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25|回复: 6

文学上修辞手法有几种?古诗常用,现代诗只用其一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3 09: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辞手法
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常见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表达方式,表达手法,表达方法一样,共有说明,抒情,描写,议论,记叙这五种
写作方法,写作手法,写作方式一样,共有 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修辞手法与表达方法是两种不同性质的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17、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20、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22、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2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摘自网络)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3 收起 理由
山城子 + 3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3 09: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感觉像是高考里的内容,挺丰富和实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3 09: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诗好像只会频繁的用了哪几种,单调,乏味,就可以理解了,各位可以罗列一下,对照一下,古诗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3 10: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遥祝诗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3 21: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读!不错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8: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诗人从魏晋时代就注意到 情!和 景!这两大诗歌元素, 陆机提出了 诗缘情! 的观念。在曹操的 观沧海 和阮籍的 咏怀 中, 山水风景成为诗人抒情寄怀的对象, 之后陶潜和谢灵运分别开创了田园和山水两大诗派。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 明清时期的谢榛和王夫之等人对 情!、景! 二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和全面的总结, 如谢榛在 四溟诗话 中说: 作诗本乎情景, 孤不自成, 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 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以数言而统万形, 元气浑成, 其浩无涯矣。!王夫之在 姜斋诗话 中则进一步说: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 景中情。!又说: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 情生景, 哀乐之触, 荣悴之迎, 互藏其宅。!王夫之的观点已不仅是情景交融, 而且达到了哀乐一体、悲乐相生的地步。王国维则把 情! 、景!二元素总括于其体系中, 并以 境界! 说这个概念涵盖前人, 登临绝顶。后人再谈情景往往是重复, 已很难超越了, 因而要想取得发展就得转换思路− 。这是朱光潜把 境界! 说情趣化的潜在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8: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光潜的“情趣”说,诗以情趣为主,情趣见于声音,禹于意象,其表达手段分别是声音和意象,声音是语言的音之间的连接,意象是语言的义之间的组合,声音和意象都是借助语言表现出来的,声音是语言的听觉功能体现,意象是语言的视觉功能体现,诗人写诗就是借助语言的视听功能才表现情趣的。声音借助是情趣的直接表现。朱光潜把诗的境界说成是”情趣和意象的融合“,其实是沿袭了情景交融的传统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19 02:45 , Processed in 0.09315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