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孙世元 于 2022-3-25 18:43 编辑
《水龙吟·登雁门关》
词林正韵·第三部(仄声)·一组韵·双调一百二字,前段十一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五仄韵——苏轼正体。
当代·写手也疯狂---孙世元
雄关决眦燕云外,烽燧星连天际。 云开大漠,浪掀北海,塞鸿嘹唳。 九镇飞尘,五台断野,三关雄起。 任槛外寒烟,城头夕照,水宣泄、风凌厉。
忆昔灵王继位。振朝纲、鞠躬砥砺。 蒙恬纵马,匈奴胆颤,惨遭毒毙。 李牧驱兵,狄胡心悸,最终冤死。 怅飞将李广,令公杨业,堕英雄泪。
注: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城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北海----即贝加尔湖,古称北海。 九镇-----九边重镇,是明朝由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要冲,即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三关镇、延绥镇、宁夏镇、陕西镇、甘肃镇共九个军镇,《皇明九边考》称其为“九边重镇”。 五台----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据《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三关------即雁门关、宁武关及偏头关,属于古代内长城之“外三关”。三关所在之地,峰峦叠蟑、山崖陡峭,关墙雉堞密集,烽堠遥相呼应,东西两面将老营口、坷申池口、阳方口、东隆口、西烃口、北楼口、大石口、石口、马兰口、茹越口、胡峪口等十八隘口连为一体,地势十分险要,为千古兵家征战之地。 灵王-------即赵武灵王,嬴姓赵氏,名雍,战国时期第六代君主,先秦时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赵肃侯的儿子。赵武灵王即位后,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军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中后期强国,可与强秦抗衡。后来,赵国吞并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同时修筑“赵长城”,有效防御了匈奴侵扰。 蒙恬-----姬姓,蒙氏,名恬,齐国蒙山人,秦朝名将,出身世家,胸怀大志,曾率军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宠信。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出雁门关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威震漠北,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由于蒙恬及蒙毅兄弟二人战功显赫,而被秦始皇十分宠信,因此,兄弟二人在朝中权势地位均很高。蒙恬弟弟蒙毅法治严明,一次赵高犯罪,蒙毅判为死罪,赵高赶紧到秦始皇面前求情才被赦免,从此,赵高就在心中与这兄弟二人结下梁子。后来,秦始皇在东巡路上病倒,决定传位太子扶苏并写信叫其回来参加葬礼。当时,赵高负责管理秦始皇的信件来往,便偷偷藏下诏书,并与丞相李斯一起密谋,修改了遗书,辅助秦始皇小儿子胡亥夺权登上皇位。为达这一目的,并假拟始皇遗诏赐扶苏和蒙恬自杀谢罪。扶苏接到诏书后,如晴天霹雳,肝胆俱裂,先失声大哭,后回帐中准备拔剑自杀。然而,蒙恬与始皇素日相交甚厚,对这份意外诏书不禁产生怀疑,于是劝阻太子扶苏道:“陛下而今出巡在外,而委任你我监军守边,足见信任之深。今天,陛下忽然派使者送来赐死命令,怎知不是有诈?不如提出恳请,弄清楚再死不迟。”那使者早就受赵高胡亥等人指使,只在一旁不断地催促。扶苏一向仁孝,哪里还去想是真是假,悲伤地说:“君要臣死,父要子亡,还有什么好请求的呢?”言罢挥剑自杀。蒙恬不肯不明不白地死,使者便将他囚禁在阳周(今陕西子长县北),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又安排李斯的亲信为护军,这才回去复命。扶苏听从自杀而亡,但是蒙恬始终不相信,于是使者就将蒙恬抓起来囚禁在阳周。胡亥在即位后本想释放蒙恬,但是赵高害怕放虎归山对自己不利,于是执意要杀掉蒙氏一族。随后,赵高派人先杀死囚禁中的蒙毅,接着派人到阳周去杀蒙恬,蒙恬与前来的使者据理力争,但使者却不为所动,最终蒙恬在无奈之下吞毒自杀。 李牧------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彻底解除匈奴对赵国边民之袭扰,李牧逐渐改变御敌策略,开始建筑烽火台,并大量建造营垒固守,此举虽然看似胆小,但确实有效,这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堡垒战术”。当然,既是技术就有技术含量,于是堡垒地点在选择上极为重要,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相互成掎角之势,其实,这已经涉及高深的军阵造诣。后来证明,在李牧镇守雁门关期间,由于使用烽火台和营垒战术,迫使匈奴远遁大漠,以至于数年没有任何截获。然而,赵王却听信谗言认为李牧是个胆小鬼,于是罢免李牧官职,而改派亲信镇守雁门郡,结果匈奴听说李牧已走,便大胆来犯,使得赵国边民损失惨重。赵王这才知道李牧厉害,于是强逼李牧再次出山,李牧无奈只好领兵来到雁门关,并按照原来的战略,大量筑塞建堡使其连片成链,随后,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进行战斗编组,组建一支由各兵种编成的出击兵团。同时,在对匈奴作战时,李牧则采用步兵集团居中阻击,战车弩兵集团远程射杀,骑兵军团两翼合围。而为了诱敌深入,李牧有时故意伪装胆怯、不敢出战,在大破匈奴前夕,当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李牧指挥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结果匈奴兵将见民畜布满原野,便毫不戒备,入侵赵地。结果可想而知,李牧就是倚靠这些兵种的协同作战,终于取得全歼匈奴军10万之辉煌胜利。此战之后,李牧又乘势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匈奴单于逃跑。自此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原本秦国和赵国属于同宗同源,秦国由“商鞅变法”逐渐崛起,赵国则由“胡服骑射”实力大增,在齐国衰微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秦赵两国是诸侯中的“双雄”。然而,因为秦国一直要“东出”,而赵国则是挡在秦国面前的顽石,秦赵之间终于爆发了一次大战——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误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导致赵国40万忠魂埋骨于斯。长平之战是赵国最惨痛的教训,长平虽败,但赵国人的骨气仍在,随后,赵孝成王、赵悼襄王又坚持了20余年。据《史记》载赵王迁七年,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秦军。随后,李牧的大军拱卫邯郸,多次打败秦军,秦将王翦和李牧对垒多次,并没讨到便宜。于是,问题摆到桌面上,秦嬴政若想尽快灭掉赵国,就必须除掉李牧。否则,只要有李牧在,王翦即使能够攻下邯郸,那秦军也将自损八百。所以,秦国故伎重施,效仿长平之战,再次使用“反间计”,利用郭开进谗,进而杀了李牧。至于这个郭开,就是曾经陷害廉颇的赵国奸臣,赵王迁之宠臣,曾历仕赵悼襄王、赵幽缪王两代君主。公元前244年,赵悼襄王继位后,任用乐乘代替廉颇主将之位,引起廉颇的不满。廉颇于是率领私属部队攻打乐乘,乐乘被迫出走,廉颇也因畏罪潜逃至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廉颇居住在魏国许久也得不到重用,想回到赵国官复原职;而赵国因为屡次遭到秦国攻击,国内缺乏优秀将领,赵悼襄王也想召回廉颇。赵悼襄王于是派使者会见廉颇,察看他是否能为赵国所用。郭开与廉颇有私仇,于是向使者行贿,让他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使者会见廉颇时,廉颇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身体健康,能为赵王所用。使者收了郭开的贿赂,回报赵悼襄王说:“廉颇虽然年老,但饭量不减,然而他与臣会见时,不一会就去了三次厕所。”赵悼襄王认为廉颇年老无用,于是不再召廉颇回国。再说此时秦赵两国战争态势,秦将王翦由于畏惧李牧的军事才能,几乎一筹莫展,万般无奈情况之下,只好派使者携带重金贿赂赵王迁的宠臣郭开。然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已经使用一次离间计,那么秦国为何还会故技重施,再一次用离间计杀李牧呢?秦国怎么笃定赵国会中计呢?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秦国也知道,李牧虽然强大,但李牧和赵王迁之间不是铁板一块,这种君臣之间的隔阂,就是秦国的可乘之机。而对于赵王迁来说,李牧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由于李牧在北境雁门关经营数十载,边军士卒只知有李牧,而不知有赵王。对于李牧来说,他若想稳固地位,就不能离开边军,而对于边军和北境(代北)的百姓和士卒来说,若想保家乡平安,就必须支持李牧,这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于是,赵王迁决定亲信赵葱代替李牧,边军的势力仍在,自己的王座反而更稳。然而,令赵王迁没想到的是,边军离开李牧,战力大打折扣。所以说,不仅秦王想杀李牧,赵王也想杀李牧。要命的是,郭开已被秦国重金收买,而郭开更了解赵王迁疑心特重而又喜怒无常,于是,便四下散布谣言说:李牧拥兵不动,是为了保存实力,伺机谋反,搅得邯郸城内人心惶惶。接着,郭开又秘密拜见赵王迁,说:“李牧与秦军私自讲和,还约定,攻破赵国的那天,分给他代郡那块地盘。”赵王迁本来就庸碌无能,听到郭开的密报,大为恼怒,相信这是真事,并立马派遣特韩仓到军中宣布他的诏命,其内容大致是:“军得胜归来,赵王向你敬酒贺功,可将军回敬赵王时,双手紧握匕首,其心叵测,其罪当诛!"李牧急忙分辩说:"臣胳膊患了曲挛之疾,伸不直,而我的身躯高大,跪拜之时不能双手够地,臣深恐对赵王不敬而触犯死罪,便叫木工做一个假臂,赵王若是不信,臣可示之于王。"于是从袖中取出假肢给韩仓看。原来那假肢状如木橛,缠以布条。李牧恳求韩仓向赵王加以解释。韩仓却不理睬,冷言道:"臣只是受命于王,赵王赐将军死,绝不容恕,我不敢为你多言。"无奈,李牧朝北向赵王遥叩感谢往昔知遇之恩,抽出宝剑准备自杀,可转念一想:臣子不能自杀于宫中。于是他快步走出司马门,当他前行走出门之后,右手引剑自杀,可是胳膊太短,宝剑无法刺透,于是以嘴含剑,随后将剑柄撞在柱子上自刺而死。就在李牧慷慨悲壮地吞剑自裁时,秦国大将王翦率领的虎狼之师,已被李牧指挥的大军死死挡在井陉关外一年有余,而兵临邯郸城下的秦将杨端和,也是因为李牧的存在,只能在邯郸城外望城兴叹,一筹莫展。李牧死后,赵国的黎民百姓都哭了,秦国的上上下下都笑了,至于王翦和杨端和竟然得意地蹦起来,他们立马挥师攻赵。可想而知,已经没有李牧的赵国,王翦和杨端和风驰电挚,杀赵葱,败颜聚,如入无人之境,仅三个月就扫平赵国,攻克邯郸城,正应那句话,李牧在,赵国在;李牧死,赵国亡。李牧是赵国名副其实的擎天柱,却稀里糊涂地成了赵国的袁崇焕。赵迁并没有崇祯的血性和廉耻,他也不会自觉自愿地去上吊自杀,而是规规矩矩地把邯郸地图和价值连城的和氏璧高高举过头顶,跪在了嬴政的脚下,彻底称臣,随后,被赢政流放到了陵(今湖北房县)。不过,赵王迁的羞耻之心未泯,他不像傻小子刘禅那样乐不思蜀,而是整天在他的流放之地以泪洗面,直到此刻,赵王迁终于良心发现,没有李牧的赵国,也就没有他赵迁的声色犬马:“使李牧在此,秦人岂得食吾邯郸之粟耶?”可历史就是能开这样的玩笑:使李牧不在的恰恰是他赵迁,吃不上邯郸粮食的也活该是他老兄。他每天只能在异国他乡面对房陵的石室和流水,忏悔悲鸣:“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不听聪兮,敢怨秦王!”意思是这事儿不能怪秦王,只能怪自己的昏庸无道,不幸的是这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后悔曲儿没唱几天,这个一代昏君就因悲伤过度而一命呜呼。只可叹李牧将军,能把雁门关打造成铁壁铜墙,令匈奴闻风丧胆,不敢越雷池半步,却对背后自己人射来的暗箭、戳来的冷枪,没有丝毫的防范能力;他能一次次挡住秦国百万之众的虎狼之师,却挡不住昏王赵迁乌鸦嘴中喷出来的一句疯话;他的残障躯体能于千军万马之中纵横驰骋而不倒,却在郭开谗言鼓噪的阴风中不堪一击;他力挽狂澜救得了偌大的赵国,却救不下自己的卑微性命。 飞将李广------字号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名将、民族英雄,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李广于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派出霍去病和卫青这对双骄出战。当时,年事已高的李广觉得自己再不展示就没机会了,于是站出来强烈要求去战场。经过一阵唇枪舌剑,汉武帝最终妥协了,批准李广披挂上阵。只是在临行前,汉武帝转身对卫青说了三句话,一是说李广这人年老,不中用了。二是说李广的命天生就不好,是个注定失败的人。三是你在用他时要特别注意,此番前去,让他旅游观光一下倒是可以,但千万不要让他担当对抗匈奴单于的大任,以免误了你的大事。要命的是,正因为汉武帝最后这句警告的话,要了李广的命。汉武帝给卫青和霍去病各分配五万“千里马”。霍去病从代郡出发,直接攻击中部的伊稚斜单于。汉武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考虑到伊稚斜因听信了赵信之言,采取远遁沙漠、坚壁清野的政策,霍去病带兵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派他去对付正合适。而卫青从定襄出发,目标直指东部左贤王的匈奴军。考虑到卫青这一路打的是持久战,汉武帝给他安排的四员部将分别是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结果伊稚斜听说汉军来后,马上来了个“不羞遁走”,把辎重和部队都撤移到漠北。面对伊稚斜的出招,卫青没有退缩,相反,他决定陪伊稚斜玩这个猫捉老鼠的游戏,进行破局表演。他兵分两路,在伊稚斜的北逃路上对其进行两面夹击。一路从正面追击匈奴,直捣其王廷;而另一路则绕到东面,行千重山,涉万道水抵达漠北。卫青决定把漫漫的漠北征途交由老将军李广来执行。他把李广和赵食其的军队合并,共同完成此行。当然,卫青之所以这样不体恤老将李广,让他参加“长征”,是因为他的私心作怪,有意让取代李广成为先锋的是公孙敖立功。然而,李广自知以后上战场的机会不多了,且又急于表现自己,所以对卫青的安排部署表示强烈抗议。面对李广的无限渴望,卫青表现得无限冷酷:“不成、不可、不行。”卫青轻描淡写的六个字彻底扼杀了李广心里残留的最后一点希望。李广再三表示“抗拒”,卫青坚决强调“从严”。是啊,有汉武帝的金口玉言垫底,有自己对好朋友公孙敖的私心作怪,卫青选择冷酷无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既然说话抗议无效,李广最终只好选择用行动反抗了,史书曰:“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李广这一行为表达了两层意思:不谢,不屑。这就是疾恶如仇、刚直不阿的李广真实写照,他以这种无声的方式表达了对卫青的不满和愤慨。尔后,卫青带领主力部队以快马加鞭之势长驱直入,直抵漠北。两军对垒,一场大决战即将上演。伊稚斜单于早就带领主力部队在这里“恭候”汉军多时了。卫青是个识时务的人,他看到匈奴士兵严阵以待,便决定采取诱敌出洞、分而歼之的战略。卫青的部署如下:用顶上有帷布的“战车”组成超级大阵营,将五千精锐骑兵藏于其中。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五千骑兵进可攻退可守,来去自如。而其他主力都在超级大阵营的掩盖和迷惑下,分左、右两翼迂回直抵匈奴的大本营。伊稚斜单于苦苦等了这么长时间,终于等来了汉军,自然按战前的战略安排,决定打汉军一个立足不稳。他一声令下,匈奴士兵便呼啦啦地向汉军发动了大决战。汉军虽然只有五千骑兵,但因为是精锐骑兵,战斗力超强。因此,面对匈奴进攻,五千骑兵来了个顽强抵抗。于是乎,战场上昏天又暗地,从早上战到黄昏依然没有分出个胜负来。这时突然起了沙尘暴,帮了五千汉军的忙。因为到处都尘土飞扬,连人都看不清,更别说打仗了。于是双方都开始凭着感觉乱砍乱杀,自相残杀的情况自然难以避免。事实证明,老天帮的忙为卫青的两翼绕到敌后突袭赢得了时间。当两路汉军从天而降出现在匈奴的大本营里时,匈奴人惊呆之余只能举起双手,先保住性命要紧。结果可想而知,占了匈奴的老窝后,汉军从后面对正在大决战的伊稚斜单于的主力部队发动了猛攻。结果在前后夹击中,匈奴士兵大败,最终,汉军共斩杀和擒获匈奴士兵近二万余人。就这样,这场大决战以卫青的出奇制胜而告终。卫青在漠北之战中大获全胜凯旋时,李广的大军因中途迷路才迟迟赶到。在军法中,延误行军时间是要被处置的,于是卫青马上派出长史向李广问责。面对这样赤裸裸地问责,李广悲愤不已。李广一生七十余战,声名远播,胡人慕之,后人仰之,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为证。然而,但就是这样一个骁勇善战的李将军,最后悲愤难抑,抽刀自刭,一代名将就此凋落,令人唏嘘。更让人泪奔的是,李广至死都未能封侯,王勃曾悲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确令人扼腕,而司马迁则评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令公杨业-----杨业,山西太原人,北汉麟州刺史杨信之子!公元950年,跟随刘崇鞍前马后!并赐名刘继业!公元968年,刘继元继位,杨业被任命为侍卫都虞候,率军抵御北宋!公元979年,北宋再次攻打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不敌,开城投降!可杨业却坚持不降,孤守待援!宋太宗赵光义知道后,特命北汉末帝刘继元前去说服,不久杨业投靠北宋。北汉灭亡以后,宋太宗素知刘继业(杨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在防御辽国方面具有丰富经验,逐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公元980年,辽景宗发兵十万攻打雁门关,宋太宗委派大将潘美协助杨业阻击辽军,在两人的相互配合下,辽军大败,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被杀,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被俘!(这里有一个与演义不同的人物要还原一下,在演义中,潘美是杨家的大敌,而且杨家有几个人都是受到潘美的暗算,但历史中,潘美并不是这样,他反而和杨业合作的很好。)杨业在大败辽军之后,便名声大噪,以至于在辽军攻打北宋期间,只要看到杨业的将旗,辽军都退避三舍!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在杨业建立不朽的功勋后,同样镇守边疆的其他大将却对他表现出不满,不但心里嫉妒杨业,还联名上奏太宗皇帝,参他居功自傲,佣兵自重!太宗当然知道杨业的为人,所以在收到奏折后,他立刻转发给了杨业,以表达自己对他的信任。而此时上书诽谤杨业之人,很有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对杨业从开始的亲近配合发展到后来的掣肘怠慢,都是心存嫉妒作怪,这样的心理,在某个特别时刻就会表现出来。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而辽军这头在岐沟关之战大胜以后,将士士气高涨,辽太后觉得这是个难得战机,在和大臣耶律汉宁商量之后,决定发兵10万攻打宋军,以收回失去的,云,朔等四个州!宋太宗得报后,觉得再守云,朔,等四州已经无济于事,便下令杨业,潘美,速派兵护送云,朔等四州的百姓返回内地。这期间,辽军已经到达云州附近,关键时刻,监军王侁觉得,应该派兵与辽军对抗,不过杨业却认为,我军刚大败士气低落,而辽军刚大胜,士气高昂,此时与之正面对抗于我军不利,现在主要之任务是护送百姓撤离,而不是决战,而且,本将军已经前面发现一峪口,挺适合伏击,只要我们利用好这地形,就能阻挡辽军,掩护百姓安全撤离!谁知,王侁却冷笑着对杨业说:将军难道是怕死吗?如果是这样,那将军“无敌”之称号怕是徒有虚名吧!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在王侁的无端羞辱下,杨业彻底被激怒了,他决定率军前去阻击辽军,而让王侁,潘美等人埋伏在道口,等把辽军引来再聚歼之。而此刻,作为主将的潘美,也是经验丰富的将领,应该知道在敌众我寡下应采取什么策略。而且,此行的任务不是与敌交锋,只是迁移民众。但是,由于嫉妒心理作怪,潘美却没有反对杨业冒险出击。杨业随后与潘美做个约定,让潘美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杨业知道此行很难取胜,潘美在陈家谷设伏接应,还有成功撤退的希望。至于辽朝这头,早把杨业视为心腹大患,要求务必生擒杨业。辽将耶律斜轸听说杨业出兵后,令萧挞凛设下埋伏。等杨业领兵到来时,耶律斜轸与之交战,佯装败退,然后伏兵四起,耶律斜轸再次进攻,杨业退至狼牙村。从寅时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眺望,以为契丹军队被打败撤走,于是打算争功,立即率兵离开谷口。潘美不能制止,于是,王侁沿着交河向西南行军二十里,不久听说杨业战败,又立马带兵后退逃命。而作为主将的潘美,不遵守与杨业的约定,更不制止部下的擅自行动,听到杨业失败的消息,也是一走了之,显然不顾杨业死活。杨业力战尽日,转战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非常悲愤,再率领部下力战。不久,杨业身受伤十几处,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最后,杨业筋疲力尽,战马又受重伤,为辽军生擒。至于民间戏剧《四郎探母》杨业其夫人佘太君在回忆此战失败时则唱道:“一见娇儿泪满腮,,点点珠泪洒下来。沙滩会,一场败,只杀得杨家好不悲哀。儿大哥长枪来刺坏; 你二哥短剑下他命赴阴台; 儿三哥马踏如泥块; 我的儿你失落番邦, 一十五载未曾回来; 唯有儿五弟把性情改, 削发为僧出家在五台; 儿六弟镇守三关为元帅; 最可叹你七弟他被潘洪就绑在芭蕉树上,乱箭穿身无处葬埋。娘只说我的儿今何在? 延辉,我的儿啊,是哪阵风将你吹回来?”不过这也只是戏剧罢了,而真实的历史则是:这场雍熙北伐之战,只有杨业其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伤口复发而死。宋太宗听说杨业不屈而死后,非常悲痛惋惜,随后下诏说:“拿兵器保卫国家,听到鼓声就想起将帅。尽力杀敌,气节豪迈,如果不追封表彰,如何弘扬忠义刚烈!原云州观察使杨业真如坚硬的金石,他的气节让风云激荡。他本是陇上的雄才,山西的望族。投身军队,誓立战功。正指挥虎狼般的军队,防守边境报效国家。可是各将领不遵守约定,不上前救援。杨业带领孤军,陷入沙漠;刚毅忠烈,视死如归。古人之中,也没有比他更崇高的了!所以特地举行典礼,来表彰他的忠烈。如果他的灵魂有知,应道了解我的深意。追赠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粮食一千石。大将军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侁免冠、流放到金州,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至于杨业的儿子们,据《宋史〉所载除长子杨延玉在与辽国作战中阵亡外,其余皆为朝廷重用,如:杨延昭(杨延朗),官任防御使;杨延浦,官任供奉官;杨延训,官任供奉官;杨延瑰,官任殿直;杨延贵,官任殿直;杨延彬,官任殿直。时至今日,在山西省代县城,一座古老钟鼓楼上仍然悬挂着“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题匾。传说,这是人们为纪念杨家将不朽功勋,流传至今的一处珍贵遗迹。
当代·写手也疯狂---孙世元
2022/3/25农历虎年二月二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