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alu 于 2023-8-23 16:48 编辑
四十六年后的反思
贡发芹 我经常想,明光要是有一所大学就好了。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异想天开,有几个县城有大学的?其实县城有大学的很多,陕西省咸阳市下属的原杨凌县城杨凌镇上就拥有一所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建设大学,国家“211工程”建设大学,全国56所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校生2万多人,教师5000多人。我们邻居凤阳县就有二本大学一所——安徽科技学院,高职大专一所——滁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还有中专学校——滁州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今后也可能升为高职大专。现在想来,明光有大学确实是异想天开了,原因是机遇早已错过。那么机遇是什么时候错过的呢?已经46年了。 1977年教育部恢复高考制度会议过后,省里决定在嘉山县城明光镇筹建本科院校安徽农学院皖北分院,地址选在嘉山县城东郊的吕郢、林庄、曹庄、五里墩、武岗、仓房等村庄,校园加上学校实验农场需要土地1500多亩,接近于现在的明珠路以东、池河大道(招信大道)以北、抹山大道以西、嘉山路以南的范围,相当于目前明光东部新城的主城区。据说这个区域当时有农村人口500多人,交由嘉山县负责拆迁安置。当时这是一项重大工程,拆迁村庄农民户口转为非农业,没有指标,没有就业岗位;继续安置在农村,需要分散到一百多个别的村庄,老百姓思想做不通,别的村庄也不愿意接受。据说当时的嘉山县领导感到压力太大,非常为难,经高人指点,就去找调到省里G厅任厅长不久的嘉山县原第一书记X书记征求意见,陈述困难,恳请X书记指点迷津。X书记系新四军出身,文革后期曾在嘉山县担任第一书记五六年时间,了解嘉山县的内情,城郊农民人多地少,寸土寸金,一下子拿走这么多耕地,实在让人心疼。不但不给补偿,还把全部安置困难压给嘉山县委县政府,这太不公平。X书记当即表态,代表嘉山县班子找省里相关领导说情,将皖北分院改到别的地方。因为时任安徽省的实权领导多是X书记在新四军里的上级、战友、部下,此事很快搞定,皖北分院改到凤阳,理由是凤阳五六十年代曾将开办过皖北高等农业专科学校,有办高校的经验。凤阳干群捏鼻子吃苦瓜,明光干群欢天喜地。当时许多人都说X书记主政嘉山多年,没有做出什么值得称道的大事,唯有离开嘉山以后,做出了这件大好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嘉山人民世代都不要忘记他。凤阳现在还是县,嘉山1994年已撤县设立省辖县级明光市。46年来,绝大多数明光人已不再知晓X书记这个人,但仍有少数老年人对X书记依旧持感激的观点,我则不敢苟同。 不过为避免误解,我得申明一下,我在这里不是要否定谁,也不想肯定谁,不薄古厚今,也不厚古薄今,我是旨在借事明理。 从哲学上讲,得失是相辅相成的,有失就有得,有得必有失。凤阳失去了吗?不,凤阳最终得到多了;明光得到了吗?不,明光最终失去大了。 46年过去了,被迫接受选址凤阳的安徽农学院皖北分院现在是什么样子呢?安徽农学院皖北农学院先后更名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安徽科技学院,为省属文化底蕴深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院校。即将升为安徽科技大学。 可以看看官方的介绍: 学校现有凤阳校区和蚌埠龙湖校区,凤阳校区位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明朝中都古城,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环境幽美;龙湖校区位于蚌埠大学城,毗邻蚌埠大学科技园、高铁车站、龙子湖风景区。学校占地面积近20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亿元,现有5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27个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室)和7个学科平台。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24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3个,省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双创实践教学中心1个。馆藏纸质图书146万册,电子图书131万册。 学校现有14个二级学院,50个本科招生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3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承担国家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高峰培育学科3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一流(品牌)专业3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6个、特色专业11个。农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应用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环境工程、风景园林、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14个专业纳入本科一批次招生,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紧缺专业纳入提前批次招生。 学校现有教职工1380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45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00余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柔性引进省级领军人才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115”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29人,省级教坛新秀48人。校外特聘教授60人,特聘创业型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70人。 学校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7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50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近90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300余篇,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授权专利16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300余项,连续多年稳居省内高校前十强。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开展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项目1300余项。学校大力实施“国(境)外合作办学工程”,精心组织优秀大学生留学游学计划。先后与美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等26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拥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8年,获得招收国际学生资格,开展农业专业硕士学位留学生教育。 也许大家看了上述介绍还不甚了了,那么我再具体分析一下: 安徽科技学院是皖东地区最早的二本院校,恢复高考时就是本科。皖东地区第二所本科院校滁州学院是中国由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高考制度改革、全面扩招多年后的2004年才获准筹建。对比之下,安徽科技学院落户凤阳的历史意义可想而知。目前,安徽科技学院可以为凤阳县增添外来常住人口两万余人,每年提供1万多个就业岗位,拉动1万多个城区购房需求,吸引3至5万人入城居住,每年提升10亿元以上的社会消费,每年增加100万人次以上的交通出行,对凤阳的交通运输业、商品零售业、宾馆服务业、旅游业、餐饮业、农副业、地产业、建筑业、服装业等行业的贡献是巨大的,而且这种贡献将永久持续下去。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对凤阳的社会转变、文化提升、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农业实践、文明净化、生态优化、民风转化等方面的促进将是世世代代的,作用将是无法预估的。不断有人把全省各地乃至全国各地的文明带进凤阳,不断有人把凤阳的地方文明传播到全省各地乃至全国各地,促进了凤阳与全省各地乃至全国各地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发展,持续不断地提升了凤阳的知名度、美誉度、关注度、影响度。假如安徽科技学院当年设在明光,别的且不说,光明光城区至少要扩大三分之一。可惜良机错失,永不再来。由此可见,X书记当年为明光做的这件大好事,现在值得商榷,值得反思。 历朝历代,一个地方的发展,都系于主要执政者身上。朝廷简任地方主官时是慎而又慎,但绝大多数地方主官都是过客,只有极个别可以流芳后世。滁州因为宋代有了欧阳修主政才留下醉翁亭,留下了千古绝唱《醉翁亭记》,留下了琅琊风景区,为滁州创造了难以估量的经济财富、社会财富和文化财富。滁州闻名海内外,多半与欧阳修是分不开的。所以,“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古人能做到,但当今许多地方主政者却做不到,说明什么呢?说明决策存在欠缺。 有的主政者是庸才,决策时目光短浅,不能高瞻远瞩,看不到身后之事,看不到是非是有阶段性的。有的时候,做对了也就做错了;有的时候,做错了也就做对了。梁思成当年反对拆除北京旧城,被当权者斥为政治问题,50年后,大家都认为梁思成是正确的,但还有什么用呢?明光当年拒绝安徽农学院皖北分院落户明光,看是做对了,但近46年后再看,明显做错了。历史会给人一个正确答案,但需要时间。什么拆迁困难、安置困难,一咬牙就可以挺过去了。原来选址安徽农学院皖北分院的地方现在已是明光东部新城主城区。建设明光东部新城时,拆迁安置也困难,但经过努力,困难顺利解决了。关键是主政者有没有强大魄力和远见卓识。 有的主政者是奇才,决策时不仅能看到眼前,而且能看到今后,甚至永远。但他们不愿意像欧阳修那么做,让后人看到正确,那就要对自己前程看淡。他们决策时知道几十年后,历史会证明这个决策是错误的,但为了自己的前程,必须迎合大众;大众基本上只看眼前,他们没有能力思虑今后。于是很多主政者决策时故意选择让今人看到眼前是正确的,即使多年后历史证明是错误的,那又怎样?不能丢了前程,耽误了升迁。很多人认为为了将来的正确,不被当下大众看好,丢掉现在的前程,不值得。 一个决策,当下大众认为正确的,多年后才能证实是错误的,是不是当时没有人能看得出来呢?当然不是,肯定有人能看出来,但并不会指出来。你指出来,主政者知道你是目光深远,但是他不会听你的,而大众则会认为你在捣乱,你是何苦呢?绝大多数主政者在台上虽然不缺人歌功颂德,但他仍然希望你能锦上添花,而不是泼冷水,毕竟忠言逆耳。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主政一方,思虑后人评价的人是高人,高人不在乎当时大众的评价,而在乎自己离开后人们对他的评价,这样的高人才可以流芳后世。历史上主政南昌的太守(或相当于这个职位,不是这个名称)数以几百计,陈蕃为什么留名后世呢?那时因为有“徐孺下陈蕃之榻”故事, 陈蕃给当地名士徐孺子的最高礼遇,坚持不懈同塌问政于徐孺子,不做眼前正确身后错误之事,陈蕃走后,徐孺子才会不遗余力地歌颂陈蕃,陈蕃才被后人铭记。假设陈蕃没有知遇徐孺子,陈蕃眼前功绩再大,陈蕃走后,徐孺子都不可能歌颂陈蕃,陈蕃没有名士为其扬名,也只能被历史湮没。 当今社会,徐孺子很多,但陈蕃很少,这也是历史的悲哀。主政一方的大员在台上歌声不断,离开后马上就会骂声一片,这属于历史的选择。迎合大众者,多被大众唾弃;对后人负责者,一定被后人铭记。这就是我对明光没有一所大学的反思,对明光失去开办大学良机近46年后的反思。
2023年7月27日修改于市政协文史委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