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45|回复: 6

旧县古韵(贡发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7 11: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alu 于 2020-1-17 11:37 编辑

                                  旧县古韵


                        贡发芹

   光绪辛卯《盱眙县志稿》载:“睢陵故城,治西五十里。《寰宇记》:在招信县东二里。……明设巡检司驻此。旧有街市、城隍,谓之旧县。”
   旧县是一个古县。西汉武帝时置赘其县。三国时期因之。东晋大兴三年(320年),侨置淮陵郡。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侨置睢陵县,北魏泰始二年(466年)侨置济阴郡,又称南济阴郡(以侨民在淮河南岸者侨置),三年,增侨置睢陵县,后改睢阳,南朝齐升明三年(479年)设济阴郡,南朝梁中兴二年(502年)设淮阳郡和淮陵县;北朝东魏,设睢阳县,北齐改名池南县,南陈永定元年(557年)复名睢陵县。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更名招义县,又写成“昭义”。隋开皇三年(583年)改昭义县为招义县,大业元年(605年)改化明县。唐武德三年 (619年)改招义县。五代十国时期设招义县,太和三年(931年)升为招信军。北宋设招义县,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招信县,南宋,置招信军。元初因之,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招信路安抚,至元十四年立招信路招信县,元至正二十年(1283年),撤销招信县,并入盱眙县,同时在招信县治设立百户打捕所。这里有1300多年建县历史,故称旧县。
   旧县是一个古镇。自元至正二十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旧县先后隶属元河南江北行省江北淮东道泗州盱眙县、明凤阳府泗州盱眙县、清安徽省凤颖六泗道直隶泗州盱眙县,为盱眙县西乡四大镇之首。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二十一年,旧县镇隶属于安徽省淮泗道(后改为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盱眙县;民国二十一年至民国三十八年,旧县镇隶属于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嘉山县。解放后至1986年为嘉山县旧县乡(包括旧县人民公社)。旧县镇有700余年历史。
   旧县镇就是现在的女山湖镇,是明光市(1994年撤销嘉山县设立明光市)唯一的安徽省扩权强镇试点镇。1986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3年将原太平乡南四村划入女山湖镇,2007年与原邵岗乡合并。原旧县老街依然存在,叫旧县村(社区),仍保留旧县名称。
   旧县作为1300多年县治,700多年镇治,历经2000年风雨沧桑,人文底蕴深厚,人们可以从以下诸多方面,感受和体味旧县特有的古韵。
                              旧县古景
   旧县古景指的是“古招信十景”,招信县存在时就有这些景致了。招信县于元至正二十年(1283年)被裁撤,招信十景至少在730年以前就已存在,当然属于旧县古景了。旧县古景大多已消逝,但载于光绪辛卯《盱眙县志稿》的“古招信十景”永远值得旧县人津津乐道:
          一、红杏村春昼
      酒帘高挂唤游人,红杏花开闹满村。
      最是昨宵新雨后,晴空春昼十分明。
          二、碧崖坡垂钓
     野鹤闲鸥无绊羁,碧崖坡际水烟低。

     鱼杆划破琉璃界,翻惹湖光上钓矶。

          三、玉带河环绕
     过客犹寻玉带河,银鱼六月世间多。

     环流阵阵香风里,一处采莲一处歌。
          四、义渡舟往来
     南来北往广济舟,行人歌唱过中流。

     秋波春水风光好,雪地冰天也莫愁。
          五、天鹅湖群鹄
     秋风雁荡鹄鸿多,高瞩远瞻曲颈歌。
     看是悠闲行步缓,一经振翮上天河。
          六、狮龙桥玩月
     水陆通衢扼咽喉,狮龙桥下锁清流。
     一轮明月水波漾,画意诗情眼底收。
         七、嘉祜院钟韵
     古刹丹青着色浓,四时都被水云封。
     行人鼓棹来参佛,猛省当头一棒钟。
          八、东莱祠书声
     贤儒苦读少年时,博议文成世所知。
     到此书声犹在耳,瓣香争爇吕公祠。
          九、佛慧庵落照
     向晚西看佛慧庵,夕阳返照护灵山。
     佛光无量法无量,定有高僧住此间。
         十、球儿墩星火
     球墩入暮像鳌山,灯火辉煌照两间。
     应是玉皇开禁锁,半天星斗闹阑干。
     无独有偶,清末秀才、盱眙名士姚挹之对旧县古景也情有独钟,曾作《咏古招信十景》:
                         一、嘉祐院晚钟
钟鸣每值日斜西,天畔朱霞映碧溪。
不待敲完百八杵,树颠乌鸦尽情啼。
                                        二、东莱祠书声
东莱祠字足千古,好藉遗编迪后生。
莫怪行人频止步,琅琅听惯读书声。
                                        三、杏花园春昼
每于春昼问芳讯,步入园林乐不支。
触目杏花刚破蕊,出墙都是最高枝。
                                        四、义渡舟往来
双桨如飞义渡舟,潮痕涨落记春秋。
榜人不厌往来数,月上东山尚未休。
                                         五、古城基远眺
抽闲寻得古城基,高踞湖滨地势奇。
到此信堪抒远目,峰峦隔岸望参差。
                                         六、碧崖坡垂钓
坡号碧崖幽僻甚,谁人于此把鱼竿。
名缰利锁都抛却,应与子陵一例看。
                                       七、玉带河环绕
河流环绕喜澄清,弯曲无惭玉带名。
内水朝宗有停蓄,堪舆指示最分明。
                                        八、庵口湖泛舟
茅庵西向一平湖,庵口朝来似画图。
舟泛中间甚容与,逍遥尽足作狂奴。
                                        九、狮龙桥涧泉
千年古迹溯迢遥,传有狮龙踞石桥。
曲曲清泉清见底,月光澄澈喜今朝。
                                        十、球儿墩灯火
球儿墩下草萋萋,数点青灯望未迷。
                                    最是一泓秋水阔,红光斜射碧玻璃。
   这说明旧县景物繁多,最著名的为古招信十景,虽然概括出来的古招信十景名称不同,但反复题咏并不多见。另外,描述古招信诗文还有许多,足见旧县古景底蕴深厚,旧县旧得有味。
旧县古迹
    既然有古景,当然也会留下古迹,旧县古迹也是独有的。
    嘉祐院。原名大寺,据传为南朝梁武帝萧衍敕建。萧衍毕生好佛,曾三度舍身同泰寺,均由朝廷以钱赎出。大同元年(527年),天竺禅师达摩云游江淮,萧衍亲迎至金陵,因之在江淮一带敕建佛寺10余所,招信大寺是被其中圣工之一。光绪辛卯《盱眙县志稿》载:“嘉祐院,治西。乾隆志:在旧县镇,宋嘉祐年中建。”相传南宋仁宗年间,淮河两岸长期为宋、金争夺之地,招信一带战争频仍,死伤惨重,亡魂不散。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据守淮南大臣上疏朝廷,请旨超度为国捐躯将士亡灵。仁宗皇帝赵祯好佛,当即准旨,御驾亲临,携带唐代画圣吴道子真迹古画《水陆》(水中、陆地神佛绢画)108轴和全套宋本藏经抵达招信县城,驻跸于国内名刹大寺,将《水陆》悬挂于大寺周围,做七七四十九天水陆道场,慰藉阵亡将士亡灵,香烟缭绕,钟韵悠扬,仪式宏大,盛况空前。后因盛夏酷热,仁宗就在寺内避暑,与方丈谈经论佛,禅机妙谛,慧觉灵通,投意合缘,乐而忘返。入秋之后,大臣苦谏,方才启銮回京。临别特将《水陆》古画和全套藏经赐予大寺,并在寺院门额上御书“嘉祐禅院”四个大字,大寺因此改称嘉祐院。嘉祐院原位于女山湖镇东500米(旧招信县城内),后洪水淹没,沉于湖中。清代重建,移至后来的旧县粮站院内。这是一组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包括正殿,东西厢房、藏经楼等房舍20余间,总面积1500平方米。冥国八年(1919年)正月十九日,嘉祐院莫名起火,建筑毁坏严重,大藏经化为灰烬,《水陆》被抢出,流入民间。1953年至1970年,嘉祐院剩余建筑大部分被拆除,仅存正殿三间,通面阔12米,通进深8.5米,外形为硬山马头墙两坡水式样。内部木架,明间为七架梁前后出单步,次间为穿斗式梁架,山面砌马头墙,正背两端翘起与马头墙相接,原有隔栅、栅窗、栅墙,后已不存,据说此类手法它处不见,建筑风格特殊,为本地区仅有,我们称之为淮派建筑,即淮河流域建筑流派。嘉祐院2004年移建于古镇中心新建招信寺内。它的存在是对旧县千年风雨的最好见证。光绪辛卯《盱眙县志稿》载:“邑人戚玾《过嘉祐院防指薪上人不遇诗》:‘高名耳上已多年,况复挥毫字字仙。双屐此来寻古寺,孤筇何处入凉湮?莺花盱岭囊中句,风雨芜城梦里禅。临济传镫知几代,祖庭今喜见巍然。’又《腊日过招信嘉祐院访指薪上人留别八首》:‘花开醉我蜀岗东,叶落盱山恰再逢。相见掀髯无别事,新诗满手说寒风。’……”这无疑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祐院增添不少韵味。
    古戏台。传为太平军叛徒、清军江南提督李兆受(又名李昭寿)于咸丰末年同治初年据守旧县镇时所建。据有关史料记载,李兆受据守旧县设卡抽厘有七八年之久,光绪辛卯《盱眙县志稿》也可以佐证:“国朝同治初,李兆受设捐卡,造砖城,方三里。盱眙城下砖石并文庙台阶折毁殆尽。五年,豫胜营遣散,城毁。”李兆受母子都是戏迷。兆受自小丧父,母子俩相依为命,虽是无赖之徒,但却是一大孝子。母亲每天无事,唯有看戏解闷,兆受军务繁忙,造戏台以示孝敬。这说明古戏台为李兆受所建是完全可信的。古戏台位于古镇西隅,原系火神庙的辅属建筑,座南面北,整体式榉为“硬山两坡水式”盖砖脊,两端升起,原有火吻(现存吻座),小瓦合瓦,泥面,青砖墙体,设计手法为“倒座式四合院”制,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式样为硬山两坡水,戏台立面通11米,通面阔10米,通进深6.5米。其中明间阔4米,两次间面阔均为3.5米。柱网布局工整,构架用“五架梁前后出单步”,明间地面为木制地棚,供演员表演用,次间地面为砂质劣土面;供演员化装与文武场伴奏使用。屋面履以小青瓦,垒法用“压六露四法”。其下用木橼望砖及泥质苔背基层。墀头与正脊两端均为砖雕。墙在正背两面留有漏窗。戏台下面用砖砌—暗层,原高约2米余,现仅剩1米高的空间;建筑通体庄重威严。戏台下面围有500平方米的院落,备观赏之用。八百里长淮,行船人皆知:上有花戏楼(亳州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有古戏台。可见古戏台之闻名。古戏台是古代一种社会公共设施,不但反映出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状况,而且也是研究宗教文化和地方戏曲史的可贵实物资料,它保存基本完好,皖东唯一,理所当然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戏台虽然古老,但它能淋漓尽致演尽世态人情,让世人明白“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之道理。
    火神庙。又名南星庵,位于古镇西角,始建于宋代,清乾隆年间重建,同治年间重修,传为祈福求安灵验之处,香火旺盛。火神庙座北朝南,主体为砖瓦抬梁式木质结构,前后进各三间,占地近400平方米,有前后两殿,前殿有外走廊,殿中是火神塑像,两旁分别为关圣帝君、岳武穆公。后殿有降福老爷(瘟神)以及八腊(即八种护谷之神)等神。解放前如遇飞蝗越吃越凶,即将八蜡神像抬出来,焚香祈祷,求神保护庄稼。但是蝗虫起吃越凶,并不听神灵的话。据传古代有些神灵,皆有专建寺庙,后因大水淹没,只有移座其他庙宇。庙西原有齐王殿一座,亦因屡遭水淹,看久失修,以至倒踏无存,所以戏楼后有石刻门额:“西齐南星庵”,就是该两殿的古大门。火神庙再或重修,内置有坐佛、观音、十大天王塑像,原塑像文革期间被毁,现为几年前复制。该庙前进山墙下方嵌有捐款碑一块,长1.2米,宽0.8米,题为“山河并寿”,此庙于建古戏台时重修。火神庙现存二进,前进三间有轩,后进三间。前进通面阔12.8米,通进深5.8米,后进通面阔12.8米,通进深4.55米,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火神庙是旧县古人一种心灵寄托,也是省重点文保单位。
  城隍庙。古代建县即立城隍庙,旧县城隍庙大门上额“招信城隍庙”,说明至少建于宋代。正殿上额“忠祐王府”,说明与众不同。据传,阴曹封爵也如阳间,王位以下尚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一般的县都是忠祐侯、忠祐伯,独招信城隍享有王位,可见招信县当时为国家重城。庙内神龛两旁有对联一副:“雪趁风威,白占田园能几日,云从雨势,黑满天地不多时。” 正殿书有楹联:“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那知头上有青天。”正殿东厢设子孙殿,供有送子娘娘,有门联警示后人:“ 我本一片婆心,抱个孩子送你;尔须多行善事,积些阴骘与他。”城隍庙正殿及东厢仍保留原状,清代建筑,解放后是女山湖中心小学教室,后改教师宿舍,后收归招信寺寺产,立于寺东北部,现正殿内供奉观音和地藏菩萨。子孙殿依旧。属典型的淮派建筑。
   李兆受故居。位于旧县东街,传为李兆受所建。一天,李兆受母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移到地上,等待置办丧事,兆受呼天怆地,痛不欲生。这是镇西一长期隐居乡野的王姓郎中提出试试,兆受别无选择。不想王郎中医术高明,妙手回春,果然医好了李母。兆受感激涕零,高官、骏马、金钱、田产任选,但王郎中不但医术高明,人品也是一流,治病救人,从不索取回报,当即予以婉拒。兆受无以为报,寝食难安。一谋士建议建造一栋房屋相赠,但王郎中还是不要。兆受就说不是相赠,是借给王郎中悬壶济世之用,王郎中这才暂时收下。目前此房仍为王姓后代居住。三开间,青砖、黛瓦,大门两边刻有砖雕,花纹精美细腻,保存完好。内部为木质结构,四立柱,二家架横梁,雕梁画栋,古朴典雅。为淮派建筑范本,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另外,该王府女主人已年逾古稀,据她回忆,嘉祐院收藏的唐吴道子《水陆》真迹以前每年夏季都要拿出来晾晒,引得全镇人围观。抗战时期,旧县沦陷,108轴《水陆》真迹辗转流落王姓手中,作为稀世珍宝,王家爱之如命。但文革破“四旧”时怕被红卫兵小将查出治罪,《水陆》被其叔公于1974年一天夜晚偷偷全部焚毁。真叫人惋惜!要是《水陆》真迹还在的话,其价值远远高于《富春山居图》,那旧县可就真旧得出名了。
    旧县还有许多古迹,已被历史湮没,但仍然流传民间,我们称之为记忆中的古迹:
   文昌宫。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明史·礼志》称:“神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道家谓帝命梓潼掌文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清帝逊位之前,地方文人名士多举行春秋丁祭,奉为祀典。该宫前殿供文昌帝君神像,像前立有魁星点斗,后殿供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像,两旁分列四配十二哲,大门两旁踞坐石狮一对。文昌宫是地方文运昌明至标志。
   大王庙。据传宋末有谢氏弟兄四人,纲、纪、统、绪。绪最幼,隐钱塘之金龙山。宋亡,赴水死。迨至元末,明太祖与元将海牙战于吕梁,云中有天将挥戈逆流,元军被打败。夜间,太祖梦一儒生素服来谒,曰:“臣谢绪也,玉帝命为河伯,今助真君破敌,幸得成功。”言毕再拜而去。后太祖称帝,敕封为“金龙寺大王”,因谢绪行四,原居钱塘金龙山也。由此,江淮各地皆有大王庙,凡航船渔舟,途中遇上大风皆磕头许愿,祈祷大王保佑平安无事,嗣后必进庙烧香还愿,因之香火颇盛。庙之西厢,多年为淮河道凤阳关涧溪口税卡所占,大门前竖一旗杆,上悬“凤阳关涧溪口税卡”八字大旗。凡进出粮物,必须到此报税,方准通行。
   东岳观。又称东岳庙,神名泰山府君,俗以为治鬼之神。由于建筑匠人工艺精巧,砖墙无缝,犹如一堵整墙,盖瓦亦坚实美观。但香火不盛,逐渐形成荒原草径,香客稀疏。任是神位再高,世人求子求财,求福求寿,都无求于东岳大帝,盖亦“宁媚于灶,不媚于奥”之义。
玄帝庙。又称上帝宫,神名真武大帝,为北方之天神。大匾额“上帝行宫”。庙前有古银杏一株,庙西原有泰山宫,彼时仅剩庙址,现尚有碎砖片瓦可寻。
   佛慧庵。位于旧县西5华里,该庙正殿供奉弥勒佛,慈悲为怀,笑口常开,乡民景仰 ,因之香火极盛。建庵历史较远,相传为崔状元家庵。庵前古驿道北侧有一水井,为崔家水井,用以方便行人,寒是姜汤夏是茶。行人如要喝凉水,便在碗里撒些淘净的稻壳,边吹边饮,以防暴饮得病,主人用心可称周到。后称此处为“五里茶庵”,即本于此。佛慧庵毁坏时间无考,民国初年已成废墟,此后地方乡保曾就该地建修牛王庙,供奉青山绿水大力牛王之神。
关帝楼。中街过街楼。旧习古历五月十三,为关公诞辰,地方乡绅多集会祭祀。一次曾有人提出,关帝庙联语多是俗套,因该撰一新联。时旧县青年书生侯夕村先生应口而出:“意中人大哥三弟,心内事灭魏吞吴”。四座惊叹。侯与三界吴棠为盱眙县县学同场诸生。侯年少夭亡,棠闻喟叹曰:夕村聪敏过我,惜乎才人不寿。
这些众多古迹虽已不再,但记忆犹存,记忆中的旧县,旧味十足。
                              旧县古祠
    旧县有四大姓——周、何、吕、范。每姓均建有祠堂,供奉族中先人灵位,以地位、名声最高者命名,表明自己是大儒名贤之后,为族中后学才俊树立榜样,是族人祭祀、重大议事之地和族人子弟读书求学场所。祠堂设有祠田出租,均为族中公产,以资日常开销、支付先生膏火、贫穷学子之需,救济族中贫弱之人。
   周濂溪先生祠。光绪辛卯《盱眙县志稿》载:“周濂溪先生祠,在旧县镇。康熙志;公七世孙体乾为宋难招信,因家焉。明季有司申请建祠,令子孙奉祀。”周公祠供奉的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中国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画像。周敦颐,原名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作为现行中学语文名篇《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太极图说》、《通书》、《周濂溪集》(后人编录)行世,曾在庐山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周敦颐亦以濂溪为号。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曾就读濂溪书院,是周敦颐最得意门生。周敦颐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其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传扬千古。有这样荣耀的祖先,后人自然供奉不迭,并以之为楷模。
何侵先生祠。何侵先生祠又名 “存存堂”,由本族集资兴建。何公祠供奉的旧县何姓始祖五公何侵牌位。何侵,字裕後,号治平。据传,何侵为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朝廷官员,受封侯位。何侵才思过人,能文能武,忠于朝廷,深受皇上器重。因受奸佞陷害,弃官回乡。后奸臣被除,皇上两次下旨招他入朝,官复原职,何侵均予以婉拒,并通过差人秉报皇上:“谢主隆恩,我把‘龙恩’存在朝中。”是为“存存堂”由来。何姓后来耕读为业,以旧县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旧县属于何姓望族。
   吕东莱先生祠。光绪辛卯《盱眙县志稿》载:“吕东莱先生祠,在旧县镇。”吕公祠供奉的是南宋浙东思想家吕祖谦,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复中博学鸿词科,授太学博士,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吕祖谦学以关洛为宗,而旁稽载籍,兼总众说,自成学派,深得一时人士称赞。吕祖谦学问渊博,著作宏富,著有《东莱左氏博议》、《吕氏家塾读书记》、《大事记》、《文海》、《古周易》、《书说》、《春秋左氏传说》、《春秋左氏传续说》、《吕东莱文集》、《历代制度详说》等十余种,并与朱熹合撰有《近思录》。其中《东莱左氏博议》一书,收录他论《左传》的文章80多篇,深入浅出,论辩有力。陆游在给曾逢的信中曾加以赞扬。《吕氏家塾读诗记》是宋人研究《诗经》的重要著作。他还编有《宋文鉴》 150卷,又编有《古文关键》,选辑韩、柳、欧、苏、曾等人文章60余篇。吕公祠建祠缘由详见明泗州知州汪应轸《吕东莱先生祠堂碑记》,载于光绪辛卯《盱眙县志稿》:“盱眙吕氏系吕东莱后。自六代孙吕宗伯为盱眙安抚官,家于此。应轸来守泗州,历访前贤义遗迹。吕生松捧其先世文穆以下诸公及东莱遗像索予记。州邑诸生佥曰:‘东莱有功后学,当别祠之,’予曰:‘前贤宦寓所在,则有庙。今东莱未到于此,乃其后裔流寓耳。况已从祠,宣圣而别祠之,是原庙礼也。不可为子孙计。祖有功,宗有德,文墨诸公之相业,东莱宣圣之著述,皆当为百世庙,可也。’众唯而退。吕生遂营庙,官助以资。阅数月,毕工,予率僚属落之。吕氏子弟以次拜于庙门。进之曰:‘自伪学之禁,东莱厄无上下之交。以今仰之如山斗,文穆诸公奕世相业独胜一代。由此观之,则身之进退,道之显晦,爵之崇卑,皆所不论。顾人之自立,何如耳?吕氏布落四方之子弟,不可以指数。耕读执作,各有专业,其自立果何如乎?得志而行曰,吾先祖道理有为之者,文穆诸公是也。不得志而修曰:吾先祖有为之者,东莱是也。如此,庶可以为故族以表,正民风。不然,则无乎庙也!’众曰:‘敢不唯命,请书而刻之石!’”由此可见,宗庙对族人的巨大感召和约束作用。
   范文正公祠。光绪辛卯《盱眙县志稿》载:“范文正公祠,在旧县镇。康熙志:公,世籍苏州吴县。明洪武初年拨苏州富民四十万户填实凤郡。公子孙遂如盱眙。其后按台范公、曹公捐金置祠。仍选族人后乂充弟子员主祭。”范公祠供奉的是女山湖范姓始祖享有宋代第一人品美誉的北宋宰相,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谥文正)遗像。范仲淹是中学语文名篇《岳阳楼记》作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楷模,有《范文正公全集》传世,其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国所有读书人的座右铭。据范仲淹亲定支派世次字号的范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三(公元1370年),范仲淹八世孙范宗旺遵旨自苏州吴江县迁至“泗州盱眙招信县”即今女山湖镇落户,开始繁衍子孙。为春秋家祭、纪念祖先,范宗旺后人集资修建了范文正公祠。祠内家谱后来流落民间,2009年被江苏省档案馆征集收藏。范公祠房产多进,数十间。解放后,人民政府收作供销社,绝大部分已被毁,仍有少部分存在,但无人保护,十分可惜。
旧县古色
   旧县原为水中岛镇,以前只有一条通道,今有三桥出入。进入旧县岛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古树银杏,立于明旧路北,高原有20米,胸围接近5米,如此之大公孙树(即祖父栽植、孙子受益植树),树龄应在600年左右。因传其皮可以煎药治疗百病,早已被剥光。树旁原有玄帝庙,供奉北方之神真武大帝。古色主要表现在古街上。据传李兆受据守旧县时大兴土木,曾命令手下采伐古银杏,因锯口出血,疑为神树,才未强行。实际上古树含有单宁成分,呈棕赤色,锯伐会出现类似出血现象。兆受迷信,古银杏树得以保存。该古银杏解放后曾遭雷击,枝丫部分受损,停止发芽,人们疑其枯死,不想两年后重发新枝,开花结果,再现枯木逢春奇迹。但后来屡遭损毁,终于在几年前走完生命历程。现在已变成真正枯木,但是有它立在古镇之旁,作为旧县唯一古树,让很多人敬畏,足以见证旧县古韵旧味。
   旧县岛四面环水,现存面积只有0.45平方公里,有纵横4条主街道,10多个巷道。最长一条东西主街道长约1公里,宽不足7米。街道为青石板铺就,中间为两块长条竖向大青石,两边为横向小石块,均磨得溜光锃亮,留下很深印迹,富有古旧色彩。街道两旁为小瓦青砖民居,古朴典雅,建筑式样基本相同,明显淮派风格。以前这里属于闹市,店铺林立,逢集时摊位相连,人山人海,水楔不通,从这头走到那头得一两个小时。改革开放后建造了大型农贸市场,这里摊点门市才渐渐消失。随着时代变迁,旧县主要街道和两边房屋都经过了改造,但走在旧县古街,仍旧随处可见旧县古色。
    旧县虽已远去,但旧县历史确实存在,旧县现在确实古旧,旧县旧得确实有韵有味,旧县古韵,醇厚弥香,古韵旧县,意趣悠扬。

                    2012年7月21—23日初稿于市政协文史委办公室
                    2012年7月24日二稿于市政协文史委办公室

      
         贡发芹(1965年10月—),笔名亚鲁,贡晖,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明光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历史学会会员,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学会会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副秘书长,滁州市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有诗集《咿呀学步》、《浅唱低吟》、《柔声细语》、《轻描淡写》,散文集《帝乡散记》(38.8万字)、《帝乡散忆》(42万字)、《故园乡愁》(30万字),史学专著《吴棠史料》(35万字)、《明光史话》(40万字)、《明光人文概览》(16万字)、《明光政协史》(二卷)(上、下册,115万字,主编)、《嘉山县志》(80万字,点校)等作品集21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7 15: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析佳作,问好诗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11: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lu 于 2020-1-19 09:45 编辑

感谢加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09: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加精华,真的感谢编辑老师赏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0 09: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置顶,真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15: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古镇,希望大家一睹为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7 11: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旧县虽已远去,但旧县历史确实存在,旧县现在确实古旧,旧县旧得确实有韵有味,旧县古韵,醇厚弥香,古韵旧县,意趣悠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4 02:48 , Processed in 0.10593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