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9|回复: 5

转帖:新格律诗史上的三块里程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6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格律诗史上的三块里程碑


一一兼论新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形态


周仲器



[摘要]在中国新格律诗史上,闻一多的《死水》、胡乔木的《仙鹤》、黄淮的《点之歌》是三首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由它们所代表的新格律诗创作呈现出四种基本形态:(一)整齐体;(二)参差体;(三)简明体;(四)长短句体。

[关键词]新格律诗史;里程碑;基本形态

[中图分类号]1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202-0061-07

在新诗中,我们喜欢精美的自由诗,但更赞赏精美的格律诗。而在精美的新格律诗中,我们最喜欢并赞赏的又是如下的三首:(一)闻一多的《死水》;(二)胡乔木的《仙鹤》;(三)黄淮的《点之歌》。我们认为,这三首诗,在新格律诗的创造历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理由,下面分别具体阐述之。


一、闻一多及其《死水》[1]p197-198

闻一多是第一个新格律诗派----新月诗派的代表作。1926年,他在《诗刊》上发表了著名的《诗的格律》一文,这既是这个诗派的共同纲领,也是关于新格律诗的最主要的理论文献之一。文章说:格律可从两个方面讲:(一)属于视觉方面的,(二)属于听觉方面的。……譬如属于视觉方面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2]p.84)又说:“……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2]p.84)这些关于新格律诗的主张,有的侧重于吸取欧美诗歌的经验,闻一多设想了一种精神与形体相调和的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写于19254月(一说写于19264月)的《死水》一诗便是这种理论的最成功、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实践。全诗共五节,请看第一节: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一节四行,每行九字,四方匀整。用方块字的特点,视觉的匀称和均齐。每行四顿,而且都是由一个三字顿、三个二字顿组成,二四行句末押韵,其他四节各换一个不同的韵,造成听觉上的和谐动听。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选择和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状形绘声的优点,它虽然不属于诗的格律要素,但在这首诗的实验中也取得了成功。在三美的理论中,我们觉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闻一多相当正确地处理了音乐美与建筑美、建筑美与内容美表达的关系。闻一多认为音乐美是首要的,视觉方面的问题比较占次要的位置,当它与内容表达发生矛盾时,则宁可牺牲字句或音节的整齐,迁就内容的表达,然而不应当忽视建筑美。他在《诗的格律》一文中强调指出:“……如果有人要问新诗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回答他:增加了一种建筑美的可能性是新诗的特点之一。”[2]p.84

在体式上,《死水》一诗是方块体的榜样,又开了九言体新格律诗的先河。林庚的九言诗、黄淮的九言诗,都是《死水》的继承与发展。不过,林庚自己认为,他的九言诗的半逗律只能是上五下四,不赞成上四下五,而与闻一多、黄淮的不同,虽然他自己也说过上四下五也可以试验。我们试看闻一多《死水》的最后一节: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这里如用半逗律来分析,可以见到五四四五是交叉使用的,由于音尺(顿)整齐有规律的原因,读起来一样显得和谐,可见林老的意见还是可以讨论的。再从黄淮的七言微型格律诗看,也是四三三四同时使用半逗律的。我们认为,合律不合律,和谐不和谐,主要在于它是否按诗人自己建行的规律运行。过去有人认为七言很难进入新格律诗,我们表示不赞同。实践证明,七言还有它施展的广阔天地。我们将在本文第三部分着重讨论这个问题。九言,由于它可以较容易地遵循半逗律和二、三字成一顿的规律,又符合民族诗歌语言的变化发展规律(整齐体从四言、五言、七言到九言),容易取得成功,是可以想见的。从《死水》开始的九言新格律诗体已经成为中国新格律诗史上首先成熟的体式,委实有它必然的原因。闻一多《死水》深远的历史意义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出来。我们甚至认为,一篇《诗的格律》,一首《死水》,就足以闻一多不朽。遗憾的是,直到70年后的今天,还有人把闻一多看成是限字说的代表,而说新月派的理论和试验把新格律诗的创作引向邪路,尽管他们无法否认闻一多关于音尺的理论和《死水》的实践。更奇怪的是,同样把诗集《死水》作为分析对象,同样用一个标准来分析它,却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死水》集中共有诗28首。其中整齐体中限字的11首,不成功的7首,真正成功的4首。参差体7首,不成功的3首,比较成功的4首。还有10首,是不限字的,属于半格律诗体。根据这样的情况,程文先生在《汉语新诗格律学》中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这种单纯追求诗行字数相等,诗节造型方方正正的流弊,是相当普遍的,因此可以说成是当时一种时代病。……当时的作者们由于对新诗语言基础和格律条件理解不深,掌握不透,一时看不到这种时代病的要害,就是闻一多的诗也不能免除这种时代病的感染……”[3]p.99)而我们的看法却是:在《死水》全部28首诗中,按照程文完全限步说的标准,格律上不成功的也只有10首,更何况,在程文先生所说格律上不成功(即诗行字数整齐而步数乱)的10首中,还存在着像《发现》、《一句话》、《静夜》、《一个观念》等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属上乘的作品。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闻一多非但不是限字说的代表,而且已是限字说音尺说相结合的代表,完全称得上是新格律诗基本理论的奠基者。而在实际试验过程中,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不太成功的,应属正常的现象,这与后出的许多新格律诗人如卞之琳、田间、郭小川等的情况大体相似。为了进一步证明以上观点,我们只好不惜篇幅再来引用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说过的另一段话:

……更彻底的讲来,句法整齐不但于音节没有妨碍,而且可以促成音节的调和。……我们就拿前面的证例分析一遍,看整齐的句法同调和的音节是不是一件事。

孩子们/惊望着/他的/脸色

他也/惊望着/炭火的/红光

这里每行都可以分成四个音尺,每行有两个三字尺(三个字构成的音尺之简称,以后仿此)和两个二字尺,音尺排列的次序是不规则的,但是每行必须还他两个三字尺两个二字尺的总数。这样写来,音节一定铿锵,同时字数也就整齐了。所以整齐的字句是调和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齐。(但反过来讲,字数整齐了,音节不一定就会调和,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没有顾到音尺的整齐----这种的整齐是死气板脸的硬嵌上去的一个整齐的框子,不是充实的内容产生出来的天然的整齐的轮廓。)[2]p.86-87

在闻一多看来,诗的格律就是节奏(又译音节),节奏最主要的是讲究音尺,既要顾到字数的整齐,又要顾到音尺的整齐,这就是闻一多关于新格律诗格律的主要结论。他在该文中所列举的《死水》(整齐体)和朱湘的《采莲曲》(参差体)就是两个活标本,是和程文先生完全限步说的要求完全一致的。当然,闻一多的格律理论与实践也是有缺失的,有时由于过分强调建筑美、字数整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音尺的讲究也是有的。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我们看到了何其芳的杰出贡献,他集中讲求音乐美,而把音乐美的主要因素放在上。同样的道理,我们看到了胡乔木的杰出贡献,是他修正和完善了何其芳的理论与实践。

谁都知道,新月派的主要缺失不在艺术形式的创造上。相反,作为中国新格律诗史上的第一个格律诗派,他们的主要历史功绩恰恰在于它使新诗走上讲究艺术及形式的道路。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的最后曾非常自信地说过:

这一个大波的荡动是进步还是退化,不久就自然有了定论。[2]p.87)果然,在九年以后的1935年,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就作出了全面的、客观的、实事求事的评价,并把格律诗派作为新文学第一个十年诗歌的三大诗派之一。他描述道:十五年四月一日,北京《晨报诗镌》出世。这是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氏主办的。他们要创格,要发见新格式与新音节。闻一多氏的理论最为详明,他主张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主张音尺重音,韵脚。他说诗该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他们真研究,真试验;每周有诗会,或讨论,或诵读。梁实秋氏说:这是第一次一伙人聚集起来诚心诚意的试验作新诗。虽然只出了十一号,留下的影响却很大----那时候大家都做格律诗;有些从前极不顾形式的,也上起规矩来了。方块诗”“豆腐干块等名字,可看出这时期的风气。[4]p.5-6

这一段文字极精当总结了闻一多等人的格律理论和显现了当年围绕在闻一多周围的一帮青年诗人创作试验新格律诗的巨大热情。既然是实验,就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新月诗派三个主要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就都是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而且实事求是地说,至少在艺术与形式的创造上,都是成功的多于失败的,优良的高于拙劣的。闻一多的情况还更特殊一些,正如朱自清所说:另一面他又是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4]p.7)他的一些具有爱国主义内容的诗,也是由于艺术及形式的比较考究而广为人知的。


二、胡乔木及其《仙鹤》[5]p.186-188

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闻一多和胡乔木在新格律诗坛正式露面的时间虽然相隔有半个世纪,但他们对于新格律诗,都是有无有理论的研究,后有其认真的试验,而且又在创作的基础上总结出理论来的。闻一多早在1921年就作过关于《诗歌节奏(又译音节)的研究》的报告,今存提纲。这不久,他就集中力量进行创造新格律诗的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于1926年发表了《诗的格律》的论文。胡乔木也早在1959年一次诗歌座谈会上就作过关于诗歌格律问题的报告,可惜这个报告没有公开发表。这以后多年,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一直在思考并实践着新格律诗的创作问题。他针对行的顿数过多或过少,使念的和听的人都不觉得那是有格律的诗,提出了每行统一为四拍(四顿)每拍二字或三字,而不采取一字拍和四字拍的现象,提出了以容易念上口为标准,有的时候可以把字放在下一拍起头的意见。他在新时期发表的近20首新格律诗(基本相当于一本《死水》的份量),都严格遵守自己的理论主张,曾被我们称之为胡乔木的简明格律体。其代表作是发表于19835月号《诗刊》上的《仙鹤》。全诗共二节,每节22行,今引用第一节:

仙鹤啊,莫离开亲爱的人间,

请留下,羽化的人性的模范!

你的仪态是优雅的峰端,

你的丹顶是珍异的王冠。

你娴静,又欣然起舞翩跹,

你沉默,又俄然飞鸣震天。

除了避敌,你行止常闲,

除了孵卵,你直立不踯。

不猛不怯,你温良而庄严,

不骄不媚,你入世而超然。

勇敢啊,你不顾远道无援,

忠信啊,你每年春北秋南。

你选中中华作你的家园,

这天赐的良缘谁不艳羡!

我们多少千年的友伴,

怎能够看着你遭受凶残!

我们从今定力赎前愆,

请相信,这人间有恶,更有善。

失掉你,我们怎靓颜自安?

蓝天下竟无处容你盘恒?

皎洁的生灵,地上的天仙,

仙鹤啊,莫离开亲爱的人间!

第二诗节是这一诗节的全部诗行的奇妙而自然的倒置,每节首尾句反复,一韵到底,而诗节之间又使用顶针手法,加强了回环反复的力度,更鲜明地突出了诗人情感的主旋律。诗中,每两行构成一个小单元,多数形成对偶或对称。每行均为四顿,每顿均由二到三字组成,碰到可能出现四字顿的字(如优雅的)则把字归入下一拍,读来仍然琅琅上口。全诗虽不讲究每行字数的划一,仍显得较为均齐。因此,此诗除了完全符合他的非常简明的格律诗的要求外,还做到了音组等时停顿节奏意群对称停顿节奏的结合,其高度统一,是极讲究艺术形式与艺术构思的杰作,是对何其芳限顿限字理论的一种积极的修正,又是对《死水》为代表的方块体的一种合情合理的发展,这都使该诗足以成为中国新格律诗史上继《死水》之后的第二块里程碑。谁也不会否认,《仙鹤》是一首优秀的新诗。但有一个问题。我们觉得应该讨论清楚。从全诗看,两个诗节呈对称倒置,符合程文先生完全限步说对于参差体的要求。但如果从一个诗节来看,是不是也完全合律?从完全限步说来看,每行步数相同,合律,但字数有参差,不合律。而我们认为它完全合律,理由是,每行全是四顿,每顿皆为二、三字,一韵到底,且有五组对仗句,其他各组也基本对称。唯一的所谓缺陷是每行的字数不完全相等,但我们敢保证,它比《死水》的节奏感更强,更和谐,更美。这就是写得成功的简明格律体诗的独特魅力所在。如再加上第二诗节的奇妙倒置,便可知作者在诗的艺术上锤炼上要花上多少心血,我们曾见过戴望舒的《烦忧》,也是回文体,它不过仅仅八行,而《仙鹤》却高达四十四行。假若否定《仙鹤》第一诗节是格律体,那末,胡乔木的《中国女排之歌》等等都得否定。《中国女排之歌》共三节,每节同为十四行,但第二、第三诗节不是第一诗节同一格式的反复,我们试看第一节:

登上了世界,征尘未洗

就进入了这险峻的坦平的阵地

战斗开始:传好,扣死

记分牌变幻着得分的对比

暂停,教练指示着机宜

服务员忙着擦场上的汗迹

一座座城市穿梭不息

一支支劲旅见着高低

一场紧一场,一局紧一局……

祖国胜利了!桂冠加给你

拥抱啊,欢呼啊,掌声如醉

听奏起国歌,看升起国旗

这一天盼来了,捧着奖杯

怎禁得激动的泪泉横溢[5]p.181

在这里每行字数更加参差,但读起来仍无比顺畅,这是因为它合律,对于内容来说,又做到相体裁衣。可见胡乔木的诗的特点:既有严格的限制,表现在顿数和二三字成一顿的一致上以及押韵上,又有灵活性,比限字的格律诗更容易协调音节,更容易避免以词害意的弊病。因此,我们在1998年底写的《我们的新格律诗观》一文中就说过:顿数整齐句也均齐与顿数整齐而字数不一的,都可以写出好的格律诗来。胡乔木的《仙鹤》的第一诗节与《中国女排之歌》等诗就是字数不一而顿数整齐且顿种有限制(二字顿至三字顿)的成功的尝试。这至少说明,外形上呈半格律半自由面貌的诗中有一部分是真正的新格律诗,如同外形上像格律诗而实质上不是格律体的情形一样(古今都有这种现象)。这同样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另一个重要诗歌现象:单节长短句的,或双节上下片不同格式的长短句诗,也有可能成为新格律体诗。我们将在下面论述黄淮的诗时来附带讨论这个问题。


三、黄淮及其《点之歌》[6]p.61-66

历史将证明,以继承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传统为主要特色的七言诗体在新格律诗的创作中尚有它施展艺术魅力的很大空间;历史还将证明,以吸收宋词、散曲营养为主要特征的长短句新格律体更有着创造发展的广阔天地。20 多年来 , 诗人黄淮承接前辈诗人对中国新格律诗体的试验,继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首先,他在"九言诗"创作的领域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代表作是《黄淮九言抒情诗》。 [7]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国内微型小诗兴起, 他又以进行多种形式微型格律诗的试验而独树一帜。他的微型格律诗,有两种体式最富特色: 一是以七言为一诗行的二行小诗;二是以三行为一首的小令。其中最优秀者, 是他的长篇微型格律组诗《点之歌》。

长篇微型格律组诗《点之歌》的创作开始于 1997 年初,经历三年的时间, 1999 5 月才完成初稿,1999 10 月完成修订稿,其创作的艰辛正如作者所云:"历时三载,易稿数十,晨昏相伴,魂牵梦绕。"2000 9 月再一次推敲, 又作了大的删削与调整,才基本上形成了由九个乐章 81 首组成的长篇微型格律组诗,从而显现了精品的面貌,长诗发表于《新国风》 2001 年第 1 ,后又在《现代格律诗坛》6-7 卷上刊出。最近,我们又看到了诗人最新的修订本,可谓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正如穆仁先生所说过的, 162 行诗,其内蕴之博大开阔.气势之汪洋恣肆, 诗意之浓郁厚重,诗句之可品可赏,都远远超出某些挥洒千行万行的长诗。

《点之歌》杰出的艺术成就,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考察。第一,作为长篇组诗《点之歌》的每一首微型将律诗,都要是成功的,这是长诗建构的基础。所谓成功,是说一要合律,二要精美。先说合律。由于每首只有两行,合律的难度较大。黄淮断然舍弃每首用韵这一可能成为合律障碍的因素,别出心裁地采取了首与首之间的第二行押同一脚韵的办法,使每一乐章以至全诗连接成气韵贯通的有机整体。而单独一首的格律规范主要集中在语言整齐和节奏讲究这两项上。 ( ) 一律是七个字为一行的七言体。只有一行是例外,以适应诗意的特殊需要。( )着重借鉴近体诗、词曲、联语等形式.讲究对仗或对称,使节奏鲜明而整饬。这里基本上有三种类型:第一种, 两行完全对仗.:" 望梅能暂时止渴/画饼难长久充饥"; 第二种,不完全对仗, 但基本对称, :" 焦点里原形毕露/热点中蜂呜蝇挤"; 第三种, 只要求顿数整齐,:"1234567,凑响点的主旋律"。再说精美问题。体式问题解决以后还要考虑意境和语言。黄淮对此特别重视,可谓呕心沥血,苦恩精虑。试着第一乐章的前四首:

1

点点滴滴点点滴

万里江河起步时

2

闪闪烁烁闪闪烁

灿烂元数银河系

3

惊涛拍岸万点白

大漠落日一点赤

4

星火燎原借风势

滴水穿石凭自力

在这里,有的意象生动、境界宏阀,有的哲思隽永、引人遐想。或对仗,或叠字,色泽亮丽,声调铿锵,用词精炼,修辞精辟,因而首首堪称精心之作。若与同时期的其他微型格律诗相比,这首长篇组诗,既保持和发展了其哲理性强的诗风, 又在理与情、情与境、境与象的结合上前进了一大步,使全诗的诗意与诗味更为浓郁。纵观全诗81,能引人反复咀嚼者总在四分之三以上。第二,作为长篇组诗,其全局的构成必须是统一的、完整的、和谐的,并应力求做到构思新颖而独特。黄淮于此用力最多。他写过的与"" 有关的微型格律诗,大约有300余首。经过删削、排列、组合,成了成稿初期的五章100首,后经反复压缩,精简,出现过 64 首的稿子。最后又经增补,终于形成了九九归一的81首总框架。之后就是多次局部的调整,形成了今天完整而和谐的构思面貌。作为这首长诗艺术构思的一个中心环节,便是"" 这个中心意象的选择。我们注意到, 作者曾在其他微型格律诗的创作中,选择过与""相似相类的意象,写过《一横一竖之歌》、《一撇一捺之歌》、《圈圈谣》等作品,但那些意象都没有""这个意象来得不同凡响。读完全诗, 我们不难发现"" 这个意象的丰富内涵,是它提供给诗人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又是它使成功地发挥了哲理性强的优长。

诗篇通过独特的构思显示了由点到面的事物发展的规律与九九归一的哲理意蕴。第一乐章为序曲,写宇宙万物皆来源于点,一切从点开始,由点而生成,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如前所引,这一乐章,以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的描摹而成功地引发出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开天地的哲思。第九乐章为尾声,写九九归一,无限最终归于一点,因为看不见并非乌有/测不出难言子虚因此,"有多少点的方程/就有多少点之谜"。这里的点,是代表小与少; 这里的九,是线,是代表大与多。中国古代有许多冠九的名称,例如九天、九泉、九州等等,都是指的多与大。九九归一,又称九九归原。但归原后的一是一切的"", 是大”,它是无限大如宇宙似的物质世界的"","裂变化金辉万缕"似的精神世界的"", 总之是构成第一自然界到第三自然界的""。此诗篇首作者自题"献给第三自然界学说创立者公木先生",公木先生就是一个闪光的"", 伟大的"", 创造奇迹的大""---- ""。诗篇完整的构思又体现在诗的主体章节的布局中。第二乐章至第八乐章就是在"点与人" 的总主题下鸣奏的一部雄壮的交响曲,是关于点的作用、点的包容与扩展、点的变异与升华的点之歌。从纵向上看,它又是关于第一自然界、第二自然界、第三自然界赖以生存、组合或变化的点之歌。因此, 这里的点之歌既是物质,又是精神,更是物质与精神的交融;这里的点之歌,既是人类社会物质世界发展的歌,又是精神世界、人生道路的歌。具体地来说, 第二乐章写第一自然界( 如第一乐章所写 ) 形成后由于人类不断劳动而创造的第二自然界的发生与形成,它以古代神话传说为主要意象,概括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第三乐章以从古至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成果,显示了第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探索, 也是第二自然界向第三自然界所以过渡的根源之一,因为第三自然界是第二自然界在物质性的人脑中的反映与变幻。第四乐章第五乐章写由于人类思想、精神的不断解放,使人类生存的现实有了巨大的变化,从科学理论思维 ("浇铸开慧的钥匙")到艺术思维(“形象是点的脱影”)的发展,形成了由认知、评价、审美三个层次;所组成的无所不包、色彩斑斓的意识形态。第六乐章写人生道路与命运, 第七、八乐章写人类社会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活,恰如点的引申,有起点、终点、热点、焦点、顶点、转折点、同点、中心点、基点等零零总总都是逐步向前推进的。这是对 "" 的总的礼赞,也是对第二乐章至第六乐章的富有诗昧的概括,又是回照第一乐章通向第九乐章点的哲理升华的基石。总的来说,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九九归一", 既是指诗的内容,又是指诗的形式;既是指由点引发的对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规律、人生哲理的多种多样的思考, 又是指全诗由九九 81首微型格律诗组成, 包括既可独立又有紧密联系的九个组诗 ( 即九个体系 ), 合起来则是一首完整的长诗。而""的这个中心意象则把"" "" 统一起来,把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 把哲思与形象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一首思想深邃、哲理彪炳、意象优美、语言精粹、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形式新颖的力作。

因此,七言体《点之歌》的出现,不仅是把新格律诗的创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且是在诗贵短小、精炼这一层次上把新格律诗的创造提高到一个新的艺术水平。这也就是《点之歌》之所以被我们称之为新格律诗史上第三块里程碑, 成为我们最喜欢、赞赏的三首新格律诗之一的原因。

前面已经提到,黄淮除了九言诗体、七言诗体的创造卓有成效外,还有一种小令体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种 " 小令 ", 诗人一共创作了 200 多首,已发表的有 33 ,试举《山路》一首为例来作些讨论。全诗是:

似断似续云雾间

莫顾盼

脚下是深渊

他自己说这小令是从词中的十六字令脱胎出来的。每首诗,格式固定,三行分别是七、三、五字,同属奇数诗行,押同一韵。虽不像宋词那样讲究平仄,读来仍感节奏感强,体现新恪律诗的新要求,但与词牌、曲牌的要求相似。我们认为,微型小令的出现,标志着新格律诗的实验又进入到了一个新境界,这就是可以引起人们对长短句新恪律诗体创造的关注(不包括二诗节对称或多节一式反复的参差体新格律诗)。这种长短句的新格律诗的试验,先有学习日本俳句的汉俳的突现,后有丁芒借鉴散曲的自度曲的成功。黄淮的优胜之处在于他一出手就使其诗完全地呈现出新格律诗的形态,而根本区别于旧体诗词曲。黄淮的小令体与汉僻、自度曲,只要采用的是现代汉语的语言形态,就可称之为新格律诗,因为它们既有格又有律,虽不限步,但节奏往往比限步的更为鲜明。长期以来,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格律的主要因素是节奏。黄淮及众多诗人新格律诗的创造实践说明,新格律诗节奏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是十分复杂的。就像被移植过来的十四行体能成为新格律诗的一体或数体一样,微型小令、现代汉语化的自度曲、汉俳自然也能成为新格律诗的一体或数体的。

综上所述可见,新格律诗的基本形态至少可以有以下四种:(一)整齐体(每行字数相同)又合律的,代表作有《死水》等,体式有六言体、七言体,九言体,十言体等;(二)参差体(每行字数不同但诗中对称或多节反复)又合律的,代表作有《采莲曲》等,体式有二诗对称或反复体,三诗节或三诗节以上对称或反复体等;(三)格律简明体(每行四顿,每顿二至三字,每行字数不要求相同的)代表作有胡乔木的《仙鹤》第一诗节、《中国女排之歌》等;(四)每首都有一定格式的长短句一节体,代表作有《山路》等,取现代汉语形态的汉排体等与此类似;还有格式固定的多诗节一首体,如十四行体等等。从这四种基本形态的新格律诗来看,第一种第二种符合程文完全限步说的要求。这说明在闻一多限字限音尺的基础上概括而成的完全限步说是一种很好的对新格律诗创作经验的总结,它至少可以解决一半左右的新格律诗创作面临的全部格律形式方面的问题,这是需要我们继续认真研究,并努力去探索的。有志于新格律诗创造的诗人们也完全有着广阔的自由创作与试验的天地。

本文对新格律诗创作的历史与现状的若干具体问题提出了我们大胆的看法。这些看法肯定是很不成熟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们之所以把这些不成熟的看法公之于世,目的是希望引起诗人和研究者的注意,以期展开积极认真的讨论。


[参考文献]1

[1]闻一多,死水[A].闻一多诗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闻一多.诗的格律[A].闻一多论新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3]程文,程雪峰,汉语新格律学[M].香港;雅园出版公司,2000.
[4]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A].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Z].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5]胡乔木.仙鹤[A].中国新格格律诗选[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
[6]黄淮.点之歌[A].现代格律诗坛(6-7卷)[C].香港:雅园出版公司,2001.61-66.
[7]黄淮.黄淮九言抒情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8]黄淮.山路[A].星花集[M].香港:雅园出版公司,1999.


Three Milestone Texts in the History ofChinese New Form Verse: Four Basic Types
of the New Form Verse


ZHOU DU1, ZHOU Zhong-qi2

(1.School of Humanities, Jiangsu University;2.Magazine Agency,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13,China)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New Form Verse, three texts stand out as the notable landmarks:Dead Water by Wen Yiduo, Red-Crowmed Crane by Hu Qiaomu, and Ode to the Dot by Huang Huai.They represent four basic types of the New Form Verse: (1) even type ; (2) uneven type; (3) simple and clear type ; and (4) long-and –short type.

Key words : new form verse; milestone; basic type

(责任编辑 顾正彤)(选自《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0091216星期三下载于:
http://www.wansongpu.cn/bbs/read.20.60319.2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7 1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7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有心的转贴,欣赏学习,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7 2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淮:谢谢靑泉先生的关注-——盼告通联地址,我会把《点之歌》寄上,请教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07: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黄淮 的帖子

先谢谢黄先生,能获赠到先生《点之歌》全诗,将是我非常高兴的事情,我将认真拜读。地址发到您的收件箱里。
问好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4 2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平安夜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7 08:28 , Processed in 0.11907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