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3|回复: 4

《现代禅诗探索·作品精选》(总第2期).执行主编:若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30 17: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歌篇


1.《就这样》/南北


〔天还没亮,我醒了但又开始睡……于是看到山谷间一座木屋,且是我的。于是,我坐在屋里的绿色阳光中,写诗……醒来,竟还记得所写诗句,开灯,速速记下。〕



山谷里,我的木屋子

屋外有几棵芭蕉

屋内

也有几棵


芭蕉的叶片

亮绿

阔大


阳光爬进屋里来了

阳光是绿的

风也爬进屋里来了

风也是绿的


我坐在地上

喝茶

看芭蕉在风中

在阳光下摇晃


就这样,一杯茶

一个上午


古石说:在幽静的山谷,我与万物默语,万物与我相通,物与物融和,整首诗以绿色暗示生命之活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宁静中显现盎然生机,朴素的语境中充满禅意。

邹晓慧说:在禅者的眼里阳光也是绿色的,有境界!
若与说:清净自在,寂然中生机盎然,正是悟者境界,如月抱日。


张黎【赏读】

感受云的召唤,跟随风的脚步,倾听流水的歌唱,我来到了一个幽静美丽的山谷。
很幸运,南北的诗歌《就这样》,如清风白云,如流水天籁,而作为读者的我,则如同一只疲倦的小鸟,抖落一身城市的灰尘,翩然落到了一个清静孤绝的深山。
儿童时醉心游戏,青年时一心追求爱情,忙忙碌碌,人到中年,才豁然醒悟到人生是一次远行,但是,迷茫困惑之中又不知终点何处,于是,面对广袤的天地,顿感悲怆。是啊,躯体如车辆,驱驰在天地之间,行走什么样的道路,驾驶权只是在你自己。请略停脚步吧!
请略停脚步,以安静的心灵倾听叶子由绿转黄的声响,观察花影在月光下的明暗变化吧。请略停脚步,以超然的心态在半山亭与友对弈,或独自品读,或对山远眺吧。请略停脚步,以安逸的方式在开满野花的山坡,静卧遐想,忘却老之将至吧------
南北,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羡慕的停止了尘世脚步的人。多年以来,旅居、写诗、修禅是他生活的所有内容。
他的诗歌《就这样》,记录的是一个梦境。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谓梦境,其实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一种诗意显现。
幽静的山谷,精致的木屋,在芭蕉的环绕下,阳光的怀抱中,诗人睡觉又醒来。屋外长着芭蕉,屋里长着芭蕉,诗人的心里也长着芭蕉。芭蕉是绿色的,阳光是绿色的,风也是绿色的。生活在这绿色与安宁的世界里,作者在喝茶,在看风摇树叶,在感觉时间的缓慢流淌------
在这首诗歌里,无论是清醒时还是睡梦时,诗人的状态都是一样的:诗人在万物的怀里,万物在诗人的心里,不分彼此,相互交融。
禅家所谓的,一切即我,我即一切,天人合一,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佛陀说,生命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诗人南北说,一杯茶一上午,一首诗一辈子。
请让我们停下脚步,醒悟生命,享受生命,以唯美的姿态行走时光吧!



2. 《海源寺》/南北


雨,在六月的最后一天

不紧不慢

落进海源寺的经声里


一只刚刚被放生的乌龟

回头望了望岸

便游向那片开花的睡莲


昌政说:呈现而又包孕。

还叫悟空说:简约隽永。

若与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不紧不慢”。禅诗贵在“呈现”,也就是“观照”。诗人说什么了吗?可是你看到了,听到了,感觉到了。


张黎【赏读】
应该说,这是一幕非常简单的场景。
夏日,阴雨,诗人独立在海源寺的池塘边,看见一只被放生的乌龟在缓缓游走,池中有一片开花的睡莲。
然而,这首短短的小诗,六句话犹如六个阶梯,沿着这舒缓的阶梯,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清凉飘逸的世外仙境。
雨,在六月的最后一天/不紧不慢/落进海源寺的经声里”,雨,缠绵细柔,时光的脚步,持续缓慢,“我”在这雨丝中漫步着,沉思着。以前的日子过去了很久了么?那些儿时的记忆已经很遥远了么?还有中年时经历的那些磨难,那些痛苦的挣扎,它们都已经变得模糊了。不远处的海源寺里传来悠悠的诵经声,平和悦耳。几千年了,这声音就一直是这样,虽然,也有过短暂的中断,但中断之后又开始继续。千年的古刹,千年袅袅不断的香火,善良人们的美丽愿望啊,流传在无限的时空里,就像这雨滴,落进广袤的大地。
一只刚刚被放生的乌龟/回头望了望岸/便游向那片开花的睡莲”,一只乌龟,被人放生在池塘,缓缓地游走着,不时回过头来张望着,在它的前方,有一片睡莲,睡莲的叶子松散地漂浮在水面,在碧绿的叶子之间,盛开着零星的灯盏似的白花。生命就这样,偶然失之又偶然得之,在得与失之间,没有什么是能够自己把握的。失之,我们平和以待,得之,我们心怀感激。到最终,这个世界不是还和这池水塘一样,有睡莲,有白花,还有清澈的水让我们自由地游弋。
短短的六句话,一条幽静的小路,我们踏着这条小路,经过细雨,海源寺,诵经声,池塘,睡莲,放生的乌龟,走进了一个幽深的生命和时空的水晶宫殿。
作者将现代禅诗写得如此轻松,如此清澈,真让人惊诧。
低头暗思南北君,试问诗兄何能尔?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浦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宋人吴可的这首《学诗诗》,道出了此中奥妙:收心静修,待悟得禅家精神、诗门三昧之时,便下笔如神、自然超逸了!

3. 《听手指的声音》之《行者》/昌政
减去什么你才等于这个秋天?

捡草仔的午后

有一场雨在你的

篮子。有一阵风在你的

脚步声里。


你在路上。

你在消失。


古石说:生命就是加与减的辨证统一,就是在路上,在消失。此诗文字干净,意境空远。

若与说:秋天是万物成熟了的季节。那么人生减去什么才是圆满呢?我想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从有形达到无形。我们是人间匆匆“过客”,有什么可以执着的呢,有什么可以不能放下的呢?篮子里有雨,脚下有风,我们是行者,宇宙之间的行者,应当毫无挂碍。


张黎【赏读】


如一次旅行,生命从无始中来,最终还是要回归于万物。

在这个独特的旅行中,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最终是要消亡的呢?我们是怎样一点一点地衰老的呢?

《楞严经》中有波斯匿王与佛祖的这样一段对话:“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我们最终是要消亡的,因为我们的肉身时时都在变化,但是我们对此却不是很自觉,正如波斯匿王所说:“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沈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一纪一纪在变,一年一年在变,一月一月在变,一日一日在变,刹那刹那、念念之间在变,这就是生命的真相啊!

由小到大,由年轻到衰老,由出生到死亡,在这个神秘的时空之旅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走在自己的路上,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也没有任何别的选择。

昌政的短诗《行者》,说的就是这个神秘的生命之旅。

减去什么你才等于这个秋天?”如天地间忽然卷起的一阵狂风,短诗的首句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迷离的境界:人的生命能和秋天相等么?人是什么样?秋天是什么样?难道减去些什么,我们就能够和秋天一样了?

“捡草仔的午后/有一场雨在你的/篮子。有一阵风在你的/脚步声里。”秋天,其实是作者的一个隐喻。他想说,当人生的智慧进入秋季般的成熟、宁静、和辉煌时,尘世的那点雨、那点风,对我们来说还算一回事么?让我们进入生命的本质,与世界上最微小的生命同在,自由徜徉在原野,平和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吧。

“你在路上。/你在消失。”生命不过如此,行走而已。出生是这个起点,死亡是那个终点,在这条线路上,我们都只是个匆匆的行者!

我们是行者,我们在路上,我们在消失,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道理。

但是,当你把身上的伪装和外壳一层一层减去,减得同秋季一样成熟,减得同天地一样宁静,减得同草籽一样单纯,那么,你会发现,这又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道理!


4.《远方》/昌政


如果还没下雨

那就看云:飘向远方。


既然雨已下过,

那就看水:流向远方。


古石说:表达了一种顺其自然、淡泊宁静的心境,如果在表达方式上不是那么主观而直接,我想会更好。

雪蛟说:与古石同感。

若与说:不起分别心,不落执着,随缘而喜,是禅者风范。


5.《时常怀念一幅画》/怯情


那是一幅画,和一个画家的早晨

窗外是晨曦的光芒


一片风,转向油菜地

掀起黄金流淌的裙摆


河边。我像一棵向日葵,扭着脖子

转过身去——


南北说:在明快简单的意象中,运用现代诗歌的象征手法,将物我合一,呈现出宁静、安详的画面,有效的拓展了诗歌审美的想象空间。

若与说:此诗有一憾处,就是“我像”二字来的突然,倘若是“有”,或者直接这样:河边。一棵向日葵,扭着脖子/转过身去——就更加融入了,完全在画中。所以选取,是我可以这么“读”。毕竟是瑕不掩瑜。


6.《一池莲花》/情颠大僧

穿过这个夏天
密集的蛙声
我寻遍江南的泽地

遇见了一池的莲花
多么安祥
象是在我的梦境

安祥的莲
睡在水上
我寂静在二胡的水光里

古石说:意象朴素单纯,意境澄澈优美,让人安静和愉悦。

南北说:同意古石的推荐理由。

若与说: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是很好:象是在我的梦境//我寂静在二胡的水光里。打个比方:正在观照(禅坐),却突然起身了。因为你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看见了“一池的莲花/多么安祥”。“二胡的水光”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无法知道,猜测不是禅。我们只感觉到“安祥的莲/睡在水上”,其实你是否变得寂静,也没有必要再做声明——我寂静在二胡的水光里——我们已经感觉到了你的寂静。照我的读法,又得去掉两句了(哈哈)。


7. 《短诗之5》/还叫悟空

七月的牵牛花长势旺呢

一夜之间,就锁住了

宝相寺的门环——


南北说:对于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扑捉,不做多余的主观抒发,这正是现代禅诗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显示了作者对于禅理表达和自然事物融合沟通的功夫。

若与:如此妙的短诗,悟空的包囊里还多着呢。一草一木,皆有佛性;一言一语,都是禅悟。


8. 《村戏》/朱枫


这些老人,他们手提板凳、马扎

说说笑笑来到西边的一个村子看戏

黄昏的大幕慢慢落下


我没听他们说什么生活

他们在老掉牙的戏曲里陶醉了


南北说:这首诗的语言和情趣很好。

昌政说:好!好就好在写得漫不经心,好就好在漫不经心地显露了禅意,是原生态的生活,而你发现了禅意。
雪蛟说:自然且有趣。
若与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诗表现的正是这一人间好时节,深合禅法:放下。绉上两句:人生难得老来闲,不问明年住谁家。

9.《什么也别说》/古石

如果面对面不好说
就在电话里说
如果电话里不好说
就发短信说
如果发短信不好说
就在QQ里说
如果在QQ里也不好说
那干脆就别说
你看那两只蝴蝶在花丛中
并肩起舞
它们说什么了么

苦李子说:什么也不说什么都说了,这就是禅的境界。
若与说:这是古石6月放在禅坛上的一首诗。当时向编者推荐了的,不知道为什么没有选上,大概我没有说出推荐理由是主要原因吧。但此诗一直难于忘怀,不能荐于大家,始终感觉是一个遗憾。禅悦是一种默契,是心的印证,是彼此的心领神会。当年佛陀拈花,迦叶一笑,他们说什么了吗?

10.
《很快就离岸了》/苦李子

无边无际啊
也许会有雷阵雨
轰隆隆,由远及近
将我和船只一同击中
可这仍比你的一语不发
让我倍感温馨

若与说:这是一个离别(或说送别)的场景。此情此景,历历在目。诗人以有写无,以乐达伤,手法高超。虽是含了些技法,却也是灵思甫动,让人心生欢喜(就手法来说)。 “很快就离岸了”——听岸而生悲苦心;如同见莲而生欢喜心。佛文化是何其深植人心啊。

○理论篇


1.浅谈传统诗歌美学的几个特点

——兼答北岛先生什么是“汉味”

——文/张黎


(一)


在北岛先生主持的今天论坛上,有一个2007年就提出的问题:如何把诗歌写得有“汉味”?这个帖子由北岛先生发出,历时两年,翻阅一千五百多次,回帖五六十条。但是,所有的回答,基本上都没有价值,而且,也根本没有超出北岛先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北岛先生曾在给况也的回帖(第10 个帖子)中说,“并非用汉语写作的诗就一定带有汉味”,“特别是关于的提法,那是隐藏在汉语中的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是的,中国诗歌之所以和西方诗歌不同,在于东西方人们对自然对生命的认知方式的不同。

众所周知,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每个民族的人们都有自己特有的审美定势。美学,是建立在特定哲学理念基础之上的心理体验;诗学,是审美地表达人们对生命对自然感悟的文字形式。所以,诗歌不仅仅是或叙事或抒情的一段段分行文字,更深层次上,它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美学审视。也就是说,诗学是一个民族在特有的宇宙观哲学观观照下的一种审美形式!

中西方由于最初的思维方式不同,因而就产生了不同取向的文化现象。这也就是美国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一书中所阐述的“文化模子”的不同。西方文化中天与人是对立的,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从中探索知识,并由此来征服自然;中国文化中天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和万物一起构成了变化而富有生机的一个宇宙生命整体,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主张。

面对同一件艺术作品时,中西两方人们审美定势的不同,主要就是由这两种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衍化而产生的。诗学自然也不例外。


(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庄哲学是中国美学的一个滥觞。老庄哲学认为,人只是广袤宇宙的一个极小的组成部分,宇宙的空间是无限的,宇宙的时间也是无限的,宇宙的发展生成神秘而又伟大,相对宇宙的博大精深,人作为一个偶然出现的生命体,他(她)的存在是非常渺小而又短暂的。所以,在中国文学里,以表现自然的永恒、感悟生命的虚无为主题的诗,一直都是诗人们创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汉朝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里,就有这样的诗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潜的《杂诗》也有这样的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至于唐宋,由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覆盖,这种内容就更多了,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等诗句大家几乎可以随手拈来。北岛先生如果想问这类诗歌体现的是哪种“汉味”,那么我回答,这是“高远”之汉味。也就是古典文论中的“格高韵远”、“高致”等审美意趣。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变化的,在这种不断的变化和流转之中,事物本身不具有固定不变的能够把握的本质。事物之所以能够暂时呈现,只是由于自然界各种因缘的偶然和合,它们将瞬间存在,飘忽而逝。流转变化之苦是一切存在的万物的真实本性,所以,人们只有以“寂灭为乐”,让身心完全摆脱外在事物的束缚牵引,思想和心灵完全达到自由,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愉悦。这样,表达向往自然,渴望宁静,抒发自己心灵纯净、自由的诗歌,就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李白的“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王维的“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刘长卿的“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船子和尚的“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诗句,在古典书籍里比比皆是。北岛先生若问这体现的又是哪种“汉味”,那么我回答,这是“空灵”之汉味。古典文论中的“自然”“超逸”“冲淡”,“清远”等即是来概括这种美学意趣的。

“运水搬柴,无非道妙”,“道本无事人,佛是平常心”,
“觉通如来,尽佛境界”。禅者认为,至深至善的真理,不仅仅在高山和寺院,也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中,在大千世界的每一棵花草里。所以,我们只要以本来无染的清净之心,以没有分辨的直觉意识,来感觉体悟一切身边的存在,就可以得到宇宙法界的真相,生命的原态和共相。以这类思想为源点衍生的诗句,在古典文学中随处可见。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王维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等等,举不胜举。这些诗句又能体现何种“汉味”?答北岛先生,此乃“真切”之汉味。即梅尧臣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王国维所说的“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等语句的意思。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教认为,伟大深奥的佛法不是抽象和无形的,它是通过天地万物来显示的,自然界一切的存在莫不是真理的具体体现。一朵小花,一片草叶,一滴晨露,无不包含着精深的佛法,无不蕴藏着玄妙的禅机。所以,通过一个小小的事件,一个小小的场面,或者一个小小的景物,来抒发自己对生命对自然深厚感悟的诗篇,也是中国诗歌的典型内容。如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依楼”;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纳兰的“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等等。这类的诗歌又能体现古典文学的哪种“汉味”?答北岛先生,这是“简约”之汉味。即古典文论中的“含蓄蕴藉”,“词尽而意存”,“语浅而情深”等语句概括的审美意趣。

与物合一”,“与道合一”,“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在老庄哲学的最初理论中,中国人就认为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是万法的根本,是人生命的本真实相。所以,体验生命和宇宙的一体,用心灵来映射宇宙的诗意,是古典诗歌的最终旨意和最高境界。李白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常建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等等,即是表现这个主题的诗歌。如果要问这些诗歌体现的又是哪种“汉味”?答北岛先生,这是“妙悟”之汉味。也就是,几千年来,从庄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开始,到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到严沧浪的“以禅论诗”;到王士祯的“神韵”说,到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中国诗歌形成覆盖之势的意境论的审美旨趣。


(三)


诗,是审美地表达生命感悟的文字形式。审美,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对自然的心理体验。所以,每个民族面对一首诗歌作品时固有的那种心理定势,其实质是以哲学和美学为基础的。中国的老庄以及佛禅哲学,影响的不仅仅是诗歌,中国的绘画、音乐、茶道,服饰等等各种艺术门类都是以它为根基的。尤其是绘画,在古典艺术里,绘画与诗歌的审美意趣最为相通。美学家宗白华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无边的虚白上。空中荡漾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老子名之为夷、希、微。在这一片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中国画特有的留空白方式和中国诗特有的不表达方式,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流动变化的大生命体,自己和万物都是平等地生活在这个大生命体中的小生命体,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西方哲学是一种知识哲学。把人和自然完全分离,然后以人为主体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并利用规律来征服和改造自然,这就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虽然,由于对自然对生命基本的思维方式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取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子”,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两种“文化模子”却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不重视知识,不重视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最终让人们的感情流于玄远;西方近代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过分强调人对自然的支配和奴役,是产生诸如生态危机、环境污染之类弊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近代,由于西方经济力量的绝对强势,所以,也就构成了西方文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绝对强势,从上世纪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各种艺术无不打上了明显的西方文化的烙印,尤其是诗歌,几乎把几千年来的传统完全抛弃,全盘西化。这种做法,显然是非常无知和错误的。


(四)


令人欣喜的是,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已经慢慢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文化界,被弃置很久的国学在渐渐复苏,在诗歌界,人们也开始向唐诗宋词学习,中国诗歌网每天的“风雅诗词”帖子都很多,北岛先生的今天论坛,也在近期开设了“文言旧邦”栏目,而且,北岛先生还非常诚恳地一再和诗人们探讨“什么是汉味”,力图让一度只关注外国诗歌的朦胧派诗人重新学习和认识传统诗歌。

但是,关于什么是“汉味”这个问题,当我仔细地阅读了今天论坛的所有回帖后,还是感到非常失望。因为,在如何把诗歌写得有汉味这个问题上,人们都只是谈到了语言,他们认为“汉味”是由于汉语言的特点才形成的。《楞严经》有语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唉,朦胧诗派的诗人如果仅仅只关注语言的表现特点,而不从哲学和审美的根本上来认识“汉味”的形成,那么,正如佛陀所讲的这个故事,到最终,也只能“非得法性”。

关于什么是“汉味”,怎么才能把诗写得有“汉味”等问题,朦胧派的诗人,只有静下心来,好好研读传统诗歌,比较中外诗歌深层次哲学和审美的不同,才能真正得出一些自己的结论。如果还是一味抛弃传统,模仿西方,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审视中国文化,那么,就会永远不明白什么是“汉味”。正如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所说:“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若与荐语:所以推荐此文,是我觉得,现代禅诗,不可没有“汉味”;习写现代禅诗者,不可不得“汉味”。诗得“汉味”者,为禅诗;人得“汉味”者,为禅者。所以我可以妄下断语:“汉味”即禅味,禅味即“汉味”。不得“汉味”者,难得禅味;得禅味者,必是得“汉味”者。


2.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探索


——/大畜(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世纪末以来,新诗创作呈现出自由化、个人化、多元化的特征,但总体而言,它们体现了诗人对语言与生命的关注。语言/生命成为诗歌写作的二维,成为貌似无序的诗歌现场的内在规约。现代禅诗探索是一批诗人基于当前语境以网络为交流平台进行现代禅诗的创作(或实验),禅是他们心灵的根本,语言/生命是他们探索的向度。
如果说朦胧诗有集体创作与“启蒙”意味的话,那么自“朦胧诗”后开始,诗人不再作为大写的“人”,不再扮演崇高的“代言人”身份,诗歌转为对个人的表达。这自90年代以来至今发展为明显的个人化诗歌写作,产生了许多新审美倾向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出现把诗歌单纯作为泄欲工具的现象。后者的诗歌是放逐自我而非拯救自我的,不仅降低了诗歌艺术品位,而且使诗人迷失了心灵与生命的价值。现代禅诗探索首先是对当前诗歌创作状况的反思,并吸取中国禅宗的思想,以图探寻诗歌创作的新境界。
自佛教东传,禅诗成为中国传统诗歌的一部分(如一些山水田园诗,有浓厚的禅境禅意),禅诗注重生存的本质,追问生命的意义,意图“穿越”凡尘俗世,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彻悟。在充满欲望诱惑的当下,禅无疑是化解欲望膨胀的清凉剂。禅又是自由的体现,摆脱一切束缚,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追求荡荡无碍的境界。这与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想有着某些相似之处。无论是由禅宗想到解构主义,还是由罗兰·巴特、德里达想到慧能禅师,都体现了禅学在现代工业社会所具有的思想魅力。因此,现代禅诗探索既体现诗人对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动继承,又体现当代中西诗学向探索者发出的召唤,从而探索诗与禅的结合并不是偶然的。
宗教往往被认为是神秘的,以彼岸世界为向往的目标,但通过对禅宗的研究发现,禅宗有与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它没有彼岸世界,没有高高在上的“至尊”或“上帝”,即反对崇拜权威。禅宗认为“佛”不在外面而莫向外求,强调对自我的发现,自性成佛。禅宗的确有点不像宗教,但对自我的重视,恰与当前诗歌(包括现代禅诗)体现个人的觉醒相符。现代禅诗探索的诗人南北认为,现代禅诗“在本质上来说,就是在一种非宗教的,反对任何权威和偶像崇拜的前提下,求得心灵最大放松和自由的一种艺术和人生的境界追求。”然而,现代禅诗探索作为一种对当前诗歌的反思,它所认为的写作主体,是把握禅宗思想的个人主体(而不等同于其他个人化诗歌写作的主体)。在一种“大彻大悟,澄明宁静”的生命状态下,诗人本身具有自由超拔之心、和谐圆融之境,他们追求心灵的自由,但又不至于沦为盲目欲望的奴隶。这使现代禅诗既符合当前个人化诗歌写作的趋向,又有助于提升诗人的生存质量。
禅是“不离世间觉”的,“禅既然是佛性的一种特别体现,是无所不在,深入人心和海洋,涵盖天空和大地的,那么,又能有什么是它所不能进入和需要回避的呢?当然不会有。”(南北)不脱离生活实际的现代禅诗探索,把生活的万象皆视为现代禅诗的题材,即现代禅诗具有民间写作的色彩。比如它可以写生活的肉身性爱,也可以写庸俗粗陋的日常事物,但现代禅诗探索不会成为“下半身”写作,也不会成为“垃圾派”写作(这里仅将“下半身”和“垃圾派”诗歌视为其他向度的写作,并没有否定的意思),这种微妙区别在于:现代禅诗虽然取材于生活,但从不黏着于生活,所谓“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现代禅诗是禅心观照生活的结果,是禅悟生活心态的表达。
语言一直是新诗关注的焦点,新诗即产生于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运动中,新诗的发展也呈现出语言典雅与通俗的波动现象。朦胧诗重视语言的意象化,善于营造独有的意象群,但很快受到反拨,比如,有人提倡“口语化”,甚而提出“拒绝隐喻”。现代禅诗探索重视诗人的直觉能力,对现实采取直观的方式,那么,它使用的语言应该简洁、朴素、干净,把物“还原”为物,没有承载过多的历史意识。另一方面,要完全“拒绝隐喻”是不可能的,现代禅诗的语言仍然有“所指”,但重要的是不执着于“所指”(执着便是一种束缚了),从而实现语言的自由滑动(但这不是玩语言游戏),达到禅的“念念不住”,获得文本的愉悦。
那么写作现代禅诗的诗人必须是顿悟佛禅的吗?个人觉得顿悟与否本身是很难判定的,如自称不信佛的陶渊明,是谈不上是否顿悟了,但他的一些田园诗却给人十足的禅味。什么是禅?平常心是道。只要多看看《坛经》之类的典籍,领悟其意,以成平淡心境,是能进行现代禅诗探索的。现代禅诗的诗人为何要写诗呢?这个问题看似尖锐,其实已不成问题,在此可以引用波德莱尔的话作答:“只要人们愿意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中去,询问自己的灵魂,再现那些激起热情的回忆,就会知道,诗除了自身之外没有其他目的;它不可能有其他目的,除了纯粹为写诗的快乐而写的诗之外,没有任何诗是伟大、高贵、真正无愧于诗这个名称的。”现代禅诗也是没有外在目的的,诗与诗人应该相融为一,而非对立的,那么诗人可以不写诗,但也可以写诗。
以上概述了现代禅诗的一些特征,虽然以新诗形式写禅诗早已有之,但有意识地群体性(又保持个人独立)地进行探索的是“现代禅诗探索”的这一批诗人。他们尚处于探索阶段,要对他们做非常明确的评定还为时过早,就目前而言,个人以为他们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有更大的探索空间。一是审美上可追求多维度,古代禅诗主要是山水田园诗,以静美为主,现代禅诗应该含有动态美,因为生活是充满生机与节奏的,现代禅诗也应有活泼泼的一面。当然,这种动态美不是激情式的、嚎叫式的,而是静中之动、静后之动。二是题材上可以再拓宽些,应该不离世间。这一点不再阐述。此二者可归结为“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也就是说,诗人在体悟“静”“空”之后,不离开“动”与“万境”。总之,现代禅诗作为艺术是审美的艺术,而艺术是由人创造的,是人的生命形式的体现。在当前多元化的诗歌创作现场,重视语言艺术、更重视追问自我、生活和生命的现代禅诗探索无疑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翼。

南北荐语:立足于现代禅诗的基本理念,从纵的继承和横的移植这一结合点上,对当前语境下的现代禅诗探索,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和评价,对于整个的现代禅诗探索者群体,有不可忽略的启示性。



3.
古石诗歌笔记自选

(一)诗的语言是一种生成性的语言,如果它是随着一种语气和语势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并且照亮存在本身,那这首诗应该说就是一首好诗,好就好在“诗”通过语言自然而然地得以呈现。
(二)诗应该实中生虚,虚中含实,向下和向上、向内和向外浑然一体,它呈现的是一种流动的状态,而不是一种凝固的思想。
(三)诗是对生命的一种感悟,对灵魂的一种探幽,对生存的一种体验。它是神秘的,也是澄澈的;它是个人化的,也是大众化的。
(四)过虚,让人摸不着实在的头脑;过实,让人伸不出想象的触须。
(五)诗是一种呈现,是挖掘后的一种呈现,要挖掘出事物内在的特质,并使其诗意地呈现一种精神指向或精神状态。
(六)口语诗是使用的日常普通语言,正因为日常普通,读来给人一种亲近感和熟悉感。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亲近熟悉的表面,口语诗就很可能会“口水”四溢,让人感觉乏味甚至生厌。它应该在亲近熟悉的表象下隐藏着一种疏远陌生的东西,让人意想不到,给人以震惊。其实,口语诗不好写,它追求自然而然,浑然天成;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有相当的功底才行。
(七)隐藏自己,让自己冷静融入客观事物,并主观而客观地呈现存在的本质。
(八)咏物诗要将物置于某种情绪或情感之中,并使其进入一种语境而生发哲思,这样就更自然,更有味。否则,就有一种从物出发强行生发的感觉,显得干瘪而乏味。
(九)诗是对生命和事物内在隐秘的揭示和呈现,这种揭示和呈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抵达和渗透。
(十)“纯净、质朴、宁静”永远是我们生命中的“光亮”,也永远是诗中的“光亮”,它让我们毕生澄澈和温暖。
(十一)语感是生命的一种运动形式,一首诗如果缺少语感,那它肯定是呆滞的,就像一条河流停止了流动。
(十二)诗需隐忍,枪膛里沉默的子弹跟挥舞着的寒光闪闪的匕首,谁更具震慑力和杀伤力呢?
(十三)诗的语言应该是自然、自在、自足的,只有自然、自在、自足的语言才是诗的。
(十四)诗贵自然,贵真实。这是一种感觉中的自然和真实,是一种体悟后的自然和真实。如果一味追求思想深度,诗的语言很可能会显得别扭,诗很可能会失去一些本真的东西。
(十五)诗应该个性化,并通过个性化的东西来呈现一种普遍而本质的东西,在一种个人化的语境里让人产生共鸣,这样的诗更自然、更有味,因而也更持久。
(十六)真实往往是一种感觉的真实,有了这种真实,诗往往就自在天成。
(十七)关于诗特别是禅诗的表达,我想最好是多用“眼神”而尽量少用“嘴巴”说话。
(十八)禅本是不可用文字来说明,只可自己亲身体悟的,因此在禅诗的表达方式上,最好是采用一种不露痕迹、无迹可求的方式,以这样的方式来传达禅意与禅的内在本质才更为契合。
(十九)用禅思关照人生,用禅思透视生命,用禅思把握存在,并以诗的形式自然而然地呈现,这是更高的一种境界和修为。
(二十)诗可以不要细节,但细节对于诗的确至关重要,因为在细微处才能更见诗的精神和神韵。
(二十一)简单而内敛、质朴而深刻,这是诗歌最本真的一种品质。个人偏爱那种“清淡如水,醇美如酒”的诗歌。
(二十二)写诗讲究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带你渐渐进入一种诗的境界。当你真正进入这种诗的境界的时候,或许不是你在写诗,而是诗在写你。换句话说,是一种诗的语言在握住你的手,使你不得不顺着这种语势下笔。这不是一种理性的叙说,而是一种自然的呈现。作为现代禅诗,更是少不了这种感觉,少不了这种自然而然的呈现。
(二十三)现代禅诗写作,最需要的是内心的宁静。没有这种内心的宁静,就难以与外物达成同一,也难以达到一种内心的高度。而没有这种内心的高度,诗的空间必定是狭小甚至私密的,因而就难以在普适的意义上给人以愉悦和启迪。

(待续……)

南北荐语:在个人化的书写经验中,提炼出现代诗歌,特别是现代禅诗的书写共性,值得每一个现代禅诗写作者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0 17: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9:01 编辑

禅意,我们喜欢,也喜欢领悟,更喜欢在诗歌中去追求。但所例句的所谓“禅诗”,不很“恭维”。道不如说,是把“慢不精心”的话语用诗歌的形式排列而已——这是当代很多诗歌的弊端,是老百姓“不屑一顾”的原因,实际,那样的话,不是诗,就普通的百姓也随口说的出来,自古于诗歌,叫“吟诗作赋”,那是要通过“吟”唱或“吟”诵的。是的,那些语言充满了“淡定”,也有着对生命的关照,对生活的抚慰。但我想说,不过是把相应的语言用所谓“诗歌的形式”排列而已。我们的评论者们,必定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而生发出来的“滔滔宏论”。实际,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随便“玩弄”的几句话,只要一个喜欢评论的人,都可以从中生发出“无限的美味”来什么的。我以为,真正的禅诗,也应该具备诗歌的特质:较为整齐的语句排列,较为鲜明的拍子节奏即有相应的哪怕是点点音律,较为跳跃的情感一类,而不是把散文句子排列起来......: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1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9:01 编辑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9:01 编辑

来学习!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 1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9:01 编辑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6 23:38 , Processed in 0.10562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