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雪人 于 2018-8-25 22:53 编辑
3【中诗简牍】2012年6月卷:探花卷12号作品
《意象与意想》
文/云海无岸
绿藤爬上烟囱
讲禅。那些红尘的袅袅
渐行 渐远 渐无声
笔记:"诗人是疯子",我想对于普通阅读者而言,读此诗的第一感觉会如此吧!但诗歌说"无理而妙",是指外在逻辑无理,但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对于一般语言表达上违背常见与常理的文字,阅读诗时需要以诗语言的意识打开内理。
如"绿藤爬上烟囱"。本诗的两个意象点,"绿藤"与"烟囱",风马牛不相及,但以诗形式出现时,意象的背后总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烟囱——实指‘’物质燃烧之后排放尾气的出囗‘’,虚指‘’一种生活困境下内心的毁灭’。
绿藤——文本中外表现‘’一种向上的生长的植物‘’,虚指‘’源于红尘生活的禅悟解脱‘’。
爬上——禅悟不脱离生活的土壤,生灭灭生相伴相生
那些红尘的袅袅——生活的困扰或心境外化为有形。
渐行 渐远 渐无声——禅悟的结果。烦恼已无忧,内心寂然。
从个人观点看,这首三行微诗,包括题目四行,保留原意不做增添只做删减会调整为:
《讲禅》
绿藤爬上烟囱
那些红尘的袅袅
渐行 渐远 渐无声
"讲禅",做题目比较好,原本题目意义不大。因为以诗形式出现的物象,本应具有‘’立象以尽意‘’的意象属性。每个意象背后都存在诗人的意想,这没有在题目中强调的意义。若是单纯物象或说物象与物象之间勾连关系,作者建立得很微弱或对某些读者来说没有关系可寻,那么无论作品如何,对于不可欣赏的读者来说诗不成诗。对于诗的隔,有时是作品关系,有时是读者关系.若是作品内在逻辑不严密,是作品不成熟,若是读者与作者在知识经验与人生经验上存在隔阂,那么,对于某种类型的诗变成很小众化是不可避免。但当,我们有能力写出这类型的优秀诗歌时,更不应怀疑欣赏者的阅读水平而去适应大众阅读水平。这应该是写诗歌者的一种品格
2018年8月23日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