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00|回复: 24

【草堂随笔】浅读蝶小妖《独门技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5 08: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芥 于 2018-10-5 09:04 编辑

  《独门技艺》
  诗/蝶小妖

  月,反复敲打出韵律和旖旎
  门是虚掩的
  悲伤和谎言对峙,她们比蒹葭更矮一些
  借一湾浅水的铜镜
  等待清醒
  
  她们回眸顾盼
  会独门技艺
  斜阳如血,流云翻卷,悲声嘶嘶
  青衣甩着长袖咿呀,良人怀抱琵琶
  清唱
  
  别以为麻雀的咕叫
  可以被轻易诱惑
  
  2016.11.27

  【 阿芥】品读:

  这首诗更多的是古典美,明写“独门技艺”,虚写“悲伤”。为什么我理解的“她们”不是谎言而是悲伤呢?句式“悲伤和谎言对峙,她们比蒹葭更矮一些”中”她们“事实是可以理解为是双方的,但下面的描写,显然不是”谎言“。悲伤之美,从“比蒹葭更矮”这一美感始,浅水为镜,回眸顾盼,青衣广袖,怀抱琵琶,及至“清唱”止,均拟于女性柔美,化用众多古诗句,使人由然而生出怜香惜玉之感,——当然,尤其是男人。且语言内部韵律的协和,与场景快速而天衣无缝的变幻,在语感与画面感上形成轻舞的映像,造成女性之美反复呈现,进而赋予“悲伤”无限的柔美——或者,这已是一种视悲伤为美的境界了,因此,在思想艺术上,也是一篇上品。

  诗中有值得注意的两点,一是为什么不是她,而是她们。显然用“她们”更能彰显女性形态的美感,和完美展现出悲伤的各种“技艺”,或青衣,或良人,或清唱,自然而然,我们就接受了。

  另一点起句中“门”,倘若直观的理解成室内,下面的句子就有些错乱,那么这里的门,不妨理解成心房之门。

  结句以麻雀“咕叫”收势,看似巧妙,实则败笔。虽也表现出一种悲伤的坚强来,却不免格格不入,生硬与唐突了。

  最后得表扬一下作者用单字的功夫,比如诗中“月”、“借”,这两个字,实在是一字千金,将形态拿捏到好处,不信,不妨改成明月试试,哈哈,那效果可差远了。

  窃以为“等待清醒”处不分节更好,分节反倒减弱这一系列之美的通畅性了。

       2016.11.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08: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堂随笔】2 读《大叔和他的伙计们》之惑

本帖最后由 王芥 于 2018-10-5 10:34 编辑

《大叔和他的伙计们》
诗/晓君一生何求

大叔的菜园,不足一亩三分
种了大蒜,大葱,茄子和辣椒。养一群鸡狗鹅鸭
他是个本分的庄稼人。一口老井旁
佝偻的身躯,锄着荒草。
这些年,他还种了一些
辛酸,在时间里。“你看,
石屋还在,石墙还在,石磨、水瓮也在。只是,
这些伙计们不会喜新厌旧。
不像树上的那些鸟。”
我走出老远,他喊了一声:孩子
有空再来。我一回首,脚,崴地好疼

★阿芥读诗

在准备解这个前,我将此诗发给一位老师,请他帮忙看看,老师的答复让稍感意外:“第一首,只有两行是诗,其余是散文。第二首,可以看成是微型散文诗”。哈,我本意是想请先生批一下该诗的内在情思的,先生却从诗艺形式上加以精到点评,不过,倒也是一针见血。

老师所说的“散文”,一是指这首诗的诸多“象”,是通过表述的方式,直接推出来的,出现散文化特征。如前四行中有关菜园的“大蒜、大葱、茄子、辣椒、鸡狗鹅鸭”等诸多客观物象,和后五行中“石屋,石墙,石磨、水瓮 ”,几乎都是一股脑推出来的,显得杂乱无章,也显得拥挤不堪。在诗特别是在短诗创作中,意象不在多,而在于能否立象尽意,托物言寓,造景抒情,比如本诗中”佝偻的身躯 “就足以将一个人的老态与“辛酸”表达出来,而不必说到他的白发,皱纹,拐杖等,当然,多与少是相对的,根据需要与巧妙的处理,有时列举众多意象,也会起到奇妙效果,这是我后面要说的。二是指诗歌的“言”,即所谓的诗性语“言”,通过富含修辞,语境优美,分行停顿、韵律等体现出语言的魅力与张力,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要素。本诗前四行,由于这些要素表现效果不明显,乍读下,的确像读一篇散文。

然而,就在这时,作者突然写到:“这些年,他还种了一些/辛酸,在时间里”,涓涓诗意立时就出来了,甚至可以说这两行一下子把整首诗歌救活了。再往下读,后五行也自然生出了诗意。我在初读后给作者留言,谓这两句为诗眼,实乃以点带面,画龙点睛之笔,起到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当然,意象的表达与技巧只是形式而已,诗歌的“意”才是灵魂所在,这也是引起心灵共鸣的途径。这好比外表美与心灵美,心灵美所产生的气质,更能打动人心。

那么这首诗的立意是什么呢?诗人如此布局,难道是有意为之?再一点,在有点睛之笔的情况下,散文化之表象难道反而是一种洒脱的诗歌技巧了吗?显然,“辛酸”应是全诗的重心,也是主线,诗之立意是以辛酸唤起读者的心灵感应,再唤醒存于人类内心底处的那一点善良、同情与关爱之心。全诗的物像意像应该为这一立意服务。

回头看, “一亩三分地”,京津方言,喻地界狭小,微不足道,引申为个人生活圈子,传说明清君王为了显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在中南海划出了一块土地,每年“亲耕”,而这块地恰好一亩三分。作者引用此典来定义菜园,事实上把菜园已引申为老人的生活圈子了,并且有反讽的意味。在罗列了菜园里“种了”不同时令的果菜后(这可是神菜园哈),特意指出“他是个本分的庄稼人”,通过“一口老井”的象征,确认了这是乡下场景。

句中“佝偻的”不如“佝偻着”形容词动用好,以照应后句。至于“种了大蒜,大葱,茄子和辣椒。养一群鸡狗鹅鸭”一句,的确是败笔,假如这些不是老人的“伙计”,还是裁员些好。即便是伙计,因为立意并不在标题,亦可减裁。

令人费解的是“喜新厌旧”和“树上的鸟”究竟喻指什么?“这些伙计们”明指暗指又是指谁呢?如果那些石头物像代表旧,新又是什么呢?鸟会动,有自由属性,且倦鸟也会返巢,老人的话与辛酸有什关系呢?莫非立意升华了?可又不像是升华啊,这些芥都不能解。老人的“话”让芥陷入困惑中,不客气地说,还是诗人没有处理好物象映射、呈现同要表达的情思之间的关系,诗歌忌乱,更忌晦,让人莫名其妙时,就是失败了。

尾句老人的“喊”是温暧的,“孩子”一词增加了温度,“有空再来”也隐示了老人的孤单。“我一回头,脚,崴地好疼”——崴,有受惊或不小心与慌乱的意味,“疼”则喻示心疼,是对辛酸做出的反应,是长久的,这一意象虽然奇,原意是好的,但依然立象不准确,没处理好与要抒的感情的关系。此外,崴地?应是笔误吧,崴得好疼。

总之,本诗也许是对不可散文化的思维定式的一个挑战,若是妥善处理好物象关系,准确立象立意,用词多加锤炼,倒也未尝不是一首好诗。另外,作者通遍隐喻,诗中并未插入个人主观抒情,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一种比较高的创作境界,对诗歌技巧与语言驾奴也有很高的要求,此祝诗人越写越好,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2016.3.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08: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堂随笔】3 读忠民《剪一段春天…》

本帖最后由 王芥 于 2018-10-5 08:54 编辑

       ★原玉

  《剪一段春天放牧生活的羊群》
  诗/忠民

  在城市的一隅,用思念
  剪一段家乡芳香四溢的春天,放牧
  我生活的羊群
  每一个日子都是那样充实,没有忧伤、烦恼
  快乐,在翠绿翠绿的时光里撒欢

  母亲呵,原来是你用灵魂的牵挂
  在这梦幻般的春天里,把我的幸福守候
  每一个日子,都从水灵灵的晨露里
  吐出嫩芽。把我生活的羊群
  喂养的膘肥体壮

      ★【阿芥读诗】

      ◎关于第一节

  1、虽然作者起句就点明了“思念”,但我个人以为这却是一首感恩诗。

  2、“用思念/剪一段”中的“思念”用得很妙,一下子赋予了“剪”字无限温情,让生硬的裁剪平添了温度与柔情。在这里,“思念”动词名用,也借“剪”字鲜活了起来,生发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味道来,很是生动,此赞。

  3、城市的“一隅”有沧海一粟之感,家乡“芳香四溢”有香远益清之感。城乡、角落与远阔,构成的对立加强了“思念”的质感和强度。

  4、首节“每一个日子”一句不加点饰的白描手法,为反衬第二节“每一个日子”做出了铺垫。有乾隆《飞雪》诗之妙,但未必可取。其实删掉也不错,不要去心疼,更不要觉得段落瘦了。在修改时不知所措,简单的办法就是删减,删繁就简。

  5、“翠翠绿绿的时光”暗扣了“春天”,同时又将“春天”与“生活的羊群”引伸为美好的青春年少时光,一举而三得,此赞。
阿芥读诗

       ◎关于第二节

  1、也许是上节尾字“撒欢”的点燃吧,试想,除了在“时光”里撒欢,这个词是不是也极易使人想起母亲的怀抱呢?诗人在二节起句直接就是“母亲啊”,也就不那么意外了,反而平添了思维的跳跃之美。赞。

  2、本节中的母亲,系指“家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首思乡曲,然而表达的感恩之情,胜过思念之情。

  3、“灵魂的牵挂”为拟人手法,其意境类似于家乡的呼唤,因此也有反拟意味,即家乡也是诗人灵魂牵挂的地方。

  4、“守候”一词,暗含归乡心切,与“幸福”组合为谓语倒置后,所体现意味就不仅仅是思乡了。

  5、本节的“每一日……”一句呼应前节,不是对偶胜似对偶,不是复叠胜似复叠,是很精彩的,“日子”吐出“新芽”,配以“水灵灵的晨露里”为背景,就产生了生命力和朝气青春的意境。因此在诗歌中,并非一定要将意与境写大,只要写真,写活,也会产生一定的艺感染力。芥本人反对在诗歌创作中刻意追求阔大的覆盖面,或去生硬地、不成熟地作开悟式的归结,从而使诗歌看上去很假,很别扭。正像本句中的一颗露珠,不也有它生命的寓指之美吗?

  6、“把我生活的羊群/喂养的膘肥体壮”一句,既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隐喻对家乡与生活的感恩之情。此句还完美地将“生活”与“羊群”实现了完美统一,生活是羊群,羊群也是生活,到此,谁也不是谁的一部分,都是可以膘肥体壮的。可不是,生活本身确实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关于整首

  这首诗手法质朴,从思乡与感恩的角度来写这个临屏,独具匠心,赞。但诗意与意境欠佳,有未放开之嫌。同时可见诗人偏爱陈述,虽然朴素轻盈,但欠缺了对诗歌主题的严谨思考,故而显得直白了许多。诗句虽不乏修辞,结构布局也无可挑剔,然而毕竟缺少真切的灵魂感受与表达,所以芥只解,不推荐,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08: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堂随笔】4 读晓君《剪一段春天...》

本帖最后由 王芥 于 2018-10-5 09:24 编辑

《剪一段春天放牧生活的羊群》
诗/晓君一生何求  文/芥

剪一段辽阔的春天,
种进父亲留给我的一小片泥土里。

       “剪一段”与“辽阔”,“辽阔”与“小片”,在这里互为参照,看似格格不入,但若换个角度,把这个春天,看成一种理想、美好或者目标呢?父亲留下的产业或家基或许并不多,但是理想却是可以辽阔的。就手法而言,互为矛盾的意象增加了语句张力,作为首句,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此外,“剪”是为了紧扣命题,那么,“种进”二字就需要推敲了。

当喜悦和悲伤的露珠,
从泛绿的草尖上滑落,三月的鞭子,赶着
云朵和羊群,攀过一座山。

       “露珠”或许象征着劳动、生活中悲喜交织的眼泪与感触,而“鞭子”则是鞭策,句中“泛绿,三月,云朵,羊群”,是希望,小成就和生活,“山”可理解成困难或台阶。

干净的天空下,我用双眼咀嚼着。
羊群,放牧的地方,一切都近了。一切,
也都远了。一切,忽高忽低。

       “干净”所表达的是做事做人的一种无愧心态,“咀嚼”可理解成总结与思考。后两行“远近高低”则描绘出一种起伏不定的状态,在技巧上也扩展了诗的张力。

土地上,行走的羊群,
在光阴的罅隙里,与一株野草,制造着
沉默的生命。天空,一只鹰的方向,
正抓住,由南向北的风。

        这里的“土地”,已不再是那一小片泥土了,而是与“光阴”和“小草”连在一起的生活环境。“由南而北的风”则暗示着机遇与挑战,“鹰”不见得指作者自己,而是指策略。本节中“沉默的生命”,是一种静止状况,与后面的“向北的风”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构造成一种蓄势待发的意境。

我在风里,种下的执念,努力延伸着
自己的目光。更远的浮云,向我扑来的时刻,
麦子,一天比一天丰满。

       本节所有的意象都是为表达信念与目标服务的。

牧羊的鞭子,再一次举起。我,
跟随生活的羊群,一步步踩着,属于自己的牧场

         令我奇怪的是尾节一下失了朝气,隐约中透露出一种淡定,甚至使人有叶落归根的错觉。所以我并认为这个尾收得好。兴许我领会错了?

         事实上全诗经不起认真推敲。诗人在表达某种内心的感情时,也使用了克制的技巧。这使得诗歌的内涵变得模糊。不过正是如此,在表象上也造成了错落有致画面效果与的音乐效果,这也我推荐它原因之一。一首诗,技巧是表达形式,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重技巧无异于注重华表。

        这首诗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作者从一小片泥土为出发,展开了丰富的想像,意象纷呈,奇异也理性,得到了抽象与具体,感官与理性的完美结合,让读者从中获得了一种智力享受。
最值得一荐的是,本诗语调平静,却在平静的语调背后展示了一个有理想,有愿景,不畏困难的跳动的心。但也正是语调平静,也隐隐约约有一丝淡淡的伤感。

        总体而言,此诗是出色的。芥推荐。枉口诳舌,见谅。手机草就,格式就不编辑了。

         2016.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08: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堂随笔】5 读飒野诗 《我们的距离——致木鱼》

本帖最后由 王芥 于 2018-10-5 16:08 编辑

我们的距离——致木鱼
文/飒野(火星人)

一些容易生根的词,笔笔都有触犯的伤口
尘埃落定的时光,更不会为挣扎的余痛回头
  
那北岸的风雨早已悬空,等待便成了望眼欲穿的守旧
慢慢的、轻轻的与白桦林一同腐朽
当所有的木墩塌陷了春天,我已离去一百年
当所有的山河漠化成戈壁,我已离去一千年
当所有的情感遁形于星云,我已离去一万年
  
此时,我开始蛰伏于“水手”的十公里,涅槃世纪
天遣的目标,让我甘愿为奥林帕斯火山粉身碎骨
  
宁可把自己科幻得无与伦比,猛跨时空的意义
但仅仅是一滴泪水,就会让支离破碎回旋着复辟
我开始计算不由自主的距离
当火山一万年喷发一次,我便距离你一次
当星辰一千年拥抱一回,我便距离你一回
当木鱼一百年敲响一声,我便距离你一声
  
距离不再是问题,只差一点点勇气
以一个火星人,为一个人,做实地球人。

↓↓阿芥点评 ↓↓
阿芥

  火星人这个名字无疑是以一个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形象出现的,所以他从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从文明星球来到地球的一位努力探索并具创作天分的诗人。他有自己的目标与永恒不懈的追求,特别是对上届舞伴的留恋,作为局外人,从一些诗作与回贴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他的执著与深情。这首诗,就是他的这些特质的一个典型表现。

  从诗艺的角度上说,火星人更具现代先锋派诗人特征。他比那些只会写风花雪月的人,要激越与坚韧得多。从这首诗中,我能感受到他是自然地顺从内心的想法去写作,以深情的立意构思,将现实与幻境进行无痕融合,其诗情的饱满与实在自然而然地打动读者。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自然的假设,将内心的幻境接入进来,时与空在这里,是排斥数字的,距离无需计算,而被赐予“一回”、“一次”与“一声”的近距感,这样匪夷所思的表现手法,实在是令人拍手叫绝。白桦林,木墩,春天,戈壁,这些空旷的意象不仅没有拉长距离,反而像奥林帕斯火山一样,内心藏着炽热的熔浆急待爆发,塌陷!

  正像作者所言,“宁可把自己科幻得无与伦比,猛跨时空的意义”,也要接近“你”,瞧,这就是火星人,够先锋!当然美中亦有微暇,诗中的某些词性活用,稍稍影响了诗歌的流畅性与可读性,在火星人的其他诗作里,也有同样的情况出现。一两个是痣美人,多了,就成了麻脸婆了,但也可能火星文就是这样的吧,放到大意境中去,这点瑕疵,不算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09:00: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堂随笔】6 自解《明天升起我依然悄悄爱你》

本帖最后由 王芥 于 2018-10-5 11:10 编辑

自解《明天升起我依然悄悄爱你》
诗/文/阿芥

  明天升起我依然悄悄爱你
 
  透过露水看见野花的太阳
  被十字穿过
  拒绝傍晚
  透过露水看见萱草的太阳长出翅膀
  
  有时我想我就是这永恒
  爱你的初阳
  十字箭就是美丽的丘比特
  旦旦的赐予
  
  黑铁的翅膀——
  露水短暂的一字歌谣,或将褪去
  但是明天升起我依然悄悄爱你
  
  透过露水照见萱草与野花的细眉
  宛如细水
  透过雪,或者更遥远的银河
  看见默默相爱,永生不灭


阿芥假借他人自解

  “明天升起我依然悄悄爱你”,让我想起一句歌词“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那句歌词是不确定,询问对方,这首诗题,则是肯定的承诺。这样的句式是熟悉的,这种熟悉,让诗味也添香了几分呢。“明天升起”,省略了“今天的落下”及“太阳”,这两个省略,非常传神,给人一恍而去的感觉,也给人以新的希望的感觉。“依然悄悄”也是触动我的字眼。“依然”代表对昨日的延续,“悄悄”则透着温柔。
  
  透过露水看见野花的太阳
  被十字穿过
  拒绝傍晚
  透过露水看见萱草的太阳长出翅膀
  
  “透过露水看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低姿态。“露水”有两个含义,若作为透视镜,有纯洁清澈之意,也有模糊朦胧之意,既放大了视者所见,作为参照,也影射了视者的低微。若“露水”作为隐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泪珠,继而由联想到艰辛、疼痛、伤感……无论怎样,快速拉起明天或太阳,都是新的一日。

  太阳原本是神圣、高高在上的,“野花”与“萱草”的太阳,则有意识地将太阳处于更加平易的位置,轻描淡写中,拉近了与太阳的距离。阳光普照四方,对卑微的生命,也有一样的温暖。
  
  有时我想我就是这永恒
  爱你的初阳
  十字箭就是美丽的丘比特
  旦旦的赐予
  
  诗人入境,往往会将自己同化为某个意象。“有时我想我就是这永恒/爱你的初阳”,原来清晨的太阳是永恒的,每天都会升起。“十字”第二次(明天)出现时,意指发生了变化。这里的“十字箭”与前面的“被十字穿过”,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丘比特旦旦的赐予,多么美好?
  
  黑铁的翅膀——
  露水短暂的一字歌谣,或将褪去
  但是明天升起我依然悄悄爱你
  
  “黑铁的翅膀”,“露水短暂”,这些或许与图片有关联,不能限于图片,当它们被想像力贯穿与诗化,就要抛开原景,上升到一个高度去理解诗人。
  
  透过露水照见萱草与野花的细眉
  宛如细水
  透过雪,或者更遥远的银河
  看见默默相爱,永生不灭
  
  “透过露水照见萱草与野花的细眉”,方向与角色发生了转变,这里作者作为一个温暖的角色,自上而下,有俯视爱惜的意味。而“细眉”可是双关词?之后按罗列法,将一些分属不同属性和领域的词语(细水,雪,银河)联系在一起,以一种从容不迫的语态与祥和的意像,表述了“默默相爱,永生不灭”的誓言。

  从诗歌的高度出发,“爱”,显然不是狭隘的情爱,而是一种对生命,对亲人,对理想的热爱与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09:00: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堂随笔】7 自解独舞诗《自画像》

本帖最后由 王芥 于 2018-10-5 11:15 编辑


《自画像》  文/阿芥

  请在铁索上扯紧我飞扬的黑发
  阿拉山口
  呼啸不绝的不是风
  铮铮黑发
  如同排箭在弦
  
  转过山口我就会柔情似水
  一湾溪上
  桃的青涩正在浣纱
  
  我的黑发也会是清澈见底的水纹
  阿拉山口
  你在远方如同山谷的索道
  生铁的光
  水波一样微步而来
  必映上那小桃的脸
  
  那时软软的黑发卸掉箭骨
  像风儿隔山隔水醉卧他乡
  梦里回时
  跨下又是自己的铮铮发箭!
  
  阿拉山口,阿拉山口
  我呼唤自己
  今夜,也呼唤远方

★阿芥假借他人自解给徒儿

  这首自画像从诗舞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的目光,诗的内容从字面上来看似乎并不复杂,也很容易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氛围,但深入读下去,你会发现其中暗藏了很多玄机,要理解作者的意图,的确是需要费一番功夫来细细琢磨的。与之后发表的《麦子》、《母亲》相比,这首诗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作者娴熟的表达技巧和高超的文字功底。
  
  1.张驰有度,收放自如  
  正如这首诗下面的跟帖所言,这首诗写得刚柔并济,张弛有度。最具代表性的是“黑发”意象的三次转变。“黑发”,实指“我”,乃以一代全之法。为何以“黑发”而不是身体的其他部分以一代全呢?看看作者的名字就明白了——“阿拉山口的风”,作者想表现风,故选择与之形态接近的飞扬黑发最为合适。在第一节,作者以“在铁索上扯紧我飞扬的黑发”、“铮铮黑发/如同排箭在弦”两句,试图展现自已内在的铁性、钢性、速度与爆发性。铁索是什么,在后节中可以阅知,是指阿拉山细长的峡谷,扯紧、飞扬、铮铮之声与排箭在弦,层层递进,暗示像“风”一样迅猛的爆发力。当然也可理解成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或者用以比喻自己的梦想和远大的志向,至少作者的方向在远方,那种迫不及待与一触即发如同怒发冲冠,战马长啸,一发而不可收拾。
  进入第二、三节,峰回路转,风与黑发转过山囗,就会“柔情似水”,而且自家乡带来的光要“映上小桃的脸”,这又说明了这是内在的、天生的柔情。此时已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以黑发与风自喻了,原来,铮铮铁骨里也流着水啊。随后作者描述了温柔乡发似柔波,醉依偷闲的情景。如果你以为这是一段颓废之音就错了,在作者的远方,这或许也是一种幸福生活的状态,联系到诗舞,更或是对偶遇到佳人、诗意栖居的一种向往与描绘。
  随后,作者又借助梦境,表达了对故乡或童年的感情,一句“跨下又是自己的铮铮发箭”(疑似笔误,应作“胯下”),将情绪从柔缓中再次调动起来,这时黑发成了胯下骏马,归心似箭之情不言自表。
  
  2.修辞奇特,想像丰富
  纵观阿芥诗舞中所展现的几首诗歌,每一首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想象力,这首诗里表现得尤为突出,试例举如下。
  例一:请在铁索上扯紧我飞扬的黑发/阿拉山口(第一、二行)
  作者不说“像”,也不说是,而是以点带面,以一代全,以扯紧“我飞扬的黑发”直接入景,谁扯紧呢?阿拉山口!作者自称是阿拉山口的风,这么一来,第二行又是以面带点,阿拉山口成了面,风(或黑发)成了点。如此这般一来一去则有了质感,更具了“像”的特质。直白的理解就是“我像(是)阿拉山口扯紧的山风(黑发)”,但若如此表迖就太过于直白和平淡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寓意着“黑发”与“我”是同质的,有内在的相通相联和内在的品性。这种天然的亲和,也使句子的修辞得到加强。
  例二:我的黑发也会是清澈见底的水纹
  水纹与发互为参照,黑与清澈见底也互为参照,可见想像力夸张到极处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意象的确也是同质的,也可以说头发是“水”做的,对应前节的柔情似水,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清澈见底了。同时,整句本身就是一个比喻,通过整节表述,可定义为“反向类似”,因为是在写水而不是黑发。还有就是“也会是”的“选项运用”,表明这种“像”和“是”,只是一部分,是“有时”的现象,而不是永恒的,从而照应了黑发其它角色(刚性、力量等)。
  
  3.综评
  纵观全诗,可见此画像具有意象鲜明、刚柔并济、节奏明快的特色。作者抓住了“风”与“黑发”(“黑”隐含年轻)的意气风发,沿着一条年轻浪漫的主线,倾诉了对远方的热切向往与诗意栖居的强烈渴求,同时也辅以人性的双重性格与铁骨柔情的精简线条,使得自画像更像一张简练、传神的素描。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首诗与之后的《麦子》、《母亲》相比,内容略显浅薄,没有实质意像支撑,因此不够饱满,就像单纯的一张构图,或者一个梦想,缺少宏大的使命感与大气势,有些美中不中。但我个人以为,诗歌的使命是多样化的,不是每一首诗都一定要赋予使命感和时代感,抒发个人情怀、表达憧憬向往、描写动人瞬间,同样是诗歌的美好归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09:00: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堂随笔】8 自解 题图诗《母亲》

本帖最后由 王芥 于 2018-10-5 16:11 编辑

摄影:飒野 诗文/王芥

     题图诗《母亲》

  母亲
  黄土地上一动不动晒太阳的母亲
  脸上安睡着风蚀雨打
  
  孩子走出去了
  母亲肩上的黄玉米与红辣椒
  花喜鹊驼到后山了
  
  母亲,哼着夜曲一片漆黑的母亲
  黎明醒来
  屋顶上移过白云花香
  失忆但是令人忆起水乡的母亲
  一动不动,望向远方

★王芥假借他人自解示徒儿黛

  正如玄铁兄在某个帖子中回复所发现的那样,飒野兄这张标有“乡愁”的图片,在本届诗舞中获得了众多诗友的青睐。但多限于《乡愁》为题,有六篇之多,大约是受了图中“乡愁”二字的暗示的缘故吧。唯有阿芥将这座老屋比喻成母亲,真真是出乎意料,独辟蹊径。
  
  母亲
  黄土地上一动不动晒太阳的母亲
  脸上安睡着风蚀雨打
  
  读第一节,我立刻想起另一张阿黛姐姐的图来,这两张图若合成组图,倒是非常契合这一首诗的。

  “母亲”与之后的“黄土地”,是有意识的乡村定位。而“一动不动”,这个静态的词语又隐含了一种实在的寂寞感与雕塑感。这,是作者为后文埋下的伏笔。第二行“晒太阳”,又迅速将寂寞、荒凉的感觉拉回到温馨柔暖的意象中来,由静转动,有冷到暖,起到了缓释的作用,紧接着第三行,作者的笔触像变焦镜头一样缓缓拉近,“母亲”的脸庞逐渐清晰了,一个大大的特写停留在“母亲”的脸上。可这是怎样的一副面容呢——“安睡”着“风蚀雨打”。好一个“安睡”!既与首行的“一动不动”形成呼应,又给人以豁达、坚韧、慈祥之感,同时也表迖了一种寂静与祥和的情绪氛围。这是在作者另一首诗《麦子》中也出现过的一个词,在此处的应用同样出人意料、巧夺天工。而“风蚀雨打”四个字,则形象地将岁月的沧桑与不易表迖得淋漓尽致,我顷刻间想到皱纹、白发、年老等词,但又比这样浅显的外貌描写深刻得多,令人产生深深的共鸣和心底的神伤。当“风蚀雨打”冠以“安睡”前缀之后,这种伤感又一次得到缓解与平复,仿佛无论经过多少风雨,此时已是雨过天晴,一切都成过往了。
  
  孩子走出去了
  母亲肩上的黄玉米与红辣椒
  花喜鹊驼到后山了
  
  这一节不难理解,送孩子走出农门,是乡村母亲的普遍心愿,当然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年轻人出门务工,久久不归,留守父母一点点老去的情境。“肩上的黄玉米与红辣椒”从形态上讲,应该是代指农村老房子的外墙上悬挂晾干的农产品,玉米辣椒大蒜南瓜柿子皆可悬挂晾晒,但作者特意选了“黄”,“红”和“花”三个色调词,如此跳跃、绚丽的色彩使得人们极易联想到“母亲”年轻时光彩照人的模样与勤劳持家的品格,同时,从技巧上,也与老屋的沉闷色调形成反差,令人深思。这一节里有一点我是不理解的,驼到后山——是什意思呢?莫非母亲……我不愿意设想下去了。
  
  母亲,哼着夜曲一片漆黑的母亲
  黎明醒来屋顶上移过白云花香
  失忆但是令人忆起水乡的母亲
  一动不动,望向远方
  
  在一行中前后两端出现同一个词,有加重主语之意。而以“一片漆黑”来形容母亲或房屋,更添了没有灯火的凉意,但我不得不赞,作者故技重施,居然用“哼着夜曲”来进行中和,从而使“一片漆黑”也不显得那么生硬凄凉,真的很妙。第二行“黎明醒来”粗看有些过于突兀,怎么刚哼着夜曲,就黎明醒来呢?我想,此时作者可能又回到老屋的镜像中去了,或者就是为了深化母亲的思念游子之情。结合尾句中“失忆”,我觉得后面的推测是错的。“屋顶移过白云与花香“一句中,云与香,都是美好的,却也是易散的,所谓过眼烟云,终成空。那么反过来,是不是孩子的影子或童年呢?结合全诗,我以为作者还是想表达后面的意思吧。“失忆但令人忆起水乡的母亲”,其中的“水乡”,借指年轻时水灵秀气,这一意象有效弥补了“失忆”之憾,也唤醒人们对美好记忆的联想。

  尾句最终又回到开篇的“一动不动”的镜像中,前后呼应,雕塑感经过洗礼后再次展现,那么,这中间又多了几分苍凉、悲怆与几分对社会的呼唤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让我们以后多多关注那些留守在故乡、等候在老屋的母亲吧,抽点时间,常回家看看。

  借物抒情,是诗歌的基本方式,而想像力又是一首诗的灵魂,技巧最次要,情因真而善,是谓美,是诗歌的生命,最彻底打动人的,是自然的真情流露。隐而不显,含而不露,以平淡的题材展示深远的意境,以节制的表达展露真情,作者通过丰富、独特的想像力,轻松地将房子与母亲的共同特征表现出来,不急不燥,举重若轻,也是一种诗歌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09:01: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堂随笔】9 自解《麦子》

本帖最后由 王芥 于 2018-10-5 15:02 编辑

      ★《麦子》
  文/阿芥

  众人写绝,众鸟写绝的麦子
  蓝天与六月写绝
  
  村庄大块大块的金黄
  如同热气腾腾的米粥
  夜晚星星点灯,摆到月亮生日的宴上
  
  老父亲在城里,从时间的瘦骨中
  也闻到了麦香
  回家看看吧。
  ——可也是麦田边,安睡的
  母亲的呼唤?

★假以他人之名,自吹自擂,并示徒

  一提起“麦子”或“麦地”这一意象,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想起海子。我想,组办这届诗舞的领导,或许是感于六月正是麦收季节,麦子的那种远古、金黄、干爽、灿烂的直觉形象,作为六月诗舞的命题,倒是有点应景的味道,但也可能在某种隐含意义上,组织者以海子的核心意象来唤醒人们的诗性,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阿芥这首《麦子》,初看并无特别之处,但当我读到最后,我不得不长时间沉默在作者看似轻描淡写的疑问之中,并且禁不住返回重读,再读,三读,最后才忍不住拍案叫绝,不品不快。

  第一节,看似很平淡的描述,其实很有意味的。意味就在“写绝”二字上,“众人写绝”,尚可,“众鸟写绝”,使人联想到麦熟后小鸟们的欢快雀跃之状,而接下来的“蓝天”呢?显然蓝天将把麦地尽收眼底,很能唤起一种地老天荒的感觉,蓝作为一种晴朗向上的意象,俯瞰大地,也不由“写绝”,可见麦子在这里的主体地位,甚至进而唤起民以食为天的感觉。而“六月写绝”呢?作为时间,也在接纳麦子入主啊。这一节里关键字是“写”,不是唱,也不是画,而是以一种更实际、更人文化的字眼,外加一个“绝”字,反复使用,从而从形态与内蕴中,把它们共同的主体——麦子,引到读者面前。从句子结构上讲,一二行巧妙地设置成两组并列关系,众人与众鸟并列,蓝天与六月并列,然后这两组又相互并列,层叠有序,读来朗朗上口,音乐性很强。

  二节则是远景描述。村庄作为陪衬,大大强化了麦子的朴素乡土形象,而“金黄”二字,代指麦子,又一次彰显了作者沉稳老道的文风与技巧。“如同热气腾腾的米粥”之喻则形象大胆,视野宽广,富含乡韵。也许有人会问,怎么会是热气腾腾呢?这个热气,正是成熟的光茫与丰收的热浪啊,粥,显然不是南方的大米粥,而是有着金黄的温暖色调的北方小米粥,这样一喻,“金黄”更加强烈了,鲜活了,也温暖了。然而作者此后笔锋急转,突然进入冷色,又是一行形象大胆拟人手法,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光学反差,巧妙而不露声色的将收成后的喜悦与温馨,借助童话意境,铺展进我们的心怀。

  当我们安静下来,来到第三节,心,已不再浮躁。这一节是近景。首先映入的是“老父亲”,一个“老”字,和后面代借时间的一个“瘦”字,将长者的乡愁完整地素描下来,对应前的“村庄”,这节的一个“城”字,就拉开了岁月的境迁。老父亲一句“回家看看吧”,已不再需要润色,直入人心。家,即村庄也,回归的感觉油然而生。就在本诗结束,作者又一次笔锋急转,写到了“安睡在”麦田边的母亲,不由使人心灵震颤。那么,安睡着,又怎么会“呼唤”呢?这里的“安睡”,就是落叶归根,“呼唤”则属移置,反喻,意指父亲与儿子念起了母亲。“安睡”是祥和的,作者让我们再次回到麦田。而思念已不仅仅是乡愁了,在这首诗的最后,麦子、亲人、思念合为一体,丰收、喜悦、安祥珠联璧合,从而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至此,我们深思,或许麦子与大地真正的主人正是我们的父老乡亲。这里“麦子”作为了亲情、乡情与美好生活的联接体,同时作者也通过“安睡”在麦田边,表达了对麦子与乡村一种内在的感恩与崇敬之情,特别是“安睡”二字,使人们在一种巅峰沉醉的情感状态里,获得心灵回归的静止感。

  这首诗,不仅充满真情,也极富艺术性,令人回味,令人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5 09: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王芥兄弟前来赐稿!亲情远握!节日快乐吉祥幸福安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18 08:44 , Processed in 0.09168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