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社活跃 诗人遍地 诗魂永在 ——写在戛云亭诗社诞生周年之际
金蛇蹁跹诗意出,骏马奔腾诗霞灿。 达州市,巴山作家群诞生的地方,其北山乡被命名为“中国达州诗歌之乡”。现在,在很多人向钱看,文学没落,特别是传统诗词被边缘化的今天,大巴山深处的达州市却成了诗词曲联赋的沃土。为什么? 曾经古有元稹、李冰如绽放诗词光芒,接着有章继肃、梁上泉、陈官煊诗问全国,二十世纪末有巴山作家群光映中华,在全新的二十一世纪呢? 诗人在哪里?诗歌在哪里?离人们生活有多远?这里的回答是,就在工矿农村、城市街道、你我他的身边。你看,他们来了,数百文学爱好者求索、活跃在这片广袤的城镇乡村。 在浮躁的当代,诗词曲联赋越来越远离大众,但在达州,通过成立学校诗社、民间诗社、成立文学网络群,他们和官方文学团体互生互补、交相辉映,在农村、社区、校园和工矿举办丰富多彩的诗歌活动,让诗歌回归大众、回归诗的本意。 小小的达州市就有《巴山文艺》《大巴山诗刊》《西部潮》《川东文艺》《达县文艺》《大竹诗词》《宣汉文艺》《神韵开江》《万源新风》等十余种文学刊物横空出世,架起了连接诗歌与大众的桥梁。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春诞生的“戛云亭诗社”及其社刊《戛云亭诗词》,幼苗嫩蕊,面目崭新。这是一个纯民间的诗社,专攻传统诗词。由近200人的达州市、达州籍和全国的诗词爱好者组成,其中绝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年龄最大88岁,最小16岁。 “旧瓶新酒,传承国粹,撒播仁爱,创新文明。”不少与会者至今还记得蛇年百花盛开的三月“戛云亭诗社”成立时的盛况,100多名诗歌爱好者齐聚凤凰山老年大学,济济一堂,交流在诗的圣殿,沉醉于诗的意境,共谋诗的兴盛。“诗人丰采”,增色巴渠菁华;“行吟达州”,畅舒桑梓情怀;“酒瓶新酒”,承继唐宋风骨;“诗体探索”,寻觅时代心音;“戛云诗话”,论议巴山诗情。喜怒哀乐跃然纸上,悲欢离合寄寓笔端。一字一句无不由心迸出,一章一首无不用心铸成。虽无惊世骇俗之语,却是国民百姓最真诚的声音。 历经春夏秋冬,一年来,他们两周一次讲座、每季一期刊物、半年一次采风。社员们创作旧体诗上万首,刊发1000多首……。这一群耄耋、花甲、青壮之年的诗词爱好者,支撑起了“中国诗歌之乡”这块金灿灿的牌匾。 诗光穿越古代,闪烁今天,灿烂未来。你看:
米槐,一个瘦弱矮小的老头,虽然八十二三,可走路还是精神霍絡。如果不介绍,你怎么也不会把他与诗联系在一起,把他同发展大巴山钢铁的副指挥长联系在一起,《米槐诗集》就是他几十年革命心血的凝结。
赵榕,高大的身躯,背有点弓,耄耋之年,朗诵起诗来,却声音洪亮,如果不接触,你更本就不会想到他这个曾经的地下党和过去的县委书记的诗写的那么有人情味。 曾宪翥,原来5、60年代地委的大笔杆子,丢下政务,甩脱官场八股,吟起诗来,出口成章,句句芳菲;连续11年获得《晚霞杂志》“诗联互动奖”,6次夺取头等大奖。真是“晚霞十二卷,卷卷有其名”。 曾经,退休前地区一个局的局头,为社员们讲起怎么写诗,真是不输专业教授,其诗词集《光华之歌》硬是烁烁光华,自创的词体别有一番情趣。 何智,诗词书画样样都拿得出手,特别是五言绝句,独具一格,加上美女一个,不愧薛涛再世。你不知道吧,《戛云亭诗词》的精美设计就出之于这个女才子之手。 谭杰,洛阳大学副校长兼师范学院院长,诗社顾问,为《戛云亭诗词》题篆书“洛阳纸贵”并鼓励“闲篆成语忆左思,赋乱京都万古迷。谁步前贤拨纸贵,亦挥禐笔续传奇。” 晨崧,虽人在北京,官居高位,身兼多家诗词协会要职,对戛云亭诗社却特别关注,期期写稿,常常评点鼓励。 教师出身的本君、仁权、灿英、启燕等,除了繁忙的教学外,课余时间不打麻将,一心写诗作词,孜孜不倦教学生学习传统诗词。他们说:“传承国粹,振兴文化,是应作的事,快乐的事。” 社员景鹏、荣聪、曾凡峻、宪翥、灿英等十余社员被“中华诗词学会”吸收为会员,米槐、赵榕、括然、渝生、胤道等30余人吸收为省作协、省嫘祖研究会、省老年诗词协会会员。不少会员的作品获得了“华鼎奖”“炎黄杯奖”“华表奖”“屈原奖”“奥运杯奖”等全国性大奖。 就是这样一批文学爱好者、诗苑种花者,自诗社活动至今,写诗填词对联作赋超过了10000首,除按期出版《戛云亭诗词》外,诗社和社员还出版了《巴渠诗词》《川东散人集》《诗海拾贝》《远山之呼唤》《巴山新韵》《朱景鹏诗书画集》《金兰幽草》《观景集》《感悟云集》《子希诗集》《古韵新吟》《劲草》《菊香斋吟》《劲草闲花》《洗诗明月湖》《春暖花开》《翰翁诗草》《赤诚诗集》《宕渠行吟》《清发诗词集》《华堂闲吟》《草野诗书集》等20余种诗词歌赋及书法绘画书籍,为传承国粹尽每个人一份心力。赞曰: 百余诗者聚达州,百颗诗心连九州, 百里诗情關社稷,百载之后灿神州。 (向一 草于凤凰山下之草园书屋 2014年3月) |