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6|回复: 0

于坚诗歌批判之《米罗画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2 10: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米罗画册
光线不足的早晨
大街上翻滚着十二月的废纸
坏天气和坏风景的预兆
北纬38°的城
暴风雪将要袭击所有建筑物
他走进一家书店
没有读者的书店
他向一只调色盘购买了米罗画册
然后走开  全城都是手套  围巾
棉袄  人们行动迟缓  听天由命
只有他走得快
那是一种晴朗的速度
他不是要进入气温正在下降的时间中去
他在离开这里  离开这个坏天气
离开这个绝望的世界  他自己拥有一个太阳
一种温度  就像米罗的那条线
他斜着穿过了街道
1983
米罗画册
光线不足的早晨
大街上翻滚着十二月的废纸
(这个十二月用得毫无艺术性,更无诗性,是于坚一次机械的毫无灵气的诗写模仿和伪探索。不成熟的无效的实验诗,同样也是不负责任的,尤其是在大诗人这里,是极不好的示范。这句诗形同大街上翻滚的废纸,明白人都应该将其扔进垃圾桶,它们是鸳鸯配的情投意合的。)
坏天气和坏风景的预兆
(这段描写极其普通,也配不上大诗人的头衔,没有值得称道的地方。读者欣赏也会毫无收获和借鉴的技法。这首诗才是坏天气和坏风景的预兆,估计后面也好不了。)
北纬38°的城
暴风雪将要袭击所有建筑物
(不是所有的诗写出来都是用来深挖研究的,而是首先要让人有惊鸿一瞥的瞬间美,吸引读者驻足,然后才有资格让读者慢慢嗅探,甚至来兴趣研究一首诗的背景资料。这首诗对于有野心的诗人来说,他是有背靠时代的意图的,他深知这样才能与历史互动产生史料的味道,那是有可能名垂千古的。但是我不管这些,如果于坚文字表层的处理都没有打动我,我也不会去联系这些细品。前四行写的就是进书店前看到的街景,语言不流畅是因为词语都是生拉硬拽拼凑出来的,唯一可能会产生诗意的点在“十二月的废纸”,只可惜这是个失败的修辞,甚至打脸了自己。)
他走进一家书店
(于坚文字的无诗性是无时不在的)
没有读者的书店
(一般这样写是埋下伏笔的,有特殊意味的,但是除非读者无聊去凑整,否则通篇下来,没看到有衔接的榫卯对接点,那么这一行也是十二月的废纸一张。当然如果碰到好律师,他确实有能力将一些破诗圆谎,可惜即使能碰到这样的诗评家那也不是于坚的诗好。)
他向一只调色盘购买了米罗画册
(将人换成调色盘,是一种假装高级玩法的幼稚,这不是将诗当猴耍,而是把读者当猴耍,因为读者读到此处瞬间懵,以为自己水平够不上如此伟大的作品,于是细细品味,结果还是十二月的废纸味。低劣的修辞手法既毁了一首诗,也毁了大诗人,好在毁了更好,第三代诗人领导层换一批来领导第三代青年诗人,会更好。)
然后走开  全城都是手套  围巾
棉袄  人们行动迟缓  听天由命
(这样的词语堆叠,能够产生什么意象和诗意呢?还是艺术性诗性才气不够的真实反映。捉襟见肘、黔驴技穷的时候,就胡乱拼凑诗句,让读者猜让读者找,企图伪装成上帝一样有着伪装术的人间大师。)
只有他走得快
那是一种晴朗的速度
(晴朗的速度比十二月的废纸好一丁点,但是还是同类的范畴,无效低劣,打脸大诗人才气的实证。)
他不是要进入气温正在下降的时间中去
(看似有货,实际就是有点鬼影绰绰,没什么名堂。有些设置巧妙的修辞是需要在整首诗的映衬下显现效果的,也就是说一首有着完整构思的诗,它的每一句和整体都是互相呼应的,而在于坚的诗里看不到这一层,其实就是于坚的诗歌大局观还没有形成,甚至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与他诗歌世界观形成之初接触的乱象有关,和邯郸学步有关。)
他在离开这里  离开这个坏天气
(语言贫乏,或者是对作品不负责任,以为自己是女娲,拿柳枝粘泥,随手一挥就能产生诗生命。)
离开这个绝望的世界  他自己拥有一个太阳
一种温度  就像米罗的那条线
(这里的太阳和米罗的线,都出现的突兀,因为之前没有任何铺垫伏笔,所以回头看于坚这首诗,所有小的意象都过于独立,与诗的整体没有该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一个点的突现的动态,根本引发不了读者对整首诗理解上的动势,于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是费力的僵硬的。“一种温度就像米罗的那条线”这样的修辞,是不是影响了臧棣的写作?太像了!强行焊接出来的意象,毫无美感,也不符合修辞逻辑,这种像的相似性是需要圆谎的,留白过于宽泛,让最好的辩论家都无法在温度与线之间建立联系,而且这个意象是独立的,完全独立于整首诗,环节设置上是突兀的,功能上是无效的。)
他斜着穿过了街道
(语言精练是诗的特点,不能因为要先锋要创新要实验,就将一些根本性的诗特点舍弃,那就是走的歪门邪道。于坚的诗,是看不到语言精练一说的。我很奇怪,这种水平的诗人,是怎样拿到国内几乎所有大奖的,要给这些评委设立一个“笑掉牙“大奖”。)1983
刚有批判于坚想法的时候,我就写了他“走向不对/走位不对/走法不对”后来加了“来路不对”,于坚诗集第三首就能印证他“来路不对”,这首诗写于1983年,于坚29岁的作品。从作品看,貌似是在模仿舶来诗翻译体的写法,从诗集第一二首,就能看出于坚基本功欠缺,完全没有感受到他中国古诗词传承的痕迹,也就是说他个人在自我训练时没有古诗词方面足够的练笔,所以他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好,想要表达的意思罗列不清,而且从他的行文来看,即使能说清,思想也没什么深度,他的深度可能只是评论家根据自己的经验推导出来的,而不是于坚用诗语言打造的。因为缺少古诗词基本功的练习,于坚的诗歌世界观形成也是畸形的,这让我想到邯郸学步,身为中国人,本来用中国诗歌可以蹒跚学步,但是看到用舶来诗创作大潮来了,就跟风想让自己洋气起来,用舶来诗的写法步行,结果就是于坚似的畸形诗歌创作法,即没有学到舶来诗的精髓,也没有国学的底子,在这样的背景下,于坚还能获得国内几乎所有的诗歌奖项,只能说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诗坛是个大怪胎(其实代表诗坛的还是人,是于坚一样的国学底气不足还有羊膻味的混合体),诗人是个小怪胎,之所以相互认可,怪味相投罢了。至今,在学院派的引导下,教授大学生还是热衷翻译体,追星外国诗人。即使是会十国语言的人写诗,除非他跟随外交官父母在这十国生活足够长,且在每一国都接触并利用足够长的时间进行该国语言的诗歌创作练习,否则他掌握的外语诗歌创作能力都是扯蛋,半点用没有,不过就是写出来蒙人罢了。没有这样的人,没有精通十国语言还能用十国语言创作出所在国最好的诗歌,上帝也不允许这样的人存在。上帝并不是用语言隔绝了人类,而是通过人有限的生命和有限的时间,足够长的生命和时间,才是通天塔。
于坚29岁完成的这首作品也明显是练笔,一次翻译体写法的失败的尝试,由于母语诗创作功力的缺乏,导致任何方向的努力都是无效的。由于脚下没有坚固的古诗词及中国现代诗的熏陶和反复练习,就像陷进泥潭的人,借力伸过来的翻译体树枝也没用,很难拯救自己的诗歌创作。
寥寥几笔收尾算了,于坚的诗配不上详细解读和诗性赏析,他的诗和我的评,大家过目即忘就好。
于坚画册
于坚出了诗集
还没有出画册
因为他获得了国内
几乎所有的
诗歌大奖
还没有全部到手
等拿到大满贯
他就会出一本画册
展示获奖作品和奖杯
建议没有给于坚颁奖的赶紧颁奖
好让他心满意足
早点走
2023-6-1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2-25 10:30 , Processed in 0.09072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