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4|回复: 2

立足现实主义沃土 繁荣当代文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7 17: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9:43 编辑

                                                          立足现实主义沃土  繁荣当代文学
                                                                               _____关于繁荣当代文学与价值引领的思考
    回眸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们解放了思想,脱离了原有的创作窠臼,挣脱了文革时期“高、大、全”的写作模式对思想的捁挃,以渴求宽松、民主的创作欲望,进入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辽阔领域 。
     “痛定思痛” 、“正本清源” ,作家们回眸十年动乱的荒诞历史,拨乱反正,以“伤痕文学” 为创作主旨,揭开了“新时期文学”的浩大幕布;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迎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春天。
    一时间,掀起了“新时期文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壮阔波澜:一幕幕发人深省、揭露“疯狂年代” 惨绝人寰迫害革命干部和揭示社会十年动乱的电影、电视纷纷上演,使全社会人热泪洗面,在艺术的震撼下回归到高尚情愫的心理位置;一部部描写深刻、发人深思的现实主义力作纷纷登坛言说,广阔而深刻、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文革时期的社会矛盾,把十年动乱中人民所承受的一切苦难,形象地昭示给人们,使人们有如醍醐灌顶,在文化的感召下重建自我;其时,不论影视、文学、还是音乐、舞蹈、绘画,都涌现出大量的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
    于是,在“伤痕文学”浓郁的氛围中,使在十年动乱中已近麻木和绝望的中囯人民重新找回了正义与善良,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自强自立于世界之林的传统伦理信念。同时,纷乱的社会秩序也随着“拨乱反正”的呼吁和一系列有效的政治措施的贯彻而逐渐澄清。除政治的胜利,这便是文学的力量。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是当代文学复苏的春天,也是当代文学能走向繁荣的催化剂。伤痕文学时期的许多作品,都极具“反思”的锐气和批判现实主义的锋芒,在艺术上多有大胆创见。许多既是写实主义的,又具有明显社会倾向性的作品,充分表露出人民的心声和重新建构社会的愿望,所以颇受社会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戴。作品在典型环境中、以再现某一阶层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创作方法,使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如电影《苦恼人的笑》、《合成人》这类作品留给笔者思想上的烙印,自今抹之不去,记忆犹深。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春天里,新老作家们纷纷执笔,使当代文学一片繁荣景象。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学”的起点。
     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能呈现出第一个春天的繁荣景象,是与当时的政治大环境不可分割的。其时,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决策。这实际上是展开了全局性的拨乱反正,理顺了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文艺的关系,纠正了过去“左”的“政治决定论”的错误倾向,为当代文学开辟了辽阔的创作空间。人们通过对文革十年的深刻“反思”,不但对当代文学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主性要求,并力争使文学可以不为政治、尤其不为狭义的特定的政治服务的权利。“这种在文学领域内产生的强烈的自主性要求和力争,是包括政治家与文学家等社会各界群体在内的文化共识,是在总结了沉痛的历史教训以后产生的,因此这些现实主义的作品才得到当时那么多知识分子的拥护。” 显然易见:政通人和是艺术能得以辉煌的必然社会前景。
    试想:如果不打破动乱时期“八亿人看八个样版戏” 的专制局面,不激活全社会对文学审美的自由渴求,哪来改革三十年来的艺术繁荣?三十年来,无论在诗歌、小说、散文随笔、电影、电视等艺术领域的作者,都经过了深刻的“反思”,才涌现出大批文学精英、创造出大批可以代言中国当代民心的优秀作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正因为“伤痕文学”绝大多数是站在十年动乱的历史文化断层上去揭示和反映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所以不论是对艺术环境的设置,还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不免“抚着伤痕”去“挖掘问题”之根,虽然起到代言了民心而引起的社会的轰动效应,但随着“问题”的得以解决和心灵“伤痕”的逐步愈合,又一度陷入了新的艺朮障碍中,使文学前进的步履短暂停滞。这本是“伤痕文学”受时代的局限性和文艺理论的贫乏导致的必然结果。
    然而,人类对艺术的审美需求是永无止境的。这是一条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普遍法则。其时人们对中国当代文艺的审美需求,在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科学文化的不断进步而变化,在随着改革开放的多样性、多元化而滋生出对文艺形式更丰富多采、艺术流派更多元化的文学渴求。发展的时代,势必向当代作家们重新提出艺术发展的必由出路_____艺术贵在创新。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当“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发展同步成长。于是这便注定了:“伤痕文学”一波过去,文学志士们便背负起新时期文学的神圣使命,开始了艰辛的文学跋涉历程。
辨证观照中西文化交融
    随即,当代作家将视野扩展到“全球化”,开始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西方文化,并把西方文化中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作为新的营养来补充自己文学作品形式的单一和文艺理论的贫乏(其实中国当代的许多作家们并不都十分详熟自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才掀起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热潮)。随着当代作家将视野扩展到所谓“全球化”的同时,他们不但是以具体的文学作品去体现对西方文化的普遍膜拜 ,在文艺理论上也逐渐丢弃了现实主义传统的文艺理论宗旨,涌现出众多的西方艺术派别如“意识流”、“荒诞派”、“黑色幽默”等------研究文章;他们不但不主张文学作品应当去再现生活,客观反映社会现实,从而引领全社会人为国家、民族的前途而担当起应尽的责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去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刻意追求作品中的人物“变形”、“ 故事荒诞”、的主题绝望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怎么可能融入中华文化渊源流长的中国?_____尽管,这样的作品曾在当代文坛上热闹一时,闪现过炫目的光彩,但因为不“民众化”、缺乏持久的艺术生命力而并未站住脚根_____于是,中国当代文学一时间纷繁杂沓,莫衷一是。
     譬如在诗歌的审美需求上: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当代诗坛上涌现的许多主义。客观的说,自诗歌进入“朦胧诗潮” 以后,涌现出众多的著名诗人与优秀作品;他们在唱腻了老调、脱掉了旧衣袍以后,以新异的歌喉唱出了“新时期文学”的新韵,一改传统诗法中的平平仄仄与严格的诗律要求,显示出新诗的多样性风采;他们不再把“红日普照蓝天,大地战鼓震荡,神州掀起红旗的海洋-----”式的文革时期的诗歌主流作为诗艺的高境界来追求和发扬,这原无可非议。但当他们将目光投向西方诗歌各种流派、形形色色的风采和呓语,使诗坛掀起股现代派诗风,各种诗歌流派貌似千姿百态甚觉新颖时,却步入了各种流派的“迷宫”,随着诗歌自身的发展及商业化、物欲化、市场化对文学的致命渗透、让诗歌的清白之身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使诗歌的脚步越走越艰涩,越走越扑朔迷离,越写越让读者群“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连诗人群体也越来越感到诗歌的艰涩和费解,以至出现“诗坛门前车马稀”的普遍寥寂迹象。笔者观察到:除诗人因研读诗歌需要偶尔买一两册外,诗歌作品的一般命运是高搁书架、蒙上尘埃、无人问津。这不能不说:作为一个古文化的诗歌大国,实在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哀。
    再如在小说的审美需求上:也脱离了自鲁迅以来倡导并形成的现实主义的客观写实手法,将目光投向不宜中国当代读者群消化的“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 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去,以至涌现出许多所谓时空“错位”、表现形式极其“荒诞”的文学作品,一时间弄得当代文学作品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尤其是当今科技文化发展迅猛的时代,信息爆炸、新闻奇谈已使人们因接应不暇而产生了眼疲心累的心理状态,形成了对文学作品“浅阅读”的心理特征_____暂且不论这类时空 “错位”、内容“荒诞”的作品本身内容缺乏广大读者群的赏读趣味______即使是一篇好文章,如果不在开头几行便吸引住读者的心,恐怕也读者甚少。这也是“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作品越来越脱离全社会关注的另一个原因。以及在文艺批评理论上:也是从西方的存在主义、接受美学、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一直到所说的“全球化”,全是对西方话语的原样借鉴,而不是从适合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伦理出发来建构的文艺理论。众所周知:我国当代的文学应当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实现四化、为振兴中华服务,同时为能充分体现经济发展要求的政治服务。一切消解、躲避和排拒政治的作品,都是不利于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腾飞的。因为政治是社会、历史、人生乃至审美思想内涵中的不可或缺失的灵魂。迄今为止:世界上绝没有真空中文学。然而,这个事实却被持“后现代主义”文学观的一些作家,在有意或无意间被忽略掉了。
    更为明显的是:不但在文艺理论上和文学作品中如此,甚至从电影的拍摄、城市建筑的设计、到当今流行的时装,都一律未脱离西方文化的模式。至于一些穿着“搞笑”的炫目外衣,打着“自我”旗号、“标新立意”纷纷粉墨登场(笔者所指的“搞笑” 不是对“轻喜剧” 的艺术否定,而是指某些人为了“哗众取宠” 而不惜采用的低俗、庸俗、媚俗甚至纯粹描写性事淫乱的通俗作品)的作品,更堂而皇之地穿着闺房内衣肆意亮相,或干脆裸体于商业化热烈的吹捧中使尽眉眼、肉麻做秀,已呈大肆泛滥之势。
而这种文化积弊久矣!我们不可回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7: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9:43 编辑

其实这大规模流行西方文化的现象,我们早就应当潜心把脉,予与梳理。因为,“后现代文化”本身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它宽容各种不同的艺术标准,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这种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正因为如此,“后现代主义”文学内部才分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相抵,使很多“后现代
3  
主义”作家和批评家的自我理论体系本身也处于重重矛盾之中。而追随西方后现代文化的一些中国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也步入扑朔迷离的西方文化沼泽,因尝到了各种“主义”、“ 流派” 的困绕而恼,逐步形成创作泉源的枯竭和作品萎缩,导致他们在盲目的追随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渐离了中华民族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血脉根基,乃致他们在艰辛的文学跋涉中必然陷入思想文化的歧途。
笔者的观点是:虽然不能说西方文化完全没有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应有所取向,才不致于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淡化了自己组先创造的五千年光辉文化,忘却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的东方文化特色,从而远离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
因为作为西方文化的许多国家,有他们的“国情”,他们的作家也是经历了世代传承的文化努力,才创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各种艺术流派格局,自然有它发展的必然性。纵然如此,因“后现代主义的‘反元解释’和‘文本意义’ 本身也暗示着它的存在也大有问题,以致造成目前西方文化的纷乱和它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许多西方国家的青年大学生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感,导致了他们理想的迷失、信仰系统的破灭, 使他们越来趋向于世俗化,给他们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危害。这是由于“后现代主义” 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带来的直接后果”。更何况我国国情与西方国家国情有着很大的历史文化差异和心理审美差异,显然崇尚西方文化甚致不加甄别地盲目崇拜,实属不当。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文学的淫浸
究其“后现代主义”的实质,即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伦理道德等等,在“后现代主义”的浸淫下变得相当模糊、淡化,这就难免导致中国当代文学生态的平衡和社会大众文化素养的低俗化。而“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将导致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一切都无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之别,便不需要价值判断,而只有一种存在意义了)的社会漫延。所以,在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失范的情况下,这种“消解主义”将中国当代社会存在的现实价值严重地颠复了。”发展下去,后果真不堪设想。
以中国当代文学三十年来的状况来看:由于持“后现代主义”文学观的一些作家,在彻底的反传统的激越中,不仅摒弃了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长的民族文化精髄,还对新时期文学应当建立的“新的传统” 的探索予以彻底否定。在他们看来: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伦理信念,都是由“陈旧”的伦理观所“理想化”的文化产物,不必认真对待,也不愿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甚至认为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最现代派的崭新艺术、是一轮重新照耀中囯当代文学的太阳,并设计着引领中国当代文学走向“全球化”的梦想。
而事实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些作家在“离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之后,使我们这个既古老又多元文化的民族出现了文化“消化不良”症状,以至在创作主体风格上表现出极为个人性的“决定论的荒谬性”、“政治的无意识”、“自我的严重失落” “反文化”、“反传统美学” 等既不合符我国社会文学潮流,情绪又极其低落的无聊作品。不但前景不容乐观、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些作品
4
还正滑向一条不宜健康发展的冷僻之路,甚至因背弃了中国当代庞大的读者群的审美需求,而逐步呈现出“纯文学沙漠化”的严峻社会事实。
诚然,西方文化有它的优势,也曾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西方异国的绚丽色彩确实很抢一些作家及许多青年人的眼球。但是那是属于西方国家的高消费生活模式,属于西方人惯性的审美情趣模式;而不属于我们这个才从计划经济中摆脱出来的国家所能全盘接受的生活审美模式。究其西方文化的各种主义与流派,也不适宜我们放弃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去建构“新时期文学”的骨架。不能否定:我们在盲目地追随西方文化模式时,已导致我们在追随中因脱离“中国国情”和传统的文化审美而日渐文化堕落。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心理,产生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激烈反叛情绪和排斥。应当知道:中华民族文化的社会前途,只能寄托于中华民族文化意识的弘扬,寄托于当代文学繁荣并走向全球的世界方略,而不是照本宣科,直接将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
     正如鲁迅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 。当年鲁迅先生对新文化的呼吁,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的弊端何其惊人的相似,难道仅仅是文化潮流在历史发展中的巧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以及走向世界的前景,只能在深厚的传统文化沃土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并逐步同有利于我们吸收的某些西方文化相融,才能绽放出东方特色的艺术奇葩。
立足现实沃土  繁荣当代文学
尽管,中国当代文学遭到了现实社会的冷淡和严肃的挑战,但她不可能消失。关健还不尽然是“纸质”形式与“网络”形式问题的讨论,而是作为有渊源流长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凝聚力的中国文化,是有资格有力量自强自力于世界之林的。具体来说,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积聚与传承,精神血脉中有一股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论理思想以及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等等,构成的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生命力是相当强盛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中华民族能冷静、叡智地扭转并梳理好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的诸多弊端。我们知道:如果不解决好精神文化这个软实力问题,我们可能被自己打倒。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正如:
“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恩波以‘一个值得深思的历史教训 ’为题,在对前南斯拉夫文学界出现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提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文艺家创作得失成败的实践问题。他认为,不再提文艺为政治服务,不等于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发展史告诉我们,如果
5
执政党和政府对于文艺界出现的“疏离”、“远离”和以及政治上的极端思潮不予以及时的纠正和正确的引导,便必将酿成严重的甚至灾难性的后果。”
无可非议:我们必须严阵以待。我们必须高高竖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帜。当下,我们正以响亮的时代之音呼唤着核心价值对当代文学的引领。对中国当代文学而言,更具有独特的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空前复杂而多变的时空境遇,科技革命更加急速地改变着国人的精神面貌,各种思想文化正处于相互交融、相互激荡的变革之中和文化价值的张杨与遵循之中;而文化的多样化与变革的成功,将意味着当代文学华彩乐章的全球化展示,才能抓住民心走向光辉的未来。我们首先应该明白的是:我们的人民希望读到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典型人物?。这是当代作家的“当务之急”的大事。
虽然现实主义艺术观是当代文学应遵循的优秀传统,是不必争议的、是能适用于我们国情的艺术观的。之所以重提,是因为笔者对目前的某些文学倾向有深层次的担优。如果我们的文学作品,不以“以人为本” 的宗旨去挖掘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题材,不去触及发生于我们身边的生活矛盾;不以“三个代表”为方向、去彰显现实社会中先进的典型人物,去鞭挞损害囯家和人民利益的腐败现象,所写的作品便不会被全社会所接受,而不接受的后果便意味着人们将逐渐远离当代文学艺术、脱离现实社会的严重后果。这样的作品,不被后人耻笑、不成为一堆废纸才是咄咄怪事!
纵览当代文学_____优秀的作品除外_____一些作家的作品的确实让人读不下去:要么是为了争名利而写作,艺术表现力权且不论,所写的全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可写不可写的毫无现实意义的题材,为增加作品的可读性,明显脱离现实生活基础,用尽“编故事”之技能杜撰作品。这样的作品,若用“真实是艺术第一生命”的尺度来恒量,一戳即破,根本没有立脚的余地甚至故事也不能存立;要么还依然带着文革中歌颂派的“高、大、全”的痕迹,不是“阳光灿烂”、便是“尽情歌唱”,一读便假,味如嚼蜡,这样的作品令人感觉不是艺术,而是一味“唱赞歌的机器系统”,因为他们对现实生活中需要同情和呵护的弱视群体永远视而不见,谁会来读这样的文章呢;要么严重不顾艺术的严肃性和教育性,仅为表现悬疑、惊险、性感观刺激,天上、地下、天花乱坠胡诌一通,所表现的全是些低俗、庸俗、媚俗的无聊东西,令人作呕-------。于是,关于“现实主义艺术观” 便有了重提之必要。
提及这个问题,也许会触及某些人的极左敏感神经。因为社会上曾有过这样一种谬误:将批判现实主义狭意地理解为“揭社会主义的短处”,暴露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等于不爱国。如此推理,鲁迅写了个愚昧的阿Q,岂不是丑化了中国人民的形象么?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扑拙不必论证的简单逻辑。批判现实主义是希望通过针砭反面人物,显凸出正面人物;鞭挞假、丑、恶,是凸显真、善、美之艺术用心。“真、善、美”乃一切艺术的基本标准,把真放在第一显其重要。没有真,就没有作品立脚的基础,一切都不用说了。再逼真、美丽的纸花也没有生命,仅是一困彩色纸。反之,遮盖社会阴暗面、严重脱离真实生活基础去“编”故事的作品,常使读者“半读而弃”,甚会被读者群视为对纸张的浪废,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难道不是为当今文坛上的某些文艺腐败现象敲响的一记警钟吗?   
更应该看到: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所看到的是一
6
片明澄的天空,灿烂的阳光和丰富的物质社会基础,他们不曾体会过战争年代的腥风血雨,也不曾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辛酸和火热的“阶级斗争”,对我们视为重要的许多社会往事都没有感情,很容易以简单的对比逻辑法去看待西方文化,从而产生了对西方的崇拜心理,以及对民族传统的激烈反叛情绪。对于国家观念、民族意识、乡土情结他们是极其淡漠的。如果不对他们加以引领,不对他们展示活生生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优秀作品以及丰富多采的中华文化魅力,便不能唤醒他们对祖国、对故土、对民族文化的依恋;便不能激发他们寄希望于民族意识的发扬精神、不能让他们感觉到中华文化这个博大母体的温暖怀抱。而要让他们建立起民族意识的发扬精神,就应当激发他们流动于血脉中的“爰国、爱民族、爱故土” 的本能意识。这就需要繁荣当代文学,让当代文学扎根于现实的沃土,承担起这个神圣的文化使命,向当代社会展示出生动多采的让读者能感觉到自己也在其中的精神形象的作品,创造出的文化不是虚假的海市蜃楼,不是“低俗”、“庸俗”、“媚俗”的无聊文学,而是活生生的极赋人民性的典型艺术形象,才能让他们感知到自已立脚的位置是主人公的位置(能在作品中看见自己的精神形象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才能激发出他们乐于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
因为文学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核心象征,是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生存根本和灵魂。而当代文学的状况应当反映当代民族的发展内涵和精神风貌,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融一体,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让当代文学置身于新时期文学的第二个春天,已成为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与当务之急。
而青年一代是中国的未来,不论现在与将来,中华传统文化都将是他们托付身心的温暖的大摇篮。 归根结底:只有立足现实主义沃土,才能繁荣当代文学,才能无愧于新时期文学的第二个春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2 17:59: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9:43 编辑

呵呵,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8 14:50 , Processed in 0.07741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