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85|回复: 2

诗画妙和,巧达旨趣(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 09: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alu 于 2020-1-12 10:01 编辑


                  一  诗画妙和,巧达旨趣(一)
                                           ——贡发芹诗集《浅唱低吟》艺术琐谈

                                                         薛守忠
      贡发芹的诗歌选集《浅唱低吟》出版了,并且赠送我一本;扉页上有这样一行字:“敬请守忠兄雅正;”钢笔书写,字体洒脱,且刚劲有力。读了这句话,心里感到很舒服;因为有几个字非常让人喜欢:“敬请”、“兄”、“雅正”。按照正常心理,一般人都爱被别人尊敬或尊重,我也一样;“敬请”、“兄”等两个词语,表达的是一种心理情感态度,是尊重、尊敬之意;而“雅正”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其中除了“尊重”、“尊敬”的情感态度之外,还隐含着一种要求和目的。虽然,这只是在赠书时的一个平常用语,但是,对于我来说,却使我有一种既兴奋却又高兴不起来的感觉。如果自己有能力也有资格对一本所赠之书或者诗集比如《浅唱低吟》等,提出比较正确而合乎实际的有益于提高的意见或评述,那就比较符合“雅正”一词的要求了;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则是极不容易的;因为 “雅正”不仅需要一定知识水平,而且还需要能够比较全面而正确理解作品的整体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比较全面理解或了解作者的艺术追求以及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坎坷泥泞,曲折困境,以及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等诸多因素,这样,才有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具备理解诗集、并对其进行评论的基本条件;否则,就没有任何发言权。“雅正”的要求,在一定前提下,这也就是孟子的“知人论世”的基本要求;这只是对雅正者一方提出的;而对于作品系统特别是诗歌作品来说,还拥有自身的独特性,比如简练含蓄、象征、多义性等,这就造成了“诗无达诂”;还有一些诗歌的评论方法和基本原则,例如孟子在《万章上》中写道:“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等等。综合以上肤浅的认识和理解,是否可以这样说,“雅正”一词,看似简单,但是,如果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并且能把它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却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
      贡发芹和我是同窗,更是好友。因为情同手足,故常常以兄弟相称。从年龄说来,他比我小,理应称其为小弟;但如果撇开年龄而从学识水平及文学创作等方面来说,到目前为止,他不仅文史研究领域硕果甚丰,撰写过十数篇富有学术价值文史资料和论文;还主编过多部文史资料汇编,代表作《吴棠史料》,《明光人文概览》等;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成就辉煌:诗歌集《浅唱低吟》,散文集《帝乡散记》、《帝乡散忆》、《故园乡愁》,人物传记《吴棠评传》等。在这方面,我远逊色于他,可以坦诚地说,不敢望其项背,故而称其为先生;此处的“先生”,并非“先我而生”的意思,而是指虽然年龄小却在人生事业的创造上先行一步并果实累累而远远超越于我,所以从人生事功方面而论,在下小于他;故而以“先生”相称,可谓顺理成章,名至实归!同时也有聊表敬佩之意。
          副标题中用了“锁谈”二字,却敢未用“评论”、或评说、述评、浅议等等一类具有思辨色彩的词语,其中有两个原因:
      其一,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极为有限,因为没有经过什么像样的正规的系统训练或专业深造,而只是凭借个人的爱好,在工作生活之余,读了一些有关文学方面的书籍。从横的方面来说,阅读面比较狭窄,对于那些宏大而深远的理论,比如宗教、哲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几乎没有涉足或只是了解些皮毛;再说,对于其中任何一方面也都没有进行过比较系统的学习研究,大都只是在闲暇之时,凭一时之兴趣,偶有涉足而已;从纵的方面讲,中国的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以及外国的浩如烟海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阅读极少,更不要说深入理解了。
       其二,本人天生愚笨,反应迟钝,思维缓慢,只凭借在日常生活里,忙中偷闲,见缝插针,学习一些一鳞半爪的零散知识,就像陶渊明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但也往往在读到兴会之时则心花怒放,欣喜若狂。总的来说,既有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又有后天的历史文化的营养不良,这就使我不敢轻易使用“评论”或评说、评议、述评等等一类词语,因为,我个人认为,评论一类的文章,仅从字面上看,仿佛就可以代表或显示作者的学术水平、身份地位、立论的高度、理论的深度等等,就更不要说它们所包含或所需要的知识的广度、理论的深度、语言表达的流畅连贯而富有文采了;不仅如此,就我阅读的感受而言,一般来说,凡是题目中带有“评论”一类字眼的文章,往往需从大局着眼,宏观立论,这对作者的知识水平、气量格局、胸怀视野、业界发展的现状的了解与研究的深浅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纵横比较,中肯持论,而是只凭借主观臆断,就妄加议论,信口雌黄,这样一来,往往会出现以偏概全、究其一点而不顾其余,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误;或只能说出其然而说不出所以然等等。如果这样,即使不招来物议,那也定将贻笑大方;而相对来讲,“琐谈”的要求要低一些,切入点小,讨论的范围可大可小,既可以从古今中外比较立论,亦可就某篇作品单独品味,层次可高可低,就我而论,琐谈要比评而论之简单容易得多。但是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评论之中有时会用到琐谈的方法,而琐谈的过程里也会用到评论的手段。这里只是为了说明的需要,才暂时把二者勉强分开。
      《浅唱低吟》共收入九十二首作品。作者曾经告诉过我,这本集子是从四百多首的作品里海选出来的。由此可见,作者用来衡量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水平的两个标准都很高,从集子中的大部分作品来看,比如《皖南杜鹃》、《九华寻梦》、《秋日的黄昏》等篇章,不仅在表达的思想内容方面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比如人格境界、佛教旨趣、生命的存在等;而且在艺术形式方面也有一定的特色;可以这样说,《浅唱低吟》中的大部分作品在思想感情与其表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面,是比较和谐的,也是比较完整的;阅读这些作品不仅能够感受到一种积极的的思想情绪的熏染,还可得到某种哲学道理的启迪,以及善良正直勤勉等一些优秀的思想品质的陶冶;除此之外,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还可以得到美的享受:绵密的词语组合,悠扬舒缓的节奏音律,清晰而完整的画面等等方面。由此可见,作者在编辑的时候,确实做到了高标准,严要求,拒绝滥竽充数,坚持宁缺毋滥;宁愿少而精,不可多而粗;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本诗集的思想和艺术上的水准。作者在选择作品的态度上的极其严肃而严谨,这,也从一定的程度上,曲折的表现出贡发芹先生的为人的真诚和创作态度的严肃认真;
      九十二首作品的创作历程是二十余载。这个时间跨度,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人生的角度,以及当代诗歌的发展变化来说,都是极其漫长的;时代在飞速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也日新月异,尤其是当代诗歌领域也从新时期的寥若晨星的朦胧时代而逐渐走进了今天的群星灿烂辉煌繁荣的阶段;而《浅唱低吟》的作者也自然而然从一个激情澎湃而富有理想的纯朴青年,而渐次步入了一个极为稳健而又非常成熟的中年时代。二十余载,就作者的人生来说,这是一个金不换的时代——从一个农村的贫苦家庭的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一位敢于主持正义的人民律师,最终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表面看来,这个成长过程真是顺风顺水,没遇到什么恶浪险滩;可实际上,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任何一个人,从理想到成功的道路或过程,都是曲折的,从来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只是所经过的曲折的大小难易程度不同而已;除非你拥有十分优越的家庭实力和可靠的的社会背景或者命运畅顺,当然,这又另当别论;而贡发芹是从一个普通的农村的孩子,完全凭借个人的努力奋斗,坚持不懈;踏过诸多坎坷荆棘,而最终才出人头地。这中间的风霜雨雪,坎坷泥泞,挫折困境,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毫无疑问,《浅唱低吟》就是作者在艰难成长的过程的所遇、所见、所想、所感等诸多方面的一种综合的“真实记录”和形象的描述。
所谓“真实的记录”,指的是作品所表现出的关于人生的感受、社会历史的思考、美好景色的欣赏、对科学真理的的探索等方面的思想品质是真实的;以及贯穿整部诗集的跌宕起伏的思想情感——激动喜悦、忧伤惆怅、失意苦闷、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笃守诚信等等是真实的;其中所描述的生活场景是来自于真实生活的;所以,这里的“真实,”并不是指按照生活的原貌,纹丝不动的照搬到诗歌作品里来所谓的一般意义上的真实;而是一种艺术上的真实,思想情感上的真实,是一种严格按照艺术规律来描述生活和表现思想情感的道理上的真实。当然,诗歌只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文学样式,所使用的描述和抒情的方式,是形象的,文学的;因而是含蓄的,曲折的;而不是纪实性的散文或者某种新闻报道之类,用一种非常写实的手段和直接了当的逻辑思维来描述事件、场景,从而表达思想观点或心理情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浅唱低吟》就是作者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更是作者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中的思想感情起伏动荡延展变化过程的形象描述。因此,《浅唱低吟》,不仅有着记录作者人生的丰富的体验和感受,更是作者追求人生理想的艰辛历程的概括和升华——一种形象的描述,诗意的表达。
      《浅唱低吟》所包含的的内容也相当广泛,有风景、人物、人生、历史、社会、哲理、宗教等,几乎包括了作者在这段光辉历程中对所有遇到过的事情、观赏过的景色、思考过的问题等诸多方面。完全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
在写作技巧上,也综合而比较成熟的运用了叙事、言理、描写、抒情、比喻、象征、对比、夸张、拟人、联想、想象、映衬、列举、组合、暗示、隐喻等众多艺术手法。也可以很客观地说,综合地继承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而更重要的继承和发展了“五四”以来新诗发展历史所积淀下来、并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一些创作方法和表达技巧。
      《浅唱低吟》,所吟所唱的思想内容是十分宽泛的,上面已经做了简单的概括,这里不再赘述;若从他使用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方面来说,总体上说,的确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例如诗画的巧妙结合、从平凡的事物中概括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传统诗歌特别是“五四”以来经典新诗的名篇名句的恰到好处的引用、化用等等,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学习,更值得我们去肯定和发扬。
      本文只就该诗集在诗画结合,巧达旨趣这一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做一些初步探讨和赏析。
       就诗画结合这种艺术方法来说,自古就有;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王摩诘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苏东坡曾经有过经典的评判:“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一评价非常恰当。王维的一些名作,一般都具备这一特点;例如《山居秋暝》、《终南别业》、《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等;当然,诗画结合并不是王维一个人的专利,历代经典诗歌作品中具有诗情画意特色的,不胜枚举,《古诗十九首》中的一些作品,李白、杜甫、孟浩然、常建、刘长卿、柳宗元、韦应物、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纳兰性德等等;总而言之,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近现代的诗歌作品中间,诗画结合的诗歌作品,可谓琳琅满目,俯拾即是。而《浅唱低吟》所具有的诗画结合的特点虽然与以上所说有相同之处,但是,更多的是相异之点;而正是这相异之点才是《浅唱低吟》与其他诗集相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更是该诗集能够在社会上存在和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本文所关注的焦点所在。
     本文打算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首先,具体作品的诗画结合,比如《皖南纪行》,《小雪》《乡村月夜》;其次,整本诗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与其装帧的画面的结合比如封面、封底;三,整本诗集的插图与作者所最求的人格境界的结合。正是这种传统的诗画结合的艺术方法综合而巧妙的运用,才使《浅唱低吟》在一定的程度上和谐而巧妙、含蓄而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的旨趣——谦逊而诚实的生活态度、执着而坚韧的风度品格。
     《 浅唱低吟》的封面和封底,很有特点,总的格调是清新雅致,宁静淡远。这样的画面或意境,与“浅唱低吟”所表现的谦逊纯朴、以平淡静远为人格目标的旨趣,协调融洽,相得益彰。
       封面有三个部分组成,上下是两幅内容不同的画面,中间是简短的题词。上半部分为羊群草原;下半部分,是水墨山水;中间是这本诗集的题词;三个部分组成一幅完整画面,协调自然,宁静淡雅,平远静穆。
       先说下半部分。这幅画面的主要景物是参差错落的隐隐青山,在银纱似的山岚雾气笼罩下,众多山峰重叠组合,色调的浓淡相间,让人们能够清晰的分辨出高低远近的层次,总体上显得幽静缥缈,气象万千;山脚下是几棵树木,屹立在平静的湖水边上,虽然它们的形象并不高大伟岸,雄姿凛凛;却是非常茂盛青翠,枝叶扶疏;与后面的山峰,前面的湖水,岸边的农田形成一个整体;它们和山的倒映在水里的倩影,更加映衬出湖水澄澈碧绿了。仔细品味,仿佛出自元代马远的笔下,马远曾被称为“马一角”,也就是说,在马远山水画的一个角落总会出现一两个人物或樵夫或渔夫或农人,以点缀的方式让画面蕴含一种生动的灵气;以免画面变得空旷寂寥而了无生机;可是,这幅山水,却没有一个人物出现,然而,整个画面气韵悠悠,生机盎然,貌似桂林,又像终南,令人遐思,诱人神往。古人在评价山水画时,有这样的经典名言:一幅优秀的山水画,在意境上,必须达到“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有机结合,方能称为扛鼎之作;这幅山水画,似乎拥有这样一种韵味。群峰之上云雾漫漫,已与天空相接,高远之境界自不待言;山峰层层叠叠由近到远,层次众多,绵延不尽,给人一种山接山,山山不断;岭接岭,岭岭相连的感觉。绵延千里,气势磅礴;其中深远之趣,引人入胜;山脚下的平静的湖水,于平展的田源融为一体,沿着山脉之麓而向遥远的地方伸展以致遥远的天际,以此显示其平远之意境。欣赏这幅画面,我不禁联想到唐代诗人崔灏在一首七律《行经华阴》的最后两句:“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陶醉山水,膏肓泉石,此乃千古以来文人墨客特别是仕途坎坷而失意落魄的迁客骚人们所期盼神往的,这,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学所表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应该是从现代直到未来的绝大多数文人骚客所常常梦想的“桃花源”。贡发芹先生是一位现代作家、诗人,他特意选择这样一幅山水作为封面的主体部分,是否就意味着在文学的传统上以便衔接千古以来的文人情思,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自我在现代生活环境之中所孕育产生的一种美丽的向往?是否在有意无意之中让这本纸质的诗歌集随着时光的远去而让作者这种色彩斑斓的梦想在遥远的未来盛开绽放?这就是我在欣赏这幅画时所产生的真实的感受和联想,也许只是一种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和猜想,但愿,这种猜想能成为当代文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封面的上半部分,是辽阔的草原,其中点缀着云朵般的羊群,碧绿的草原,洁白的羊群,高远而蔚蓝的天空飘荡着几抹白色的流云,在视野的遥远尽头,一道隐隐的山岭横亘在草原的边际,仿佛一道青灰色的屏障,在似有似无之中勾勒出了草原边界的清晰轮廓。阳光照耀,一望无边,让人心胸开阔,情波熨平,欲望荡然,俗念全抛。远离复杂和琐碎,忘却喧嚣和市侩。看着这幅画面,不禁联想到了两首著名的牧歌: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啊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若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的告诉他,这就是我的家乡!
      两首牧歌,一个主题,就是热爱自己的家乡。雄浑的旋律,深沉的情感,朴素的语句,感人至深。这里的“我”,究竟指谁?是歌曲的创作者?还是参与演唱这些草原牧歌的所有歌唱者?也许二者均在其中;这些传统歌曲,流传甚广,影响深远,贡发芹先生不会不知道,因为,作为一个诗人,肯定会经常阅读或者研究许多优秀的歌词,以便从中吸取艺术营养;所以,作者一定不止一次阅读过这些经典歌词;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那么,他选择这幅画时,就一定会联想到了这些经典牧歌!也一定深刻理解了这些牧歌的思想内容和浓浓的热爱故乡草原的火辣辣的情怀。这里虽然只是一种假设,却有着不容置疑的现实根据:因为作者十分热爱自己的故乡,更热爱美好的现实生活,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一直是他的一个无法释怀的梦想。众所周知,一本诗集的出版,有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个鲜活的生命降临人间,这对母亲来说,那是怎样的一种喜悦和幸福啊!一本凝聚作者二十多年心血诗集出版,对犹如母亲一样的作者来说,那是怎样一种喜悦和激动,那种情感和情绪,恐怕如果仅仅用语言是难以描述的。孩子的出生,落实了母亲以往的空虚而美好的理想;诗集的出版,实现了诗人的期待和盼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钟情于这个美丽的草原羊群的画面,正是他那种一直深藏在心底的对美好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的期待和向往的象征性表达。
       就在水墨山水和草原羊群两幅画的中间,有四句诗,十六个字的题词:
       阳春三月,惠风和畅;白云悠悠,天蓝地朗。
       这四句诗,用描述方法,勾勒出一幅春天美景图——
       阳春三月,山青水绿,百草丰茂,杂花生树,莺飞鱼跃;温暖之风,微微吹来,拂面舒心,分外愉悦;
      天空辽远,殷殷湛蓝,几抹流云,洁白如银,悠然飘逸,自在闲散;天地之间,万物峥嵘,绽红吐翠,欣欣向荣;
     读了这段文字,特别是欣赏了其中所描绘的清新鲜美的景色,让我浮想联翩而思绪万千。首先想得到了王羲之的   《兰亭序》,因为“惠风和畅”一词就直接引自其中。而文中所写之景也极富诗意: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文中所描写的景色清新秀丽,美好怡人;所叙人物之活动亦颇轻松雅致:众多文人雅士列坐溪水边上,曲水流觞,猜拳行令,饮酒赋诗,各抒怀抱;仰观天宇之无穷,俯察万物之繁盛;这一觞一咏,使在座各位旷放超脱,摆脱拘束,畅舒胸怀,潇洒异常。
         其次,正是这里的美景和饮酒赋诗的活动,才把当时所有参与聚会的文人雅士的内心愉悦的情感和轻松自由的情绪抒发出来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洋溢在人们脸上的喜悦,荡漾于心中的激动,那种群情燃烧的氛围,渐渐由浓变淡以至于最终随风飘散杳然而去,无踪无影。刚刚遇见的美好之景转眼以变成旧迹,这种真实而深刻的感受,把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兴奋雀跃顿时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痛苦的色调;人们的思想情感由快乐而进入了痛苦悲凉的深渊。
       再次,当人们从内心真实的感受到眼前的任何美景都会即刻远逝之时,他们又不禁联想到了世间最为美好的生命最终也会消失于芬芳的人间这样一种无奈的结局;这时,一种十分暗淡的悲剧情绪油然而生且顷刻袭扰着美丽的心灵。从而深刻的意识到,人世间的一切生命皆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一条千古不变而又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后来的人们如何看待我们,就像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前人一样——没有谁不临文悲悼,感慨系之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里隐含着王羲之对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兰亭集序》中所描绘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丽的春景,早已成为遥远的历史;但是,我们却会因为“惠风和畅”一词而联想到这篇千古不朽之奇文——《兰亭集序》。而这篇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从古至今,一直在启示着人们如何看待和理解宝贵的生命?如何理解和认识“死生亦大矣”这结论中的深远含义?人生是短暂的,那么,人生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面对这些无情的疑问,不管你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基督;也不管是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必须坦然的面对“任何生命终究走向死亡”这一永远不可改变的铁的事实;都必须对这些追问做出自己的回答。面对这一非常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各家各派都有着众说纷纭的解释和答案,而且,这些纷繁复杂的理解和答案又都各自包含一定的合理成分——
        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内圣外王,强调品质道德和事功;
        道家:珍惜生命,一死生,齐彭殇——强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
        佛教:坚持修为,心中有佛,度己或普度众生;
        基督:多做善事,以赎原罪,死后飞升天堂。
         以上这些关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实事求是的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成分。这,无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的生命是一种丰富而复杂的存在;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可以做出众说纷纭的解释和说明;而《兰亭集序》所给出的理解和认识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任何生命都逃脱不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自然规律,但是,我们在有生之年,如果能够创造出非同凡响的事业或功绩;或者创作出具有突出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文学作品,或者对人生社会做出超越常人的理解和认识并形成有时代价值的理论观点,或者把自己的人格修炼到一种崇高的境界——就像冯友兰说的——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等简单地说,就是立德立功立言;那么,即使你的自然生命已经结束了,但是,你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却通过其他方式流传后世而被后人传诵和敬仰,这就叫流芳千古,永垂不朽。这就够了。我们现在还传颂着兰亭集会的佳话或名人轶事,赞美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阅读或朗诵《兰亭集》中的优美诗篇;谈论着孔子、孟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毛泽东等等伟人,这一常见的生活现象,恰好就是《兰亭集序》关于生命及其价值意义的观点的一个有力的证明——基本上属于儒家。
        《浅唱低吟》封面中间的这段简短的题词,应该是作者着意安排的,是有一定目的性的。根据我的理解,大概有这样几点:
       首先,这四句话是对封面的上下两幅画面所展示的情感内容以及意境格调的简单概括——青山绿水、草原羊群、蓝天白云、春风骀荡——内容;——宁静淡远、开阔、空灵——意境;
       其次,应该是《浅唱低吟》所表达的自觉谦逊、真诚坦率的人生态度和简朴的生活方式的升华和概括。
       再深一层,就是作者所追求的审美理想——清新淡雅、平远祥和意境;朴实谦逊、坦诚率直的人格境界的形象表达。
        虽为三层,其实所表达的旨趣只有一种“浅唱低吟”的人生态度、生命存在的方式。
       这样一个极具特色的封面设计——诗画结合,巧达旨趣;那么,这一旨趣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所表达的人生观点和态度有相似之处吗?我想,大概是有的——山清水秀,白云蓝天,羊群草原所组合成的美丽画面,只是阳春三月中的一个片刻景象的遗存,其实,这幅画面早已随着时光的流水而杳然远去不见踪影了。但是,作者有意识的把它作为封面而使一个历史的短暂瞬间却变成了美丽的永恒。人的生命“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而作为一本诗歌集子的《浅唱低吟》,却将会和《兰亭集序》一样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一起走向那遥远的未来。我们现在读了《兰亭集序》,尽管人们静躁不同,选择殊异,但是,总不免临文慨叹,感慨万千;那么,后代人读到了这本《浅唱低吟》,同样也会抚今思昔,意绪绵绵。
      以上对封面进行了简洁的赏析。其封底上还有一幅水墨春牛图。封面的主角是美丽的草原、羊群以及隐隐至青山,而封底则是春牛;牛羊联袂,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同一种思想感情——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和情调的向往和追求;
        春牛图整个画面显得生动活泼,充满生机,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希望。一条非常健壮而又精神抖擞的公牛,摇头摆尾,翻蹄撂蹶,水花四溅,像是在快乐的舞蹈;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力量。它的每一个动作——哪怕一个眼神、一投足、一呼吸,都显得劲力弥漫,精神旺盛,好像刚刚走出冬季的牛栏,彻底摆脱了那种狭小空间的拘束和压抑,乍一来到春风荡漾的田野,盎然的春天气息,让它兴奋不已,激动异常,似乎要在广阔的田野里纵情狂跑飞奔一阵,才能疏松一下慵懒无力的筋骨,然后,在耕田耙地、大闹春耕的战斗里大显身手,大干一番似的。牛背上坐着一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手拿短笛,信口吹来,笛音清脆嘹亮,曲调婉转悠扬,沿着河面,穿过绿柳,伴随和煦的春风,飘向那遥远的地方,融进那湛蓝的天空,苍翠的原野。牛的活力,牧童的天真烂漫的神态,画面右上角的随风摆动的柳枝,左上角一根下垂藤条的梢端的一朵红花,以及牛奔跑而溅起的朵朵水花,和谐统一,相映成趣。让人观其画,而顿感春风拂面,并撩起跳动荡漾的的情感波澜。这时,一支悠扬婉转的田园牧歌回响在耳畔,悠扬在无垠的旷野,让人陶醉沉湎于美丽的山水田园的氛围里,忘却了红尘的纷扰,功利的纠缠,人世的繁杂。这大概就是作者所追求的“浅唱低吟”的艺术境界,情景温和的的生活情调。这不禁让我想起几句儿歌:
      年龄七八横牛背,短笛无羌信口吹。吹开春花红烂漫,吹的春水绿如蓝,吹的春草遍天涯,吹的春鸟飞蓝天。
       笛音悠扬风送远,飞跃峻岭和群山,掠过大漠和昆仑,融入飘渺化飞烟。
        这里所展示的是纯朴的田园风光,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情境的再现,是梭罗在《瓦尔登湖》所描花的平淡清远艺术境界的中国版本。
       春牛图的下方,有一段文字:
       这里没有大漠悲歌,塞北寒雨,没有边关冷月,刀光剑影,没有电闪雷鸣,狂飙怒涛;只有乡间小曲,山野清风,只有小鸟唧唧,清泉淙淙;只有草长莺飞,流水行云,因此只合 “浅唱低吟”。
       这段题词,与封面题词略有差异,首先写法不同:封面题词简洁明朗,侧重正面描述和展示;而封底之词,篇幅略长,用对比衬托手法,以“大漠悲歌,塞北冷雨”,“边关冷月,刀光剑影”,“电闪雷鸣,狂飙怒涛”等等雄浑苍凉、慷慨悲壮的边塞风光来衬托出山乡田园的云淡风清、蓝天白云、鸟唱泉鸣而嘤嘤成韵之诗情画意。从而顺利成章的推出必然的结论——只有“浅唱低吟”才能与此景、此情、此理相互融合、协调一致。
       其次,题词的作用和意义不同;封面题词,重点以描述的山水田园的美好祥和的风光情调来映衬“浅唱低吟”的优雅从容;封底之词,重在解释这本诗集为何被称作《浅唱低吟》;虽然二者的侧重不同,但是,在思想内容上却紧密相连——封面突出美好的“田园”风光;封底之核心则重在“牧歌”一词——牧童之短笛有象征意义;二者合一,即为“田园牧歌”之意蕴。把结果置于封面,将原因缀于封底;二者思路相通,因果倒置;前呼后应,构思缜密;作者就是这样运用诗画结合的方法,把田园牧歌式的“浅唱低吟”这一核心旨趣巧妙地展现给读者。引人思考,耐人咀嚼。
这样一来,“浅唱低吟”,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名词,也不是为了标榜自己为人的低调、谦逊、内敛而故意做作出来的一种虚假的姿态,而是作者所追求的一种简单朴素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为人处事的一种姿态、格调、一种能够保持自觉、自立、守信、慎独的精神气质的艺术表现。这种精神气质源头就作者的一种严谨自律的修为,一种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深刻的心灵情感。如果一个人,在理性的指导下,能够在思想品德上坚持自觉地修为;能够对那种原初的纯洁的心理情感进行必要的护持,那么,他才能始终如一的坚持住自己的人格操守、未来的理想;《浅唱低吟》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生活方式和为人的风格,就是作者“自觉修为”和“护持”自己一方心灵净土的形象表达,这种表达式是含蓄的,温和的,更是耐人寻味的。
       封面和封底,无论是画面所展现的的内容,还是所表达的艺术意境和风格,描述基本上是统一的,和谐的,萧疏淡远,洗尽铅华是其共同的特点。隐隐青山,草原羊群,牧童短笛,这三幅画面,表面看,都是淡雅宁静的;但是,当你品味再三之后,就会隐隐感觉到,宁静的背后,洋溢着青春的萌动,生机的盎然,精力的弥满,梦想的灿烂。这种动静结合,以静为衬,以动为主的艺术手法的巧妙应用,是很容易感染读者的,既有利于激发阅读的急切性乃至迫切性,又可以催发读者追求艺术享受的兴趣。这大概就是诗集作者借助优雅宁静的画面而呈现给读者的主要目或阅读的心灵指向。
      除了封面、封底的诗画结合之外,《浅唱低吟》中的所有插图所采用的各种植物的形象品质与整本诗集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艺术境界的完美结合,也是诗画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插图中的植物主要有:梅花、竹子、兰草等。
先看梅花的诗句:
       毛泽东《七律·冬云》: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宋代林逋之《七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宣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陆游之《梅花绝句》之三: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更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南朝谢燮之《早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宋朝楼玥之《题杨补之画》: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
       元代王冕之《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以上列举了不同时代的诗人所描写的梅花,之所以要列举,并不是要评说其思想及艺术上的优劣,而是要看一看这些作品,勾画出了梅花之怎样的形象、怎样的精神品质;以便比较全面的理解《浅唱低吟》中插图之梅花的作用和意义。下面略作解析: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浪漫主义诗人。他笔下的梅花是一种耐寒冷、傲视霜雪的坚贞无畏的精神品质的象征。可见润之笔下之梅乃战士之梅,而非寒士之梅和文士之梅。
       林逋是一位隐士,号称梅妻鹤子,他所描写的是梅花的“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淡雅美丽的姿态,所抒发的是一种远离世俗、孤标傲世的封建文人的清高自许、自我欣赏的情感。此乃文人雅士之梅,隐逸之梅。
陆游笔下的梅花有种铮铮傲骨,鄙视那种摇尾乞怜的奴才嘴脸。
       谢燮的早梅,具有一种“迎春早发”、唯恐落于众花开放之后而被别人小瞧、立志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此乃斗雪傲霜之梅。
       楼玥之题画诗,是说梅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此乃蕴含竹之高洁、松之坚贞等优秀品质之梅。
王冕之《白梅》所歌颂的是梅花具有冰雪一般的纯洁品质,并敢于、也愿意用自己的清香洒满人间以换来“春回大地人间暖,万花怒放喜事多”的美好生活。
         综上所述,梅花的精神品格可见一斑:耐寒、傲雪、报春、坚贞、纯洁、执着、脱俗、清高等等。
说完梅花再谈竹。
        清郑燮之《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宋苏东坡至《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无名氏《七律·咏竹》:茅舍小桥流水边,安居落户自怡然。风摧体歪根犹正,雪压腰枝志更坚。身负盛名常守节,胸怀虚谷暗浮烟。寒霜暑热好无谓,春夏秋冬四季妍。
        唐白居易之《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唐李商隐之《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包初出林,於陵论价贵如金。黄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金。
        ——郑燮赞美竹子的扎根破岩,咬定青山,任凭风吹雨打、挫折不断而能坚韧顽强的品格;
       苏东坡所抒发的是一种人生感受,与竹而居、以竹为友、以竹为邻可以使人的思想品质得到进一步的熏染而脱离庸俗;由此想到了孔子话语:“里仁为美。”
       无名氏的咏竹,歌咏的是竹子的居不择地、体歪而根正、雪压而志坚、负盛名而守住节操、虚怀若谷而平易近人、四季常青的美好形象和优秀的品格。
        白居易歌颂竹子的孤高而正直的精神;
        李商隐则委婉地批评了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而忍心砍断竹笋,竟然不知道这就是剪断了竹子的凌云之志啊。
       以上的简单的分析概括告诉我们,竹子的特点、品质为: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坚守节操、虚怀若谷、孤高正直、超凡脱俗、四季长青、壮志凌云。
       古人对兰花又有哪些描述呢?
        清郑燮《折枝兰》: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鸟,銜出相思二月天。
       《题画兰》:身在千山顶上头,凸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清刘灏《广群芳谱》: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阴凉。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明薛网《兰花》: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元余同麓《咏兰》: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唐释无可《咏兰》: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灵均曾采撷,纫珮挂荷裳。
       这五首歌咏兰花的作品,从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眼光描叙了兰花的特征和形象。
       郑燮二首其一,赞美枝兰的清纯翠绿如“青玉”,即使半枝也无比娇艳;让见者恒记于心而竟产生绵绵相思。
       其二,赞美兰花虽然生长环境非常恶劣——凸岩深缝、浮云的搅扰,但是,仍然香气浓郁一如往常。任你自来去,与我竟无妨。
       刘灏之作:歌颂了幽谷之兰的清芬解穢、细叶凌霜、秋华早放、与修竹相伴而亭午荫凉等形象特征及其坚贞如一的性格。
      薛网之诗:赞美兰独特之处,不以美色献媚春天的阳光,即使在秋风凋零的深林里,也能战胜孤独而自我飘香——任凭风云变幻,仍然一如既往:自立自强自珍自爱。
      释无可:兰花在春光万里之时,香气浓郁而一掩众芳,就连台阶、小径都香气弥漫;及时秋雨连绵,也仍然独立成长。因而屈原以她为配饰。这是一种清香洁净的高尚品质。
       根据以上之浅析,兰花的形象特征及风格品位已出:青翠妍丽、独立自持、清芬解秽而凌霜自若、不巴结献媚、孤高自赏。因而常常出现在浪漫的楚辞之中,也成为屈原荷裳之配饰。
       把以上关于梅、竹、兰等三种艺术形象和精神品质的的浅析综合概括一下,就形成了这样一些经常使用的审美价值范畴:梅之傲雪、高洁、坚贞;竹之坚韧、守节、谦逊;兰之清高、孤傲、自尊。
       纵观古今中外,特别是中国历代之文人雅士或志士仁人,其中绝大多数所追求的人格品位或精神境界大都在此之列:屈原、司马迁、阮籍、嵇康、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鲁迅、谭嗣同、毛泽东等等,不胜枚举;而贡发芹先生在《浅唱低吟》中,也重点选择了梅、竹、兰三种各具独特品质的植物形象作为自己诗歌作品集的插图,难道这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还是随意所取呢?sh我想,这是一种暗合而非巧合;是一种心灵的抉择而非信手拈来。虽然插图只是一种点缀和补白的方式,可是,客观上却与整部作品所表现的精神格调或人格境界而相互融合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一本诗集的一个重要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无疑增添了《浅唱低吟》思想情感的品位和艺术审美价值。据不完全统计,兰草或兰花在《浅唱低吟》里共出现一百八十余次;梅花共九次;竹子共九次;其中还有两种景物共同组合成的画面:竹子和梅花一幅;竹子和兰花共四幅;还有另外几幅别的插图如芦苇、茅草、水仙、蚂蚱、小鸟等,这些插图虽不是主要角色,却再客观上增添了诗集的乡村田园的情调色彩。此处略而不赘。
       梅花作为独立插图内容虽然只有九次,这比兰草亮相的次数少得多了,那么,为什么还是把她列在首位呢?因为《浅唱低吟》的第176页上面附录了九枚篆章,雕刻的是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全词;其中词牌“卜算子”和题目“咏梅”组合成一枚;其余八句词,分别刻成八枚篆章。篆章,是一门古老的雕刻艺术,讲究古直遒劲,深刻厚重;精心策划,苦心雕刻,其用心良苦由此可知——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欣赏甚至崇拜应该是首屈一指的;故而列其为首位。
       竹子以独立形象出现的插图只有九次,与兰花相配而出现四次;翠竹与旭日相伴出现一次。总的次数也比不了兰花,但是,我却把它列于第二,因为竹子扎根沃土,根正苗壮而有凌云之志,又虚怀如谷,守节如一,这应该是作者为人性格的具体象征。并且蕴含着追求高远、寄希望于未来的意义。
      兰花出现的次数最多,却位列第三,为什么呢?我想,兰花虽然清香异常,高雅纯洁,但是,她毕竟属于草一类的植物,生长在极其普通的土地上,却能用自己的苍翠之色装点山川,沁人心脾之香气熏陶人的气质,以清高自许的格调,超越其他同类而高标于世;却能保持自己的慎独品质而不见风使舵,因而,作者向往以众多的兰草组合成一个芳草萋萋、香气怡人的美好的生活环境,自己能够永远在其中生活、学习、工作、散步、吟诗、会友;并且拥有兰花一样的纯净高雅的品质,神采飘逸的风神;像耸入云霄的青青翠竹一样,谦逊守节,富有凌云的壮志;像梅花一样,傲视冰雪酷冷,凌寒怒放,用一花之放迎来万紫千红的烂漫春光。我想,兰花、竹子、梅花,在一定程度上说,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兰花:美好的田园——精神家园;
       竹子:青云之志:  
       梅花:纯洁而高雅的品质。
       这大概就是《浅唱低吟》以梅、竹、兰三者作为插图主角的目的吧?
       假如说,我的这种理解和认识是基本符合作者意图,而不是凭空捏造的话,那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展开联想想象,似乎就可以推测出作者这种做法的缘起——学习和继承了楚辞的要眇宜修、美人芳草的艺术传统。屈原为了表现自己的高洁的品格,为了表达自己对一个內美和外美相融的美好世界、一个美人香草和美意心灵融合为一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在《离骚》中大量的描写美人芳草来作为象征。汉代王逸评价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尔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贡发芹先生曾經对楚辞喜爱有加,手不释卷;特别是对于浪漫主义的杰作《离骚》更是情有独钟,工余闲暇吟诵不辍;那么,屈原在《离骚》中所使用的艺术方法,以及其中所表现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纯净精神境界,不可能不对其产生深刻影响。在这个前提下,《浅唱低吟》选择高雅的梅、竹、兰作为插图的主要对象,其目的就是用这些美好而高洁的景物,和自己的诗歌作品相互融合,协调映衬,组合成一个比较完美的文学艺术世界,让自己一颗自由的心灵,在这里悠然徜徉,潇洒漫游,吮吸着兰花的清香,欣赏着高高翠竹的峻峭凌云的风采,倾慕着梅花的脚踏冰雪、孤傲清高、卓然特立的精神气质。从而,才能够真实的感受到自我生命的活跃、完满、充盈,才能让一个天天奔波于纷纷扰扰的劳累而疲倦的心灵走进一个宽松活泼而清香四溢的空间,在此尽情享受“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语)。
       以上的文字,对《浅唱低吟》的封面、封底,以及其中的插图等方面所运用的诗画结合的艺术方法及其审美作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除此之外,诗集中的许多作品——例如《九华寻梦》、《齐云遐思》、《女山与女山湖》、《乡村的夜晚》、《秋日的黄昏》、《傍晚》、《晨》等——也运用了诗画结合的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现略说一二以飨读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 11:28: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好长的平文!楼主辛苦了!敬茶慢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17: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帖子太长,很抱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3-29 19:00 , Processed in 0.11464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