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56|回复: 225

[长诗] 川眼看诗录(2019.8.25更新至4:《影子(黎落)》简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9 09: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徐一川 于 2019-8-25 23:21 编辑

一诗一评(1)

日出
/离离草

一个十岁的孩子,等着看日出
一个二十岁的青年,正在看日出
一位多次看日出的老人,没有年龄

他们都记得那山、那海
那种永久的空旷
心中升起的光晕
绚烂了,波澜壮阔着

鸥鸟的鸣叫
衔来一团金红色的真理
有限的、沉寂的
心底的灰暗一退再退
那片年轻的海,慢下来
整个世界都是他的


    【一川简评:个人比较偏爱“离离草”这首《日出》。日出,本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从古至今就是入诗入画的唯美意象。但作者这首《日出》,有它的新颖和别致。第一节开篇,作者就艺术地进行了时空剪辑,呈现了幼、青、老三个年龄段,很有一种电影蒙太奇般的的画面感,而且干净利落,不突兀,“一个十岁的孩子,等着看日出/一个二十岁的青年,正在看日出/一位多次看日出的老人,没有年龄”,诗句看起来简单毫不费力,但隐含的双关之意瞬间就触动了我们的心弦。孩提时代,不正像黎明时分即将冉冉升起的红日吗?万道金光尚未发放;青年时代,不正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吗?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与希望;而暮年老者,他们历经了半世沧桑,看过多少日升月落?恐怕他们自己也说不上来了,故已是“没有年龄”的心境。但是,“他们都记得那山、那海/那种永久的空旷”,虽然观赏日出的年龄不同,但感受却是相通的,这是因为大自然的壮美景致带给人们共同的心灵震撼。诚如音乐,没有国界;造物主的神奇,总让人们叹为观止,“心中升起的光晕绚烂了,波澜壮阔着”。这第二节便呈现了人类的共同观感——大自然的美,是属于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如此美轮美奂的日出美景中,末节的首句“鸥鸟的鸣叫衔来一团金红色的真理”,“鸥鸟”之动感使整幅画面变得更加生动、跳跃,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不仅如此,作者的用词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十分考究,以“金红色的真理”指代这“一团”红日,让人心中一振。红日,它象征的就是光明磊落啊!它的光芒,足以驱除这世间所有阴暗与虚伪,照亮每一个污秽的角落。我们身边,真理、正义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当然,它们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可能缺席。只要日出之时,那些“有限的、沉寂的心底的灰暗”便会“一退再退”。而到那个时候,即便我们已入耄耋之年,“那片年轻的海”也会跟随着我们的脚步,“慢下来”,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到那个时候,我们,和我们坚持的真理,都将得到永生。末句“整个世界都是他的”用的是“他”这个字眼,有一种诗意的孤独,作者正是站在诗人自己的角度,渴望世人与之共鸣。
    作品从开篇到结束,整体结构是圆熟的,三段式衔接自如流畅,立意深刻未落俗套,读来气韵悠长、回味不已。是一首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交融的佳作。】



【川眼看诗录】一诗一评(之二)
本帖最后由 徐一川 于 2019-8-1 10:59 编辑

【川眼看诗录】一诗一评(之二)

回乡记(组诗)
/行顺

1回乡记(1)


现在,他们抱着的是:
手机、平板电脑
他们感兴趣的是:
吃鸡、王者荣耀
这些孩子
我无法和他们谈论
滚圈儿、跳皮筋、丢沙包……
我离开太久了
回来的时候
已没有一个孩子认识我
在他们眼里
我只是一个二十年前的老物件

2019-06-29


2回乡记(2)


继堂哥之后
在深圳打工的堂弟也回到了家乡
前年,我回去看他们
提及在南方的那些日子
大家一阵感慨
堂哥说,城市虽好,终究不是我们的家
他还叮嘱我,如果累了
就回来,与他们相依为命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在那个城市坚持多久
在豫南,我很少见到翱翔的雄鹰
只见到,灰扑扑的麻雀
挤在一起,争相啄食地上的麦粒

2019-06-27


3回乡记(3)


春柳,绿苔
张网的蜘蛛
婆婆的嘴
二十年未见
万物都柔软起来

那个殴打父亲
逼母亲下跪的村支书彻底老了
脊背佝偻,步履蹒跚
换上了一张等待宽恕的脸

2019-06-26


4灰喜鹊


没想到它们还在
灰翎、白尾
还是当年捅下它们窝时的模样
不敢在一片屋瓦上停留太久
对着举着的竹竿
紧张得喳喳乱叫
二十年了,它们还没有老去
它们还认识
这个十五岁就离家远行的少年
还在等
他忏悔的头颅

2019-06-20


5燕子


一连几日不见燕子夫妇的身影
才发现是两只麻雀霸占了它们檐下的家

它们千里迢迢来到此地
只为寻求人类的庇护

我中年的头颅日渐低垂
竟然忽视了眼前的人间惨剧

这世上仍有诸多不公
而我,已能容忍麻雀把卵下到燕巢里

2019-06-15


6


35°C高温
忍耐不住,扯着嗓子
叫喊、嘶鸣
这乡间没有告密者
完全不用管住自己的嘴巴

像那些佝偻着身子的草民
无所顾忌地讨论时事、政治
没有人担心会带来凶兆

2019-06-18


7天桥下,两个老人


从下午开始
她们就指着鼻子互骂
她骂她老不死的
她骂她没儿养的
为了争夺一个垃圾桶的废纸皮
几至大打出手
直至路灯泛出温煦的柔光
照在她们喂养的大黄和小灰身上
是时候了,该歇歇了
它们刚才还在为一块骨头争夺、撕咬
现在,它们吃饱了
依偎在一起
互相梳理着皮毛
宛若一对亲密的恋人


8天尽头


一个人走着走着,就到了天的尽头
到了天的尽头,就再也回不来了

国良叔年轻时,抛妻弃子
离开村庄后,再无音讯
前年,他终于赶在母亲离去的那晚回到了家乡
乡亲们都说,他是个走到天尽头又回来的人



       一川简评:诗友行顺所发的这一组诗歌,原有18首,其中《石佛寺》中的第六首,陈敬良老师已经做过精华点评。今天我从18首作品中选取了以上8首,想通过“回乡”这一主题,与大家分享心得。
       “回乡”二字,自古以来就是无数他乡游子深埋心底的渴望,有团圆的幸福,重逢的喜悦,更有许多难言的辛酸苦楚,“近乡情怯”,它无疑是众多文人墨客抒发客途愁绪、宣泄思乡情怀的永恒主题。这样的作品可谓数不胜数。但是细细品读行顺诗友的这一组《回乡记》,我们从中或可领略到一些新意和妙处。
     《回乡记(1)》,虽让我们在脑中重温了一遍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但作品带给我们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作者简练的语言,鲜明的对比,一下子便展开一幅半个世纪时代变迁的图景,岁月斗转星移,科技日新月异,“我”也和上世纪孩子们(“我”的同龄人)的玩具铁圈儿、皮筋,沙包一样,都成了二十年前的老物件。“我”虽已回乡,但眼前人事已非,再也找不回当年的场景、心境和儿时的情怀、乐趣了。而再过二十年之后呢?四十年之后呢?到那时,或许当下最时尚的玩物又成了老古董了吧。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这时代的滚滚洪流,没有谁能够摆脱历史的发展进程。此篇《回乡记(1)》,融入了“我”的亲身经历和绝大多数回乡者的体验,所以读来真实生动,有代入感。
     《回乡记(2)》,继续以第一人称呈现回乡者的经历和感受。“我”和我的兄弟们一起在南方的大城市打拼了若干年后,他们陆续回乡了。为什么?“城市虽好,终究不是我们的家”,这句话背后的辛酸、彷徨和无奈“我”当然深有感触,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令人向往,但最终有多少人能在异地扎根,又有多少人可以衣锦还乡?“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在那个城市坚持多久”——这是坦陈自己的迷茫和无助。而在豫南,“我很少见到翱翔的雄鹰/只见到,灰扑扑的麻雀/挤在一起,争相啄食地上的麦粒”,这里作者应是选取了自己的家乡,河南南部某村一个寻常的景象,如果读者不留意,可能会认为这似乎是又要传达“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样的胸怀和期望(这就难免入了俗套),但事实上诗人并未让我们看到什么宏图大志,也并未表露热血沸腾的信心,诗人只是在客观冷静地表达内心的东西,反而显得真实可信。为何?事实如此。残酷的现实总是让无数离乡背井的寻梦者屡屡碰壁,而能够成长为雄鹰、出人头地的终究是少数,大多数只能像麻雀一样“灰扑扑的”“挤在一起”,勉强温饱。而“我”,既没能成为雄鹰,又不甘沦为麻雀,自己也不知道“还能在那个城市坚持多久”。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困惑、困境,除了个人的天赋、能力之外,更主要的当然是其他更深层次、更多元化的社会因素,大背景使然,大环境所驱,而这些,都是作者不曾表露却令读者能够自由延展的思考空间。
      《回乡记(1)、(2)》,是从“我”亲身经历的角度去书写,像是作者内心的独白。而《回乡记(3)》则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从“我”回乡所见到的景物、事物、人物,来呈现和推动作者心中对阔别二十年的故园极为复杂、微妙、熟悉又新奇的情感波澜,“春柳,绿苔/张网的蜘蛛/婆婆的嘴/二十年未见/万物都柔软起来”,离开故土二十年了,故园的一草一木,从“春柳,绿苔”,到一只“张网的蜘蛛”,再到“婆婆的嘴”(想来这张嘴二十年前或是唠叨没完,或是尖利如刀的),而“我”在离开了二十年之后再度回到这一方水土,再度见到这些熟悉的景物、人物,就好像是见到许久未见的亲人,“我”的心在这一刻变得感性柔软,故而觉得“万物都柔软起来”,似乎跟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了。“我”如此,而“我”记忆中的那位“殴打父亲/逼母亲下跪的村支书”又如何呢?他“彻底老了/脊背佝偻,步履蹒跚/换上了一张等待宽恕的脸”。这一节的推进,别有深意。《论语》中,曾子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就是说,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反省自己的一生,方懂得回归生命的本质,所以会说出善良的话,做出仁义的举止,同时也为自己当年的恶行感到愧疚,希望能得到宽恕。这便让我们感悟到人这一生或许只有魂归大地之时才懂得何为返璞归真、与人为善,何为做人的道理。
      《灰喜鹊》和《燕子》,均以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而对恃强凌弱、伤害动物等恶劣现象以及人类日渐产生的麻木不仁,也作了深刻的剖析与检讨——“我中年的头颅日渐低垂/竟然忽视了眼前的人间惨剧”。这两首作品的共通之处是直指当前现实社会,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私欲,对本应和平共处的动物不仅没有保护,反而大肆伤害,甚至容忍他人迫害,导致今时今日多少动物无家可归,不只是喜鹊、燕子这些弱小的生物,就连北极熊、海豹、大象.....它们的生命也一样岌岌可危“这世上仍有诸多不公/而我,已能容忍麻雀把卵下到燕巢里”——这是作者对现状的抨击,也是对卑污与麻木灵魂的审视与拷问,笼罩着一层浓重的悲哀、愤懑,读来不禁揪心。而从《灰喜鹊》中,我们还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因果轮回的色彩——你所种植的,也必将收获。我们每个人都会为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也会为当年一时的愚蠢冲动而低下“忏悔的头颅”。
      《蝉》这首作品,借三伏天高温下的鸣蝉,实际抒发的是对自由空气的渴望,“这乡间没有告密者/完全不用管住自己的嘴巴”,表明了诗人对正常言论自由和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像那些佝偻着身子的草民/无所顾忌地讨论时事、政治/没有人担心会带来凶兆”——这里体现了一种“小隐隐于野”的道家思想。入世者虽为强,但出世者更为智——与其在繁华喧嚣都市勾心斗角、老谋深算,面对现实的泥淖焦头烂额、水深火热,倒不如返回乡野一隅,草民一样闲逸潇洒、惬意自在。
     《天桥下,两个老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两位同样要靠捡拾垃圾过活的空巢老人,为了一口吃食,不惜大打出手,然而两人终究像是她们豢养的“大黄”、“小灰”,虽然“为一块骨头争夺、撕咬”而吃饱了之后,便“依偎在一起/互相梳理着皮毛/宛若一对亲密的恋人”,相互抚慰。这首作品点出了当前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令人堪忧这一值得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读来令人唏嘘。但是作者温情的口吻、感性的语言,“......直至路灯泛出温煦的柔光/照在她们喂养的大黄和小灰身上/是时候了,该歇歇了......”不仅提升了整首作品的诗意氛围,也为这相生相杀的一对老人家凄凉的晚景平添了几分温馨、几分暖意、几分悲怜的色彩。她们年事已高,身边却无人照料,只能抢食之后又抱团取暖,那么我们老了以后又将如何?我们的子孙后代又会如何?这是从诗歌作品中,我们能领会到的一个重要社会课题。
     最后说说《天尽头》。这也是一首伤感而令人回味的作品。让我想起一则历史故事,说的是一个身在他乡的小伙子,得知父亲病危的消息后便日夜赶路回家。然而,当他气喘吁吁地来到父亲面前时,老人刚刚咽下最后一口气。人们告诉他,在弥留之际,老人一直在不断喃喃地叨念:“胡不归?胡不归?”而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也有“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的诗句。原以为,“一个人走着走着,就到了天的尽头/到了天的尽头,就再也回不来了”,比如“国良叔年轻时,抛妻弃子/离开村庄后,再无音讯”,然而,“前年,他终于赶在母亲离去的那晚回到了家乡”,他终究还是回来了,回归了故土,送别了母亲,他最终也回归了自我,回归了一个人的本性和初心。
       我将行顺诗友以上8首作品,列为“回乡”这一主题。品读完这8首诗歌,我自己似乎也完成了一次“自寻、自省”与“回归”的征程。行顺诗友这一组作品,语言干净、简洁、质朴,内涵丰富,意蕴深厚,透过诗歌中“我”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仅展现了半个世纪的中国乡村生活巨变、故园的沧桑、人世的悲凉,也深刻触及到人性的弱点和痛点,以及当今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完成了他作为一名诗人的使命担当。在此祝福行顺诗友,也和大家共同期待着他更多优秀的作品。


【川眼看诗录】一诗一评(之三)

台阶之上
文/抚湖一柳


第几阶?似伏有小小的
残翅
这一袭尘吻
颤栗的

蝴蝶,飞走了

这截天空有点狭长


      【一川简评:抚湖一柳这首作品的原稿已是十分简短而有特色。这次细细品读了她最新的修改稿,个别字词有删节,读来更觉玲珑、清新,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小精品。
       作者选取某一级台阶上,一枚小小的、破损的蝴蝶残翅,以及受伤飞离的残蝶,作为整首作品呈现的意象,蝶与蝶翅的分离这一画面极具揪心的美感。这是残缺的美。紧接着作者以十分奇妙的通感手法,将这个肉眼可观的意象,有形化无形、具体化抽象,由伏于阶上的残翼这一客观存在的实体,化为主观臆想与内心感应、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微尘“颤栗的”轻吻,此处通感运用精准、独到,丝丝入扣,韵味十足,既由此及彼,融情于景,又收到令人心颤、回味不已的诗意效果。
       末句“这截天空有点狭长”,作者由前两小节的旁观者客体转为蝴蝶这个主体,她从这只受伤蝴蝶的眼睛看出去——断翅的痛楚,使她再无法像一只正常的蝴蝶那样四处翻飞,又一时找不到落脚之处,故而飞翔的轨迹变得“狭长”,这个完全由主观想象衍生出来的凄美意象令人扼腕。作者惜字如金,以极为精炼的诗语和奇思妙想,为我们呈现了极其优美、凄婉的,“台阶之上”的这一小截时空,客体、主体交替呈现自然而纯熟,诗意丰盈又有鲜明层次感——“残翅”、“蝴蝶”、“天空”,作者的想象力和自由驾驭文字的功力,均是游刃有余、拿捏得当。】


万物之外
文/黎落

若石,交出水滴
守着空皮囊,坐禅

佛说,我有空相之美
与生。与死。
祖母说,她的绣架是花梨木的
纹理中都是小命

祖母活成一株植物。次年
我从葡萄藤里接回她
种在佛堂

      【一川简评】作者第一节原文的第一句是“万物大,而无当”切入稍显直白、生硬。现在改成了目前的“若石,交出水滴”,有了灵性,但似与第二句融合度不够。第二、三节整体结构比较协调、统一。“空相”,佛教意义上,万事万物没有真实性、客观性的存在状态,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就是“空”,说明了天下万物的根本。《心经》有言,“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苏曼殊也留下了“九年面壁成空相”的诗句。
       作品第二节,作者颇具匠心,“祖母说,她的绣架是花梨木的”,花梨木,纹理时隐时现,光线照耀时生动多变,但不静亦不喧。木质坚实,花纹精美,锯解时芳香四溢,这里作者用象征手法,以花梨木绣架的特质暗合祖母的品性。“祖母活成一株植物”,老人家生前与世无争,悄无声息地走完一生,最终也化为了一尊佛。“我从葡萄藤里接回她/种在佛堂”。一种佛法无边感化众生的情怀油然而生。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华严经”即认为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万法自如,时时成道。
      这首作品简短干净,作者于浓郁的佛法思想中冷静深沉地抒发了对祖母的缅怀之情,构思精妙而禅意深远。


【川眼看诗录】一诗一评(之四)


影子
文/黎落



我的另一个,半张脸
半朵梨花



睡着的人,轻轻覆盖的山水
着墨不多,一行斜去的烟
阳光明媚时,突然静止不动



     【一川简评】黎落老师的《影子》,夫唯与敬良几位老师已作过十分到位的点评。应吴一兄之邀,鄙人再拾人牙慧,浅谈一点个见。不一定正确或精准,旨在和诗友们交流和探讨。
      个人感觉,这首《影子》从审美角度上,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艺术高度。绝妙的构思和想象力,让呈现的意境最大限度地令人出其不意,又感觉情理相通。比如起首第一节,“我的另一个,半张脸,半朵梨花”便让人陷入无限的想象空间。有光,便有影,形与影是共生的。影子,即是另一个“我”,是“我”的另外的一半,“我”一半在光里,一半在影里。这第一节,音韵美,节奏美,画面美,既有跳跃的层次感,也有一种空灵玄妙、若隐若现、亦真亦幻的神秘感,诗人语言功夫了得。
      第二节是第一节的进一步延展和深入。影子,本就是个奇妙的物事,自古以来就是诗人们的心头好,也是灵异之物,为常人所敬畏和忌惮。这里用了三个暗喻,“睡着的人”,“轻轻覆盖的山水”,“一行斜去的烟”,描摹“我”的影子,因光照的强弱或角度不同,影子逐步由实到虚,由深到浅,它的轮廓也逐渐发生变化,而在“阳光明媚时,突然静止不动”。诗人以她奇妙浪漫的想象将影子写成了一个活物,一个有灵魂有知觉有反应的东西,并赋予了它情感和灵性,就像一个通透的人,它懂得自身源于何处,懂得与光的和谐相融。个人认为这或许是这首作品的某些蕴意所在。而诗人功力深厚,作品本身用词极为考究,或许还隐藏了更多奥妙之处,确值得一品再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9 09: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歌未竟。d 于 2019-7-19 10:01 编辑

您好;如果是海上日出,从人的身高,生理视线出发,应该都能看到吧,(没实践过)人的眼睛会集中在一个点上,很近的,,除非他们前放有障碍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9 10: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为中诗的诗友写评,荐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9 10:55: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拜读好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12: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歌未竟。d 发表于 2019-7-19 09:56
您好;如果是海上日出,从人的身高,生理视线出发,应该都能看到吧,(没实践过)人的眼睛会集中在一个点上 ...

感谢老友到访留墨。不同的年龄段,就像是红日一天之中所处的不同时段、不同位置,祝福老友的创作也如同红日一般绚烂。向您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12: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歪 发表于 2019-7-19 10:55
欣赏拜读好诗!

感谢老歪诗友到访,向您问好!祝您创作丰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9 12: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徐一川 发表于 2019-7-19 12:41
感谢老友到访留墨。不同的年龄段,就像是红日一天之中所处的不同时段、不同位置,祝福老友的创作也如同红 ...

您好;辛苦那三个人了,,,好诗期您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19 23: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啊,这个做法很好,为好友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20 07: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很喜欢读诗评。对文本的第一节评得不错,诗与评相得益彰。能否挑一些有难度、有探索性、有引领作用的诗歌简评一下,对自己也是一种磨练与提高,当下的诗评水准严重落后于诗歌文本,这种巨大的落差,亟待有志于诗歌理论研究者加以平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20 08: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语文老师,感觉文本第一节在于引入,引起共鸣;第二三节其实是在书写观日出时的感受。全诗是层层推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6 00:03 , Processed in 0.09811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