
       呵呵,东拉西扯地讲了这许多,就此打住罢。你想看我其它风格的涂鸦,我不另外开帖了,就在这个帖子里贴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2 16: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倒数第三段后面补充一句:其实诗歌与音乐和舞蹈既出同源,是以表达感情和情感为主的,那么自然流畅的节奏感便是其基本要义,无论前人有没有规定,也不管它流行或大热,别扭的东西总归不能算是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2 19: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算了,既然图片无法显示,那就不贴罢。

《采桑子·秋夜》


寒光照壁长宵滞,
帘卷秋风。
人伴孤灯,
茶尽烟消残雨声。


相思枕上频翻复,
挨过三更。
如度三生,
愁为萧娘添几成。


萧娘——宋·周邦颜词:“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与萧郎一样为情侣之间的互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5 18:18 , Processed in 0.10565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