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2|回复: 18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与“不懂”与不为(修改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8 11: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野鹤放云 于 2018-7-28 17:44 编辑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与“不懂”与不为(修改稿)


·罗兴发·


作诗填词,这些家喻户晓的口头禅,一旦变成了“填诗填钦定”,不迂腐也是泥古不化,何来艺术之进步?


填词一说,也有两种理解。宋人的填词,是按照音乐的曲谱填词。今人填词,是按“钦定词谱”填词。词的所谓起源,狭义地讲,隋唐就有了,五代已经时兴,宋朝达到鼎盛,再到“钦定词谱”,走了千几百年。中国有史以来不知有多少艺术形式,能够被国家行为、政府行为、法律行为固定下来的,也就只有“钦定词谱”了。在浩如烟海的世界艺术史上,为什么也只有这样一个“钦定”宝贝?按照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形式都是漫长的“群众创作”形成的,“钦定”本身就违背艺术发展规律。事实上,按照“钦定词谱”填词与宋人的填词,艺术本质都已经相去甚远了。宋人填词写的是可以唱的歌。今人填词,很多人沦为一种平仄游戏。


唐朝时候,律诗形式已经定型,弄到现在,还没有“钦定诗谱”。现在一些人动辄就把王力平仄研究当“律诗谱”,用以评论是否合律出律,评论准则之高,一字不合,就说别人平仄不懂。更有甚者,把今人的“律谱”拿去衡量李白杜甫,说诗仙诗圣什么都不合律。照他们的逻辑,言下之意,李白杜甫都不懂平仄了。这样的思维逻辑,甚至比狭隘看待“钦定词谱”的观点还要迂腐。


迂腐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不能认事。


说实话,如果真正研究一下四库全书里关于词谱的记述与评判,你会明白,那是学术研究啊!虽然提出有所谓“正格”,但是,还承认有“变体”,而且还承认多变,那么,即使是“钦定”,也没定死啊。所谓“钦定”,只可看成戏称。四库全书虽然由康熙皇帝关照,但是,康熙能够容纳“变体”,说明他并不金口玉牙独断专行。所谓“正格”,也只能说是推荐。然而,今天一些人拿到一个“钦定正格”谱子就到处套,就比康熙还武断了。在认事上就显得不能认理了。


律诗在唐朝成熟鼎盛,但是,并没有“律谱”,所以,王力那个“律谱”没有“钦定”的法律效力。同样,如清人王渔的“律诗定体”,也没有“钦定”的法律效力。只能当做他们自己的个人研究。一些人拿着一张“王力谱”或者“王渔谱”到处套,同样是不能认事。作这种事情,就如同现在很多人认为穿西装时髦解放先进,于是衡量李白杜甫穿戴土气落后保守一样,不能认理认事罢了。


宋词鼎盛的时候只有曲谱,后来曲谱失传,“钦定词谱”从文字平仄读声定谱,实属无奈之举。“钦定词谱”推荐“正格”,而又承认变体甚至多体变,那么它们之间如何统一?那就是寻找艺术特征的最大公约数,唯有“段落”、“句数”、“字数”、“句末平仄”、“韵定”这几项是最大公约数。最大变数是,每一个字位上的平仄,就是各个名家用字,也从来没有统一过。因为,作为音乐,某句某字的音高音低是由音乐决定,不由文字平仄决定,纵然文字是去声,作曲家也可以甚至必须处理成高音重唱,都有可能。所以字位平仄固定与音乐性无关。也就是说,在“正格”或者“变格”里,排除字位平仄的死板,其它因素就是词艺艺术特征的最大公约数,才是组成词艺艺术特征的根本所在,也就是人人能自觉遵守的约定俗成章法。


律诗在唐朝鼎盛时期都没有“律谱”,那么人们凭什么准则来创作呢?总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章法嘛。从唐朝鼎盛到清朝曹雪芹这里,律诗都没有中断过,所以曹雪芹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表述的就是这个约定俗成的章法之一。如果王力是在致力于律诗律艺特征的最大公约数研究,肯定也没有充实的证据可以推翻曹雪芹。
王力是大学者,以一张“王力律谱”鸣天下,那是因为“打倒孔家店”后,多少人甚至连平仄二字都闻所未闻了,所以“王力律谱”才能够天下名。曹雪芹是大作家,大诗人,大词家,“王力律谱”在曹雪芹面前,恐怕要被笑抽滴。即使清人王渔早有“律诗定体”符谱,曹雪芹仍然在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可见曹雪芹的执着。


拿着一张“王力律谱”要求人们“填诗”,这种迂腐狭隘,不仅不能提高诗歌艺术创作,而且大大有害。当下的作诗填词,确实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按“钦定正格”与“王力律谱”依葫芦画瓢,一种是按诗词艺术约定俗成的章法创作。艺术形式的一些特征,必定是手段不是目的,内容立意才是根本的。根据内容与立意的需要,出律出格也不打紧。为格律而削足适履,既不是本事也不是聪明。把“钦定正格”与“王力律谱”弄成一根棍子,弄得大家都在形式上斤斤计较,削足适履,就难得有好诗词了。把“钦定正格”“王力律谱”比成象棋、乒乓规则,还言之凿凿“不想玩就别来”,不仅武断而且迂腐得无以复加。未能真正弄懂艺术规则,还迂腐武断,聪明乎?


格律之律,无非多在平仄读声与押韵上作些讲究而已。这个讲究,也真需要研究研究。现在一些人总爱标榜自己是“正体”,动辄就是《词林正韵》为“正声”。 殊不知,《词林正韵》是按照古人古声古词定韵的,对于研究唐宋诗词是绝好的工具,而且那是对专家而言。《词林正韵》通用部分,普通话已有细分,而且,普通话已经把“正韵”中的入声字取消。从小就学习普通话的我们,整个语声系统,与古声已经有了很多区别。古韵源于古声,每个字的古声,几人读得来?他们自己摇头晃脑讴声朗诗的时候,全部都是普通话,“词林正声”全不见了影儿。思维,说话,朗诗都是普通话的人,就用普通话今韵,朗朗上口,有何不好?说不来,朗诵不来古声,却以会古声标榜自己正牌,除了哗众取宠,毫无实际意义。


现在科技发达了,电脑不仅可以进行诗词创作,还可以裁判诗词是否合格。其实电脑也是人为的玩意儿。按照“康熙钦定词谱”制造的电脑软件,可以裁判苏黄李辛的很多词都不合格。按照“王力律谱”制造的电脑软件,可以裁判诗仙诗圣的很多诗都是不合格的。非苏黄李辛诗仙诗圣的自娱自乐家们,几人能够经得起伟大的电脑裁判?但是,也有一些人对电脑那玩意儿,不以为然,称他们是“玩家”。旧社会“玩家”不是光彩词,而今“玩家”是光荣词。所幸的是,不以为然者,并没把“玩家”当光荣词。


“谱”与“章法”的区别在于,“谱”字字定声,“章法”是讲究艺术规律与原则。一件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月光曲》,“字字”定音,没说头,一音不能改。如中国的古典音乐作品《念奴娇》,曲谱肯定也是“字字”定音的。然而,作为文字形式的《念奴娇》,苏东坡的“大江东去”与李清照的“萧条庭院”,连文字的字句数都有差异。由此可见,文字的艺术毕竟不是音乐的艺术。宋词,本来是歌。曲谱“字字”定音。作为文字艺术的“宋词”,在宋时就有了独立于曲谱之外的创作现象,在那时就没有统一的“字字定声词谱”。因为,没有像康熙、王力的“钦定”出现。(请注意了,音乐是“字字定音”,文字诗词格律是“字字定声”,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字字定声诗词谱”是个挖苦词)唐宋就没有“字字定声诗词谱”,现在却有了“字字定声诗词谱”,是艺术的进步呢,还是艺术已经走入荒谬了呢?诗词章法,当然也是讲究音乐性的,但是,它既不与曲谱“字字定音”,也绝对不是荒谬的“字字定声”。简单说,词的基本章法是“段落”、“句数”、“字数”、“句末平仄”、“韵定”等,这几项是各家词人约定俗成的最大公约数。格律诗的章法是,句数、字数、沾对、对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押韵规则等等。(至于起承转合,叙述的内在逻辑结构,诗词都是绝对应该遵守的法则。)这些章法,已经构成了朗读效果上的节奏、韵律的美感。章法是原则,才是属于真正“钦定”法条,不过,不是某某个人钦定,而是千百年艺术创作千锤百炼约定俗成共同认定的法条。


把“钦定正格”“王力律谱”当根棍子,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己不是真正懂了。把按照诗词约定俗成的章法创作当不懂平仄,实在是不懂别人,是不懂别人是知其所以然才不迂腐而为之。两个不懂,都是不能认事也。不谙事的迂腐,泥古不化,岂能繁荣创作?


(这里录一段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阐述的作诗原则: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2016·6·27曾经作为帖子,今作修改后再作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8 17: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赏,感受才情。支持:意高;情真;文采;律工。个见,颂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9 08: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要讲冤冤相报,易先生最不可能在我这篇文章下说支持的话。因为,我曾经对他从视觉艺术角度夸赞餐馆猪头菜的诗,编了几句调侃顺口溜,我这顺口溜很不友好。他不以此对我结怨,能在这里来支持,首先是先生人品的正直,看事没有功利性。这篇文章,视觉不随大流,但逻辑却有难以驳倒的坚挺。易先生来此支持,纯粹是从学术角度进行审视。意先生有一个职务叫“编辑”,所以我对易千里编辑的责任精神,特感敬意。我写《万象主编印象》,赞扬编辑精神,反而被一些人认为是吹捧个人,这些人的认事水平确实低下了一些,他们就看不出文章也暗含一种希望:“编辑”难做,但也不能尸位素餐。易千里编辑对这篇文章支持,也有些夸奖词,这是人之常情,不是吹捧。风雅诗词毕竟是个0门坎的大江湖,编辑,既有真金白银的见地,也不失人之常情,我敬礼千里先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9 12: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颖 于 2018-7-29 12:26 编辑

不能同意罗先生文章的某些观点!


1.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先生似乎还没有把平仄的本质意义说清楚,就一概反对“循规蹈矩”,自己正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        不为
罗先生引用林黛玉教香菱学作诗的话,证明“(对“钦定正格”“王力律谱”)是知其所以然才不迂腐而为之。”
请罗先生举出一首林黛玉的诗,是不符合王力总结的律谱的。
如果连“便是一百首”也顷刻可得的天才林黛玉,都没有打破王力所总结的格律,那么,一般人也就先要“不迂腐而为之”。然后再谈如何立意新巧……

3.        没有脱离内容的形式,也没有脱离形式的内容。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过分强调哪一方面都是不妥当的。

在此声明,王力的总结,不是金科玉律,如他对“平平仄仄仄平平”可否拗救为“平平仄仄平仄平”缄口不言,采取了消极回避的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9 14: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叶诗友批评,非常感谢。
回答诗友三个问题:
1·我的这篇文章确实对“填诗填钦定”有挖苦这意。主要讲应不应该“填诗填钦定”。平仄意义不是这篇文章需要阐述的内容。写文章要有集中议题,不能包罗万象。关于诗词平仄意义,我另一文章《诗词格律简化与朗读美感的更高追求》,欢迎批评。
2·《红楼梦》讲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曹雪芹只不过是通过丫头小姐对话表白自己的诗歌观念而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与王力谱肯定有区别。客观事实就这么明白白的。丫头小姐作诗,都是曹雪芹作诗,至于曹雪芹诗是不是完全符合王力谱,这可以是一个学术研究问题。属于你自己去研究的课题。我只研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与王力谱肯定有区别。王力谱有“平平仄仄仄平平”,曹雪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没有“平平仄仄仄平平”。
3·我在文章里恰恰强调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只不过形式不是“填诗填钦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9 18: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颖 于 2018-7-29 18:23 编辑

1.        如果连为什么要讲究平仄都没有搞清楚,那还谈什么诗词格律?如果连什么是格律都没有搞清楚,那还侈谈什么反对照搬“钦定正格”“王力律谱”?如果没有真正搞清楚平仄的本质意义,那还怎么对诗词格律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2.        恕我直言,罗先生对词的格律的认识,还真是片面的,说的不客气点,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请先生静下心来,仔细读一读有关书文。
3.        既然先生认为《红楼梦》中丫鬟小姐等人的诗都是曹雪芹写的,那林黛玉那段话就是曹雪芹的意思,以曹的才学,应该是可以用他自己诗歌作品来阐明“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那就请老先生在《红楼梦》中找出几首不合格律而着重新巧的诗来!估计先生很难如愿吧?因为您忘了做好任何事请都是要有前提的——要想破律,就必须先要真正弄懂和掌握格律!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敢于打破固有传统的诗词高手,都是格律烂熟于心的人。
创新是伟大的,但必须是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上的创新!
4.        罗先生对愿意遵守格律的人,岂止是挖苦?恨不得一棍子打死!看来先生在诗歌创作中只是受到了严重束缚,而没有尝到过为守格律“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后的意外惊喜!所以立论难免片面了!
5.        知识无涯,而人生有限,谁都不可能穷尽一切。某些方面知识不足,很正常,无可非议。但应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好为人师也不算错,但最好不要误人子弟。

只眼须凭自主张,艺苑纷纷说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只是随人说短长!
共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9 19: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野鹤放云 于 2018-7-29 20:06 编辑

对叶诗友的甲乙丙丁批评,饶我不甲乙丙丁回答。
我只对你的思维方式辩论方式说一点。曹雪芹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明明白白摆着的。我文章立论的基础就是这个。你来驳斥,就应该驳斥我立论基础。你现在的甲乙丙丁批评,完全离开了这个驳论的基本原则。你就是驳不对题了,如同文不对题。文不对题的甲乙丙丁批判,就是横加指责了。
因为你是文不对题,所以你就只能节外增枝,画蛇添足。例如,你谈什么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问题来作为驳斥论据,失之千里也。你想以此来增加你的知识分量而已。须知,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首先是个哲学命题。能够概括的何止诗词这点东东。音乐、戏剧、美术、舞蹈、甚至建筑、工业品设计,甚至各色各样的社会工作等等等等,我本人对雕塑、漫画等造型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就认真学习研究过。叶诗友,从你批判中看,你仅仅能言一个概念而已。但是,我绝对不像你所说“ 恕我直言,罗先生对词的格律的认识,还真是片面的,说的不客气点,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请先生静下心来,仔细读一读有关书文。”(你不仅没驳斥倒我的立论,也没有充分证据支持你这番教训啊。)我不来个反唇相讥,叶诗友的知识太浅薄了,好好读读书吧,不然的话,连个驳论的基本方法都没学到,驳论方法是初中语文知识啊。我不反唇相讥,说点什么呢?这样说吧,我虽然对你驳论思维方式毫无兴趣,但仍然感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9 20: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颖 于 2018-7-29 21:19 编辑

不知是谁不敢正面迎战,故意转移话题?
罗先生说:曹雪芹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明明白白摆着的。我(指罗本人)文章立论的基础就是这个。
先澄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并不是曹雪芹的观点。(别让他老人家背黑锅)
这个观点是需要全面正确理解的,不像罗先生解释的那样。

首先说“一三五不论,”。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
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这在格律诗中是不允许的。
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
同样道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
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比如五言“平平平仄仄”,如果第三字不论,改用“仄”,则成了“三仄脚”(“三连仄”)了。再如五言“仄仄仄平平”句,如果第三字不论,改用“平”,则成了“三平调”(“三平尾”)了。“三仄脚”是容许的,“三平调”是古诗的句法,是近体诗的大忌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可见,“一三五不论”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如果罗先生能举出曹雪芹在上述地方,也是“一三五不论”,那就能轻松证明您的观点是无懈可击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了。依五言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是“分明”;又依七言特定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五言“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是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可见,“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也是不全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9 21: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颖 于 2018-7-29 21:13 编辑

至于“连个驳论的基本方法都没学到,驳论方法是初中语文知识啊”等等片汤话,还是留给罗先生自己吧!
如果被初中生将一军,先生怎样自圆其说呀!
自古以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事,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9 22: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野鹤放云 于 2018-7-29 22:14 编辑

叶诗友前面说那些“恕我直言”、“说的不客气点”云云,没有拿出不客气的充分证据作本钱支持不客气啊。
还好,上面一个帖子没有犯“驳不对题”的常识错误了。
++++++++++++++++++++++++++++++++++
叶诗友言:“首先说“一三五不论,”。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
“第一字不能不论”,没拿出证据出来啊。拿王力的书作证据?拿唐宋以来诗歌理论家论诗作证据?司空图说的?严羽说的?胡应麟说的?袁牧、刘熙载说的?要有充分证据啊。
这才是驳论方法。
++++++++++++++++++++++++++++++++
叶诗友言:“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
首先应该证明,中国历史上,诗歌理论家们的著作里,明明明确确有这个“仄仄平平仄仄平”“律谱”存在。然后才开始论证“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你仍然是拿王力说法作论据。王力的“孤平”本身就不能自圆其说。如书中有“仄仄仄平平”格式,就犯了他“孤平”定义了。
+++++++==============
你的驳论方法仍然有问题。,

其它我就不一一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5 00:41 , Processed in 0.10691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