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简牍】2025年1月卷(总第152卷)《除夕》
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陈湖、正空 本期责任编辑:老家梦泉
一、榜单
【状元卷】 1. 除夕|月若初见.
【榜眼卷】 1. 田野落日帖 | 大观 2. 雨 | 成小二 3. 爷爷 | 刘忠伟
【探花卷】 1.落雪日 | 长安肆少 2.影子 | 风居 3. 都是你的 | 山禾 4. 空椅子|三点的海 5. 挖井 | 大漠十一 6.植物 | 倪大也 7. 山鹰颂 | 王海云
【同题卷】 1. 偶得 | 太阳升殿
二、编辑小记: 又是新的一年,蛇年的鞭炮还在鸣响,【中诗简牍】也跨入了新的一年,在春意的簇拥下,我加紧编辑、排序,就剩下编辑小记了,说些什么呢?先说一下我们的选稿倾向吧(当然各个责编各有侧重):首先要呈现新诗的自由之美,即自由性——自由自在,不拘一格地呈现;其次是自然性——有感而发,自然天成;再则是生活性——即贴近生活,呈现对生活的感悟并对生活话语进行艺术转化;最后就是要有宽广的想象视野和表达空间。大家可以在阅读本期简牍时逐个加以体会。顺便说一下有关诗的两个核心理念:一是诗的语言:诗是文学中的文学,这主要是针对诗的语言而言的,要用最简单、精炼、灵动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情感和哲思,而不是相反;二是诗的想象:小说,散文,戏剧都离不开想象,但它们都不像诗那样把想象看做生命。与想象关联的就是形象思维,要大力提倡之、践行之,决不能让逻辑思维占据诗写的头把交椅。最后用作家刘震云的话做结吧(大概如此):凡是用复杂的话语,结构表现简单道理的,凡是大量用形容词书写的都是没文化的人。我们要坚决反其道而行之!顺祝大家春节愉快,诗写愉快,品读愉快……
老家梦泉于蛇年正月十一晚
三、上榜作品
【状元卷】
1.除夕 文|月若初见
街区。小巷。随手一拍 外卖员在穿梭。属于每个人蛇年的礼物 正由春天的骑手,马不停蹄送出
大道上,榕树结满灯笼。臌胀着行路者的 憧憬,点亮日复一日青翠平淡的日子
十字路口。拉来一车甘蔗的异乡人 一节节剥开生活粗糙的外衣,清甜留给他乡 暮色为其隐去岁月的锋刃
共同向往的水域里。一道道蛇的水纹 摆动着光的尾巴,蜿延扩散
老家梦泉读诗: 小诗避开寻常的除夕家宴,聚焦街区、小巷里的人、物、景,让抽象的除夕具象化。其人、物、景的选取也颇具匠心:其人:外卖员,卖甘蔗的异乡人,向下的视角散发着暖暖的爱意,且是诗意化的呈现——外卖员被喻作“春天的骑手”;卖甘蔗的人“一节节剥开生活粗糙的外衣,清甜留给他乡/暮色为其隐去岁月的锋刃”,灵动走心的诗语,一下拽出读者的感动;其物:榕树,灯笼——“榕树结满灯笼”,灯笼成了榕树的果,这比榕树上挂满灯笼的行笔要诗意得多,且挂是外加,结是自生,隐喻其顽强的生命力及成长性。继之,诸多修辞手法的混搭进一步将诗意推进虚实相生的佳境——“臌胀着行路者的憧憬,点亮日复一日青翠平淡的日子”;其景:
“共同向往的水域里。一道道蛇的水纹 摆动着光的尾巴,蜿延扩散”
今年是蛇年,水纹似蛇,二者融汇化一,在人们共同向往的水域,摆动尾巴,蜿蜒扩散,将诗意推进开放式的结尾,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审美空间,很是亮眼的一首。
榜眼卷
1. 田野落日帖 文 | 大观
放下裤脚,手端稀粥, 狗子在屋前田埂上迎风撒尿, 风忍住哭腔; 顾不上两腿泥, 青花碗上釉结着一层浓稠,热气腾腾 心生欢愉,却不知与谁讲; 黄土、黑土、红土上的牛眼温柔停在菜地, 未抬头,筷子便戳破悬空的咸蛋黄……
元业读诗: 人,动物,风,稀粥,热气,落日,不断将田野落日时分的气氛烘托出来,尤其是“咸蛋黄”一词,将落日中人的生活的艰辛,悲壮以及不屈不挠推到极点。这极点,即是作者的感悟,也是读者的同感。
2. 雨 文 | 成小二
云层飘在头顶上 雨水一点一滴,搬到了别的地方 多管闲事的风 偷听到不该知道的秘密 更不该情绪失控,打碎另一个省的天空 故事早已散场 我真的不想,让自身的病 痛到局外人身上
黎落读诗: 成小二老师的诗很有辨识度,特擅长在日常中提纯诗意,口语般的语感配合独具个性的体验,组合成或讽喻,或讥俏的诗写风格。通过《雨》在近乎白描的线条中成功塑造了一个传播者“风”的形象,这里的雨已经不是雨,更像谣言,而病更像一场隐喻的雨。
3. 爷爷 文|刘忠伟
阳光普照,墙根下 他低头坐着 晒太阳,穿一身黑棉袄棉裤 他的影子粘在墙上 冒着蒸汽 这一天无风,是个好天气
顾念读诗: 这首诗在画面上就是老人晒太阳的白描场景:用白描呈现生命暮年,好天气的平静与老人迟滞的生存状态形成镜像,阳光愈暖愈凸显人生的苍凉,暮年这两个字,只是想想,也就够了。
【探花卷】
1. 落雪日 文 | 长安肆少
我看到冬天的田野,它们都沉默不语 将干裂的额头与脸颊埋进雪中 更远处的稻草人 堆积着自己,偶尔抖抖肩上的时光 就像坐在门槛上的父亲,与渐渐垂下的瓦檐 窸窸窣窣的声音,把多年前的那个黄昏 一片片编织出来。田垄间没有华丽的颂词 只有这个佝偻的身影 在浓郁的雪片中摇曳,像是 故乡的模样
老家梦泉读诗: 小诗前四句拟人手法地运用非常精彩,雪中的田野、稻草人铺面而来,鸣叫着浓浓的诗意!继之展开想象——稻草人“就像坐在门槛上的父亲”,与“渐渐垂下的瓦檐/窸窸窣窣的声音”,共同编织出多年前的那个黄昏,这是想象的递进和衍生:
田垄间没有华丽的颂词 只有这个佝偻的身影 在浓郁的雪片中摇曳,像是 故乡的模样
一首怀念父亲的诗,写得如此波澜起伏,且最后又递出一记妙转——“像是故乡的模样”,由怀念父亲拓展到怀念故乡,审美空间进一步扩大,妙!
2. 影子 文 | 风居
野鸭送走余晖后隐退入芦荡中 月牙儿宛转,划开天空边角 再无鸭掌撩拨,水波翻新迢遥的迁徙史 这水以海为名,服从于某片迷梦 一人从西走向东,迅速侵染着石岸 石头危峭起来,察觉到蠢蠢欲动的阴谋 他走走停停,边走边放生无数复辟者
黎落读诗: 前面的景状烘托了后半部分的孤寂,也为无数的复辟者造势。我喜欢这首诗经营出来的寂寞感,喜欢它少与多的冲撞。极具画面感。它重心的“放生”落在复辟者身上,有种轻盈的“钝感”。
3. 都是你的 文 | 山禾
风吹不动,花瓣都是你的 一个人再怎么努力 也走不出面前的悬崖
即使那么多双眼睛盯着 你的陡峭 你始终不肯落下
山里埋着蓝芙蓉 婆婆丁已经成大 风吹一吹 都是你的
元业读诗: 山禾的这首诗,隐忍,发力,一层层推进,即有突破困境的坚韧,也有未来美好的召唤,心境的突破,诗句的升华,还是在最后:“婆婆丁已经成大/风吹一吹/都是你的/”,人生能拥有这般的美,夫复何求?
4. 空椅子 文|三点的海
湖边。一把铁质的椅子,邀请湖水 以拍岸的涛声,坐了一夜
这些轻微的,有时候是落叶。一粒雾 我看见时间慢慢长成一列绿皮火车 生锈的人用月光为自己赎身 手里攥一张空白的站票
顾念读诗: 空椅子在湖边与涛声对话,铁质冷硬与湖水柔软碰撞。"生锈的人"既是物质腐朽也是精神疲惫的隐喻,我们都在寻找归宿的旅途上,却始终握着没有目的地的票根。
5. 挖井 文 | 大漠十一
每天早晨 我就开始起来挖井 我在井里养青蛙,种星星和月亮 也常常像青蛙一样坐井观天
我的井里没有浪花 只有源源不断的泉和深不可测的蓝 偶尔也有一点点小涟漪 我生怕在一片涟漪里 自己把自己溺死
老家梦泉读诗: 我每天早晨都会卧床读一会诗和评,故对此诗多了一份心领神会。作者的“挖井”可以多解,但我更愿意将它看做是对读书品诗等精神追求的隐喻。用挖井来形容读书(诗)颇为别致,在井里养青蛙,种星星、月亮更绝,养青蛙是内生自足,种星星、月亮外在投射,内外交汇,形成一域自洽的情景,青蛙放出鸣叫,其鸣叫里也自然拌有“坐井观天”的局限,这是首节。妙在次节(也是尾节)的深入和警示:自己的井里没有浪花,因为知识宽泛得很,此时我们的早读,更多是径向的深潜,而浪花多是横向的击鸣,故作者说:“只有源源不断的泉”,但并不拒绝外部的投射——那“深不可测的蓝”。这种结合至关重要,融汇贯通么!当然掘进里也会泛起一些涟漪,关键是要正确面对,利用好了是一种向上的动力,当然也须警惕那些不接地气的想入非非,固有:“我生怕在一片涟漪里/自己把自己溺死”的警示。一首独辟蹊径的小诗,将一个原生意象“挖井”呈现得活灵活现。
6. 植物 文 | 倪大也
墙角的植物,在阴影中蔓延。 叶片,像展开的地图, 指向,未知的荒原,和无尽的黑暗。 并非生长,只是某种静默的侵蚀, 关于生命,和无法定义的边界。 根须,在地底,无声地探索, 吸取着,微弱的,腐朽的光芒。 我注视着,仿佛看到, 自身内部,那野蛮的,不屈的力量。 渴望着,挣脱泥土,迎接虚无。
陈湖读诗: 小诗通过书写墙角的植物,引发对生长乃至生命的思考,“我”与植物一样坚韧向上。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而虚无之处或许就是“我”所追寻的发光之地。
7. 山鹰颂
文 | 王海云
它掠过马群 在一片霞光里展翅,盘旋
它不时向着大地俯冲 又一次次振翅,返回更高的天空
远处,一个人朝天边望着 马群在夕光里,一点点昏暗下来
大地静穆如禅 夕光是一道金色的佛语
一座草原,被一只鹰叼着 隐没在沉沉的夜幕里
陈湖读诗: 山鹰、马群、游人和夕阳,一幅辽阔壮观的黄昏草原图跃然纸上,是静穆的也是庄严的,夕光佛语给山鹰染上一抹神性,于是有了:“一座草原,被一只鹰叼着/隐没在沉沉的夜幕里”的震撼和感触。
【同题卷】
1. 偶得 文 | 太阳升殿
找自己,就像把眼睛扔进一堆人之中 转了一圈回来就安不进眼眶了
使劲挤,就会有泪。
老家梦泉读诗: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己很难,正确认识自己更难。作者将这一抽象的认知具象化,且切入视角“刁钻”,陌生化呈现撩人眼眶。在貌似荒诞的悖论呈现里,悄悄点燃鞭炮引子,引发读者顿悟后的阵阵拍案叫绝。这就是独特性诗写的魅力。我们知道认知自我可以借助书本,但更有效的还是放眼人群,从他(她)们身上发现自我——那可叹、可悲、可喜,可贺的种种品行,自明后的“眼睛”自然放不进原有的眼眶,但又必须放回,那忍受疼痛,以泪洗面就是必付的代价了,但又何尝不是可喜可贺的代价。此诗虽小,其认知层面却不小,回味的空间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