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张少林

诗韵洪山诗词征集公告(增加简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0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江城子 洪山宝塔》入百度百科洪山宝塔http://baike.baidu.com/view/831899.htm?fr=ala0_1
我是余年峰 发表于 2010-4-13 11:58:00

谢谢余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1984年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资料显示,洪山区境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20世纪60—80年代在境内洪山乡发现南湖老人桥文化遗址和花山镇大小许家墩、棋子山、后山文化遗址。分别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经专家考证为新石器晚期的文物,距今有4000—5000年历史。1981年南湖老人桥文化遗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花山镇大小许家墩、棋子山、后山文化遗址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境内古建筑众多,有建于唐代的北洋桥;有书刻于宋代的洪山摩崖和书刻于明代洪武年间的九峰摩崖;有建于元代的无影塔和建于明代的洪山宝塔在东湖东岸南望山上还有修建于西汉时期的蛮王冢。这些古桥、古塔、摩崖各具风格。分别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后,在境内建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洪山西麓有施洋烈士陵园,在洪山南麓有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官兵诸烈土墓,在东湖之衅有纪念太平天国九位女壮士的九女墩,在伏虎山上有辛亥首义诸烈土墓,在土公山上有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墓。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李汉俊、陈定一分别安葬在伏虎山和九峰山烈士陵园。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宋庆龄、何香凝、叶剑英、邓_小平、徐向前等都曾为这些陵园、纪念碑亲笔题辞。

境内仍有一些古建筑,有的早年毁于水灾或兵燹,有的在当代建设中被拆除。





放鹰台文化遗址

位于武昌东湖西岸(中共湖北省委大院内),系一高出周围地面的土台,面积2500平方米,因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此观看放鹰而得名。1956年,湖北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发现放鹰台是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于1965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大量羼合稻壳的烧土,经鉴定属粳型稻。出土的磨光石器有斧、锛、铲;陶器有鼎、甑、碗、豆、簋、鬲、杯、罐、纺轮等,多为黑灰色。遗址上还保存有许多红烧土的房屋建筑遗迹。遗址现保存较好,出土的石器和陶器都具有屈家岭文化早期阶段的器形特点。考古学界认为该遗址属屈家岭文化类型,距今5000-6000年,对研究武汉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有较重要的价值。1959年,武汉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湖“老人桥”新石器文化遗址

洪山区南湖周家大湾,有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文化遗址。因其址附近有一“老人桥”地名,故省文物管理部门将其命名为“老人桥”遗址。

这一文化遗址发现于60年代中期。遗址为高出周围地石4-5米的高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其上散布大量石器和陶器等遗物,磨制石器有斧、凿等生产工具,陶器有鼎、罐、碗、盆、网坠等,多为灰陶。经专定考证,此遗址距今约3500-4500多年,属新石器晚期人类聚居文化遗址。



许家墩和棋子墩·后山文化遗址

在洪山区花山镇,紧靠严西湖边,发现有两处古文化遗址。其一为许家墩遗址,其二为棋子墩·后山遗址。

许家墩遗址位于花山镇联合村内,有大、小许家墩。小许家墩发现于70年代,大许家墩则于1984年武汉市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处于农田包围之中,高出周围地面2-4米,面积7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2.5米。发现时工作人员在其上采集到的实物有蓝纹缸片、侈口罐、椭圆柱鼎足、扁鼎足、喇叭关豆把、石斧、纺轮等。据测定属湖北龙山时期文化。远远望去,小许家墩犹如一个圆圆的石磨,高高矗立在农田之中,农民们在墩上种有绿油油的油菜。近观依稀可见破碎的陶片,遗址保存较好。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小许家墩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用大理石做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

棋子墩·后山遗址位于花山镇联合村内,为1984年全市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由棋子墩和后山两个台地构成,面积约4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2.5米,发现时在其上采集到的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凿等,陶器有较小的鸭嘴关鼎足,厚胎蓝纹缸片,罐口沿,薄胎黑陶豆把,侈口罐等,属湖北龙山期文化,遗址现为耕地,保存较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峰摩崖

位于九峰乡九峰山。明洪武三十年(1398年),九峰寺高僧无念禅师的高徒胜学和尚在寺后崖壁上开龛,将朱元璋御赐的诗文辞章刻其上,是为“御制谕僧无念”石刻。永乐三年(1405年),无念去世后,其弟子又在“谕僧无念”石刻左方数公尺处开石刻其像以为纪念。朱元璋御制诗文“谕僧无念”石刻,龛高160厘米,宽97厘米,正书30行计930字(已脱落30余字)。正上方豪书“御制”二字,正文首段文字记述了明太祖朱元璋召见无念禅师的经过,后面有诗五首,即《题僧无念九岁出家》、《舟归武昌》、《武昌归隐》、《怀僧无念特赐松实诗》、《赐僧无念诗》(参见本志《附录》),刻字周围携刻腾龙祥云装饰花边,十分庄严华丽。无念禅师刻像,神态安详,目视前方,脚著草履,正襟端坐于石座上,左上方刻有一诗云:“空有空无得正因,其中妙用是源真,本师住世无人敬,现灭应须假幻身”。右上方刻“武昌九峰无念学禅师象”字样。九峰山摩崖对武汉地区佛教史,对朱元璋的佛教思想及治世态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北洋桥

北洋桥位于和平乡境内,是武汉市唯一尚存原貌的古石拱桥。桥的跨度为95米,宽约10米。桥身由红砂石砖砌成,引桥为青麻石踏坡。桥为单拱坡顶式,是一个典型的东方石拱桥,与赵州桥结构相似。据当地老百姓说,石桥正式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至1566年)。据说,桥东北端原有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至1620年)立的“楚城白杨石桥碑记”,但字迹已难以辨认。还有一块石碑是民国初年乡人李凌在重建此桥时所立,内载:“此桥兴自唐代,名曰北洋,明清二代,屡建屡圮,行人苦之。”据《江夏县志》载明弘治甲子年(1504年),江夏官员周玺目睹白洋渡口往来客商候舟之不便,决计修桥。后得好友陈延英的资助,选定桥址,组织劳力,破土动工。当时村民从百里外运来青石一万余片,檄石匠百余人,历经数月桥成。民国四年,武昌一纱厂老板李凌,重建北洋桥,即保存至今的北洋桥。

1931年大洪水,江堤溃口,冲毁了北洋桥栏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组织“武汉会战”,长江是第一道防红,北洋桥一带是第二道防线。为了作战便于通车,把引桥的护坡改成混凝土坡,并修了东引桥的八字引桥护墙,冲掉的栏板砌于护墙上,现仍完好。1988年,北洋桥被列为市级保护文物。



青菱寺

青菱寺,本名云隐寺,位于青菱湖之滨。相传,寺庙经常有祥云缭绕,古寺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甚为壮观,故名云隐寺。又因它位于青菱湖畔,通常人们又称它为青菱寺。

云隐寺,在明、清时代是鼎盛时期。当时有大小殿宇36幢。山门前有一座天灯由庙里的和尚负责管理,每天晚上上油点燃,以祈祷神灵给当地黎民百姓带来幸福和光明。关于青菱寺,还有一些传说。据传明代的建文帝和太平天国的将领杨秀清都曾到过这里。明代建文帝,1403年被他的叔父燕王朱棣(后为明成祖)推翻,后来削发为僧,遁迹江湖,曾一度驻锡于这座古寺。

1851年太平军兴起,次年东王杨秀清带领一支太平军北征,经湘入鄂,由纸坊穿新港进驻青菱寺附近。在战乱中,青菱古寺的庙宇悉遭兵燹,仅有最后一栋在劫火中残存下来。这座殿宇内有一木匾,上书“东土西天”四个大字,由于年代久远,匾上的字有的被剥蚀,“土”字的上面掉了一块,恰似一横,就成为“东王西天”了,东王杨秀清见了,特授意将这座殿宇保留下来。1956年此处改建为青菱小学。



卓刀泉(关圣庙)

卓刀泉又名御泉寺、玉泉寺、泉寺、关圣庙,位于伏虎山麓。明景泰六年(1455年)《寰宇通志》记载:“在府城东十里,汉昭烈郊坛上。世传关羽曾卓刀于此,有庙在泉上。”清康熙时杜琉秀篆《武昌府志》载:“卓刀泉,县东十五里,为汉昭烈郊坛,寿亭侯关羽行军卓刀坛下,有泉出焉。”又据清光绪九年(1883年)所存之类“卓刀泉记”载:“城东十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昔汉寿亭侯关羽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据此地人们传说:在东汉末年,关羽曾驻兵于此,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来人民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为纪念关羽,宋时在此泉建寺,名日“御泉寺”,曾是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的地方。

卓刀泉井深约三丈,据碑文记述,泉水“冬温而夏洌,其色淡碧,味甘如酒,饮之可疗疾。”明初,楚昭王朱桢游览至此,饮泉水,赞其甘甜可口,于是为此泉筑井台,修石栏,建造井亭,并亲书“卓刀泉”三字,刻于石栏之上。

卓刀泉历来为洪山区胜景,据寺内石碑载:卓刀泉“四周松柏缭绕,拔地参天,每当烟开日出,天朗气清。则百鸟腾声,恍如万马奔驰,杂沓而至。往往呼吸之顷,百灵变幻,莫测其端,词客骚人,靡不以得睹斯泉为快”。其美丽壮观之景致,令人神往,“故游其间者,恒累宿不能去”。

卓刀泉又是一处险要之地。它西接桂子山,东倚伏虎山,处九岭十八凹之间,是武昌城东古驿道隘口,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咸丰初,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清军在此激战,使御泉寺建筑大部分毁于战火。咸丰八年(1858年),中丞胡林翼捐资重建,呈“神宇复信,而登高周历,四顾童童”,于是邑人廷梁在光绪二年(1876年),聘请邑侯钟公捐资补种松树13000株,间以梅竹桐柏桃李等树。

现存卓刀泉建筑,是在1916年原址上重建的。山门上额书“卓刀泉”三字,进山门后为一四合院的院落,中央为泉,左侧为桃园阁,供有刘、关、张塑像,左右两侧有禅堂和客堂,再进为正殿,原供关羽塑像。20世纪50年代,曾将卓刀泉纳入东湖风景区的文物景点进行过维修。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把它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中,卓刀泉惨遭破坏,庙里的和尚被赶走,大殿祖师台被挖掉,殿堂变成了存放骨灰盒的灵堂。1988年,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才退还给武汉市佛教协会,恢复为寺庙。现在卓刀泉井已掏控和整修,恢复了故有的面貌。井水清澈,四时不减,井栏上“卓刀泉”三字清晰醒目,大殿、禅堂、客堂、桃园阁等修葺一新,山门背面墙上镶嵌着《御泉寺记》、《卓刀泉记》等石碑。

1991年,区人民政府与省林业厅、空军武汉指挥所、卓刀泉村以及市佛教协会等单位共同协商,筹建洪山区的第一个公园-卓刀泉公园。为此,区市政建设管理局将卓刀泉路300米路段,由不足7米宽拓展为30米宽的沥青路,还修建了人行道,并由区园林局在路两旁栽种了白玉兰、夹竹桃等观赏树木,区城建委还投资修建了古卓刀泉寺的山门和小桥,于1993年11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该公园占地9公顷,目前已建成盆景园和大观园两大古建筑园林景观,还有彩控喷泉、游乐场等。



九峰庙

又名“正觉寺”,位于洪山区九峰山狮子峰旁、狮子口下。该寺规模宏大,依坡建上下九重寺院,号称九十九重天,占地近200亩。寺前正面有一小池,水清如镜。山门两旁各立一石狮,高约6尺。门上方悬一黑色匾额,书金色大字“九峰庙”。寺中供如来佛等佛教偶像。兴旺时有僧、尼各七八十人,分别住在西北厢房和东南房。正殿后狮子峰头正对寺院,峰头下立有大青石,高2丈,其东西镌有文字,现仍然依稀可辨。据考此寺建于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曾赐予本寺诗文和多项佛寺器用。明末遭兵劫;抗日战争时又遭火劫。夏斗寅任湖北省主席期间重建,并亲书“九峰庙”匾额,1952年捣毁。1956年寺中尚有僧众7人。1964年交武汉市殡葬管理所作“骨灰盒存放处”。该庙1996年后逐渐被拆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独立团烈士陵园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官兵诸烈士墓在洪山南麓。

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在1926年秋攻打武昌城的战役中,牺牲官兵191名(一说194位)。1927年春,将诸烈士合葬于此,墓前立有碑记,碑上镌有“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无产阶级的牺牲者”和一营营长曹渊等191位阵亡官兵的英名。198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在陵园内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和牌坊。牌坊匾额上有邓_小平同志题写的“独立团烈士陵园”七个大字,纪念碑上刻有徐向前同志题字:“北伐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独立团烈士陵园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峰烈士陵园

石门峰烈士陵园有石砌的院墙,墓前有大理石刻碑文,记有烈士生平。陵园四周苍松翠柏环绕,幽静肃穆。1985年石门峰烈士陵园正式落成,该陵园内较著名的烈士墓有:陈定一烈士墓;陈柱天烈士墓;柯良材烈士墓;姚永钰烈士墓;邓乐意烈士墓;张炳堂烈士墓;张富全烈士墓;彭建文烈士墓;宋争烈士墓。

陵园建在石门峰的主峰上,占地200平方米,四周围墙有铁门保护,门前有水泥台阶六级、大门上方有一拱形门额,上有“烈士陵园”四个行书大字,从山下望去,甚是壮观。

石门峰都市陵园

位于武汉东湖之滨,青王、武黄公路交叉点的石门峰公墓总面积739,986.7平方米,合1,109.98亩,山高海拔138.1米。此山峰下历来为南北通道,故有“石门”之称。迄今,已有二十多万海内外人士的仙逝之灵栖身于此,乃全国的大型公墓群之一。

石门峰公墓所在地,解放前是座荒山。1952年武昌东郊区回民墓群(即马家庄后)因国家建设之需要,由政府拔款将800余座回民墓全部迁往石门峰,并在石门峰另辟回民墓区。1953年省、市两级政府正式将石门峰确定为公墓山,1954年6月划为公墓区,由洪山区民政科管理。1958年,珞珈山、喻家山一万多座坟墓相继迁往石门墓地。1965年1月4日由当时的武汉市城委建设管理处会同民政、农业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到现场查勘后,依据公墓只能使用国有山陵荒地、不占耕地良田的原则,划定了石门峰公墓的用地范围并向有关单位发了红线图。1965年5月30日,批准建房用地9.9亩,建有刻碑房、工具房、仓库、办公及生活用房1000余平方米。1964年6月移交武汉市殡葬管理所管理。1981年8月1日移交武汉市洪山区民政局管理至今,定名为武汉市洪山区石门峰公墓管理处。1994年10月5日,武汉市土地管理局重新勘测审定,正式向武汉市洪山区民政局颁发了《国有土地使用证》两份,即公墓用地1,109.8亩,办公用地9.98亩。

石门峰公墓区划分有居民区、干部区、回民宗教区、老坟区、新葬区及烈士陵园等。

武汉市民政局和湖北省民政厅分别于1994年9月23日,1994年11月4日批准成立“武汉石门峰都市陵园有限公司”,共同经营、改造、开发石门峰公墓。1994年12月15日,石门峰公墓改造工作正式拉开序幕。改造后的石门峰公墓――石门峰都市陵园,庄严、肃穆。

石门峰都市陵园的改造及总体规划,将按照传统的风水理论,并以道家思想为依据,既保存传统丧葬文化的精髓,又突出现代文明的强烈气息。公墓内共分福日园、福月园、福星园、福光园、福山园、福川园、福林园、福海园八大墓区。首期建设有福海园,并从1995年1月1日起接纳骨灰安葬。福海园设计依山就势,墓穴分超豪华、豪华、高档、中档、标准等五个档次,风格各异,殡葬服务系统配套,管理采用国内尚属空白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整个墓区的规划设计都要围绕一个中心――使长眠于此的魂灵得到温馨,为前来祭祀的后人寻求慰藉。

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

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位于石门峰都市陵园北面,已建成园区占地约600亩。集人文纪念、旅游观光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为武汉市所独有。园区一面临水,三面环山,满目苍翠,宛如仙境。此园于1995年开始规划,2000年初动工,于2002年5月完成了园区第一期工程。有名人文化广场、世界名人纪念亭、中华名人雕塑园、荆楚名人纪念长廊已刻录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共和国的将军、革命烈士、人民公仆、劳动模范及各行各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荆楚名人2000位。

在建设中的第二期工程有:世界名人纪念馆,华夏名人纪念馆、荆楚名人博物馆、园际文化商业街等4项工程。

“名人文化公园”园名由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杨汝岱于2002年夏季题写。

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王楚光题词为:“弘扬荆楚优秀历史文化,建好武汉名人文化公园。”

美国哈佛基金会总裁方孝杰题词为:“希望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继续努力,将其建成海外华人情系中华、寻根问祖、倾诉乡情的圣地,这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蛮王冢

蛮王冢位于南望山脚下,现中科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内。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春正月,“南郡蛮叛,遣武威将军刘尚讨破之,徙其种人于江夏”。南郡,今之荆州、鄂西一带;江夏,李贤为之注曰:“云梦县东南四里氵员 水之北有江夏古城。”可知江夏为郡,所辖包括今鄂东之地。同书《南蛮西南夷传》亦有相同记载:“是年(武建二十三年),南郡氵屠  山蛮雷迁等始反叛,寇掠百姓,遣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讨破之,徙其种人七千余口置江夏界中”。二者相互印证。可知在公元47年,南郡之地的蛮族反叛,被镇压后,迁七千余口到了江夏地区,即今之江汉平原一带。

《后汉书·和帝殇帝纪》又载: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冬十一月,“巫蛮叛,寇南郡”。李贤注:“巫:县,属南郡。”同书《南蛮西南夷传》载:是年(永元十三年),“巫蛮许圣等以郡收税不均,怀怨眼,遂屯聚反叛。明年夏,遣使者督荆州诸郡兵万余人讨之。圣等依赁阻隘,久不破。诸军乃分道并进,或自巴郡,鱼复数路攻之,蛮乃散走,斩其渠帅,乘胜追之,大破圣等。圣等乞降,复悉徙置江夏”。可知,在公元101年,南郡所属之巫县的蛮族,在许圣的号召下,因反抗统治者税收不均而起事,被镇压,又徙置了一部分蛮族到江夏地区。

古代依地而名,这两批南郡之蛮族徙置江夏界中后,称“江夏蛮”,并日益发展,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势力,经常反抗统治者的镇压。《后汉书》载: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九月,“江夏蛮叛”。“光和三年(公元180年),江夏蛮复反,与庐江贼黄穰相连结,十余万人,攻没四县,寇患累年。”可见力量之强大。从历史上可知,江夏蛮的反抗斗争前后历时130多年。

蛮王冢在历史文献中也有明确记载,据清·同治《江夏县志》卷二“山川”条云:“马歧山一名来王山(南望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南有蛮王冢。”据考古学材料证明,亦有东汉建武二十三年至光和三年江夏蛮王的陵墓。

据当地人讲,墓原为并列三冢,西边的一冢在解放初被居民取砖挖掉,原有的地面建筑无存。中间一冢“文化大革命”中被挖开,清理时,发现墓室由券门,甬道,左右耳室,前后室组成。前室为横券顶,后室为纵券室顶,顶部有盗洞数个,未发现任何遗物,从墓砖的花纹和墓葬建筑形制看,亦为东汉时的陵墓。现仅剩东边一冢。

1981年蛮王冢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邕墓

位于洪山区九峰山西南的盘龙山下,具体地点不明。李邕(678-747年),字泰如,唐代书法家,历任左拾遗、郡守等职。因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擅长书法,初学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反对一味摹仿,提出“学我者死,学我者俗”。为人则强,生性豪放。后被李林甫诬陷杀害。因祖籍为湖北江夏县人,因而安葬于时属江夏县的今九峰山。明代楚王因建九峰寺,迁其墓于现址。杜甫在《八哀诗》中有悼念他的诗句。

马铨墓(一称马斯巴巴墓)

马铨墓位于伏虎山马庄村,该墓地处高坡,水泥结构,呈拱圆包状,墓顶为圆形帽状,极具伊斯兰特色。马铨墓实为马铨夫妇的同穴棺墓,两棺皆长2米、宽0.7米,高0.7米,相距约1米.墓室有门可供出入,室壁上还嵌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由四川川北总兵马子云所撰写的两块汉文碑和一块回文碑。马铨墓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马斯巴巴墓华表碑记》载,马铨,字明龙,楚人(今武汉江夏区),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97年1月29日),卒于清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1679年1月30日)享年82岁。马铨排行老四,故人们尊称为马四爸爸(又称马四宝宝,伊斯兰教中之尊称)。他是中国伊斯兰教大掌教胡太师的三传弟子,伊斯兰经堂教学的奠教人之一。先后兴建过武昌辕门口清真寺,金龙巷清真寺。他热心教门,主持举办寺院,倡导屯四办学,洪山乡关山村马庄就是他办的屯田学点。

马铨博通经典,研究精义,创湖北经堂教育之先,因而“游其门者履长满,秦之诸公当不得美于前矣”。可见他在经学方面造诣之深,因此甚得回民的尊教和爱戴。

马铨归真后,葬于洪山乡马家庄,各省同教於鄂者,均往茔亭朝拜,迄今数百年,犹络绎不绝。随后,有许多远道而来的回民在此落籍定居,并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上、下马庄和两个回民聚居的自然村落。马铨墓又称马斯巴巴墓。

九女墩

位于东湖西北沿。为太平天国九名女战士之墓。1856年8月,太平军坚守武昌城,因天京发生事变而被清军攻陷。破城后,清军大肆屠杀,太平军顽强突围,战斗极为惨烈。其中有9名太平军女战士,英勇不屈,壮烈牺牲在东湖岸边。乡人被其节烈精神感动,把她们的遗体收葬在湖边。为避免清政府迫害和摧残,故称墩而不称坟。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纪念这9名无名女英雄,应乡人之请,培修了陵墓,建立了高大的纪念碑。碑的正面有董必武撰写的《九女墩记》,碑阴和两侧刻有宋庆龄、何香凝、郭沫若、张难先等人的题词(诗)。九女墩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庚子革命烈士墓

庚子革命烈士墓位于洪山北麓,是孙中山为纪念唐才常、傅慈祥等七位革命烈士而建立的烈士墓。

唐才常(1867-1900)湖南浏阳人,字黻丞,后改佛尘。自号氵并  氵辟 子,贡生出身。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与谭嗣同创办南学会、群萌学会和《湘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民权思想及君主立宪制度。9月,应谭嗣同电召,欲赴北京,参与新政,甫抵汉口,政变猝起,遂出亡日本,发愤“树大节、倡大难,行大改革”。他一方面与康有为、梁启超保持联系,一方面同孙中山、陈少白等到革命党人接触,研讨救国方略,并通过兴中会会员毕永年等广泛联络哥老会组织。1899年与康有为、梁启超商定在长江两岸各省起兵“勤王”。是年冬,与林圭回国。1900年(庚子年)在上海组织正气会,作为策动起事机关。未几,易名自立会,筹组自立军。声息所通,东至苏浙,北到河陕,西南至巴蜀,自任总干事,宣布“保全中国自立之权,创造新自立国”,拥护光绪皇帝当政。拟在武汉发动“勤王讨贼”,遂于汉口英租界设自立军秘书机关,运动长江两岸各省会党和清朝防军,组织自立第七军,密布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自任诸军督办,定期举事。因等待康有为汇款接济,屡推义期。8月9日,秦力山统领的自立军前军在安徽大通如期起义,战斗三天失败。21日晚,湖广总督张之洞勾结英国领事包围起义机关,唐才常在焚烧名册、文函后被捕。22日就义于武昌紫阳湖畔。1912年4月,孙中山来武汉,决定在洪山建立庚子烈士陵园,将自立军总司令唐才常、中军司令傅慈祥等到七位烈士的遗骨迁葬园内,立“铁血精神庚子之墓”石碑。1929年扩建陵园。1935年在墓前建立纪念堂。

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汉俊墓

位于伏虎山西坡,卓刀泉古寺后面。墓坐东朝西,为长方形,长4.5米,宽3米,圆顶,冢上嵌有烈士子女的敬辞。墓碑通高2.6米,碑座长1.3米,宽1.1米,呈宝塔形,下面镌“李汉俊烈士之墓”,陵墓占地约60平方米,后又将陵园面积扩大约240平方米,四周砌筑了约1米高的围院,在园院的入口处,龛刻有省级文物保护标志和烈士事迹介绍,墓四周翠柏环绕。

李汉俊(1890-1927年),湖北潜江人。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者之一。1920年在上海与陈独秀、李达、俞秀松等七人组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起草《党章》。李汉俊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23年参加并领导了“二七”大罢工。1927年遭反动派缉捕杀害。

建国后的1952年8月,在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发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证”上,给李汉俊同志作了公正的评价:“查李汉俊同志有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刘静庵墓

位于伏虎山西北麓,墓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为砖石水泥结构,土顶,高约2米,呈椭圆形。墓前方有一座仿悬山式墓碑,高2.7米,上刻“刘静庵先生之墓”。四周为高1米的正方形围墙,墓依山而立,苍松环绕,庄重宁静。刘静庵墓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静庵(1875-1911年),原名贞一,字敬安,又名大雄。湖北潜江人。1905年,刘在武昌日知会秘密成立干事会,被推举为总干事。日知作为革命团体后与同盟会合作,成为同盟会在湖北的据点,培养了众多反清革命人才。1906年由于叛徒出卖被捕,1911年病逝狱中。

刘公墓

位於伏虎山西北麓,墓冢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为砖石水泥结构,土顶,高约2米,呈椭圆形。墓前立有一仿悬山式墓碑,高2.7米,上刻刘公先生之墓。四周是高1米的正方形围墙,有苍松环绕。刘公墓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公(1881-1920年),字耀 宾,湖北襄阳大旺洲(今襄樊市)人。其家为清末襄阳富室。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东渡日本求学时遇孙中山、黄兴于东京,加入同 盟会。宣统二年(1910年)从日本回国奔走革命,出资资助革命活动,参加辛亥革命起义。起义成功后,刘公出任军政府总监察。后又任总统府高等顾问。袁世凯称帝时,刘通电反对并积极组织讨袁。1920年病逝上海。

蓝天蔚墓

位于伏虎山西北麓。墓为砖石水泥结构,呈现椭圆形,土顶。墓长3.6米,宽 2.6米,高约2米。墓碑高2.7米,宽1.2米,上刻“蓝天蔚先生之墓”七字。墓周有9米见方的护院,蒼松环绕,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蓝天蔚(1978-1921年),字秀豪,黄陂天河大蓝家湾人。蓝天蔚早年赴日本留学,1904年学成归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授为统带,1910年赴日本考察军事,考入日本陆军大学。回国后任东北第二混成协统、中华民国军政府临时关东大都督。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委其为参谋总长,不受。继而明令为关外大都督。1915年袁世凯密谋称帝,蓝回鄂宣布独立组织讨袁联军。1919年任西靖国联军总司令。1921年所部被孙传芳部击败,蓝本人在遁往四川时被川军捕获,在押往重庆时蓝自杀身亡。

陈定一墓

陈定一墓于1926年立於洪山山麓。1985年移至九峰“石门峰烈士陵园”,墓前有花岗岩石墓碑一块,镌到“陈定一烈士之墓”七个隶书大字,墓碑高2.5米,宽0.6米,墓碑背面铭刻墓志,记述烈士生前简历和英雄事迹。

陈定一(1905-1926年),汉阳舵落口人。1922年参加进步团体,1925年当选为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行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干团和中国国民党。当年被选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监察委员。参加领导了武汉反吴佩孚示威活动。1926年转入共产党,指挥了工人的罢工斗争。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时,他在武汉宣传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历数军阀罪状,鼓励民众,支援北伐,打倒军阀。

当年8月被捕,就义于武昌大巷口。

黎元洪墓

位于洪山区内省林业勘察院后的土公山上(即卓刀泉后山),坐南朝北,砖石、水泥结构,呈圆包状,周长15米,高约2米,墓顶用土堆成,墓前立有一块约2.5米的水磨石碑,上刻“大总统黎元洪墓”。墓的周围有高约1米的多边形水泥护墙,四周栽满了巷松翠柏,墓前铺有三层15级墓道。黎元洪墓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黎元洪(1864-1928年),字宋卿,清同治三年(1864)生于湖北黄陂县木兰乡沙岗岭黎家河(今属大悟县)。1911年辛亥革命曾被迫出任都督,1912年,黎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副总统,兼任湖北都督。袁世凯死后,黎出任大总统,1928年病逝于天津。国民政府曾为之举行国葬,章太炎曾为之撰与碑文。

郝梦龄墓

座落于卓刀泉伏虎山西北侧的山腰间,坐东南、朝西北,墓的四周砌有0.8米高的砖沙水泥结构的围墙,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前面有一宽2.5米的墓门,门前有宽1米的33级阶梯。墓分为墓身墓碑两部分,墓身高0.8米,宽2米,长3米,呈现椭圆形。墓碑高为3米,宽1.1米,厚0.75米,用水泥、砖、沙砌成的小塔,表层为水磨石,呈现灰黑色,颇具民族风格。塔嵌着一高2米,宽0.5米的花岗石墓碑,墓的正中镌刻着“郝梦龄烈士之墓”七个大字。

郝梦龄(1898-1937年),字锡九,河北藁城县庄合村人。早年投奔奉军。北伐战争中任师长。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二次合作,他请缨率部北上抗日,是年10月,奉命率第九军驰援山西忻口,参加太原保卫战,在忻口战役中,郝亲临前线,不幸中弹殉园。

1937年10月底,郝梦龄将军灵柩由太原护送武汉,武汉各界隆重公祭,后以国葬仪式安葬于卓刀泉伏虎山。

孙武墓

位于伏虎山辛亥首义烈士公墓,与吴兆麟墓比肩居于同一墓地。墓坐东朝西,水泥结构,椭圆形,土顶,高约1.1米。墓前立有高2.4米的墓碑,上刻“孙武先生之墓”。墓地护以矩形墙,间植青松与红枫。孙武墓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孙武(1879-1939年),汉阳柏泉(今武汉东西湖区)人。18岁入湖北武备学堂。自幼好武,名片曾作“孙武摇清”以示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参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被举为岳州司令。

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在新军中大力发展会员。武昌起义时,孙为参谋长。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城立,孙任军务部长。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孙于1912年复回武昌成立公社,拥黎元洪为理事长,与中国同盟会相抗衡。袁世凯篡政后,孙就任总统府高等顾问等职,袁世凯死后,孙去德国游历。1925年孙拥戴吴佩孚。北伐军抵武汉前,孙去上海学佛闲居,拒绝日军拉拢,1939年11月卒于北京拈花寺。

吴兆麟墓

位於伏虎山北麓,墓坐东朝西,占地约90平方米。墓冢为正方形,边宽2.8米,高1.1米。墓前有刻名的墓碑,高2.4米。墓冢四周苍松环绕,清幽宁静。

吴兆麟(1882-1942年),字宽元,号畏三。湖北武昌(今鄂州)葛店岳陂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考取湖北陆军第八镇工程营随营学堂,1905年加入日知会,1911年10月,任起义兵临时总指挥,亲自督军进攻督署,克武昌全城。湖北军政府成立,任参谋部副部长、驻守汉阳。12月,黎元洪被推举为大元帅,任吴为鄂军参谋总长。南京政府成立,吴任北伐军第一军司令官。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吴解甲归田,转而从事社会业。1922年,倡修武昌首义公园。1942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

熊秉坤墓

熊秉坤墓位於九峰山烈士公墓内。墓南向,原为土堆,无墓碑,1981年整修,以水泥、红砖、浇筑椭圆形。墓前立石碑,镌有“熊秉坤之墓”五字。

熊秉坤(1885-1969年),洪夏修元乡熊家湾人,后迁洪山区青菱乡袁家河楠木庙村。早年当码头搬运工,宣统三年(1911年)加入共进会。1911年辛亥首义时熊秉坤组成敢死队攻入湖广总督署东辕门,武昌光复。1914年参加中华革命党。1927年参加北伐,后在国民党政府任参军,曾兼任武昌市长,1946年退伍。建国后,任湖北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1969年5月去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7 01:21 , Processed in 0.08286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