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6|回复: 6

点评扁担同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2 14: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评扁担同题


  扁担同题

  1.扁担

  文/李光明

  父亲小时候吃不起肉
  被猪屠户奚落
  用杀猪刀恐吓
  他跑回家拿来扁担
  把屠户的手都打断了

  家乡人用一句话
  来形容简单粗暴
  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

  家里的扁担
  更多是用去挑柴火挑水
  有一次母亲去地里做农活
  妹妹睡着了
  母亲找了一块石头放在
  扁担其中一头的箩筐里
  把妹妹挑回了家

  去年路过老房子
  那块挑回来的石头,还在


  木闲闲:第三段开始,节奏散了。父亲、母亲、妹妹、石头,打人、挑柴火和水,挑人。四个名词,三个事件,内容很多,但没处理好,特别是在布局上。


  2.扁担

  文/忐忑

  相同的材质,看在谁的肩上,
  有人挑不动一壶月色,
  有人却可以挑走两座大山,
  银河旁边,
  曾挑一双儿女在天上行走的男人,
  手拄扁担,静立向喜鹊来临的方向。


  木闲闲:没有写出新意。一句话牛郎的扁担挑着一双儿女,就可以了。从这里写开去,估计不定还能写出其他的东西来。从材质到功能到典故,就彻底落入窠臼了。

  3.扁担

  文/一棵树

  那年
  高不过扁担
  那时
  父亲一头挑着我
  另一头挑着大粮
  后来
  与扁担同高
  那时
  母亲一头挑着柴火
  另一头挑着生活
  如今
  高过扁担
  父母
  再不用挑扁担
  安祥倚靠
  扁担
  悄悄淡出视野
  日子
  流沙过
  生活渐入美好

  木闲闲:挑的内容,和第一个,没有太大的区别。那个岁月大都如此,普遍性的没有写出个性来。最后几行做个小概括,也是平常的概括。


  4.扁担

  文/陈蒹葭(四川)

  爷爷用那根扁担
  把家从汉中挑到通江
  爸爸用那根扁担
  把家从山下挑到山上
  妈妈用那根扁担
  把家从一间租用房挑到三层楼房
  哥哥用那跟扁担
  从少年挑到白发
  如今,扁担退休了
  懒懒地靠在墙角
  只有父亲,时常去和他们
  站在一起发呆


  木闲闲:没太多的新意,就是挑挑挑,然后回忆一下旧时光。写扁担,不写挑字看看,是否有可能,希望下面有不写挑的。


  5.父亲的扁担

  文/周建好

  童年时
  父亲的扁担是条彩虹
  一头挑着我
  一头挑着太阳

  少年时
  父亲的扁担是座小桥
  一头连着家
  一头连着日暮

  中年时
  父亲的扁担是根拐杖
  一头碰着他的白须
  一头拄着我的归期

  现在啊
  父亲的扁担是根白骨
  扎痛着土地
  也扎痛着我


  木闲闲:挑着大粮也罢,挑着石头也罢,挑着生活也罢,挑着彩虹也罢。及物的名词如大粮石头,无及物的虚乏的概括性提升的名词生活彩虹,有区别没有?没有。还是没有出新。父亲的扁担是根白骨也是空乏的修辞。如果是,父亲的白骨是根扁担,我给你点赞,当然这是忌讳,只能写作一次,时间可能还没到来。


  6扁担

  文/小桥流水人家(杭州)

  父亲接过爷爷的扁担
  一头挑着稻谷,一头挑着希望
  沿着泥泞的山路走来
  坚定从容无比

  踩着他沉深的脚印
  我噌噌地雨后春笋般拔节疯长
  休憩间,父亲告诫我说
  男儿要学会坚强,将来用扁担
  扛起大山的重量

  苦难的日子
  渐渐堆积成苍凉与寂寥的城堡
  父亲的脊梁压弯的扁担
  在另一种美学里,渺小于
  一瞬间获得的伟岸

  我接过扁担,栽入父亲的脊背
  瞧,那座山长出了翅膀
  衔着谷粒在飞


  木闲闲:挑着稻谷,挑着希望,跟上面说的挑着生活,都是不新鲜的常规性的修辞。没太大意思。第二段,这个告诫,显得很矫情。第三段说到美学上去了作者自己跳了出来。从爷爷到父亲,想都不用想,惯性到了我,三代,多么常规的布局。


  7.妈妈的扁担

  文/陈曦

  孩娃时
  妈妈的扁担是脊梁
  一头挑着我
  一头挑着弟弟

  少年时
  妈妈的扁担是桥梁
  每逢缺口时
  就会横在上面
  弟弟和我一前一后
  踏过去

  长大后
  妈妈的扁担仍然是生计
  菜园到街上
  街上到灶台

  而今妈妈的扁担
  放在角落里
  弯的和妈妈腰一样
  像个弓


  木闲闲:又是一首时间线性的,只不过把爷爷爸爸我,换成了孩娃少年长大而今。布局上的线性,并没有什么不同。最后都做个起飞的甩高修辞也没有什么不同。太寻常的惯性写作,来自阅读习惯的惯性的仿写写作。


  8.扁担

  文/花儿

  筋骨、肌肉、汗水
  攥紧的日子
  容颜削瘦
  喘着粗气
  有着夕阳的美
  单弦弹孤寂
  夜色正坍塌
  回忆经不得绳索与弯钩
  岁月的深井里
  晃悠悠上来晶莹


  木闲闲:我总算读到了一首稍微不同的。不写挑字的。可是没有挑字,写得都是挑。单弦弹孤寂,这句修辞是成了的。前面的拿捏太紧,混白做得一般。最后三行,也用了修辞,岁月是井,回忆是水。有好的比喻,晃悠悠上来晶莹这样的句式处理很粗糙。相对前面几首,在想象上出新了。但在语言上,修辞还不准确,拿捏还比较刻意。




  9.扁担

  文/杨瑾

  不能奢望像树一样
  继续生长只能
  在父亲的肩上
  以大雁的姿势
  用吱吱呀呀的节奏
  回应生命的重量


  木闲闲:前面四行写出了新意,大雁的姿势多好!可惜了最后2行,没有顺着这个姿势再深推一步。生命的重量,多差的结尾。前面九首,如果单论前4行,这首最好。有了结尾2句,也就一般了。


  10.父亲的扁担

  文/栀子

  没有朱德司令员手中那根光荣
  却被父亲
  整整握了一生

  它是全家人的脊梁
  一头挑着日子
  一头挑着未来与远方

  时过境迁
  谁会追寻它的去向
  如父亲
  被遗忘在街角一样


  木闲闲:竟然是从朱德的扁担去写,挑着日子,挑着未来,这样的跟前面的也没什么区别。回忆,遗忘,不过是时间这个名词的2个平面。并没什么不同。写得也没有什么新意的。


  11.扁担

  文/王子全

  扁担是一棵树,挑着天和地
  走过四季,走过风雨
  并不是每一棵树都能长成扁担
  所有的扁担也不只是由树形成
  它有自己的选择与歌声
  其实,人心也是一根扁担
  家事、国事、天下事,孰重孰轻
  一根扁担,就能明白个中道理


  木闲闲:扁担是棵树,挺好,可是后面就又挑上了,扁担当然是木头有竹子了,就废话了。最后,一上升人心呀,国事家事天下事呀,就流于空乏了。诗歌最怕摆事实讲道理。


  12.扁担印记

  文/思维的力量

  (一)

  小时候
  村头大树下有口长满绿苔的井
  在那个打不起压水井的年代
  整条街的老少爷们还有泼辣能干的妇女
  都挑着水桶过来打水吃
  井很浅
  用扁担一头的钩子钓着水桶
  在井里来回一荡
  桶里的水就满了
  这是我最初印象中的扁担
  这时候,它很普通

  (二)

  上学后
  二年级有一篇课文叫
  朱德的扁担
  说的是1928年
  在革命圣地井冈山
  战士们担心朱德挑粮累坏
  藏扁担的故事
  “朱德记”三个字
  在我脑子里刻下了
  深深的刀痕
  这时候,它很沉重

  (三)

  当兵后
  驻地山区的老乡告诉我
  扁担就是他们的主心骨
  一担担谷子
  一担担茶叶
  一担担希望
  压弯了山里人的脊梁
  压硬了山里人的命
  这时候,它很伟大

  (四)

  再后来
  孩子问我
  什么是扁担
  度娘告诉我
  扁担不仅是一种劳动工具
  还是独特的壮族民间乐器
  曾经挑过陶渊明的秋菊、素月和心境
  这时候,它很艺术

  (五)

  直到今天
  我才知道
  扁担可以当诗写
  想让它轻快它就轻快
  想让它厚重它就厚重
  这时候,它很拉风

  (六)

  生活告诉我
  其实,扁担就是一种人生


  木闲闲:如果不分行,这个就是一篇小散文。这样的写法中,诗歌和散文,一看有没有节奏感,二看有没有戏剧性的冲突,三看能不能意在言外。如果做不到这三点,那就是散文。


  13.扁担

  文/如歌岁月

  担水,担柴,担粮食
  一担风雨,担走我的童年
  扁担从左肩倒到右肩
  被父亲的肩膀磨的扁平溜光
  扁担是父亲的命根子
  紧紧攥在手里不肯放下
  每次担重物,父亲
  总要对着手心吐口唾沫
  以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父亲一生磨损了许多扁担
  而父亲的肩膀仍然蓬勃向上
  临了他带走最后一根扁担
  他不愿让它落在我们肩上
  父亲担着两座山在梦里飞翔
  我们像一群小鸟儿
  在人间叽叽喳喳歌唱


  木闲闲:挑,变成了担,但意思一样,挑着童年,担走童年,担着山。很奇怪,大家都喜欢这样的修辞组合。一个动词后面跟一个概括性的名词。这样的修辞,既然大家都在用,说明已经用滥了。人间是个好词,小鸟歌唱多么不搭。


  14.扁担遐思

  作者海之岸

  脊骨挺拔
  拽住两面山坡
  陀螺的命运
  前进或后退都是命运的拨弄
  偶尔也有展开翅膀飞翔的时候
  卸下担子
  你就走进了一段历史
  手中的砍刀泼洒一页民族情感
  不是没有柔情似水的时刻
  听瞎子阿丙苦难熬制的乐音
  就幻想你担着三山五岳
  洒一路汗水如泼墨
  左面是长江右面是黄河
  两只长长的眺望
  湿润岁月的沧桑
  那一颠一颠的回旋,多像
  一个民族的心脏不息的跳动
  那一行歪歪扭扭的脚印
  是留给大地深情的吻
  或许,爱
  从来都需要一个支点
  不仅仅是为了承载或者平衡
  更是在你爱的旋律中心
  种下一枚笑容
  长出一行又一行不屈的精神


  木闲闲:开头2行很好,第3行开始前面2行起的势就已经用尽了,后面都是余力在写。絮絮叨叨,啰啰嗦嗦,但全无前面开头两行的神采。可以说,前面2行可以是首好诗,后面滥竽充数,狗尾续貂。


  15.祖母的扁担

  文/夫唯

  裹脚与地面的契合度会少一寸
  祖母走在路上,会晃
  祖母的扁担比母亲的小
  比父亲的更小
  如她暮年皱褶的身段
  我深青色的祖母
  我站在村口望见祖母时
  一头水桶,一头菜篮
  她挑着扁担摇晃在回家的埂上
  她挑着夕阳走向黑夜
  再瘦弱的肩膀,也不会“享清福”
  ——一辈子盼望的
  一辈子不曾拥有


  木闲闲:契合度,用词不精准。皱褶,也是。两个我,第一个多余。前面的扁担指身高,后面实写扁担,转到又太快。很好的题材,但没有抓住身高这个主干写好,最后又想拔高性概括。有没有发现,你们结尾很喜欢概括,而概括其实就是作者跳出来做概括。干了主持人的活,那还有读者什么事情?


  16.扁担

  文/水行枫

  这一道弧
  在几何学中,是最美的角度
  父亲画过,母亲也画过
  我在这道弧度里笔直生长

  扁担的颜色不知何时和父母的脸庞
  长成同色。这木浸的是桐油,父母浸的是岁月
  是的。任何事情只要被打磨
  光亮就会在本质里溢出

  两端的铆钉,楔进去的是脚步
  踏实的走,牵绊的走,负重的走
  如此。往前不回头
  才可以担出春天,担回秋收

  挑着的是一个倒立的“山”字
  一字的木埋在山群的底部
  左边是绿,右边是红
  我的世界里,有天空有彩虹


  施世游:开头是隐喻,是比拟。第二段是也是。到担出春天,就落入常规修辞了。挑着一个倒立的山,是个不错的现象。作者有很好的比喻的想象力,但词语不太干净,说得太多(我甚至能感知到这个腔调里的中年暮气)。可以多呈现,少说理。整体,布局,还是不错的。中规中矩,不算太坏。至少看到目前,这个还可以把玩一下。


  17.扁担

  文/田晓华

  扁担闲置劳动都很美丽端庄
  是扶手也是靠背的大树
  是受宠爱雏鸟屈身于木质里
  能吱吱呀呀地负重歌唱
  节奏配合着沉重的脚步弹跳
  担挑人欣喜地跟着哼唱

  这长棍是家教是农家人装备
  也是走南闯北人的打狗棍
  面子上痕迹就是一封封家书
  斑斑血迹是男人的存亡史
  更是以暴制暴最好的武器
  扁担消亡,手无寸铁是谶语


  木闲闲:理气太重,处处议论。修辞不贴切,诗意也不多。


  18.扁担
  ——致牛郎

  文/千瓣莲

  地上挑到天上
  千年只为那一刻,在颂经的殿堂外匍匐于榴香
  成群的喜鹊拥堵了天河纷纷举起夜光杯
  你容颜红润发髻长髯落满霜雪,光泽
  像一面月亮


  木闲闲:几乎没有什么新意。写的内容没有新意,比喻也没有什么新意。凑数的,参与就好,参与就好。


  19.扁担

  文/陈阳川

  村子暮色沉寂
  狗舔着落日,晚霞残缺
  和老人一样清瘦

  黄昏无谷可晒
  锈迹的镰刀挂满蛛网
  蜘蛛走失了许多年
  几个蚂蚁,越出土墙

  老人破开半截扁担
  灶膛的火苗烧旺孤独
  竹篾的灰烬如烧伤的天色
  慢慢地,退守炊烟


  木闲闲:开头造个境,第二段跑偏了,但却是为第三段做准备。难得不写挑。但是,整体,写得是处处刻意,狗舔落日,锈迹镰刀,蜘蛛走失,蚂蚁越墙,火苗烧孤独,天空烧伤。想写的一句话,破落乡村老人孤独,就这么点事情。造了个刻意的境,处处影射,反而没太大意思。因为,这个老人,还是很模糊的,他没有任何特征,还是个共性的宽泛的名词:老人。


  20.扁担与小木桶
  ——完适

  兄弟两的肩头,
  搭着一条扁担。
  中间,挂着一只黝黑的小木桶。

  太阳落山。
  兄弟两便来到一公里外的泉水边。
  用瓢装满一小木桶泉水。

  那泉,是一汪方池。
  流出的泉水,
  最终汇聚成一条婉转的细细的溪流。

  泉水冬暖夏凉,清澈见底。
  俯身看去,
  可见几只游动的长不大的小鱼虾。

  兄弟两个不高。
  一公里的行程,晃到家,
  小木桶里只剩下一半的泉水了。

  父母并不责怪。
  清泉入壶,置于煤球


  木闲闲:讲故事,讲得还是生动的。只是,罗嗦,故事的语言,前面节奏涣散,枝叶茂盛不见主干。只有最后2行,还有点意思。最大的问题:内核松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3 00: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眼两年多了,看着那时候的同题,还是很亲切的。不过也没有感觉到自己有多少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3 00: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夫唯 发表于 2019-7-13 00:27
转眼两年多了,看着那时候的同题,还是很亲切的。不过也没有感觉到自己有多少进步。 ...

写作的提升,需要有意识的训练。

点评

这个没有体会,没有经验。  发表于 2019-7-13 00: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9 00: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评收获满满拿到一个题目,不要紧靠题目写,要散开了写,对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26 06:45: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老师的评,如沐春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14 08: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问好老师!祝诗字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3-29 19:07 , Processed in 0.09006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