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26|回复: 15

转载鲁山《诗和韵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5 19: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木荆花 于 2018-9-18 17:31 编辑

                                                                        诗和韵律
                                                                                                  鲁山


  本篇想与诗友们交流一下——诗从哪里来?诗字的含义、诗的韵律、顺便刺一刺“看不懂的诗”、唉,我不是科班,不会大理论,闭门造车的感性发言难免说错,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都爱寻古思源,什么天地、动物植物、山川水脉从哪里来的?在没有解释的古代,就编个神话——上天造的。其它物种有没有此类想法?也许有,隔着进化的壕沟,语言不通不得而知。可能有问号在它们心中吧,毕竟智慧不是唯独人类才有。

  诗是从哪里来的呢?

  当然与神无关。我认为诗出于偶然,从古人嘴巴里说出的话,偶有押韵觉得有趣,后来又自觉使用韵律来表达思想、感情和事物。想必大家都同意这个看法。中国最早的“诗经”里好些是向民间采风的俚言、民谣。

  中国文字发明以后,诗终于写入文字,有了自己的符号——诗,言字旁加寺庙的寺,表明中国最早书以文字的诗——是从寺里飘出来的言——话语是也。节庆、农事、狩猎、征战、恋爱、思亲思乡中、激情所至灵感忽来成了话语诗,觉得甚好大家争相传颂,便成民谣、而后,话语诗才成了刻写在牛骨、龟甲、竹片上的文字诗。诗于是由诗而歌,由歌而舞,诗、歌、舞像受着引力结合在一起、一起乘着音韵的波浪开始游戏。祖先们在寺庙里祭拜图腾、祖宗、神仙,复习古老的故事:盘古怎么开天地、女娲怎么造人;聆听吉祥的歌谣、然后唱歌跳舞。这天一定是热闹的节日,此时喇嘛,萨满身着兽皮、草裙、艳丽的鸟毛开始以诗语唱述人类的起源、歌颂氏族光辉历史。通天地的人物哟!边跳边唱,眉飞色舞,鼓抜咚锵,嘴里涌出的传说和歌声,让听众被深深吸引感到有趣而欢欣。满足了族民的好奇和欢乐欲望之后,团结全族男女老少也就不在话下了。外国的寺庙教堂也是这样,现在的阿訇和牧师总忘不了讲讲这些。古代寺庙是氏族文化和群体力量的汇聚地,职责是为氏族祈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去灾免祸、人丁兴旺、百战百胜、啊嘛哞呢哄......它也是蒙昧时代的神权加政权,文字诗就从这神圣的地方记录、流传并发扬光大起来。

  诗韵
  韵,音字旁,音韵。 诗伴着韵,衍生出歌。我见我国最早的诗只讲韵和行,为自由的民歌体,短小精练、含蓄有趣。后来的格律诗,当为高级文化人创新,诗歌由此玲珑起来。诗歌不分家,诗即歌,歌即诗,都有韵律,诗歌也成了诗的统称,化入形体动作就成了舞蹈。文与诗相比,韵使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好似九曲黄河缠绵洄返、有情人几步一回头。韵的反复、前后应合让语言形成独特的韵味,使诗更具可爱。歌曲音调的波幅很宽,有时竟然高八度、低八度;舞蹈更是不甘落后,动作相比行走,其跨度更是惊人,它是以形体表现的诗歌。音乐、舞蹈里都有类似韵的重复,不然突出不了重要情节。感谢祖先给了我们聪明的大脑和柔软的嘴皮子、能发出世上最富情感和优美声音的声带、给我们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使我们能够在唇齿之间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和声调,足以把我们想说的话想押的韵都找到。声调起伏像音符升降,简直可以把一首诗当歌来唱。古代私塾里的学童摇头晃脑跟着先生吟诗,这个“吟”与唱实际差不多。唱是夸张的吟诵,受情感的激发,让歌都成了“情诗”。诗歌欲望是全人类的共性,没有哪一个民族没有诗歌。我相信哪怕是外星人,只要他们的语言发展到能够充分表达事物,都会产生文字、文学和诗歌。我感觉中国诗歌的尾韵最好听,全部都是韵母韵。外国诗的韵则有句首韵,声母韵,我表示:“中国的月亮最圆 ”。总之,无论什么韵都是韵!自有诗歌就有韵!这早已界定!韵,是诗区别于其它文学形式的标志——无韵不是诗!

  可是韵啊,你让诗成为诗,而无韵诗却抛弃了你。无韵诗的爱好者啊,请把韵找回来吧。


  诗的格律
  格,格式也,律,约束也。我觉得韵是一种律——音韵的约束;对仗是中国诗歌独特的律;词的律是字数的限制;另外还有平仄律。它们和韵一起成为中国诗的“律法”。中国古代诗人很遵守这“律法”,唐诗宋词里的作者都是遵守“律法”的佼佼者,如果逾越半步就流传不下来——上面有规定。律的约束让中国诗词更紧凑,更具韵律、音律、节奏的美感。比如古代舞蹈、武术受囿于祖传舞谱、武谱......它使舞蹈的美更集中、更富感染力;使武力更充足。如同子弹、炮弹受囿于弹筒,而方向更准,火力更猛。扯远一点,中国戏剧的鼓点像不像一种律?这千古传承的鼓谱在戏里是权威,决定演员的舞步,一步一个动作,眼睛手脚身姿押着鼓点配合,丝毫不容马虎,当然它只是我们戏剧舞台的"律"。中国戏剧的各个剧种按照一个调子从古唱到今,至今还遵守着古律,让我们欣赏到原生态的声乐,丢了倒有些可惜。

  想起音乐教材里有律动这个词,也就是听到音乐按照节奏而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的舞动吧。节奏好像无声的鼓点,在音调波动和韵律规律反复之下,震荡我们的耳鼓和心灵,它使诗有了动感,往往使人产生歌舞的冲动。音乐、舞蹈是诗的延伸。韵律和节奏的音乐美不亚于动听的歌曲,它让好诗千古传颂、代代有新星灿烂。格律诗有它好的一面。

  律
  中国文字在蔡伦造纸以前是写在兽骨、竹简上,材料难弄所以很简约,可能因此产生了方块字言简意骇的律诗吧,其特点是“简”!而且“简”得严苛,大概是怕写多了难得找大骨头或者削竹片!外国古诗的材料是莎草或羊皮,容易得到,所以尽管他们的诗律也有过严苛的时代,却不如中国格律诗严苛得紧。如七言律诗,第三、四;五、七行的对仗何其严整!对仗的律在此方寸之地,字数一致整齐排列,这种律外国没有。不知是中国哪位先人最先开始对仗,后来人就一直跟进,乐此不疲,视为中国诗的国粹。方块字产生方块诗,无论正方形长方形都是歌词的好材料,我国的特产。外国有十四行诗等等,每行不限字数,如同他们的田园歌舞一样自由,好像中国民间小曲。风雅诗词上有很多优秀的律诗,对仗工整优美,而且都看得懂!真希望它承前继后发展壮大,前途无量。毕竟中国人爱中国诗——格律诗我也喜欢,虽然我不善于对仗。


  从诗到词
  也许是不满对仗和字数的“律”吧,中国古代诗歌迈进词的旮旯——句子字数不一,放弃对仗,想对仗随意,我想没有多少诗人又“抓起虱子放头上”吧。词是新生事物,它类似律诗、又像现代散文诗,眼看就要走进自由诗了,却还是限制字数。不限制仿佛过意不去,让我们看看苏轼的“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家看像不像现代散文诗?它却是一千多年前的词,不讲字数它就是散文诗。李白的“蜀道难”我认为就是古代散文诗,写的多么好!词的律,是限制句数、每句限制字数,用“念奴娇"的词牌写一篇“蜀道难”试试!肯定写不出。诗啊,你不搞整齐划一的格律诗了,为什么非要规定词的字数呢?换汤不换药——还是限制!限制你非得按字数填写!“填词”一说就由此来,一个“填”字难为多少词人。字数限制又是一轮束缚。诗人不用忍受对仗之苦了,却要忍受长短句字数的折磨,谁记不住就莫想写词,记错一个数就白写!真像是诗的恶作剧。能像苏轼这样边想字数边构思的人还真不多,全国一千年出了几个?中外都有过严苛讲究韵律的时期,好像是历史的必然,由于受到广泛持久的反对,后来就"必然"地不讲究了。虽然“唐诗宋词”等等值得我们骄傲,若没有诸多限制,诗歌的成果将更值得我们骄傲。


  平仄
  把声调的平仄归为律的范围,恐怕大有不然者,事实上诗有平仄——声调之律。圣君尧帝爱诗,率领的文学机构制定过平仄的“律法”。他心想的是让诗的声调更有音乐感,把认为最合适的平仄组合规定起来,把有背铿锵的剔出,写成规则【书名我忘了】指导诗家、要求参考遵照,虽是好心也有些道理,却大有管窥之嫌。平仄之律,古人难得完全执行,早有疑惑、怨言,我们还讲究什么呢?我看到有诗友批评某诗平仄不合千年前的“律法”,看来,平仄不仅“律”古人,现在还“律”着现代诗人。我看见网上说毛泽东有些诗词出律了,就是平仄出律了,我认为这种出律没有关系。诗贵在情,过分讲究平仄影响表达,而且绝对过时了。我写古体诗只想韵律对头、平仄顺口。平仄、对仗、字数的限制把诗词“律”很精致,但谁不觉得死板而束缚呢?诗有翅膀,谁想被捆住翅膀不好自由飞翔?谁都喜欢畅快,不想前瞻后顾——把对仗、平仄、字数想够了才来完成吧。何况韵有时因为需要都是可以舍弃的,情到意到,花开别枝也是可以的呀,平仄变化一点有何不可?若要坚持“国粹”,开一片古色古香的“古代诗花”也好啊,但我认为其中最不值得“律”的就是平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顺口就行”。                                                   

  请参看http://bbs.yzs.com/thread-558801-1-1.html曹雪芹论诗,如下:

  黛玉说:(写诗)“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不以词害意’。”
  黛玉论诗,实际上是曹雪芹论诗。伟大作家道出了写诗的奥妙。      

  概括一下曹雪芹论诗的主要观点:第一立意要紧,可追求词句新奇,但“不以词害意”。

  诗友邓文星说:本论坛中,太多的诗在片面追求词句的新奇,太多的诗根本就没有立意,太多的诗存在以词害意之弊,同时,还有太多的人在分析诗作时, 居然变成了只分析词句,不分析立意(主题思想)  。整天羊羊得意,却不知错在哪里。       

  ——他说的是实际情况。


  疑问
  这里我要发一个奇怪的疑问:为什么中国诗历来对字数、对仗、平仄如此讲究?词对字数也讲究如斯?如此讲究显然是受“竹简”的限制,但有了纸以后为什么还要讲究?外国以及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长篇史诗,如“荷马史诗”、“列王记”、“江格尔”、“格萨尔王”,为什么我们泱泱诗国却没有如此泱泱巨著?篇幅较长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李白的“蜀道难”等,不等于人家的零头倒不说,它们还不是按格律、词牌写的,像民间小曲,很自由地道来,这是否说明不抛弃“律”就连小小的“木兰辞”、“孔雀东南飞”也写不出来呢?

  结论——我们的律太厉害,有“缠脚”之弊,就是对仗、字数、平仄等等限制把中国诗害苦了。若非如此穷讲究,汉诗当大大超过荷马、菲尔多西。

  中国五四运动之后新诗大量涌现,基本都讲韵律,但也有几句话排起来就算诗的。鲁迅的死对头——郭沫若就爱搞这个,长篇大诗没有韵,美其名曰“新诗”!让新诗倍受攻击。 名人的误导,一直误导致今。不讲韵律,倒成了一种“律”。你看“律”得多好——梨花体、下半身体、一句话分段就成诗,不仅没有韵,没有立意,连语法也不不讲了,能把地球人笑死。凡入歌的皆为好诗 ,但无韵诗、看不懂的诗,我断定没有一首可以谱成歌曲。大家听惯了有韵的歌,有韵的歌确实好听,而无韵的歌一定别扭,失去韵味和趣味,想必耳朵不爱听。看不懂的诗——更是因为看不懂,还没有谁敢为它谱一首歌,就是谱出来,谁又听得懂呢?灌成光盘,指定赔本无疑。

  关于律似乎没有说尽,还有一种律,存在于诗友的头脑笔下,那就是题材或写作思想的自 我 限 制!这个律怎么办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25 23: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颇有见地!支持!只要朗朗上口,直抒胸意,也未尝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26 10: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30 09: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荆花 于 2018-9-10 18:17 编辑
村野一叟 发表于 2018-8-25 23:25
颇有见地!支持!只要朗朗上口,直抒胸意,也未尝不可!

贵姓诗友 问好您 恭祝夏

不好意思纠误:贵姓为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6 16: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村野一叟 发表于 2018-8-25 23:25
颇有见地!支持!只要朗朗上口,直抒胸意,也未尝不可!

谢谢赏读 恭祝秋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5 06: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问好,秋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6 16: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梦的江南 发表于 2018-8-26 10:49
感谢分享!学习,问好!

现在许多诗都不讲韵律了 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2 21: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yds 发表于 2018-8-29 11:05
欣赏 。提读。

诗坛毛病得治 慢性病慢慢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3 07: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山客 发表于 2018-9-15 06:40
受教了。问好,秋祺。

介绍几本好书 学习优秀诗歌的语言     
                              鲁山

  除了“唐诗宋词”以外,我向大家介绍几本书:首推唐璜(穆旦译)、鲁斯塔姆与苏赫拉布(潘庆舲译)、罗兰之歌、刘征的寓言诗、柯岩的儿童诗。这些书应该再版却不再版,都是我们可贵的精神财富。
   
  老诗人名录:沙白 王辽生 艾青 公刘 木斧 流沙河 曾卓 雁翼 白桦 叶文福 顾工 田间 刘征 公木等。

  孔夫子搜索很方便,只要输入诗人的名字,就有他们的书。书很便宜,都几块钱。

  比如:朱先树的诗评《中国当代抒情短诗赏析》

  比如:牛汉有诗集《彩色生活》《温泉》《海上蝴蝶》《蚯蚓和羽毛》《沉默的悬崖》《牛汉抒情诗选》,散文集《滹沱河和我》《萤火集》,诗论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等。


  比如:朱先树的诗评《中国当代抒情短诗赏析》


  老诗人的作品没有再版,可是孔夫子旧书网上有,不妨买几本学习。叶文福的书请找他的新浪可以买到。


  为什么介绍这几本呢?因为语言特别好。穆旦所译“唐璜”,不但忠实于拜伦原作,而且简直是原作基础上的再创作,国内没有比他更好的译文了,您看了便知。

  我这里有潘庆舲翻译的薄薄的“鲁斯塔姆与苏赫拉布”、和厚厚的张鴻年翻译的“列王记”全本。“列王记”读起来啃啃巴巴不顺口,是直译而非意译,语言不美,所以我不介绍它。自小贫苦,自学成才,精通几国语言,“鲁斯塔姆与苏赫拉布”获得波斯文学奖,语言特别优美流畅,说几句您听听:  

  假若真理在你心里燃烧,
  智慧将在默默里对你照耀、

  他写洞房之夜:
  甘露啊一阵比一阵甘美,
  蔷薇的嫩蕾连夜开放。
 
  当然这也归功于菲尔多西的原创。由此可见语言的好赖决定读者的喜好。

  至于“罗兰之歌”,战斗场面夸张,情节吊人心弦,曾被吟游歌人世代传唱。在传唱之时,我想这种夸张一定会引起一阵阵惊叫与喝彩。那里有中世纪“理还乱”的战争起因以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精彩的对骂,现在仍然延续着这种对骂对打。节录几句: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混战,
  罗兰伯爵没有落在后面,
  他用枪刺,十五个回合枪就稀烂,
  他拔出亮晃晃的杜伦达宝剑,
  与切奴泊交战,他打破敌人头盔,
  上面红宝石璀璨,砍到他的头,
  砍过他的眼睛和整个脸,
  砍开他的白铠,虽然锁甲紧严,
  砍开他的肚腹一直到金镶的马鞍,
  宝剑又下来把马身砍断。。。

  杀敌好夸张呀。
  诗里也有友谊、忠诚之类,都建立在莫衷一是的道德——狭隘的民族主义宗教主义的前提上,虽然悲壮感人,但是我们只能把它当做古代战争的“音像”来观赏,观赏古人的愚昧、贪婪、野蛮、他们把打仗当成光荣——毫不客气地把杀人、抢 掠,当做致富的道路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3 19:14 , Processed in 0.08293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