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7|回复: 1

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3 13: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



管用和老师闲话写诗22,

构思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最近他一直谈诗的创作,我们启廸是大的。文学创作是一辈子的亊,不能急于求成,出了几本书,几个卌子,我们祝贺你,你赚钱了沒?稿费不多,靠它养家糊口?可能不行?要把文章写得像管用和老师那样,像月滿山那样,那是要下功夫的。闲话写诗22 管用和/文
诗的艺术构思,一般说来,都是起于感性认识;构思的过程,是形象思维的过程。但也有例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即普希金说的灵感也是迅速地理解概念的情绪。要理解某种概念或生活的哲理,头脑就得处于理智的状态。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包括概念、 判断、 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 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诗作者有了独特的感受,还须有有自己独到的见地,善于分析个人主观的印象,从中找到具有普遍意义客观的东西,用自己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念。
昆明西山 览海处


本人曾经在云南的西山游览,西山有一处地方,可以看到滇池的全貌。这地方有一块石碑,碑上铭刻着“览海处”三字。立刻引起了我的疑问; 滇池也叫海吗?触动了我写诗的灵感。不由得思索起来,这名为“池”,名为“海”。大小的差别多么巨大。这称呼几乎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太玄乎了。假如滇池是人,他会有什么感受呢?我进一步思索,其实,世上的一切事物,它的意义和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并不由于一个称谓的大小来划分贵贱高低。于是产生了一个诗的构思,托滇池本身来表达我个人的观念。也就是要滇池回答我心中关于“池”与“海”称谓的疑问。实际上是我自己的感受,借滇池之语说出来:
滇 池


──登西山“览海处”,心生疑,滇池也叫海吗?
问滇池,回答一片浪声:
说我是海吗,
我又这么的小;
说我是池吗,
我有这么的大。
是大?是小?
任世人贬褒;
是小是大?
自有客观评价。
冠我以海之名,
我不感到伟大而得意忘形;
给我以池之称,
我不觉得卑微而忿忿不平。
啊!我是海,
有池的个性;
我是池,
有海的灵魂。
是伟大还是渺小,
何须计较评判的公正,
我就是我,
向世界献我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3 19: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过作品,问好诗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0 05:38 , Processed in 0.07900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