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琉璃姬 于 2023-1-29 11:37 编辑
一切伟大的文学都是一种见证 —— 索尔仁尼琴
写作是刺激的,危险的,不识时务的!写作者并不是没有立场,观点,构建起文学(或者人文)立场永远不等同,也不可能等同于政治立场,诗歌这件事只有抵达,命中,没有正确,不是一道填空必选题。否则司法算什么?文化又算什么?艺术主张也永远与世俗主张背道而驰。人性是趋利避害的,科学永远是在超越,迎合并超越这种趋利避害,解决的是人类文明的欲求性,而艺术不是,艺术是守恒的,是偏执的,艺术的超越是在所有的人类文明存续的时空中建造一个高度,一个人类心灵纯粹与纯洁的高度,取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守恒,就是朴素,真理是不会改变的,一切真理都是朴素的,被火灼烧时的疼痛与人类呼吸时的感受,是心灵,人类学科,心灵是没有对错的,假若心灵有对错,因言因观点因爱憎有分歧即会获罪,那就不需要法律去明确规范行为,也没有思想自由,更没有人类文明。
类似精神与地球引力都是看不见却真实的存在与存续,一本诗集也可以是一部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或者规律,索尔仁尼琴说过,一切伟大的文学都是一种见证。
也有诗人说诗歌艺术不能描写社会,更不能违逆主流政治观点,那么这样的诗歌是没有人文性的写作,是残缺的,好比只能使用8色的小学生水彩画,只能使用8像素的二维世界,艺术的指向是抵达一个时空的高度,而不是抵达一个时空的浅薄。
人不存续了心灵在哪里?历史如果不是用于见证,人性如果不是用于揭露,一叶障目。那么整个人类历史都没有任何意义,那么人类文明就应该消亡,因为文明不复,那就回到了站立的猿猴,汉娜阿仑特提出过,人是社会甚至政治属性的动物,即便是我个人不喜欢的传统儒家文化,古代诗词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向下一代人解释《诗经》《楚辞》甚至杜甫?
归根到底,精神上的文明,是一种传承,汉语诗歌如果会获得后世尊重,那必然是坚守住人类共同守护过的那块高地,那种人的良知,心灵的光明。 永远不会是蝇营苟且的做作,浮夸与浅薄,永恒这件事,再过一万年也是不会改变的。
诗人琉璃姬 2023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